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佛家思想在中国的发展与禅宗的创立

佛家思想在中国的发展与禅宗的创立

时间:2022-09-0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二、佛家思想在中国的发展与禅宗的创立佛教从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在魏晋、南北朝及隋唐时期得到发展。宋明儒学建构儒家宇宙论的努力与玄学、道佛思想的触动密不可分,最终,形成了以儒家为中心的“三教合流”的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系统。道生的这两个思想对禅宗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佛教传入中国后的最大变化是对佛的理解。

二、佛家思想在中国的发展与禅宗的创立

佛教从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在魏晋、南北朝及隋唐时期得到发展。佛教的传入有其在印度衰弱的原因,也有魏晋崇尚玄学的关系。汉代虽然因董仲舒的倡导而“独尊儒术”,但儒家思想缺乏形而上的宇宙论基础,也就缺乏稳定的根基。玄学的兴起正是由于道家宇宙论的吸引,佛家思想也因其宇宙论之精深能够成为有吸引力的思想而被接受。宋明儒学建构儒家宇宙论的努力与玄学、道佛思想的触动密不可分,最终,形成了以儒家为中心的“三教合流”的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系统。

1.佛家思想在中国的传承与发展

佛家思想在中国的发展,按冯友兰的说法经历了“格义”“教门”和“宗门”三个阶段。“格义”是翻译佛教经典的阶段;“教门”是在中国的佛教形成了以不同的佛教经典为主作为教义的各种派别的建立阶段,这一阶段主要形成了“天台宗”“三论宗”“华严宗”“唯识宗”等佛教宗派;“宗门”是佛教在中国发展的最高阶段,在这一阶段产生了不以佛教原始经典为根据而是直接把握佛教思想的“禅宗”。

在“格义”阶段,基本上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其中著名的佛家人物有道安、鸠摩罗什、僧肇、慧远、道生等人。

道安(314—385年)是东晋初年的宗教领袖。他的主要贡献是翻译大量佛家经典,并组织僧人对当时已经翻译出的经典进行整理和考订,剔除了一些伪经,为佛教后来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他还建立教规教仪,对佛教组织的规范化起到了重要作用。在思想方面,他以《般若经》为主,探索般若智慧,创立本无宗,以倡导和认识“空”为主。对后来以讲“空”为主的“六家七宗”有很大影响。

鸠摩罗什(344—413年),祖籍天竺,出生于龟兹。是南北朝后秦时期的宗教领袖。他的主要贡献也是翻译了大量高质量的佛家经典。在思想上宣传大乘佛教中的空宗理论。

僧肇(384—414年),是鸠摩罗什的著名弟子。著有《维摩经注》和《肇论》。《肇论》包括《不真空论》《物不迁论》《般若无名论》《涅槃无名论》四篇论文。僧肇也以弘扬大乘空观思想而著名,是后来“三论宗”的始祖之一。

慧远(334—416年),是道安的弟子。在东晋时期于庐山东林寺传法,请域外名僧翻译佛经,有很大影响。他倡导“弥陀净土法门”,宣称只要口念佛号,死后便可往生西方净土,因而被后世的净土宗奉为始祖。

道生(374?—434年),也叫竺道生。曾和鸠摩罗什学习佛法,后到南京传道。道生讲法以《涅槃经》为主,发挥其中“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的思想,提出“一切众生,莫不是佛,亦皆涅槃。”他还提出“顿悟成佛”的观点。道生的这两个思想对禅宗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教门”阶段,基本处于隋唐时期。这一时期随着佛教的广泛流行,出现了许多宗派。这些宗派不仅以某部或某几部佛经为基础确立自己的理论体系,而且还有明确的传法世系。

天台宗传法谱系是:龙树……慧文——慧思——智顗——灌顶——智威——慧威——玄仰——湛然——道邃——广修——物外——元琇(唐末)……龙树是代表大乘佛学的著名僧人,天台宗因重视大乘空宗理论,因而把龙树作为自己的祖师。慧文和慧思是天台宗的先驱,智顗(515—577年)是其宗的真正创始人,天台宗因他率弟子在天台山建寺修行而得名。天台宗以宣传“止观并重”和“一念三千”为核心,在当时影响很大,并传播到日本。

三论宗以弘扬和阐释印度大乘空宗龙树、提婆所著《中论》《百论》和《十二门论》而得名。其传法谱系为:龙树——提婆——罗睺罗——青目——须利耶苏摩——鸠摩罗什——僧肇——僧朗——僧诠——法朗——吉藏。三论宗在中国从鸠摩罗什宣传空宗开始,经过了曲折的发展过程,直到吉藏(549—581年)将三论宗发扬光大,通过讲三论和著书,使三论宗正式创立,成为隋朝佛家一大宗派。吉藏主要讲“破邪显正”“真俗二谛论”和“八不中道”。吉藏之后三论宗衰落,后来也传到日本。

唯识宗是唐初的一个大乘流派,由玄奘及弟子窥基所创。唯识宗的传法谱系为:无著——世亲——陈那——护法——戒贤——玄奘——窥基——慧沼——智周。玄奘(600—664年),曾到印度留学17年,在印度时因其博学善辩被尊为“三藏法师”,他从印度带回大量佛经,回国后组织翻译,为佛教经典的汉译做出重要贡献。同时,他以大乘有宗思想为核心讲法,以《成唯实论》为核心经典创立唯识宗。唯识宗的理论以讲“八识”为主。

华严宗因崇奉《华严经》而得名。《华严经》是印度有宗的一部重要经典,经过汉译后逐渐产生影响,到隋初的杜顺(557—668年)开始得到大力宣传,逐渐形成了宗派。华严宗的传法谱系为:杜顺——智俨——法藏——慧苑——法铣——澄观——宗密……法藏(643—712年)是华严宗的实际创始人。华严宗主要讲“法界缘起”“六相圆融”等理论。

佛家在中国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各种“教门”,大多以印度大乘佛学为基础,同时也吸收中国本土哲学的儒道思想阐释佛学,从而使这些派别都具有中国化的思想倾向,这种倾向不仅对禅宗的创建具有很深的影响,也对后来儒家理学的发展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2.禅宗的创立

从哲学的意义上说,“禅宗”的哲学性最强,也最具有中国古代哲学的特点,也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哲学通过佛教方式的体现,在中国古代哲学意义上的佛学思想也多指“禅宗”。

佛教传入中国后的最大变化是对佛的理解。在佛教中,佛相当于神,而中国的佛学以印度大乘佛学为基础逐渐认同了“人人皆有佛性”和“顿悟成佛”的观念。这些观念在中国首先是由竺道生进行阐发,后来为禅宗所继承,成为禅宗的理论基础。

禅宗的“禅”,是印度语“禅那”的音译,简称为“禅”,意思是沉思或静虑,是佛教修行方法中的一种“思维修”。禅宗是佛教在中国发展出的流派。禅宗自称是来自佛祖的“教外别传”,这种传不是言传而是心传,所以禅宗主张“不立文字”。因为是心传所以“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禅宗因其“直正本心”,也被称为“佛心宗”。按照禅宗自己所列的谱系,从释迦牟尼到菩提达摩共28祖,但是历史上并无实据。达摩是禅宗在中国的初祖,经过慧可、僧璨、道信、弘忍五祖的传承,到慧能(638—713年)是六祖。慧能是禅宗第六代的南宗,还有神秀领导的北宗。后来禅宗的发展以及在中国产生影响都来自慧能开创的南宗。慧能著有《坛经》,这部经是慧能在韶州大梵寺说法的内容,由他的弟子法海整理成书。这部书虽然只有一万两千字,但是对佛家在中国的发展有很大影响,这部经典也是唯一一部中国人撰写的佛家经典。慧能之后的禅宗传承有菏泽神会、南岳怀让、青原行思三系,到唐末南岳怀让、青原行思两系有较大发展,在唐末五代期间,南岳一系又分出沩仰、临济两大宗派,青原一系分化出曹洞、云门、法眼三宗,合称禅宗五家。

禅宗的兴起与其主张的“顿悟”修行方法有关。在《坛经》的自序中记载,五祖弘忍快死的时候,要弟子们写一首表达禅宗教义的“偈”,写得最好的就是他的继承人。当时,大弟子神秀作了一首偈子道:

身如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慧能当时是寺院里的火头僧,但不满意神秀的偈,针对这个偈也写了一首,因为他不识字,就请人写在院墙上: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弘忍赞同慧能的偈,传其袈裟,定为继承人,是为六祖。后来慧能到南方建立了禅宗的南宗,神秀建立了北宗。北宗主张“渐修”,南宗主张“顿悟”。两宗的区别在上面所作的偈中就表现出来了。“渐修”主张通过逐渐的修行恢复人的本性,而“顿悟”则根本否认人有本性。

“顿悟”用冯友兰的话说就是“不修之修”。它实际上也是修,但是不要想着去修,即《坛经》所讲的“无念”。“无念”就是“无心”,就是顺其自然,不有意做任何事。所谓“无心插柳柳成荫”。“无心”也就是“平常心”,“平常心是道”(《古尊宿语录·卷一三》)。按平常心生活就是该吃饭就吃饭、该睡觉就睡觉,“担水劈柴,无非妙道”(《传灯录·卷八》)。《坛经》中说:“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无相”就是摆脱物我对立的观念,“于相而离相”。各种现象都是虚幻的,所以身、心、性皆无、皆空,即“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摆脱了物相的观念,就会达到无我、无物的境界。无我、无物其实是真我真物,物我同在,物我一体。我的生命就不仅是在“我”中,而是在整个“物”中,此时,我的生命即是永恒之生命。“无住”就是不执着于“念”,一念发动,必有所指,有所指即有所“住”,但是万物皆流、皆变,“住”即死。“无住”才能顺时而动,生命才能不息,才能在呼吸之间获得永恒。佛家有句名言就叫“生命只在呼吸间”。“不立文字”也是“无住”,不被文字所束缚,才能见得大道。

“顿悟”就是达到“无念、无相、无住”的境界。“顿悟”的状态就是一下子通了,豁然开朗。“顿悟”的实现靠的不是思想而是直觉,“顿悟”需要有悟性,也需要外在的机缘。禅宗“不立文字”是不用语言来解释说明何谓“悟”,但禅宗留下许多禅师悟道的事迹供参禅者参考,这些事迹被称之为“公案”,引导帮助别人开悟的办法叫做“话头”,如“一指禅”“茶杯禅理”“棒喝”等等。但是对这些“话头”和“公案”,也只能体悟而不能思考。禅宗甚至可以说是比道学、玄学更玄奥、更深刻的对生命的觉解,对后世有很大影响。

禅宗的兴起和佛家思想在对世界的理解方面的复杂繁琐以及修行方法的繁琐都有很大关系,尽管之前的各种“教门”已经仅仅通过讲一部或几部经典为主,但是其中涉及的理论仍很复杂,难以让多数人理解,这些“教门”的逐渐衰微也是一种必然。禅宗把关于世界的问题转化为内心的问题,这样就简化了问题,主张反观自心,见性成佛就成为学佛的方便法门,容易为更多的人所理解和接受。在各种“教门”衰落之时,禅宗反而逐渐兴盛,正是其思想主张的优长使然。禅宗的这种向内求道的方向也与中国古代哲学重视主体性及反求诸己的修养方法有关,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禅宗是以中国化的方式对佛教的创新

佛家作为一种生命之道,关键是在包括生死的整个生命过程中理解和把握生命,中国的儒家和道家都是在生命存在的范围理思考生命之道,对于死后的问题两家基本都是一种自然态度,这也是两家哲学所缺少的内容。因而,佛家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与如何理解在生死整体意义上的生命,以及如何解决人面对死亡这一生命问题有关,佛家思想可以说是弥补了中国思想中的空缺。正因如此,佛家才能够成为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部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