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地外论观点

地外论观点

时间:2022-08-2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3.地外论观点笔者意犹未尽,认为有必要单立一个标题,专门就生命的地外论观点再以立论的方式从正面展开深入的探讨。新发现的微生物名为菌株GFAJ-1,它是常见细菌群的成员。这一惊人发现被称为第三种生命形式,重新定义了生命的构成基础,原来生命也可以用砷这样的化学元素作为自己的生存营养。其实,以砷为元素的生物被发现之前,人们已经有了科学上的预测。

3.地外论观点

笔者意犹未尽,认为有必要单立一个标题,专门就生命的地外论观点再以立论的方式从正面展开深入的探讨。

在茫茫宇宙中,生命是广泛存在的现象,还是一脉孤存?地球是荒凉宇宙中孤独的生命绿洲,还是宇宙文明大家庭中的小小一员?对于此类问题,人们所需的辩驳理由越来越充分,但所要辩驳的对象却越来越少了。理智而合理、倾向明显而广泛认同的生命广泛存在的观点已然形成。实际上,科学的发展在否定和超越了亚里士多德的局限于地球的“地心说”和哥白尼的局限于太阳系的“日心说”,人们借助射电望远镜等科学观察仪器看到了银河系、河外星系、星系团,以及140多亿光年之遥的天体之后,“人类唯一”、“宇宙中心”等观点已经被理性的思维所逐渐抛弃。

140多亿光年之遥的天体是目前人类借助最先进的天文望远镜所能观察到的最远天体,绝非宇宙的尽头。在科学界颇为流行和广为接受的宇宙大爆炸理论所限定的有边界的宇宙其实只是宇宙的一部分,在其之外绝非空空如也的无,只能是难以计数的暂未被发现的宇宙天体。因此,宇宙是无限的,包括生命广泛存在在内的万事万物的可能性也是无限的。人们所需要的或许就是等待和寻找,在等待和寻找中使这种可能性变成现实性。

上文已经提及,天体化学分析表明,原始核酸、氨基酸及构成有机生命的其他各种基本元素最初可能大量地在太空中形成,然后随彗星或陨石或宇宙尘埃来到地球上。即使在地球上生存环境最极端的地方,也存在着超乎人们想象的能够耐受极端恶劣生存条件的生物。例如,在智利最干燥的阿塔卡马沙漠中、在南极洲的千年冰架下面、在几千米的高压深海下面、在几万米的高空上、在环境最恶劣的岩洞里,都存在着形形色色的与世隔绝的细菌,它们的生命力之顽强令科学家惊叹不已。在南极的古老冻岩中,有一种细菌舒舒服服地躲在石头表面下多孔的空间里,活得跟花店橱窗里的牵牛花一样旺盛;法国科学家曾在太平洋底3000米处,水温达到沸点的热泉口,发现多种细菌;1969年降落月球的“阿波罗12号”太空船,收回了两年半前无人探测船“观察家3号”留在月球上的相机,竟然发现其底部有地球上的微生物“缓症链球菌”,这种微生物在几近真空、充满宇宙射线的月球表面生存了两年半。另外,科学家也发现了能抵抗绝大多数抗菌药物的超级耐药细菌,根本不需要氧气的许多种类的细菌,能利用砷(砒霜)进行新陈代谢维持生长的微生物,等等。

生命能在宇宙中广泛存在的逻辑推论日益得到科学发现的证实,例如《纽约时报》、《科学美国人》等报刊于2010年12月初所报道的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资助的一项“震惊世界”的研究称,在加利福尼亚州的莫诺湖(MonoLake)中发现了一种前所未见的依靠砷生存的微生物,可称为“砷基生物”。新发现的微生物名为菌株GFAJ-1,它是常见细菌群的成员。这种微生物是地球生命中的另类,其DNA结构与目前所有已知的生物完全不同,不是由碳、氢、氮、氧、磷、硫等人们普遍认为的生命必需元素的有规律的排列组合而成,不是以这些元素为基础的核酸、蛋白质、糖类、脂类等大分子构成,而是由主要存在于矿石中的剧毒的砷所构成。既往科学所形成的固有观念是,砷是剧毒物,与生命格格不入,有机体不要说以砷为食,就是靠近砷也已经非常危险了。哥伦比亚大学天体生物学家沙尔夫面对食砷物种惊讶地表示:“这就像你或者我被扔到一个满是电子残留物的房间,没啥可吃,然后变成了一个完全的机械人。”这一惊人发现被称为第三种生命形式,重新定义了生命的构成基础,原来生命也可以用砷这样的化学元素作为自己的生存营养。(参见《参考消息》,2010年12月4日。)

过去,这样的事情只在科幻小说中才能发生,例如用硅来替代碳的外星生物。既然砷可以成为维持生命的营养,那么化学元素周期表上包括硅在内的其他更多的元素也可以成为维持生命的营养,从而构造出匪夷所思的奇形怪状的生物。生命不必依赖人们熟知的六种元素,还可以依赖超乎人们想象的其他元素;生命也不必采取人们熟知的存在形态,还可以采取超乎既有科学定义的其他存在形式。作为造物主的自然只用有限的分子和化学反应,就创造出了林林总总的生命形式。

新发现的以其他元素构成的生命形式,打破了人们固有的关于生命存在形式的观念,为人们想象广袤无垠的宇宙中生命的无穷多样性提供了可能,为在其他星球上寻找多样存在形态的生命带来了希望。那些过去被描述为不适合生命存在的外星环境,也许对于当地的生命来说是一片其乐融融的沃土。有科研人员猜测,也许某些生命形式是在宇宙太空高砷环境中进化,后来迁移到磷的含量极为丰富的地球这一普通的环境,生物在利用砷或者磷的问题上可能经过了一个适应阶段。科学家们推测这些以砷为食的生物没准儿是我们这颗星球上古老的居民。在地球上的磷还没有被生物搬运到世界各地的时候,也许很多地方的生物只能靠砷吃饭,用亚砷酸来进行光合作用的生物也许也比现代我们熟悉的光合生物出现得更早。如果原始地球和低级生物是这样的一种景象,那么何况宇宙太空和外星生物呢?

其实,以砷为元素的生物被发现之前,人们已经有了科学上的预测。领导该研究项目的NASA天体物理学家费丽莎·乌尔夫·西蒙早于2006年,在美国亚利桑那州一个外星生命讨论会上就曾暗示,一种用砷替代磷的生命形式是可能的。后来又在《天体生物学》上发表的一份报告上,她与其他几位科学家共同预测一种“砷”式生命形式将可以存在。而且,除了现在刚发现的“砷基生物”GFAJ-1菌株,科学家早在200S年就已经发现了用光能氧化亚砷酸,而不是光解水来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菌。

低等的生物可以有既适合于地球环境又适合于更广泛的宇宙环境的多种存在形式,那么高等智能生物也是可以有多种存在形式的。高等智能生物一定要有四肢五官、一定要吃五谷杂粮吗?一定要和地球人类一模一样吗?这样的思维就是自我封闭、刚愎自用、霸道又幼稚、可怜又可笑的“地球思维”。这样的思维都赶不过老百姓的“世界之大,无奇不有”的常识之见。

2010年12月1日,英国权威科学杂志《自然》公布了最新的科学家关于宇宙中恒星总数的观察研究结果,结果显示,宇宙中的恒星总数远比人们想象的多。耶鲁大学的彼得·范多可姆教授解释说,以前科学家们按照银河系中恒星的数量估算整个宇宙恒星的数量,然而银河系是漩涡星系,宇宙中还有许多椭圆星系,其中红矮星的比例高于75%。因此粗略统计下来,宇宙中所有恒星的数量大约是1兆的3000亿倍那么多,相当于把地球上60多亿人身上的所有细胞加起来的总和。(参见《中国日报》,2010年12月3日。)

笔者引用最新的天文研究成果意在说明,1兆的3000亿倍这一炫人眼目的巨大天文数字决不是宇宙天体的最后总数。宇宙中的天体数量会随着科学研究的进展而不断地被突破,宇宙的边限也会不断地被拓展,只要是从自然科学的角度来研究这一问题,情形就会永远如此。其实,无限的宇宙中到底有多少天体,这是一个自然科学根本无法说清的问题,无论再发现多少新的天体,其所构成的始终是宇宙的部分,而不是宇宙的全部。参照无限空间,这个有限“部分”则是可被视为趋近于“无”的渺小的尘粒;具体的数字无论多么巨大炫目,对应的始终是宇宙的有限数量,除以无限分母,这个有限“数量”则是可被视为趋近于“零”的极微的分子。试图用假设一个逻辑边界的数学统计的方法来解决空间无限的问题,以及用假设一个逻辑起点的宇宙爆炸的理论来解决时间无限的问题,都是无济于事的,在这方面科学家再怎么起劲和使劲,终究也是徒劳无功的。

宇宙天体的数量问题实质是空间无限的问题,与之对应的宇宙天体的起源问题实质是时间无限的问题,这样的问题都已经超出了科学范畴,不再是科学问题,而是哲学问题,是需要运用哲学本体X的智慧才能应对和破解的问题。哲学本体X的智慧认定宇宙是无限的,在无限的空间存在中和无限的时间发展中,存在着无限的可能性,包括人类已经设想和未及设想的可能性。或者说,在无限的宇宙中,只存在可能,不存在不可能。我们现在所看到的一切现实,原先只是可能;现在所期待的可能,将来会变成现实。

就生物的形式而言,存在着包括食“砷”生物在内的无限多样性的生命形式。即使在“1兆的3000亿倍”这个已知的有限宇宙范围内,也存在着各种生命形式的巨大可能性。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博导李竞教授认为,在科学界,对于地外生命的问题存在两种不同的观点,但是主要的还是认为有地外生命、有外星人的观点。(参见httP://tech.sina.com.cn/d/200S0407/113S2122029.shtm1网页《国家天文台李竞:我相信存在地外生命和文明》一文。)生命形式不但多样,而且有的还相当长寿。2011年1月14日,美国科学家在《今日美国地质学会》杂志上发表研究报告称,发现了存活三万多年的嗜盐菌。在此之前曾有研究称发现了已经存活两亿多年的细菌。(参见《参考消息》,2011年1月17日。)

而且,最重要的是,具有存在的无限可能性的地外太空生物能够在极为严酷的宇宙生存环境中经过漫长而艰辛的星际旅行活着到达地球,科学家的有关太空实验科学研究也证明了这一点。

2007年,科学家将已成化石的微生物装进一块人造陨石,并将这块陨石送入太空,而后又让它重返地球。这块岩石与一种已知类型的陨石——碳质球粒状陨石——拥有类似的特性。类似这样的陨石含有水和碳类化合物这两个形成生命的基本要素。研究人员将这块棒球大的人造陨石附在欧洲航天局“Foton M3号”飞船的外部,用以测试生物物质能否在往返之旅中存活下来。这块人造陨石是用苏格兰北部奥克尼群岛的岩石雕刻而成的,含有已成化石的微生物以及微生物的分子信号。该研究项目负责人、苏格兰阿伯丁大学的约翰·帕内尔说:我们发现,这块岩石中的一些生物化合物存活下来。所以,生物体通过陨石到达地球的可能性是存在的。此项研究也说明,活微生物也可能在稍大一点的岩石中存活下来。这些科学家表示,我们拥有外星生命血统的可能性不能排除,行星间的生物体已在不同的行星上繁衍成生命。天体生物学者相信,火星很有可能是生命的发源地之一。虽然现在火星表面非常不适合类似人类这样的高等智能生物居住,这主要是因为干燥和低温,但一种想象中的地下生物可能仍生活在火星之上。研究结果显示,来自火星的陨石大约有5%成功击中地球,地球生物也许拥有火星血统。(参见《钱江晚报》,2007年11月15日。)

除了在太阳系内,科学家已通过“卡西尼号”飞船拍摄的照片发现了土星卫星“土卫6”上与地球火山类似的由水构成的“冰火山”。在更遥远的外太空,科学家也发现了类似地球的适合生命繁衍的行星。天文观测发现,太阳系外行星中有一些与地球十分类似,被称做超级类地行星。美国宇航局的天文学家利用哈勃太空望远镜,在一颗太阳系外行星的大气层中探测到了有机甲烷分子,在适当的环境下,这种有机甲烷分子可以在生命起源前的化学过程中扮演“关键角色”。

美国权威天文学家麦克·迈尔宣布,银河系存在着类似于太阳的星体数量众多,在其周围旋转的行星,非常相似于我们的地球。银河系总共有10000多亿颗行星,按照迈尔的说法,其中有100亿~300亿颗是类地行星,因而逻辑上可以得出暂时还没有一个严肃的科学家公开宣称的结论,即在一个或者若干个,甚至在全部行星上都可能存在着生命。同时要知道这些可被观察的星球只是无限星球当中极其微小的一部分,时空尺寸达140多亿光年之巨的所谓大爆炸形成的宇宙,同样是无限宇宙当中极其微小的一部分。然而即使在这些离开地球较近的有限的星球当中,科学家甚至也确定了可能存在生命的星球的名单,如飞马座第51号星、天蝎座第1S号星、印第安座ε星、人马座阿尔法β星等。根据可能性推测,这些地外生命有的或许尚未开化,有的或许已高度进化,达到了超级文明的阶段,人类与之相比,则是小巫见大巫,远远地落在了后边。(参见《科技日报》,200S年2月25日。)

要完整说明地球上的生命现象,或许就要秉持“宇宙思维”,首先考虑最初的生命可能来自地外太空,这关乎生命的“起源”;如果达尔文的进化论在某些方面还具有一定的生命力,则还要考虑尔后的有些生命可能存在的相互之间前后相继的发展联系,这关乎生命的“进化”。阙如“起源”,遑论“进化”。“进化”必须要有“起源”这一条件,否则就是无本之木、无水之源、无米之炊,勉为其难。有了“起源”,才能“进化”,“起源”是前提,“进化”是结果。“起源”加上“进化”,因与果完整统一,那么,或许就能在达尔文进化论的理论体系内一定程度上说明地球生命现象的发展路径,说明地球精灵——高等智能生物的人得以最终炼成的根本缘由。

然而,无论是地外论观点,还是进化论观点、共生论观点、突变论观点、设计论观点抑或神创论观点,共同的缺陷是忽视了人和宇宙的“精神关系”,只从“物质关系”着眼,囿于“地球思维”,局限于“宇宙之人”(人是宇宙的人)的角度进行单向思维。这些观点在人之先主观预设一个假想的或物或非物的原因,先物(或先神)后人,只见物质(或只见神灵),不见精神,忽视了人的精神之于宇宙万物的极为重要的能动创造作用。要真正把握人和宇宙的关系,必须超越“物质关系”,着眼于“精神关系”,突破“地球思维”的局限,确立和运用“宇宙思维”,从“人之宇宙”(宇宙是人的宇宙)的角度进行逆向思维,由人而物,既见精神,又见物质,充分发挥人的精神的能动创造作用。

毕竟,X是以人为本的,是以人为前提和目的的;宇宙也是以人为本的,也是以人为前提和目的的。人的“精神”重于“物质”,人与宇宙的“精神关系”重于“物质关系”。人陷于“地球思维”所探究的“宇宙之人”是过程、手段,而人立于“宇宙思维”所寻绎的“人之宇宙”则是目的、归宿。把“人之宇宙”(宇宙是人的宇宙)这一问题搞清楚,有利于更加靠近哲学本体X并对其作进一步深入思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