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时代精神与浙商创业精神的关系

时代精神与浙商创业精神的关系

时间:2022-08-2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浙商的形成与发展也不例外。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浙商的形成与发展也不例外。浙江之所以能够涌现出一浪高过一浪的大众化创业浪潮,根本原因就在于区域文化传统所培育的浙商自主创业的强烈愿望,以及理性主义、功利主义的生存个性,同先行一步的体制改革形成了一种相互促进的互动机制。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已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中,成为社会成员创业实践的精神支柱。因此,浙商创业精神与时代精神的关系可表述如下:一方面,时代精神促使了浙商创业精神的形成,同时浙商创业精神也是时代精神的具体体现。以自主创业、艰苦创业、和谐创业为特色的创业精神为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作出了最好的时代注解,也反映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另一方面,创业精神突出体现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本质要求,是对时代精神的延伸拓展。浙商创业精神是一个时代的产物,是在一种特殊的历史时期,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下所出现的时代精神,体现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就,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不断充实发展的浙商创业精神又为丰富和充实时代精神的内涵增添了新的素材,使之具有了更加具体、明确的价值导向和朴实性、人民性的时代特征。

一、与时俱进,求实创新精神促成了浙商埋头苦干的务实性格

创新精神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中最优秀品质,是表征民族文化活性的关键特征。[9]市场经济以经济利益作为调动市场主体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杠杆,它从根本上排斥各种空洞说教和坐而论道的行为取向。市场经济有力地冲击了空想主义、禁欲主义、形式主义的思想禁锢,人们不再受制于“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之类的陈腐观念,而是大胆地追求实利,追求富足的物质生活。浙江的市场经济发展之所以能先声夺人,就在于生存的压力,以及商业文化传统的熏陶,使浙商较早地摒弃了耻于言利、羞于经商的陈旧观念和行为习惯,确立了同市场逻辑相对应的一整套世俗化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以实干和巧干谋取实利,为浙江的市场化改革提供了适宜的文化价值背景。

浙商精神面貌的焕发过程,就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冲破各种僵化陈旧的条条框框和狭隘的小生产意识的束缚和禁锢,不断振奋精神的过程。正是由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倡导的“一切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不要提倡本本”,而是“靠实践,靠实事求是”等,为爱独立思考的浙商提供了在解放思想上敢为人先的前提条件。邓小平提出的“白猫黑猫论”、“三个有利于”、“社会主义本质论”、“发展是硬道理”等通俗易懂富有深刻含义的理论观点,经过广泛宣传,深入人心,为勇于独立思考的浙商提供了解放思想的理论武器和方法论,极大地催发了浙商务实创新的精神,使浙商一直受抑制的注重事功、讲求实利的义利观迅速得以恢复和发展,成为追求脱贫致富的精神动力。“生活的需要及获取财富的冲动从来便是一切改革的最本能的启动点。”[10]

浙商的成功也离不开创新。要不断实现对现实的超越,就需要敢破敢立的创新精神。“创业就是要标新立异,打破已有的秩序,按照新的要求重新组织。”[11]因为“理论、价值以及所有人类的思维和双手创造出来的东西都会老化、僵死。我们需要的是一个创业的社会,在这个社会中,创新和创业精神是正常、稳定和持续的。正如管理已成为所有现代机构的特有机制、成为组织社会的主体职能一样,创新和创业精神也必须成为维持我们组织、经济和社会之生存所不可或缺的活动。”[12]的确,创业就意味着创新,创新就意味着突破。浙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浙江走向全国,从中国走向世界,从一个行业走向另一个行业,都是与中国的改革步伐相关联的,都是与时俱进的具体体现。改革开放初期,面对相对较为贫困、工业基础非常薄弱的现状,浙商只能因地制宜、因陋就简,实事求是地进入一些较为简单的制造业。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扩大、深入,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浙江工业基础的不断加强,浙商又进入了建材、装潢材料制造业,后来又进入了摩托车工业、汽车工业等。同时,浙商的务实精神也同样与时俱进,比方说,我们常说浙商具有“四千精神”,白天当老板,晚上睡地板,等等,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以上这些内容也在与时俱进,浙商同样也在追求高品质的生活。

二、励精图治,艰苦创业精神促成了浙商自强不息的自主精神

没有自强自立的自主精神,就不可能成为合格的市场主体。因为,商品经济作为一种特殊的经济关系和经济形态,其明晰的所有权关系和自由竞争的运作规则必然要求每个市场主体积极主动地参与市场竞争,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求发展。浙江的经济发展之所以充满活力,浙商之所以创业成功,就在于传统计划体制的文化精神遗产相对稀薄以及在全国先行一步的市场化改革,极大地促进了浙商自主意识的觉醒,使浙商较早和较多地摆脱了“等、靠、要”惰性心理的束缚,具备了适应市场竞争的基本素质,使千千万万曾被视为保守、狭隘,最需要教育开导的普通农民,成长为走在改革最前列的弄潮儿。

浙商不甘受命运摆布,也不消极依赖国家求生存求发展;你办厂,我经营;你跑码头,我闯天下,什么苦都能吃,什么脏活累活都肯干,什么自然灾害都不怕。1994年,受17号台风影响,大风、大雨、大潮“三箭齐发”,横扫温州。在百年未遇的严重灾害面前,温州人不低头,不弯腰,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抗大灾,重建家园,迅速恢复生产,不久又迎来了一派繁荣景象,这正是自强不息的真实写照。

三、面向世界,具有国际视野的开放精神促成了浙商冒险的品质

从封闭走向开放,是现代化变迁的必然趋势。按照马克思的说法,商品是天生的平等派、国际派,资本无限扩张的动力总是驱使着市场不断突破狭隘的地域局限,将越来越多的人卷入其中。世界市场的开拓,“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13]这种经济生活的现实逻辑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人类精神世界的深刻变革。随着市场经济“无情地斩断了把人们束缚于天然尊长的形形色色的封建羁绊”,[14]人们的精神视野变得越来越开阔,闭关自守、夜郎自大、安贫乐道、因循守旧、不求进取的心理越来越普遍地遭到人们的唾弃。尽管现阶段的中国经济离全面融入国际大市场还有一段距离,但市场经济的发展正在日益深刻地改变着中国人传统的封闭化的生活方式、交往方式乃至整个精神世界,中国人正大踏步地走向世界却是不争的事实。开放的视野和精神使浙商克服了封闭、保守意识,心胸开阔了,思想解放了。他们知道,如果以浙江经济社会实际,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关起门来谋发展,将是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要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快速、跨越式发展,就必须扩大开放。浙江有多大的开放空间,就有多大的发展空间,有多大的开放度,就有多快的发展速度。古人云:“不谋大局者不足以谋一隅。”“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在经济日益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要扩大开放,必须具有高远的眼光,胸怀世界大局。

同时,严峻的形势和激烈的竞争“逼”着浙商走出国门参与国际化竞争。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正如民营企业家、中共十六大代表、飞跃集团董事长邱继宝所说:“全球经济形势严峻时,恰恰是我们抓住经济结构调整再上台阶的大好时机,要利用这个时机实现技术上脱胎换骨”。浙江由当初不具备成本优势、政策优势,无论是人力资源成本、交通、能源成本,还是国家倾斜性政策,浙江都不具备优势,而今能够在世界经济中占有一席之地,制胜“法宝”就是浙商在改革开放中锻炼出来的勇于参与市场经济竞争的能力。他们大胆地走出家门、国门,天南海北地闯荡市场,大胆地放弃原来熟悉的生产经营方式和生活方式,去从事新的事业,加入跨国经营的行列,大胆地打造浙商国际竞争优势和新的品牌形象。浙商“走出去”最早是以“跑单帮”的形式到独联体、东欧和周边国家练摊经营,之后是有组织地走出国门办市场。而现在“走出去”则是去“购物”,如鲁冠球挂帅的万向集团,现已在国外收购和控股17家企业,建立起跨国经营网络,并且成为通用福特这两家世界最大汽车公司的配套商。汪力成领导的华立集团,南存辉掌舵的正泰集团,近几年跨国经营的发展也都令人刮目相看。我们有理由相信,浙商会凭自己的智慧和努力奋斗把自己打造成“地球人”,会有越来越多的浙江企业加入跨国经营的行列,并在海外打造出有一定实力的“浙江军团”。

四、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崇尚学习精神促成了浙商敢想敢干的创新勇气

改革和创新的精神一直是浙商最大的优势,是浙商企业活力的源泉。邓小平一再鼓励“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看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他呼吁“干革命、搞建设,都要有一批勇于思考、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闯将”,他反复强调“不搞争论”、“拿事实说话”等,这些为改革开放鼓劲的精彩论述,为向来敢于冒险、敢于创新的浙商鼓起了敢走天下路、敢为天下先的创新勇气和创业激情。可以说,邓小平每次重要讲话和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历次重大会议,都引起浙商的极大关注,都增强了浙商敢闯敢试的信心。

现代化给人类社会生活带来的一个重大的变革,是它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社会那种静态的几十年甚至几百年如一日的局面,使日新月异的变化成为社会生活的常态,使创新能力成为竞争的核心。相比于传统的计划经济,浙商脱贫致富的创业活动从一开始就是一种创新性实践,即千方百计地在计划体制之外寻求生存和发展途径。浙商在经济发展的大潮中表现的开拓创新勇气、强烈的竞争意识、浓厚的市场观念以及灵活变通的适应能力,成功地抓住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过程中许多重要的发展机遇。可以说,正是这种自发性的创新试验使浙江走出了一条市场化、民营化的工业化模式,并培育了浙江体制创新的先发优势。进入21世纪以来,企业的科技化、国际化、规模化、股份化、集聚化发展的新趋势不断加强,浙商及其企业自身发展也面临一些新情况、新问题,这说明,浙江民营经济发展正处于一个增长转型的关键时期,孕育着企业所有制度、产业发展、经营模式和增长方式等方面的重大转变。实现浙商及其企业的新发展,关键还是要靠浙商着眼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继续发扬“先人一步”、“高人一招”的精神,拥有胆略,深入推进企业制度、技术、管理等方面的改革和创新,承担起深化改革的推动者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主体的社会责任

市场竞争,说到底是人的素质的竞争。人的创新能力是综合素质的集中反映,它是科学素质和人文修养的体现,更是人的精神素质、精神面貌的体现。没有不断创新的观念和精神,科技创新、知识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等等都将无从谈起。只有富有创新精神、冒险精神、探索精神的人,才能率先捕捉到商机,才能获得最好的市场回报。浙商深知“善待员工就是善待财富”,“人是最宝贵的资源。正是由于目前8000万进城农民工的存在,中国的劳动力才会如此便宜,企业才能因劳动成本低而获得快速的发展。”[15]这种观念的形成也有客观原因,如“温州地区的文教基础的长期滞后,使得温州人的素质普遍不高。这就自然形成了尊重人才、尊重知识、注重学习的风气,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发展”。[16]浙商知道,尽管企业是一个法人,但人是一种自然人,在创业、经商的过程中,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关系,其实就是人与人之间关系。浙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努力营造劳动光荣、知识崇高、人才宝贵、创造先进的企业文化,大力营造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的氛围,使广大人才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浙商这种重视人才的理念还体现在具体的行动上,如:“2007浙商社会责任大奖”获得者之一的温州金州集团,该集团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三次改组、改制,兼并了8家亏损的国有企业,却没有让一位员工下岗。2006年,金州集团提出所有员工年收入不能低于2万元,2007年则把这一标准提高到23000元,同时还把员工的福利待遇定为年增长要大于7%。每位在岗员工都享有“五险二金(住房公积金和工会互助金)”。集团推出员工“内退”制度,每月发放800元至1400元不等的生活费,而医疗费、养老金则照样由集团缴纳。再如创立于1970年的慈溪市嘉利机械实业有限公司,尽管只有270多名员工、3500万元总资产,董事长陈百亨却多年坚持企业利润分配“三七开”,即企业纯利润七成用于员工收入和福利,三成归股东所有。近7年来,陈百亨还承诺职工收入每年增长10%,每年都兑现甚至超出。还有温州市日丰打火机有限公司是中国打火机行业龙头企业,老总黄发静2006年与当地32名企业家共同提交“关爱员工,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带头人”倡议书,并连续多年春节到安徽、江西慰问员工,给员工家属拜年,为企业与员工之间如何建立和谐关系树立了榜样。

五、诚信关爱,共创和谐精神促成了浙商合作的品质

浙商从诞生第一天起就不是独立于社会之外的,而是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建设事业的进程之中。浙商以自身的努力和发展,在先行致富的同时,为国家创造财富,为社会提供就业岗位。大量浙商在自身发展的同时,致富思源,富而思进,积极参与光彩事业和社会公益事业,倡导“互惠互利、义利兼顾”的社会理念,积极开展“关爱员工、实现双赢”的活动,谋求和谐的劳动关系,积极建立各种健康的企业文化,协调企业内部的各种关系。这一切都表明,浙商不仅可以通过创造财富为经济的平稳发展作贡献,而且还可以通过调节企业内部员工、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各种利益关系,为整个社会关系的和谐作贡献。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浙商把自身企业的发展和全社会的共同富裕结合起来,把遵循市场运行法则与树立社会主义道德结合起来,致富不忘国家,致富不忘人民,更加关注民生、关注社会进步,不断探索回报社会的方式,努力学习并践行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在经营过程中坚持依法经营、诚信经营,主动接受政府监管和社会监督,切实做到“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调整好内外关系,尽力化解各类矛盾,加强安全生产管理,以创建和谐企业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贡献。通过理念的确立、行为的规范以及回报社会的具体行动,努力打造适应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要求、体现与时俱进浙江精神的“浙商文化”。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既是浙商创业精神的最高体现,也是浙商财富态度的最佳写照。浙商普遍认为,搞好自己的企业是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基础,舍此就无法谈及其他社会责任;当企业出现危机时,千方百计克服困难,让企业发展下去,不把企业问题变成社会问题,也是企业成长过程中所应承担的重要社会责任;每个优秀企业家都有自己成功的创业经验,如何将此上升为管理思想与企业文化,进而传播给其他企业家特别是年轻企业家,可以说是企业家履行社会责任的最高境界。

浙商在社会责任上的表现也很出色,不论是大企业还是中小企业。他们对“企业公民”、“社会责任”都有深刻的理解并切实履行,纳税、捐款、提供就业岗位等在许多浙商眼里只是一种最基础的“社会责任”,关爱员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积极投身新农村建设、建设和谐企业等,是浙商赋予“社会责任”的新内涵。“三农”建设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难点,浙商在这些方面的努力作为是十分难能可贵的。14年带领10万农民脱贫致富的浙江丰岛股份有限公司,经营理念是“以农业与农民为中心”,坚持立农、带农、扶农、促农,推进新农村建设,现已成为全国最大的鲜切花、柑橘罐头加工出口企业,2006年,企业上缴税收2085万元,提供就业岗位一万多个。丰岛在昆明、宜昌、广西、广州、上海等都有农业基地,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等形式,带动当地农民共同致富;华立集团自从进入制药行业,华立在中西部地区培育和发展青蒿素(全球疟区一线抗疟药)产业,仅2005年就使重庆酉阳3万多农民增收1600多万元;均瑶集团在支持新农村建设上则有自己的创新——2006年联合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同盟开展了6个“100教育扶贫工程”:送100个教师下乡、承担100个农村老师的工资、选100个乡村老师外出进修、在边远农村建立100个网络学校、带100个农村孩子到北京等大城市参观、向支教志愿者捐赠保额超过2000万元的人身意外险;2006年5月,浙江芬莉集团投资26亿元的宿迁(义乌)国际商贸城投入使用,直接吸纳万余人就业,并带动涉及10万人就业的相关产业;义乌浪莎袜业集团不仅成功地把全国袜业中心由珠三角转移到义乌,而且还带动义乌工业总产值从当初的10亿元发展到2006年的600亿元,并计划在今后5年内投资500万元培训10000名农民。

如今,环保已经不仅仅是一种意识,而且已经成为浙商企业日常的经营行为。浙江景兴纸业股份有限公司多年来一直坚持绿色造纸,投入3000万元兴建一流废水处理站,2006年更投资900万元新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污水生物处理系统,有效保护了平湖地区的水资源,而且同时还以废纸为主要原料发展循环经济。而远在天涯海角的海南农丰宝肥料有限公司则已经掌握了把城市污泥转化为农用肥料的技术,以“废弃物—可再生资源—产品”的生产模式开辟出一个新的产业,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了一种可借鉴模式,成为海南省首家循环经济实验基地;西子联合控股不断开发、制造和推广节能环保产品,2006年推出的Regen能源再生电梯具有无齿轮电梯节能环保的所有优点,并开创性地采用能源再生技术,由“节能”向“造能”转变。浪莎则主动引用义乌江水作为公司的工业用水,2006年上半年,他们开始使用节煤固流除尘浓缩液,一年可以节煤1300多吨。

浙商群体中掀起民间公益基金热,用财富三次分配回报社会。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2007年5月,汪力成发起设立的非公募性慈善基金会——浙江绿色共享教育基金会正式成立,该基金会致力于教育事业、野生动物保护和环境保护事业。“把慈善当做事业来做”,汪力成的话反映了浙商的心声。日前,中天建设集团创下浙江省扶贫基金会单笔捐赠额之最——出资1亿元设立扶贫专项基金“中天集团爱心公益金”,用以助学、助困。云南省浙江商会会长、云南竞达运通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吴建国和三位浙商捐款400万元,成立全国首家由民企捐资成立的公益基金——云南省禁毒与防治艾滋病基金会。森马集团一次性出资2000万元成立瓯海慈善总会森马分会。金州集团投入2000万元成立瓯海慈善总会金州分会。致力于婴童行业的浙江贝因美科工贸股份有限公司多年以来一直从娃娃抓起,打造“爱婴工程”、“亲母工程”、“育婴工程”三大工程并举的独特公益事业体系,15年来,仅多胞胎赞助一项公益事业,已投入逾千万元的资金和产品,并且成立了全国唯一的多胞胎之家,至今已免费赞助400多户贫困多胞胎家庭。

浙商不仅是推动“和谐”进程的行动者,也是倡议者。2004年6月,正泰集团董事长南存辉就牵头与温州32名非公有制经济代表联合发表《诚信宣言》,希望全市民营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做到10条诚信宣言,努力打造“信用温州”这张“金名片”。人民电器集团董事长郑元豹斥资百万创建“国际绿色志愿者日全国行”大型公益活动,成立绿色志愿者协会,2006年更是开展了“保护地球、保护大气层”万里行活动。均瑶集团则是中国第一家向联合国“全球契约”组织递交承诺书的企业,更在2006年联合招行、IBM、诺基亚、思科等11家中外知名企业共同发起成立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同盟。2006年2月1日,西子联合控股出台了浙江民企首份《社会责任报告》。2007年初,华立集团发布了《HL8000华立集团社会责任和评估体系(2007版)》,在基本完成导入社会责任标准、并经进一步完善后,将有计划地推进企业社会责任标准工程建设。

“浙商在转型,浙商在超越。哪里需要有人承担社会责任,哪里就有具社会责任感的浙商群体。天下浙商,一起努力,让我们的企业更健康,让我们的社会更和谐,让我们的国家更富强!让浙商成为一个最富有社会责任感、最受人尊敬的企业家和商人群体!我们向天下浙商发出倡议,郑重做出如下承诺:改革创新,做强做大;关爱员工,诚信守法;保护环境,节约资源;扶贫济困,热心慈善;修身立业,传承文明。”2007年5月31日浙商大会,华立集团董事局主席汪力成在庄严的浙江省人民大会堂郑重地向天下浙商宣读这份由16位知名浙商发起的《浙商社会责任倡议书》时,很多人都为之感动,认为这“充分代表了浙商的新境界”,这份倡议书在参会的近3000名浙商中也引起了强烈反响,并得到了他们的积极响应。

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只有全社会都参与到履行社会责任中来,才能够最大限度地推动“和谐”的进程。浙商选择在创造财富的同时,背负起更多的社会责任。

综上所述,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中焕发出来的浙江人奋发向上的精神面貌,集中地体现了浙江人民在由传统农业文明迈向现代工业文明的历史进程中精神世界所发生的深刻裂变。它的孕育生成有着合乎社会发展规律的内在必然性,从一个侧面体现了人类精神文明发展演变的历史走向。浙商创业精神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的一个缩影,是中华民族在改革开放中新的时代精神的具体体现。浙商创业精神既有地方特色,也融合了各个地方的优点,不断完善、丰富、与时俱进的浙商创业精神,不仅丰富和充实了时代精神,也适时地为浙江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建构及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内在精神动力。

【注释】

[1]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1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56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84

[3]邓小平文选[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42

[4]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文件汇编[Z].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2

[5]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43

[6]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03

[7]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5

[8]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A].2002—11—8

[9]冯增俊.教育创新与民族创新精神[J].教育研究,2001(11)

[10]胡宏伟,吴晓波.温州悬念[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2.9

[11][美]彼得·F·鲁德克.创业精神与创新[M].张炜译.北京:工人出版社,1989.30

[12][美]彼得·F·鲁德克.创业精神与创新[M].张炜译.北京:工人出版社,1989.308

[1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76

[14]共产党宣言[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30

[15]闵捷.正泰集团董事长南存辉代表:缺少安全感对谁都不利[N].中国青年报,2002—3—13

[16]郑为.南存辉:敢革自己的命.智囊,2002(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