首页 百科知识 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考

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考

时间:2022-09-2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加快发展农村文化产业,既有利于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更有利于传承弘扬民间传统文化,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实现共同富裕。民俗文化表演业蓬勃发展。人才瓶颈是制约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目前,绝大部分大中专学生、文化人才几乎都集聚在城市,居住在农村的多数是老人、妇女和儿童。发展农村文化产业,应注重在差异化、特色化上下功夫。

中共云阳县委宣传部 赖建彬

加快发展农村文化产业,既有利于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更有利于传承弘扬民间传统文化,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实现共同富裕。

一、星星之火,农村文化产业呈燎原之势

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以农家乐为主的休闲文化旅游,以特色手工艺为主的艺术加工和以民间传统文艺为主的文化表演等农村文化产业如雨后春笋,正逐渐发展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文化产业。

乡村休闲旅游业日益红火。乡村旅游已成为城市居民周末度假、休闲、娱乐、游览的最佳选择。在城市近郊、重点风景名胜景区周边以及交通便捷的乡村等,以棋牌、垂钓和游玩等休闲娱乐为主要形式的农家乐得以快速发展。就云阳县而言,目前培育发展大小农家乐130余家,具有一定档次和接待水平的40多家。近年来,依托农业生态资源和乡村人文资源等举办的各种乡村文化节会也逐渐红火。如云阳县盘龙、巴阳、栖霞等8个乡镇,以绿色农产品为依托,通过举办乡村樱桃节、枇杷节、油菜花节、荷花节、柑橘节等,把观赏性、参与性、体验性和休闲性融为一体,不仅丰富了城市居民闲暇生活,还拓宽了农民致富门路。

民间艺术加工业发展迅速。在乡村旅游的推动下,民间艺人和文化能人的带动下,各种民间石器、木器、竹器、藤器、草编、刺绣、泥塑、根雕、盆景等特色民俗文化产品走俏市场,颇受外来客商、旅客所喜爱,滋生了不少特色文化专业村社、专业乡镇。云阳县平安镇的刺绣,龙洞乡的中华蚊母,养鹿乡的草编工艺品,以及“巴山妹”手工鞋垫等10多个特色文化艺品产品,通过吸纳大量农村留守妇女参与,已成为该地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

民俗文化表演业蓬勃发展。随着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一些逐渐消失的民间歌舞、戏剧等得以挖掘传承。如全国闻名的东北二人转、安塞腰鼓、凤阳花鼓等文艺表演已从“草台”走进了剧场,从农村走进了城市,成为人们喜爱的文化节目。如三峡库区的民歌、秧歌、竹琴、彩龙船、连霄、竹板舞,以及龙狮表演、唢呐演奏、山歌对唱等活跃乡间的民间歌舞表演等深受群众喜爱。

二、步履蹒跚,农村文化产业正嗷嗷待哺

总体来看,目前农村文化产业仍处于襁褓中,发展制约因素较多,难以形成特色化、规模化、产业化。

一是思想认识难共鸣影响了发展。农民小农意识普遍仍强,历来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一时难以改变,发展文化产业积极性不够高。同时,基层政府没有认识到发展农村文化产业在发展农村经济和促进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对文化产业认识停留在传媒文化和时尚文化为主的城市文化产业上,没有看到农村文化产业也可富民,缺乏扶持力度。

二是政策引导难到位制约了发展。中央和市委对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指明了方向,但是,各地就如何促进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缺乏必要的政策引导和保障,相关扶持政策滞后,特别是在制订经济优惠政策上,以及吸引社会投资农村文化产业发展方面措施不足。再加上基层政府普遍缺乏专职文化人员,缺乏有效指导,服务农村文化产业未跟上,对已发展起来的农村文化产业没有真正管起来,处于放任自流状态,让其自生自灭。

三是人才匮乏难弥补束缚了发展。人才瓶颈是制约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目前,绝大部分大中专学生、文化人才几乎都集聚在城市,居住在农村的多数是老人、妇女和儿童。一方面发展起来的文化产业缺乏文化专业合作组织的引导,缺乏品牌打造,缺乏创新创意,大多属低水平服务,处在在原材料供应加工等低端环节。再是乡村旅游服务等从业人员,缺乏服务业的基本知识和经营经验,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难根上。

四是规模品牌难提升阻碍了发展。当前农村文化产业大多数处于萌芽阶段,以家庭经营和分散的手工作坊为主,规模不大、总量偏小、档次不高、经济效益较差,特别是对民间民俗文化的挖掘开发,文化品牌的打造利用,以及与现代文化结合等大都停留在表面上。如农家乐、休闲旅游大多千村一面、活动内容单一,缺乏新意和吸引力,发展后劲不足。

三、借力东风,农村文化产业需催马扬鞭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把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为强国的战略目标,让农村文化产业迎来了发展的春天。特别是三峡库区,不仅文化资源积累丰厚,而且面临着西部大开发、城乡统筹试验区建设、“五个重庆”建设、长江三峡国际黄金旅游带和“两翼”农户万元增收工程等战略机遇,完全可以有效整合,借力加快发展农村文化产业,激发地方经济活力。

第一,因势利导,激活农村文化产业发展动力。发展农村文化产业应以农民为主体,特别是在产业发展初期,政府应主动做好服务引导工作。首先,要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重点抓住新农村建设和“五个重庆”建设等各种机遇,加大农村“改路、改房、改水、改线、改厕和环境美化”等基础设施建设,为农村文化产业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其次,要引导农民积极参与。一方面,政府要借助移民、扶贫等就业培训政策,注重农村文化能人、艺术人才,以及乡村旅游管理人才、服务人员的培训,增强他们发展文化产业的意识,培养他们管理服务、接待礼仪等服务技能,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让农民成为文化产业主力军。另一方面,政府应对本区域的文化资源、生态自然资源、优势农业资源等进行认真调查摸底,因地制宜,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积极做好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指导规划,及时提供政策咨询,做好服务工作。再次,政府要通过制定优惠政策,利用招商引资等方式鼓励当地能人、返乡能人和外地能人积极参与,为农村文化产业发展注入活力,加快发展步伐。

第二,多元发展,突出农村文化产业特色差异。发展农村文化产业,应注重在差异化、特色化上下功夫。首先,要培育产业的多元化。在发展产业项目上,应立足本地本区域农林牧副渔业资源、乡村田园资源、乡村风景资源、乡村民俗文化资源等,以发展乡村特色农家乐为切入点,促进乡村休闲旅游的发展,以此带动民间手工艺等“吃住行游购娱”文化产业链的多样发展,以满足人们不同层次、不同爱好和不同的物质精神需要。其次,要注重产业的差异化。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农村文化产业切忌雷同,低水平重复发展,应充分利用不同地域的乡土文化、民俗文化和人文景观等特色差异,扬长避短,错位发展,同一区域要功能分开,不同区域要各有特色,这样才会吸引城市人的眼球,才能让消费者喜爱,才能占领更广阔的市场。再次,要体现产业的特色化。结合乡村特色、现代农业,特别是农民新村建设,围绕“一乡一景”、“一村一品”、“一家一特”,把产业做特做精,突出个性特色,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人特我精。如农家乐不能只留在平常的“打打牌、吃吃饭、聊聊天”这些项目上,在吃的方面,应打造一份诸如特色羊、鸡、兔等吸引顾客的农家菜;在玩的方面,有不同于其他地方的休闲娱乐活动,同时还可组织游客到农民家里摘果种菜,到田间劳作,体验乡村生活等,充分表现突出自我特色,在竞争中领先。

第三,做大盘强,促进农村文化产业规模发展。一方面,要通过农户示范促进,对农户自发性发展起来的农家乐等,要加强合理引导,给予各方帮助和支持,在其示范带动下,引导更多的农户发展,通过合伙、入股等方式将其做大,做出特色。另一方面要通过公司引导促进,以培育文化产业公司、专业合作组织为载体,通过公司和合作组织带动农户发展。如生态自然景观的打造,文化旅游产品的包装、销售,单独依靠农户自行发展,很难做大,必须依靠公司和专业合作组织才能有效推动乡村观光体验旅游发展,逐渐形成一业一特色、一业一龙头、一业一组织。再是要联合互动促进,对已熟的和具有一定规模的乡村文化产业等,必须依靠政府、专业合作公司、旅游公司等,通过政府搭台,经济唱戏,共同开发打造,才能形成影响,才能真正形成产业的规模化、市场化发展,增强竞争力。

第四,塑造品牌,提升农村文化产业文化品位。发展农村文化产业,应避免大而全,要做到小而专。一方面,要注重创意发展。民间风俗在传承过程中,既有良风美俗,也有陋风习俗,需用时尚的、独具匠心的设计理念深度挖掘旅游资源,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去劣存优,才能突出重围,获得游客的青睐。如农家乐需要把体验、娱乐融入一体,民间艺术品要结合时代发展的需要,进行文化包装,逐渐形成各具特色的品牌,才具有生命力。另一方面要注重规范经营,对已发展起来的文化产业要逐渐规范,通过政府引导、市场规范来提档升级。如农家乐应通过星级评比等来规范管理,提升服务,创建特色品牌农家乐等。再是要注重品牌带动。结合农村优势产业,举办不同的花节、果节等农业节会,打造乡村特色品牌文化节、会等,通过做好品牌化建设,形成规模效益,把产业优势转化为品牌优势,把品牌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真正让农村文化产业成为助推新农村建设的特色支柱产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