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汉字的传入与中国文化对日本的影响

汉字的传入与中国文化对日本的影响

时间:2022-10-2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历史上中国的政治、法律、经济、文化等给予日本极大的影响。公元3世纪汉字传到日本,中日两国间的文化交流进一步发展,日本根据从中国传入的汉字创造出自己的文字,促进了日本文化的发展。由此可以推测,把汉字传到日本群岛的人,是汉族归化人。因此,汉字的传入日本,就为日文的形成创造了条件,日本人用汉字写文章,是使用汉字的第一步。
汉字的传入与中国文化对日本的影响_日本文化新论

二、汉字的传入与中国文化对日本的影响

中华民族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尤其是汉字的发明、创造和发展,堪称中华民族文明的象征。它不仅哺育了中华民族的子孙后代,而且,还给日本、越南、朝鲜、缅甸等邻国带来了深远的影响。特别是日本文化受中国文字影响最大。日本的文字、文体、读音、构词等方面几乎都与汉字有直接关联。

初始阶段的汉字,可以把西安半坡某些陶器刻画符号和莒县陵阳河陶器刻画符号看做标志,如果从此时算起,汉字已经有六千多年的历史了。汉字产生以后,以其平面文字(与拼音的线性文字相比)的优越性,突现了汉语简短明确的特点,忠实地履行其记录汉语的职能,为中华民族以及日本、朝鲜、越南等邻邦保存了卷帙浩繁的古代文化典籍。

汉字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它记录着中国人民的悠久文化历史,记录着中国人的创造发明与物质生产,对于世界有重大的贡献。从甲骨文算起到现在,至少它已使用了三千六百年。从中华民族众多的人口看,它至少为十亿人口所使用。汉字是独具民族形式的,在世界上它是独特的,日本、朝鲜、越南人民,曾经使用汉字,那也是从中国传去的。

在中日文化交流中,汉语汉字无疑充当着使者。先是汉字传入日本,后又吸收大量的日式汉语,与本国语文融合成为水乳交融的状态,中日语言上的相互影响,是语言接触史上一种独特的模式。语言的相互影响反映了以社会经济为背景的文化的相互交流。其动因和起点是文化上的需要;其过程则充满着渗透、交融和互动。这个历史过程是很值得研究和总结的。

古代日本文字大体经历了吸收汉字、使用汉文、以汉字标写日语特殊词汇、以日语语序书写汉文、万叶假名、平片假名、和汉混合语体等诸阶段。日本从最初没有文字到自己创造出独有的假名文字与“和汉混合”的文字体系,这个过程同时是全面引进汉字、学习使用汉字、并根据日本原有语言对它消化和再创造的过程;这一过程从语言层面显示出日本民族自古就有乐于和善于吸收外来先进文化的卓越才能和传统。另一方面,它也印证了古代中国文化的价值在异域语言文字中的影响和积淀。

中日文化交流具有悠久的历史。历史上中国的政治、法律、经济、文化等给予日本极大的影响。“「漢書·地理志」によると、「 楽浪海中に倭人有り、分かれて百余国を為す,歳時を以つ来り献見すと云う」と記されている。”[5]可见,日本古代曾频频派使者到汉朝的乐浪郡府纳贡。公元3世纪汉字传到日本,中日两国间的文化交流进一步发展,日本根据从中国传入的汉字创造出自己的文字,促进了日本文化的发展。

日本人使用汉字是很早的,但汉字传入日本的确切时间,还不是考察得很清楚。古代日本一个邪马台国,其女王叫卑弥呼,她向魏明帝上表致谢的表文就是用汉文写成的。当时倭人没有文字,倭使赴魏带着归化汉人作译员,所以可知卑弥呼的表文是用汉文字写的。由此可以推测,把汉字传到日本群岛的人,是汉族归化人。一些归化人在政府中从事文笔工作,担任外事往来中的文件起草和翻译工作等。历史上一些著名的表文,很多是出于归化汉人的手笔。这些都说明日本人使用汉字作为中日两国文化、政治等方面的交流工具,是很早的。同时也表明,汉族归化人在传播汉字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在日本文字形成之前,汉字一直是日本使用的主要记录文字。甚至日本最早的国史如《古事记》和《日本书纪》也是用汉文写成的。但是,这只是汉字传入日本后所起作用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汉字的传入,也为日本人创造现在的日文字母,提供了客观条件。过去,曾有中国和日本是“同文同种”的说法,这种说法认为两国人民都属于黄种人,都使用同一种汉字。但这“同文”的提法不是很准确。中文和日文,不论在句子结构和文法上,都不属于同一语言系统。出现“同文”的说法,这主要是指日本人民在自己的语言中,借用汉字来表音的问题。由于日本人民接触汉字较早,在自己的语言中借用汉语的单词,来表示一句话的完全意思。这就如同现今汉语中的外来语一样,时间一长,外来语已为全体人民所普遍接受,它就构成汉语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在汉语的句子中不是以外来语的功能,而是以汉语的功能在起作用。汉字在日语中的作用也是这样,它不是作为汉语,而是作为日语的要素在起作用。因此,汉字的传入日本,就为日文的形成创造了条件,日本人用汉字写文章,是使用汉字的第一步。后来日本人用汉字来表音。这个用汉字表音的作法,就是日本文字产生的萌芽。在日本文字萌芽过程中,汉族归化人是起了重要作用的[6]

中日文化交流的初期,日本在新文化的吸收中,特别应指出的就是汉字传入日本。当时的日本人还没有自己独自的文字,因此,汉字传入日本,是划时代的大事。倭人本无文字,《隋书》倭国传称:“无文字,唯刻木结绳。”[7]因此,倭人最早的文字是汉字。开始的时期,首先是能读汉字的渡来人,他们作为史部,即从事大和朝廷的记录或制作外交文书等工作的专门人员。从那以后,学习汉字和汉文的日本人的贵族也渐渐增多。同时,也出现了使用汉字的音读和训读来表达日语的情况。

在没有自己的民族文字之前,日本一直借用汉字的音训来表达本国语言,并培养出一批精通汉文的人才,他们用汉字撰写历史、文学作品。公元8世纪到9世纪,日本人在汉语和汉字的基础上创制出自己以平假名和片假名两套字母组成的日本文字,先前引进的汉字作为表义符号的作用,也被日本所吸取。日本又根据汉字的组合创造了许多词汇,有了记录本民族语言的文字,形成了自己的文化特色。在日本《言海》中收录的语词,日本固有的词占56%,来自汉语和用汉语方式构成的词占42%[8]。当然,文字只是工具,通过文字吸收其背后的文化是更重要的一项工作。

初期的中日文化交流,特别是古代日本大量吸收中国文化,促进了日本民族文化和日本社会发展。归化人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以及汉字的传入,可以说明这一点。众所周知的古代日本的遣唐使、遣隋使、入宋僧、入明僧等也都是具体有力的例证。而近代中国文化又深受日本文化影响。如近代西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说以及各种新思潮,包括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理论,有不少也是中国留日学生根据日文书籍或西方原著的日译本介绍传播到中国来的。近代中国人的日本留学、考察日本热潮、仿效日本的戊戌维新和以留日学生为骨干的辛亥革命、五四新文化运动[9],都可以帮助人们理解这一点。中国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在不断地吸收着外来文化,特别是从近邻日本创造词汇中,吸收了很多有意义的东西。有一个时期,日本人根据汉字组合的特点,独自创造了很多新词,后来,这些新词中有许多又流向中国。到现代,中日两国通用的词越来越多了,而这些通用的词汇不是从中国传到日本的,反而是从日本传到中国的,这些通用词汇发展丰富了汉语言文化,同时,也增进了两国的交流[10]。因此,文化交流的意义在于它可以促进两国文化的发展繁荣和异质文化的融合,也是人类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