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孔子和荀子都是儒家学派的吗

孔子和荀子都是儒家学派的吗

时间:2022-09-0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李觏认为是“礼”,没有“礼”,“仁”不能独存。如果我们暂时撇开李觏思想的时代特征,从他诸多的政论中,追寻儒家之基本精神,以及李觏对儒家思想的新发明,便发现李觏的礼论最具特色,也是李觏哲学思想的核心。《礼论》是李觏的早期作品,可以说是李觏后来全部思想的理论基础。他自认为他的《礼论》七篇,“推其本以见其末,正其名以责其实。崇先圣之遗志,攻后世之乖缺。邦国之龟筮,生民之耳目,在乎此矣”[4]。

礼的起源可追溯到远古社会的原始宗教祭祀活动。然而,礼的理论的真正祖师乃是继往开来的大师孔子。孔子根据西周时代的礼制,集春秋时礼学之大成,进一步将礼的观念发展到极致。这样便出现了以礼正心,以礼修身,以礼齐家,以礼治国,以礼平天下等观念。蔡尚思先生曰:“孔子以前,虽有关于礼的理论,但还是零乱而不成体系的。所以,我认为周公是礼的制度的祖师,孔子是礼的理论的祖师。若论先后,周公为先;若论轻重,孔子为重。”[1]孔子之礼,“援仁入礼”[2],开启了礼学发展的两条不同路向,一是内圣的,一是外王的,退可以自修,进可以经世。孟子注重礼的内向性,援义入礼,使礼变成一种道德修养;荀子走的是外王的道路,援法入礼,注重经世治国,礼则成为“法之大分,类之纲纪”。北宋时期,佛道二教流行,儒家传统的礼教受到冲击,北宋诸儒通过对礼与情、礼与性、礼与天道等关系的阐述,借鉴佛道思维模式,把礼上升到人性、天理的层面,企图为儒家之礼找到更为坚实的本体论依据。这个路向总的趋势倾向于孟子的内圣之学,由此促成了孟子的升格运动。而李觏之礼,独辟蹊径,沿着孔子、荀子一路,借鉴孟子,以超越之礼为根本,试图建立体用合一、内外统一的礼学体系,用礼来贯通仁、义、礼、智、信五常和礼、乐、刑、政四政,以礼来统合儒学的内外之道,凸显了儒家外王的思想取向。实际上,儒家学说从来都不仅仅是书斋里的学问,它必定要将其理想客观化、现实化。客观化和现实化有两个面向:一个是个人成圣成贤,即凡即圣,“知行合一”,提升道德境界;另一个面向是要在现实的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中展开,李觏的礼论像荀子一样,在理论的基本架构上表现的用心即是紧紧围绕后一面向而展开。人伦日用中有道,政治社会中也有道。前者只能独善其身,后者才能兼善天下。“独善”和“兼善”统一的基础是“仁”还是“礼”?李觏认为是“礼”,没有“礼”,“仁”不能独存。这就是李觏重礼的真正用心。

著名史学家钱穆先生说:“北宋诸儒,眼光开放,兴趣横逸”,他们所开出的儒学规模涉及范围有“政事治平之学,经史博古之学,文章子集之学”,所追求的目标是“明儒道以尊孔,拨乱世以返治”,他们“多贵于独寻遗经,戛戛然自造一家之言”[3]。李觏思想基本属于“政事治平之学”,他的学术特点主要在于经世致用,所著文章都与时代息息相关。“修齐治平”本是儒家思想应有之意,都可以在原始儒家“礼”学思想下展开。如果我们暂时撇开李觏思想的时代特征,从他诸多的政论中,追寻儒家之基本精神,以及李觏对儒家思想的新发明,便发现李觏的礼论最具特色,也是李觏哲学思想的核心。

《礼论》是李觏的早期作品,可以说是李觏后来全部思想的理论基础。他自认为他的《礼论》七篇,“推其本以见其末,正其名以责其实。崇先圣之遗志,攻后世之乖缺。邦国之龟筮,生民之耳目,在乎此矣”[4]。北宋名臣余靖对此评论道:“所示《礼论》七篇,推进礼经,准的世教,派仁义,赞刑政,岂止独步江表,校声明于后俊哉?”[5]韦政通先生说,李觏是继荀子之后,“儒学复兴初期,第一个使礼占一重要地位的人物”[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