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哲学视域中的世界是人的世界

哲学视域中的世界是人的世界

时间:2022-09-0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人的世界,也叫属人的世界。为此形成两大对立的学派,一是认为宇宙世界是精神的世界,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精神,是主观精神抑或客观精神,世界是精神的产物,这种观点人们称之为唯心主义;一是认为宇宙世界是物质的世界,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它不依赖于人的感觉而存在,不以人们的意识为转移,这种观点人们称之为唯物主义。他认为哲学所研究的世界是“感性世界”。感性世界无非是现象的总和。

哲学是人类理论把握人和世界关系的学问,“世界”和“人”是两个基本概念。那么,哲学研究的世界是什么样的世界,哲学研究的人是什么样的人,则是必须首先明确确立的,因为不管“世界”还是“人”,其所指都不是一致无纷争的,其含义都不是单一无歧义的。所以我们必须首先搞清楚哲学研究的世界是一种什么样的世界,哲学研究的人是一种什么样的人。

在哲学史上,关于哲学研究的世界有各式各样的所指,有各式各样的界定,人们常说的有这么几种:

宇宙。世界即宇宙,宇宙即世界。宇宙是广漠无限的,在时间上它无始无终,在空间上它无边无垠。宇宙是指无始无终、无边无垠广漠世界中的一切事物和过程。古往今来,上下四方,无所它不是,无所它不包。从物质到反物质,从银河系到河外星系,从宏观天体到微观粒子,从无机界到有机界,从人类社会到人类思维,都包括在宇宙中,人本身也包括在宇宙中,是宇宙组成的一部分。宇宙的绝大部分事物是不以人们的意识为转移的,甚而是与人类没有关系的。这是宇宙世界,简称为宇宙。

自然。人们把宇宙中除人类社会以外的自然事物叫自然,有时还把宇宙叫自然界。这里所说的自然,只是宇宙的一部分,只是广漠宇宙中与人生活和活动相关的那部分自然界事物,包括原始自然和人化自然。原始自然事物是未被人类改造活动干预却进入人的认识活动范围的那部分自然事物,人们主要对它们进行观察而未进行感性改造。人化自然事物,它已经不是纯粹自然事物了,而是曾受到人类活动的干预,在不同程度上是被人的活动改造过了的自然事物。原始自然和人化自然只是广漠宇宙世界中的一部分,它主要存在于宇宙一颗星球地球之上,尽管这类事物范围不断扩张,种类不断增多,然而到现在仍是宇宙中很小很小一部分。这是自然界世界,简称为自然。

社会。人类社会是人从自然界脱胎以后,人们为了更好地生存和发展,交相作用的产物。人类社会是人们在共同的物质生产活动的基础上相互联系的人们的总体。人类社会具有复杂的结构,包括:人们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生产力系统;与生产力性质和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产品分配形式的各种经济关系;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上的上层建筑,包括政治法律制度和国家政权、政党、军队、公安司法机关等组织形式;社会文化,包括语言和逻辑,教育、科学和技术,以及政治、法律、道德、哲学、艺术、宗教等社会意识形态,风俗、习惯、传统等社会心理;由特定的社会关系或纽带联结起来的各种人类共同体,包括家庭、民族、社团、国家等。整个社会是一个以人为主体,由各种物质的和精神的要素构成的、具有多层次复杂结构的、不断变化发展着的庞大系统。这是人类社会世界,简称为社会。

思维。人类思维包括意识、思想、精神等。叫思维,不如叫精神更恰当些。精神是存在的反映,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是一切社会生活和活动在人们观念中的反映。人类精神包括人的心理,它是一种不系统、不定型、处于自发状态下的人类社会意识,表现为感情、情绪、意愿、风俗、习惯、成见、自发的倾向、朴素的信念等。人类精神还包括社会意识形式。社会意识形式是自觉建立起来的,以特定的形式和较为严整的体系表现出来的社会意识,它是人类精神活动的产品,是对社会存在比较间接的反映。最具理论化、系统化、客观化特色的社会意识形式是哲学、艺术、文学、政治法律思想、宗教、伦理道德、科学、教育等。人类的精神现象及产品,构成了人类的思维领域,也是人类的意识或思想或精神领域。这是人类思维世界,简称为思维。

人的世界。人的世界,也叫属人的世界。它不是上述各种世界中的某一个世界,它是上述世界中包括自然、社会和思维在内的世界。或者说上面所说世界中的自然、社会和思维构成人的世界。人的世界是与人生活和活动相关的世界,它已在不同程度上纳入与人的现实关系之中,是人活动的产物,是人有所作为的世界。人的世界包括自然、社会和思维,而思维又常常被看作是社会事物,因而人的世界就是与人生活和活动相关的自然—社会系统,就是自然和社会相统一的世界。

哲学研究的世界是哪种世界呢?在漫长的哲学发展过程中,上述的自然、社会、思维都曾单独地作过哲学研究的对象,或者说,哲学曾经把自然或社会或思维作过自己的研究对象,但其道路并不顺达,结果并不丰厚,它们的局限性渐渐显现出来,这些学说的影响都不是太大。而从古到今影响巨大的,则是把宇宙看作哲学研究的对象,认为世界是哲学的一个永恒的主题,而哲学所说的世界就是宇宙,并且把追索这种世界的本质看作是哲学的根本任务。为此形成两大对立的学派,一是认为宇宙世界是精神的世界,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精神,是主观精神抑或客观精神,世界是精神的产物,这种观点人们称之为唯心主义;一是认为宇宙世界是物质的世界,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它不依赖于人的感觉而存在,不以人们的意识为转移,这种观点人们称之为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壁垒分明,两军对立,作为传统,流传至今,大行其道。

康德首先颠覆了这种传统的关于世界的观点。他认为哲学所研究的世界是“感性世界”。感性世界不同于自在之物,它与自在之物相对立。但感性世界又不具有自在性,它以自在之物为根源为基础。感性世界无非是现象的总和。现象即是自在之物作用于人们的感官,在人们心灵中引起的知觉或表象。感性世界就是由这些知觉和表象构成的,是自在之物表现给人们的样子。感性世界是人生活的世界,是一个为我的世界。

胡塞尔认为,世界是作为人的经验视域的“整体世界”、“生活世界”。他指出,按照自然的态度,所谓现实客体指的是在人们之外的存在之物,我们看着它,站在它的面前,我们使自己的目光牢牢地指向它,然后我们描述它,并做出关于它的陈述,正如我们发现它在空间中面对着我们而存在着那样。但实际上这种自然的态度已经包含着超验的设定,这种超验的设定内在于人们的知觉,构成了人们知觉判断的前提。因而人们认识的世界,并不是外在于人的、与人的认识活动无关的世界。而是已经有知识以各种方式在其中起过作用的世界,是包含着陈述或判断前识或共识的世界。一句话,这个世界不是与人无关的而是与人息息相关的作为人的经验视域的“整体世界”,是人生活于其中的具体而现实感性存在的“生活世界”。

海德格尔认为世界是人澄明了的世界。他认为世界的在离不开此在,即世界的存在离不开人,应以此在的在作为考察世界实在性问题的出发点。人在其在的过程中,在领悟在、追问在的过程中,在就把自己显示了出来。在本质上是随着人的在而展开的,只有当此在在,才有在,当此在不存在的时候,在也就不存在。人是在的澄明。此在是存在显露自己的场所。没有人,存在不能显露自己,存在没有意义。此在是澄明,人是世界万物的展示口,世界万物被人照亮。人就生活在人澄明了的世界里。

马克思认为世界是人的现实的生活的世界。马克思是唯物主义者,他自然不赞同唯心主义的观点,但也不赞同传统的唯物主义观点。他对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传统唯物主义作了深刻的批判:“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8]马克思反复强调:“被抽象地孤立地理解的、被固定为与人分离的自然界,对人来说也是无”。作为自然界的自然界,“它是无意义的,或者只具有应被扬弃的外在性的意义”。[9]可见,在马克思看来,世界是人的现实的生活的世界。人现实生活的世界,是工业和社会状况的产物,是历史活动的结果,是人创造的结果,是人世世代代活动的结果。人的活动是人现实生活的世界的“非常深刻的基础”。

康德、胡塞尔、海德格尔、马克思的这些观点是极有见地的,确实,哲学研究的世界是人的世界。

世界是哲学的一个永恒主题,哲学研究世界,世界是哲学研究的对象。哲学研究对象的世界,哲学上所说的世界,不是自然世界,不是人类社会世界,不是人类思维世界,也不是宇宙世界,而是人的世界。哲学上所谓的事物特点是人的世界中事物的特点,事物的本质是人的世界中事物的本质;人的本性是人的世界中人的本性,人的本质是人的世界中人的本质。

哲学研究的对象是人的世界,人的世界是哲学研究的对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