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博学于文,行己有耻。

博学于文,行己有耻。

时间:2022-09-0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大家大都知道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名言,然而顾炎武真正标榜的论学、做人两大宗旨却少为人知:一曰“博学于文”,一曰“行己有耻”。顾炎武的“博学于文,行己有耻”,并不是单纯的讲学论人,背后其实有着深沉的道德情怀和宏大的政治抱负,其目的有二:一曰明道,一曰救世。“行己有耻”是顾炎武对于立身或修身的主要主张。

——顾炎武《与友人论学书》

释义:

广泛学习文化典籍,用羞恶廉耻之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

点题:

“博学于文”“行己有耻”,分别出自《论语》的《颜渊》和《子路》,都是孔子在回答问题时提出的主张。顾炎武谈到孔子的“为学之道”时,把这两句作为最重要的思想提了出来。

中国是一个道德感非常强烈的国家,尤其是儒家知识分子,在对人的评价上向来坚持道德“一票否决”。对于学者做学问,古人更是主张“作文先做人”,南朝梁简文帝萧纲曾经说:“立身之道,与文章异:立身先须谨重,为文且须放荡。”虽然被文章学家批评,但也只是批评他的观点,对他本人无话可说。做人重于作文,这是我们的文化传统。

链接:

《周易·恒》——

不恒其德,或承之羞,贞吝。

《论语·泰伯》——

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论语·宪问》——

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孟子·公孙丑上》——

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孟子·尽心上》——

耻之于人大矣,为机变之巧者,无所用耻焉。不耻不若人,何若人有?

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

王通《文中子·关朗篇》——

痛,莫大于不闻过;辱,莫大于不知耻。

陆九渊集》卷三十二《人不可以无耻》——

人唯知所贵,然后知所耻。不知吾之所当贵,而谓之有耻焉者,吾恐其所谓耻者非所当耻矣。

龚自珍《明良论二》——

士皆有耻,则国家永无耻矣。

延伸悦读:

大家大都知道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名言,然而顾炎武真正标榜的论学、做人两大宗旨却少为人知:一曰“博学于文”,一曰“行己有耻”。顾炎武说:“……愚所谓圣人之道如之何?曰博学于文,曰行己有耻。自一身以至于天下国家。自子臣弟友以至出入往来、辞受取予之间,皆有耻之事也。……士而不先言耻,则为无本之人;非好古而多闻,则为空虚之学。以无本之人,而讲空虚之学,吾见其日从事于圣人,而去之弥远也。”

顾炎武的“博学于文,行己有耻”,并不是单纯的讲学论人,背后其实有着深沉的道德情怀和宏大的政治抱负,其目的有二:一曰明道,一曰救世。然而后世人多不能理解顾炎武。全祖望因此慨叹说:“历年渐远,读先生之书者虽多,而能言其大节者已罕。”钱穆先生于此深感痛切:“后之学亭林者,忘其‘行己’之教,而师其‘博文’之训,已为得半而失半。又于其所以为博文者,弃其研治道、论救世,而专趋于讲经术、务博文,则半之中又失其半焉。且所失者胥其所重,所取胥其所轻。”

顾炎武所提出的这两个方面是不可分割的,而且尤以后者为重。顾炎武提倡经学,更倡导经世致用,他认为凡所学皆须有益于社会;无益社会之学,皆是浪费时间、生命,是无用之学。“行己有耻”是顾炎武对于立身或修身的主要主张。他在《日知录》中讨论“廉耻”时说:“礼仪治人之大法,廉耻立人之大节。盖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人而如此,则祸败乱亡亦无所不至。”管仲曾提出“礼、义、廉、耻,国之四维”,顾炎武对四维之中的“耻”尤为强调,他说:“然而四者之中,耻尤为要,故夫子之论士曰:行己有耻。孟子曰:人不可以无耻。……人之不廉,而至于悖礼犯义,其原皆生于无耻也。故士大夫之无耻,是谓国耻。”顾炎武提出的“士大夫之无耻,是谓国耻”,在当时主要是面对明代文人纷纷倒向清廷而发出的时代之叹,但是,在今天依然有振聋发聩的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