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题孔子像于芝佛院

题孔子像于芝佛院

时间:2022-03-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题孔子像于芝佛院①李 贽李贽,号卓吾,泉州晋江人。嘉靖举人,曾任云南姚安知府。万历八年弃官别家,居麻城,著书讲学。是万历时期左派“王(守仁)学”代表人物,激烈抨击程朱理学,被统治集团视为异端。

孔子像于芝佛院

李 贽

李贽(1527—1602),号卓吾,泉州晋江(今福建泉州)人。嘉靖举人,曾任云南姚安知府。万历八年(1580年)弃官别家,居麻城,著书讲学。是万历时期左派“王(守仁)学”代表人物,激烈抨击程朱理学,被统治集团视为异端。万历三十年(1602年)以“惑世诬民“罪被捕下狱,自刎而死。文学方面反对复古模拟,主张创作必须发抒己见,并重视小说戏曲在文学上的地位。著有《焚书》《续焚书》《藏书》《续藏书统》等。

人皆以孔子为大圣,吾亦以为大圣;皆以老、佛为异端,吾亦以为异端。人人非真知大圣与异端也,以所闻于父师之教者熟也;父师非真知大圣与异端也,以所闻于儒先之教者熟也;儒先亦非真知大圣与异端也,以孔子有是言也。其曰“圣则吾不能”,是居谦也。其曰“攻乎异端”,是必为老与佛也。

儒先臆度而言之,父师沿袭而诵之,小子蒙聋而听之。万口一词,不可破也;千年一律,不自知也。不曰“徒诵其言”,而曰“已知其人”;不曰“强不知以为知”,而曰“知之为知之”。至今日,虽有目,无所用矣。

余何人也,敢谓有目?亦“从众”耳。既从众而圣之,亦从众而事之,是故吾从众事孔子于芝佛之院。

【注 释】

①本文是李贽在芝佛院时所写。芝佛院是位于今湖北省麻城市东的一座佛院,李贽晚年在此讲学著书十余年,在佛堂里挂了一幅孔子的画像,以“异端”自居,并特意写了这篇题辞。文章指出人皆以孔子为大圣,以道家佛教为异端,但并不真正了解大圣和异端,而是听惯了前辈教导的结果,文章宗旨在于提倡独立思考,反对人云亦云。作者运用推理的方法,层层递进,气势飞扬、辩驳有力、逻辑性强。表达了对所谓“千古大圣人”“万世帝王师”的肆意嘲讽和对当时统治者强制尊孔的辛辣讽刺。

②老:指老聃,即老子。

③圣则吾不能:圣人,我做不到。语出《孟子·公孙丑上》:“昔者子贡问于孔子:‘夫子圣矣乎?’孔子曰:‘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

④居谦:表示自己谦虚。

⑤攻乎异端:批评抨击不合正道的思想。语出《论语·为政》:“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孔子时尚未有道教和佛教,将此处的“异端”解为老、佛,说明这些“儒先”的无知。

⑥臆度(duó):主观猜测。

⑦目:这里指有眼力,即明辨是非的能力。

⑧从众:语出《论语·子罕》:“俭,吾从众。”

【名句集录】

夫童心者真心也,若以童心为不可,是以真心为不可也。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童心说》)

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童心说》)

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除却穿衣吃饭,无伦物矣。(《焚书·答邓石阳》)

圣人不曾高,众人不曾低。(《焚书·复京中友朋》)

【评议集录】

公为人中燠外冷,丰骨稜稜。性甚卞急,好面折人过,士非参其神契者不与言。(袁中道《李温陵传》)

其意大抵在于黜虚文,求实用;舍皮毛,见神骨;去浮理,揣人情。即矫枉之过。不无偏有重轻,而舍其批驳谑笑之语,细心读之,其破的中窍之处,大有补于世道人心。而人遂以为得罪于名教,比之毁圣叛道,则已过矣。(袁中道《李温陵传》)

一点撺自足天下万世之是非,而一咳唾实关天下万事之名教,不但如嬉笑怒骂写成文章已也。盖言语真切至到,文辞惊天动地,能令聋者聪,聩者明,梦者觉,酲者醒,病者起,死者活,躁者静,聒者结,肠冰者热,心炎者冷,柴栅其中者自拔,倔强不降者亦无不意俯而心折焉。(汪本钶《续刻李氏书序》)

自古以来,小人之无忌惮,而敢于叛圣人者,莫甚于李贽。(顾炎武《日知录》卷十八)

【问题思考】

1.本文抨击儒学传统中知“从众”,而不知用目用脑的风气,题小意深,请谈谈李贽思想中的进步意义。

2.历史上对李贽有截然不同看法,汤显祖、“三袁”(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冯梦龙等都很推崇他,而顾炎武、王夫之等却认为李贽“以佞舌惑天下”。对此你有何看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