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人是世界主体说是对人是世界灵魂说的扬弃

人是世界主体说是对人是世界灵魂说的扬弃

时间:2022-09-0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确实,人是世界主体说同人是世界灵魂说有一致性,但两者也有本质差别。人是世界主体说与人是世界灵魂说,两者在哲学本体、出发点以及理论主旨各方面都有本质的差异。也就是说,海德格尔认为是世界决定人,而不是人决定世界。人和世界是不可分割的,在和此在的在者是不可分割的。形而上学本体论是关于世界万物本源的学说,是关于存在者之存在的学问。

我们认为人是世界主体。这种说法也难免令人想起人是世界灵魂说。确实,人是世界主体说同人是世界灵魂说有一致性,但两者也有本质差别。

哲学史上有很多哲学家认为人赋予世界以意义,人创造了意义世界,人是世界价值的中心,人是世界的灵魂。海德格尔就是其中之一。

海德格尔认为有三种“在”,一是手头的东西的在,二是通过此在使用用具而被揭示出来的现存东西的在,三是世界的在。他说这三种“在者”的在,应以此在的在世作为考察世界实在性问题的出发点,人在其在的过程中,在领悟在、追问在的过程中,在就把自己显示了出来。就是说,他认为在本质上是随着人的在而展开的:只有当此在在,才有在,当此在不存在的时候,独立性也就不在,自在也就不在。

海德格尔认为人是在的澄明。此在是存在显露自己的场所。世界是此在本身的一种性质。没有人,存在不能显露自己,存在没有意义。此在是“澄明”,人是世界万物的展示口,世界万物被人照亮,因而世界有了意义。世界因人而有意义,无人的世界没有意义,不成为世界。

海德格尔主张人的存在是一切存在意义的基础和本源,我们姑且称之为人是世界灵魂说。

人是世界灵魂说与我们的人是世界主体说的一致性是不言而喻的,但两者的区别也是显而易见的。人是世界主体说与人是世界灵魂说,两者在哲学本体、出发点以及理论主旨各方面都有本质的差异。

首先一个根本之点是,人们常说海德格尔的哲学是人本体论,其实他的人本体论名不副实。

形而上学本体论是源于古希腊,被亚里士多德范式化的问题。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一书中,对形而上学本体论的性向、所指、内涵及意义作了规定,指出它是“第一哲学”,“本体”是世界的本原,是一切原理和原因中最高的原理和原因,形而上学本体论所要研究的就是“本体”的问题。千百年来,哲学界多数人遵循着亚里士多德的运思思路,只有少数是例行中的例外。哲坛上自然本体论、上帝本体论、理性本体论、道德本体论、物质本体论、人本体论等都是著名的形而上学本体论。

海德格尔形而上学本体论祈向和亚里士多德相一致,他在《什么是哲学》一文中说道:对“什么是哲学”这个问题的回答就在于:我们响应于哲学向之行进的那个东西。而且,这个东西就是存在者之存在。他也把本体论看作是存在者之存在的学问,是探问存在者整体之根据的学问。但是,他却铺张地运用着“本体论”一词,给不少事物冠以本体论名称。诸如烦的本体论、死的本体论等。特别是,他指出,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一直到黑格尔都把“在”即“存在”的问题作为本体论,但都没有真正研究过“在”,都没有真正理解什么是“在”,问题就在于他们以“在者”代替了“在”,以无限(“在”)的本体论代替了关于“此在”的存在分析,因而忘却了“此在”,即忘却了人的“此在”和“在世之在”。“在世”之“此在”是人的本真的此在,也是“在”的本真意义。故此,他要建立一种全新本体论——“基本本体论”,来解决在的问题。这种“基本本体论”,就是“此在”的“基本本体论”,即以人为中心的“基本本体论”。

“此在”的“基本本体论”,以人为中心的“基本本体论”,按照亚里士多德式的致思路线含义应该是,人是存在者的存在,人是存在者整体之根据。实际上,海德格尔的“此在”(人)的“基本本体论”诉求与此并非吻合。

海德格尔对在即存在与在者即存在者作了严格的区分。指出人不是在,不是存在,只是在者、存在者。与其他存在者不同,人只是一种特殊的在者,他称之为“此在”。“此在”就是我们自己总是的那样一种是者或存在者。在与包括“此在”在内的一切在者具有不可分割的亲缘关系,紧紧联系在一起,在总是在者的在。尽管“此在”比其他一切在者具有优先地位,但是,包括“此在”在内的一切在者与在的关系即人与存在的关系只能是:无论何时,在者之为在者,总是在“在”的光照中显现出来的。先有在而后才有包括“此在”在内的在者,在是本源性的,包括“此在”在内的在者,是由在发源的,是在的赠礼,在是包括“此在”在内的在者的先验条件和根据。也就是说,海德格尔认为,人不是人本身及世界生成和发展的根据,源初的“在”才是人的源头,“此在”的人是由在发源的,在是人从之而来的那一境域。人不是本体。

海德格尔十分强调,人的此在的基本结构是“在世界之中”,即在世。在世是此在的最内在的最根本的存在状态,是此在的先验规定性。只要此在在,就已在一世界中。海德格尔强调此在在世界之中,不仅说明此在与世界不可分离,而且其中重要一点还在于说明,世界是此在作为此在实际生活在其中的那些东西,是像时间性、语言、社会关系等此在生活的境域。我们就居住在此自身的缘构发生之中。人就是“此”之“在”,就是“缘”之“在”。时间性、语言、社会关系等“此”、“缘”实际境域是牵挂人生在世的源头,是决定人生活动的根据,它们引导人,指引人,塑造人,生成人。也就是说,海德格尔认为是世界决定人,而不是人决定世界。

海德格尔竭力主张人澄明了世界,此在澄明了在。人和世界是不可分割的,在和此在的在者是不可分割的。但是在自身是隐而不显的,它只有而且必须通过在者显现自身,世界只有而且必须通过人才能被澄明。人是在的澄明,此在是在显露自己的场所。没有此在的人,在、存在不能显露自己,在、存在没有意义。此在是澄明,人是世界万物的展示口,世界万物被人照亮,因而世界有了意义。从本体论上来说,海德格尔这一思路的前提是,在人之外,有一个没有人的存在,没有人的世界,它先于人的存在,在人之外存在,只是人显示了它,显现了它,显现了它的存在,显示了它的意义,并不是说人生成了世界,并不是说世界是人为的为人的。

形而上学本体论是关于世界万物本源的学说,是关于存在者之存在的学问。海德格尔本体论学说虽然称作此在“基本本体论”、人的“基本本体论”、人学本体论,但实际上不是以“此在”为本体的,不是以人为本体的。所谓此在“基本本体论”、以人为中心的“基本本体论”、人学本体论,只是在本体论的研究中,着重对此在,对人,进行了诠释和分析,其用意不是论证此在、人是形上本体,而理论主旨在于警醒人们对于那个源初的、在人和万事万物出现之前就已存在的、人和万事万物从之而来的在的、存在的遗忘,寻求在的、存在的意义,呼唤在、存在,本源地回到在、存在。海德格尔的形上本体所指,不是“人”、“此在”,而是他一生也没有说清楚道明白的那个“在”、“存在”。

所以说到底,海德格尔认为人不是世界本体,世界本体仍然是那个最高的存在。可见,海德格尔所谓以人为中心的基本本体论是名不副实的。这不仅说明海德格尔的人学本体论学说不能成立,也使海德格尔的人是世界灵魂说与人是世界主体说不可等同而论。

再者,我们姑且承认海德格尔的人学本体论成立,但他的主张也与人是世界主体本体论有着本质区别。

人是世界主体说认为,人是哲学本体,哲学本体是人。人是哲学的出发点,作为哲学出发点的人,是完整的人,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人,活生生的具体的现实的人。人是世界中心,作为世界中心的人,不是只具有某种或某些方面特征的人,而是完整的人,活生生的人,现实的人。或者说,完整的人,活生生的人,现实的人,才是世界的灵魂,世界的中心。海德格尔虽然主张人是世界的灵魂,但他的观点和人是世界主体说观点并不完全一致。

海德格尔哲学本体是存在。他的“存在”一词含义难以使人搞清楚到底指什么,不过他倒是明确表示过世界上唯一的本体的形式是人的存在。在海德格尔看来,个人存在是一切其他存在物的根据。只有从个人存在出发,才能理解、把握其他事物的存在。对存在的领悟本身就是此在的存在规定。此在作为存在者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它存在论地存在。人的存在是唯一的本体形式,个人存在是一切存在的出发点。这如同法国存在主义者毕尔指出的那样,根据海德格尔的说法,我们所真正接触的唯一的本体的形式是人的存在。当然,在海德格尔看来,本体也还有其他的形式:有他所谓“所见事物的存在”或外界;有工具和器械的存在;有各种数理形式的存在;有动物的存在;但只有人是真正存在的。动物活动,数理的事物持存着,工具在那里听我们使唤,外界呈现出来,但这些东西没有一项是存在的。可见,海德格尔认为个人的存在第一性,世界万物的存在取决于个人存在。人,个人,是世界的中心。

但问题的关键是,海德格尔所说的人是什么?他所说的作为一切存在出发点的人是什么?海德格尔没有强调过他说的人是指完整的人,活生生的人,现实的人,而反反复复不厌其烦地论证的却是畏惧、焦虑、死亡等人的超感觉和思维的心理本能。他指出人的“此在”是一种“烦”的体验,烦恼也叫焦虑,这个名称是被用到纯粹本体论的存在状态的意义的,是一种存在状态的本体论的基本现象。“烦”通过“畏”的情绪表现出来,畏惧启示着虚无,虚无揭示着个人的真正存在。人到死亡时才能最深刻地体会到自己的存在,才能懂得个人存在的意义,才能获得个性,成为他自己。简言之,烦、畏等这些非理性的心理本能活动才是人的最真实的存在。可见,海德格尔的人是与理性主义相对的非理性的人,从而世界的中心不能说是人,最多只能说是非理性的人,或确切地说,作为世界基础的、根据的,只是人的一种特征的非理性的心理本能。

近代哲学中宗教神学、机械唯物主义、历史主义,特别是唯理性主义,压抑人、贬低人,引起哲学家的不满和愤懑。海德格尔等高举现代哲学旗帜,猛烈轰击、彻底颠覆近代哲学特别是唯理性主义传统,高举人是世界灵魂的大旗,抬高人的地位,维护人的尊严,张扬人的价值,努力还人在世界中的本来的真实面目,这对于哲学的贡献是怎么有效的赞扬都会是不为过的。虽然他们高扬人的非理性,使世界为之一震,使人眼界大开,使人的非理性堂而皇之地登上大雅之堂,但遗憾的是,人的非理性同人的理性一样都是人的特性之一,以人的特性之一的非理性去攻击、取代人的特性之一的理性,这只是以一种片面性去攻击、取代另一种片面性,因而难以克服片面性。这不仅使人仍然片面化,使人不成其为人,从而也就成不了世界的灵魂,而且还会像事实显露的那样从一种片面性走向另一种片面性,从理性主义走向非理性主义。这使人是世界灵魂说与人是世界主体说相区别。

人是世界的中心,这是一个古老的命题。从古到今许多哲学家不仅以饱满的热情和动人的话语表达了对这一命题的认定,而且还对人何以成为世界中心作了论证。不是巧合的是,人们都以人最突出的特征或以人的本质来作为人成为世界中心的根据。理性至上主义者认为人的本质是一种理性存在,所以在世界上地位最高;道德至上主义者认为人的本质是一种道德存在,所以在世界上地位最高;社会至上主义者认为人的本质是一种社会存在,所以在世界上地位最高……我们也是这样论证问题的。我们认为人的本质是世界主体,所以在世界上地位最高,是世界的中心。这就是我们同以往哲学相同和不同之处。

人是世界主体说同人是世界灵魂说,在理论旨趣上基本是一致的,但在哲学本体的认定、对人的理解、对理论基点的确认等方面有着根本的差别,因而理论结果上有了很大不同。人是世界主体说是对人是世界灵魂说的扬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