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明末天主教的传入及与中国本土文化的碰撞

明末天主教的传入及与中国本土文化的碰撞

时间:2022-08-2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三十四章 明末天主教的传入及与中国本土文化的碰撞清代中叶以前,西方文化输入中国主要有三次。这次文化论争表面上是宗教信仰方面的,但在它背后,却是中国和欧洲两大文化在互不相识的情况下的第一次大碰撞。这次文化传播文化冲撞也可以看做一次哲学运动。

第三十四章 明末天主教的传入及与中国本土文化的碰撞

清代中叶以前,西方文化输入中国主要有三次。唐代景教和元代也里可温在中国历史上都没有发生大的影响。明末天主教的传入是一次大规模的文化输入活动。这次活动以传教士(主要是耶稣会士)输入的宗教为传播媒介,渐次涉及政治、伦理、文化、生活习俗诸方面,终于触动了中华帝国这具难以激颤的巨大身躯,演为一场大的文化论争。这次文化论争表面上是宗教信仰方面的,但在它背后,却是中国和欧洲两大文化在互不相识的情况下的第一次大碰撞。研究这次文化论争,可以说就是解剖中西两大文化体系各自的特点、两大文化系统对异质文化的包容程度及反映在文化观念上的思维方法的特征等。这对于我们今天认识和把握东西文化的特点,探寻不同文化系统之间融合会通的道路,解决世界范围内人类的生存难题,是很有意义的。

这次文化传播文化冲撞也可以看做一次哲学运动。因为它一开始就是以和平的方式,用教义来打动异教徒并最终归化他们为目的,而且传教士首先归化的对象是士大夫。要想在中国这样一个极具实践理性、极少对形上实体发生迷狂崇拜的国度站稳脚跟并得到发展,任何靠启示真理俘获信徒的想法都是不现实的。中国士大夫面向现实,富于艺术意味地接受实际生活,不喜好对神秘的、不可见的东西沉思冥想使他们拒绝接受任何以启示、灵异等为吸引方式的宗教,打动他们的惟一办法就是用道理去说服。传教士对天主、对灵魂、对他们教义中的一切方面不得不采取哲学论证的方式。中国文化的深厚传统,中国本土宗教佛教和道教对于教义的传播方式,以及传教士的传教活动一开始就局限于喜好理论的士大夫等等,都使这次文化传播成为一次哲学活动而与清代中叶以后在武力支持下的强行输入区别开来。这次文化传播,中国士大夫和释道僧侣所面对的不是他们熟悉并认同的理论,而是一种闻所未闻的异质文化。对这些不熟悉的东西的辩驳需要重新省视自己习以为常、居之不疑的理论。尽管中国释道二教中人对于天主教的理解是非常肤浅的,并且后来逐渐演为以护教为目的的攻击,但总的说,这次文化输入较之以往任何一次异质文化的讨论都有更多的哲学意味。这次文化、哲学论争是在明末三教合一的强劲趋势下进行的,这也削弱了它的剑拔弩张。传教士敏锐地察觉到这种趋势,他们采取了以基督教义融会儒家教义的办法。他们对于佛道的拒斥不仅在于佛道在他们看来是一种崇拜偶像的宗教,而且在于,佛道作为本土宗教是同天主教争夺信徒的主要对手。天主教对佛教的攻击一开始就使佛教信徒丢掉天释融通的幻想,直接从本教教义出发指斥天主教义的核心部分。双方所持的理论都是不加掩饰的,双方所辩论的问题都不是枝节的和非根本的。所以,这次文化碰撞可以看做一次哲学运动,它对清代以后的哲学发展起着制约和限定的作用。这一点在清中叶以后整个思想界的东西文化之争中表现得尤其清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