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孔子之言谓博学于文

孔子之言谓博学于文

时间:2022-01-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致萧子升的信中他引证“四书”之言论,阐述自己对博学的认识和见解。毛泽东在致萧子升的信中广泛征引《论语》《孟子》等“四书五经”这些儒家经典的有关论述,意在说明其博学的主张是见证于古之圣贤的,从而强调“博学”的必要性。“博学”思想给青年毛泽东的印象很深。

论语·雍也篇》第二十七章:

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孔子说:“君子广泛地学习文献,再用礼来加以约束,也就可以不至于离经叛道了。”

“博学于文”,孔子认为这是君子所应具备的一种素质,即应具有诗、书、礼、乐等典籍文献广博知识。他教育弟子要达到“博学”。颜渊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最懂得接受孔子的教育思想,身体力行。他喟然叹曰:“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论语·子罕篇》)明清之际顾炎武认为“君子博学于文,自身至于家、国、天下,制之为度数,发之为音容,莫非文也。”(《日知录》卷七)

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对孔子“博学于文”的主张是信服的。1915年9月6日,毛泽东就博学之说致信学友萧子升,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仆读《中庸》,曰博学之,朱子补《大学》,曰: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固其己知之理而益穷之,以至乎其极。表里精粗无不列,全体大用无不明矣。其上孔子之言,谓博学于文,孟子曰博学而详说,窃以为是天经地义,学者之所宜遵循。(《毛泽东早期文稿》,湖南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21页)

1915年毛泽东还在湖南一师读书。在致萧子升的信中他引证“四书”之言论,阐述自己对博学的认识和见解。《中庸》讲:“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中庸》所倡言的这一修身治学之道,对于正在求学的毛泽东来说,自然有很大的启迪意识,因此深受毛泽东的推崇。

毛泽东在这封信所言朱子补《大学》诸语,是指朱熹《大学章句》补传五章里“释格物致知之义”一段。“格物致知”属“修身”的范畴,是儒家学说的一个重要的认识论命题,也是儒家的为学之道。毛泽东在信中引用朱熹的话,表明他赞同朱熹的为学观点,强调要获得真知,就必须广泛深入地学习探究,辨别事物表里精粗,穷尽事物之理。

在学习方法上,毛泽东也颇受孔孟思想的影响。孔子主张“博学于文”,孟子发挥说“博学而详说”。对于孔孟关于博学的论述,毛泽东认为这些博学的方法,是天经地义的,是读书人应该遵循的为学之道。毛泽东反对拘于一家一派之言,主张汇百家之说而成一学。毛泽东在致萧子升的信中广泛征引《论语》《孟子》等“四书五经”这些儒家经典的有关论述,意在说明其博学的主张是见证于古之圣贤的,从而强调“博学”的必要性。

毛泽东认为“博”与“约”是相辅相成的,由博返约,没有广博宏容的知识积累,便很难对学问有精深的造诣。由于毛泽东对这一问题有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因此,博览群书、广泛涉猎已成为青年时期毛泽东读书生活的一个显著特点。

“博学”思想给青年毛泽东的印象很深。正是在“博学”思想的影响下,循“博学于文”的学习之道,毛泽东本人勤奋苦读,不仅体现了青年毛泽东求知的特点,而且贯穿了毛泽东终生的读书生涯。后来,无论是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建设年代,以至在生命的最后岁月里,博览群书一直是毛泽东的兴趣所在。他一辈子好读书,嗜书如命,以书为伴,成为他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项内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