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构建必备的知识结构

构建必备的知识结构

时间:2022-08-2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 构建必备的知识结构大学生在校期间平均要上二十多门功课,内容包括专业课和通识课等各个方面,如果再加上课外通过各种媒体获取的知识,那么大学生在求学期间将要面临的是一个广袤无垠的知识海洋,然而,“任凭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

第一节 构建必备的知识结构

大学生在校期间平均要上二十多门功课,内容包括专业课和通识课等各个方面,如果再加上课外通过各种媒体获取的知识,那么大学生在求学期间将要面临的是一个广袤无垠的知识海洋,然而,“任凭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任何人不可能掌握所有知识,对于大学生来说,关键是要构建一个成功就业所必备的知识结构,这种结构指掌握知识的相互比例、相互联系、相互协调、相互作用及其形成的整体功能。它不仅是指具有一定的知识,而且这些知识要构成系统,亦即存在必要的联系,要能够应对当前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而不能是自说自话,不管不顾就业市场的现实要求,这才具备做出较大贡献的潜能。

具体来说,要获取就业必备的知识,必须要正确处理以下三个方面的关系。

一、基础知识的广博与专业技能的精尖

和中、小学期间在巨大应试压力之下的学习生活不同,大学期间可以说是非常宝贵的接触各种基础知识的阶段,也是大学生拓宽自己知识面,成为学识广博之士的极好时机。的确如此,曾几何时,大学生是最有文化、最有知识人群的代名词,是老百姓心目中应该“上知天文、下晓地理,熟读经典、博览群书”式的人才,然而,当今某些大学生却并非如此。

(一)令招聘者失望的大学生

案例分析:

大学生知识面狭窄令招聘者失望

“美国建国多少年了?”

“300多年吧!”

“李鸿章是哪里人?”

“江西人。”

“李鸿章和曾国藩是什么关系?”

“李鸿章是曾国藩的老师。”

“在清朝实行海禁政策的同时,欧洲正在发生什么样的变革?”

“想不起来了。”

这是福建西岸网讯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最近在某重点大学招聘商务代表时,与该校一位历史系应届毕业生的尴尬对话。

30出头的西岸公司总经理闻盛是位经济学硕士,在电视台当了几年记者后下海创办私营企业。此番招聘的面试,由闻盛直接提问。一个个在他看来很简单的问题,居然把不少毕业生给考倒了。

问一位日语专业的女生:“日本进入世界500强的企业有哪些?”这位学生居然没能说出一个来;又问:“日本近年来取得了哪些重大科技突破?”“日本的年国民生产总值有多少?”又把对方给难住了。

问一位工商管理专业的男生:“HP公司、GE公司的总裁分别是谁?”对方一个也答不上。

类似的尴尬还出现在笔试的答卷中。记者注意到,近百份答卷几乎无一没有错别字。比如,把“招聘”写成了“招骋”,“毕竟”写成“必竟”,“垄断”写成“龚断”,“极少”写成“及少”,“绝对”写成“决对”。连中文系学生的答卷也留下了“重踏覆则”的字样。

作为一位前几年刚从校园里走出来的研究生,闻盛对此颇感困惑:现在一些学生,平时不读课外书也不看报,甚至连课本也不好好学,他们到底在忙什么?

闻盛告诉记者,他本来挺看好这所久负盛名的大学,原计划在该校招聘15人,结果大失所望。

陈强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http://www.eol.cn/20020103/3016199.shtml

这种知识面狭窄的学生并不只是在那场招聘会才有,某种程度上,这是当前一些大学生普遍存在的现象。一些大学生特别是新生除了应试教育的那点知识以外,对于其他知识、对于社会的了解几近于零,除了应付考试看看教科书,他们不看报纸、甚至不上网,即使上网也大多打游戏、看影视片、听音乐。老师有时候想在课堂理论联系实际,可列举的很多人和事,学生竟然闻所未闻,无动于衷,让教师顿时失去教学互动的兴趣。

究其原因,首先是在中、小学期间,学生一直疲于应付各种升学考试,接触的所有知识来源几乎只有课本和各种教辅;而从高二开始,学生就必须要进行文理分科,进入选择好的学科后,更是只能在如山般的专科课业中钻研;进入大学后,几乎所有大学都从大一就开始让学生选择专业,再次进入专业学习。这样,目前高校培养的学生容易有单向、线型、平面的知识结构。

然而,求职市场上这种类型的大学生并不受欢迎,知识结构单一、知识面狭窄的学生往往容易给人以很没有文化、没有受过教育的最初印象,而这种印象又通常会使招聘者失去继续考察的兴趣和耐心,就象上述案例中发生的一幕那样。事实也的确如此,几乎所有职业对于求职者所要求的,绝不仅仅是几本教科书的知识所能涵盖的。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如何让自己不让招聘者失望?这需要大学生构建一个宝塔型的知识结构,这种结构把基础理论知识形象地比喻为宝塔的底部,然后从下往上依次为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学科前沿知识。宝塔顶部是主攻目标或从事的职业目标。这种知识结构有三个主要特点:

一是,侧重于基础知识的广博性和宽厚性;

二是,侧重于专业知识的精深性;

三是,强调主攻目标的明确性。

这种知识结构容易把宽厚的知识集于一点,突破主攻目标,取得成绩。

(二)让自己成为“通才”

一个人要成才,仅有单门学科的知识或虽有多门学科知识但其组成不协调都是不能发挥最佳作用的。当前社会发展及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大学生在学好本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还要具有“通才”的意识,这是对人才提出的新的要求。

1.国外的“通才”教育

有资料表明,国外的高等院校都十分注重通才教育。美国强调培养学生的适应社会环境的能力,提倡“百科全书式”的教育;法国学者指出,高等教育应培养既有广阔得多的视野,又对某些新的问题或新的设想有高度的造诣,不受学科的历史界线束缚的人;日本教育界提出没有综合化,就不会产生伟大的文化和伟大的人物,并竭力呼吁进行“通才”教育。其中美国几所世界级高校的教学模式可以为我们提供启示:

耶鲁模式

在美国耶鲁大学,为本科生所开设的课程中有将近80%都是不到20人的小班课程。为了确保学生全面发展,耶鲁大学规定,学生毕业前须修满36门课,其中至少12门要在学生的主修专业之外,而且在语言、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这四类课程中,每类必须至少选三门课,学生毕业前还须精通一门外语。

麻省理工模式

麻省理工学院(MIT)强调,要让本科生获得厚实的科学技术和人文知识的基础,注重“关心人生价值和社会目标的”科技和工程。对于攻读科学学士学位的学生,在其核心的必修课中,一半是科学和数学课程,另一半则是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课程;学生必须在语言、思想和价值、艺术、文化和社会、历史研究等五个领域中任选三个领域的有关课程。此外,还有一门涉及上述两部分的写作必修课。

加州理工模式

加州理工学院(Caltech)规定,本科生必须选修12门人文或社会科学方面的课程,一般是每个学期一门,学校方面特意声明,虽然是主要研究理工方面的专业学校,但是加州理工学院的学生不能对人文“一窍不通”。

英国的化学家贝弗里奇曾经指出:“成功的科学家往往是兴趣广泛的人,他们的独创精神可能来自他们的博学。多样化会使人观点新鲜,过分长时间钻研一个狭窄的领域,则使人愚钝。”的确如此,博才取胜,这是自古以来就存在的社会现象。往往只有那些知识结构比较完善的人容易在事业上有更大的成功。美国近年对1310位科学家做了5年调查,结果发现取得成就的几乎都是“通才”。与此相反,知识面过窄将难以适应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也很难在事业上有所建树。

2.现实社会呼唤“通才”

现代科技发展呼唤“通才”。现代科学发展趋势是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而以综合为主;在现实中许多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往往需要多学科联合攻关才能完成;新型学科往往是产生在诸多学科的结合点或交叉处。现代科学发展的这种客观趋势,要求新型人才具备更为宽厚、更为高深的科学文化知识。

顺利就业呼唤“通才”。随着社会产生,行业、职业结构调整速度的加快,大学生无论是选择职业,还是确定方向,或是适应工作性质的变动,都离不开宽厚扎实的基础知识的储备。这不仅关系到是否能进一步发展,是否在专业上有所建树,而且关系到将来走向工作岗位之后能否尽快适应、胜任工作。

提高工作能力呼唤“通才”。拓宽知识面并不是什么都要学,而是科学地有选择地学,要根据自己的情况,考虑自己的精力和承受能力,量力而行,才能达到学习的目的。通过这样的学习,还有助于科学思维方法和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培养,而这又是工作中必备的优秀品质。

3.“通才”成长的途径

虽然事实上没有任何人可以成为通晓所有知识的通才,但是让自己成为尽量知晓更多基础知识的“通才”,还是很有可能做到的,可以从以下方面努力。

第一、培养更多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兴趣单一的人,也不太可能从纷繁复杂的大千世界中吸取有用的知识,而兴趣广泛的人,必然会去主动接触更多未知领域,这样,其接触的知识也必然会比较多。

第二、利用更多的媒体。很多大学生在大学生涯中没有进过或很少进入图书馆,这是非常令人不解的事情,大量的基础知识在图书馆的各类图书、报纸、杂志和电子资源中,通过图书馆内的学习,可以学到很多课堂内无法学到的知识。另外,课外通过广播、电视、网络中的各种有知识含量的资源,也是广大知识面重要的工具。

第三、阅读更多的书籍。无论出现何种新媒体,书籍永远是获取知识的最主要载体,从我国社会发展的要求来看,大学生应该阅读的书籍应包含以下内容:哲学、社会学、法学、经济学、教育学、历史学、管理学、心理学以及自然科学等人文社会科学内容和自然科学内容。当然内容的搭配和组合应当与学生所学专业相结合,力求学生的知识结构的全面性和整体性。

(三)成为有一技之长的专才

知识世界浩如烟海,每天读24小时,至两鬓飞雪,也不能穷尽。宋朝黄山谷很有见地地说:“大率学者喜博而病不精,泛读百书,不若精于一也。”知识结构的组建,在拥有广博的基础知识,进入高层次后,应向精深发展。拥有一门精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这犹如单刀直入,有破竹之势,易见成效。

大学毕业生是将要从事较强专业性工作的专门人才,因此,专业知识和技能是知识结构的核心部分,无专业的精深特色,也就不成其为专业人才。所谓精深,是指大学生对自己所从事专业的知识和技术,要在一定的范围,具有一定的深度,既有对概念体系、理论体系、研究方法、学科历史和现状等量的要求,又有对本专业国内外最新信息及与其专业邻近领域知识的了解和熟悉,并善于将其与本专业领域紧密联系起来质的要求。通俗的说,也正如俗话所说:一招鲜,吃遍天。

案例分析:

十万年薪为何难觅高级技工

6月13日,北京市总工会新闻发言人、副主席王北平介绍说,目前北京市数控技术领域从业人员约有10万人,而高级数控装调与维修人员的缺口约3万人,部分企业以10万元的年薪仍难招到数控高级技工。

北京市职工技术交流中心副秘书长李东明告诉记者:“据统计,目前北京市数控技能人才的年薪在3.6万元至10万元不等,拿到10万年薪的多数是高端人才,包括数控故障诊断和维修人员、工艺路线设计人员、五轴联动机床操作和维护人员。这部分人才相对较少,人以稀为贵,所以市场价格也越来越高。”

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会长吴柏林说,数控高级工短缺在全国很普遍。尽管近年来,劳动保障部、教育部对此很重视,技能人才培养大有改善,但人才成长的速度还是跟不上产业的发展速度。

http://www.sina.com.cn2007年07月04日03:15光明网

十万年薪难寻的不仅只有高级数控技工,当今市场上还有一些专业人才是非常缺少的,据相关市场信息显示,这些紧缺的专业人才大致有:

1.同声传译

同声传译员被称为21世纪第一大紧缺人才。随着中国对外经济交流的增多和奥运会、世博会等带来的会务商机的涌现,需要越来越多的同声传译员。同传的薪金不是按照年薪和月薪来算的,是按照小时和分钟来算的,现在的价码是每小时4000元到8000元。

2.3G工程师

据计世资讯发布的相关研究报告称,估计国内3G人才缺口将达到50万人以上。从目前的一些趋势来看,在无线增值服务行业里的一些精通2.5G技术的人才年薪都在10万元左右,3G到来之后这些人才的收入应该会更高。

3.网络媒体人才

目前,类似于在新浪和搜狐的网络编辑的月薪都在5000元左右、中等职位的收入在8000元至10000元。随着以后整个网络媒体的广告收入越来越多的时候,从业人员会有一个更好的回报。

4.物流师

物流人才的需求量为600余万人。相关统计显示,目前物流从业人员当中拥有大学学历以上的仅占21%。对此类人才有需求的某知名企业在国内招聘的应届大学生目前的薪金是每月6000元到8000元,在一年之后还会有相当大的提升空间。

5.系统集成工程师

据悉,一名刚刚毕业,毫无经验的大学生应聘系统集成工程师之后的薪金是年薪8万元。用户对系统集成服务的要求不断提高,从最初的网络建设到基础行业的应用,再到对业务流程和资源策略的咨询服务。未来系统集成工程师应该是一路走高的职业。

6.环境工程师

相关资料显示,目前我国环保产业的从业人员仅有13万余人,其中技术人员8万余人。按照国际通行的惯例计算,我国在环境工程师方面的缺口在42万人左右。据悉,随着国内房地产行业的发展,国内园林设计师、景观设计师的月薪都在七八千元左右。

7.精算师

我国被世界保险界认可的精算师不足10人,准精算师40多人,在当今的国内人才市场上,精算师可谓凤毛麟角。随着国际保险巨头在中国开拓市场以及国内企业的需要,精算师是几年后保险业最炙手可热的人才。

8.报关员

入世后,我国的对外贸易的迅速增长使得对报关员的需求增加。未来几年内,就业市场对报关员的需求将有数十倍的增长,报关员的工资涨幅一般在10%~20%。

9.注册会计师

根据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需要,至少急需35万名注册会计师,而目前实际具备从业资格的只有8万人左右,其中被国际认可的不足15%。每年包括德勤、毕博在内的四大会计师事务所都会在高校招收毕业生,专业涵盖统计、法律、数学等。

二、学历文凭和职业资格证书

就业市场上,用人单位要判断大学生知识含量,必须要通过一定的证书。近年来,除了过去单纯的学历文凭——毕业证可以加以参考外,越来越多的各类职业资格证书正成为大学生求职的重要砝码,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也催发了大学校园里的考证热。

(一)大学生考证之火热现状

目前,大学生考证目标多放在“外语、计算机、驾照”三大件上,其余一些则是与其所学专业有关的职业资格证书,还有诸如托福、雅思等多种“洋证”。可以说,大学生“考证”是当前实现高等教育与市场对接的最有效的手段,符合人才需求多重性的就业市场形势的需要。

那么大学生可考的证书到底有多少?有信息表明,近年来可供大学生考试的证书已超过了百种。主要分为三类:

第一类:通用型证书,如计算机等级证书、大学英语四、六级证书及大学英语四、六级口语证书,这类证书被用人单位看重,成为大学生考证的首选和“必修课”;

第二类:能力型证书,有托福(TOEFL)成绩证书、雅思(IELTS)成绩证书、英语中高级口译资格证书、全国计算机软件专业技术资格和水平证书等;

第三类:职业资格类证书,包括报关员证书、单证员证书、物流师资格证书、国家司法考试证书等,此类资格证书范围最广、种类最多。

众多的证书后面是热得发烫的大学生考证之风,据宁波大学的一项调查发现,除了大学英语四、六级、计算机等级考试等必考科目外,在校大学生中有超过73%的人还准备考取其他方面的资格证书。温州大学对200名大学生进行抽样调查,结果显示三成学生手中持有一本以上“非必要”证书,最多一人拥有四本证书,如果加上英语四级和计算机省二级,这名学生一人拥有六本证书。山东大学机械学院大三学生林东拿到的证书已不下10本,但他说自己还算不上真正的“考证族”,有的同学“涉猎”更广。

(二)大学生考证之积极理由

大学生考证的火热现状当然不是偶然发生的,从各个层面角度来看,有其积极的理由:

大学:“专业+技能”的新教育模式

单纯的高校专业基础知识存在着许多不足,无法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因此,大学生们才通过“考证”来弥补高等教育本身的不足。考证都是要通过学习和培训的,是在一定专业基础上的能力的提高。这种新的“专业+技能”的科学施教模式,将大学生学科知识与社会实际有效衔接的体现,它在最大程度上使大学生在知识和能力之间找到有效的平衡。大学生通过培训学习考得的证书,本身就是对一个人掌握知识、技能的肯定,从中也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这些“持证”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社会:多重性人才的需求

大学生考取资格证书是顺应人才需求多重性的就业形势和“学习型社会”发展的需求。中国加入WTO以后,高新技术、高级经营管理、法律等高层次人才已供不应求。未来的户口对人才流动的限制将更为弱化,人才流动的空间将更为广阔。这样,人才资源配置市场化程度将不断提高。今后的人才就必须顺应多重性的要求。这种人才多重性表现为技能型、技术型、普及型、提高型、研讨型、学习型等等。这就必然需要一种更为合理、更能联系实际的系统地经过培训确认的人才认证。显然,“考证”是最为合理的人才认证方式。大学生们在大学时期完成符合人才需求多重性要求的“考证”,必然会成为企业的抢手人才,能迅速给企业带来可观回报。

大学生:更好就业的敲门砖

沪粤三城市的调查显示,在相同条件下,有资格证者的就业机会是没有资格证的2至3倍,工资收入前者高出后者60%甚至还要多。职业资格证在就业中的份量如此之重,学生们当然趋之若骛。

一位大学生说:“找工作时靠什么证明你的实力?显然不能单凭每人10分钟的面试以及装帧精美的求职材料。我的经验是多一张证书就比别人多一次机会。”以考证增加就业砝码,代表了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的心态。一些大学生认为,能给用人单位留下直观印象的,无非是毕业的院校和所持有的证书。无论能力怎样,院校有名自然会得到认可,而证书则是越多、范围越广越好。

(三)大学生考证之冷静思考

大学生考证应理性看待资格证书的作用,同时,对于一些目前充斥于校园中的一些盲目考证现象予以正确的对待。鉴于目前大学生考证的现状,学校和社会各界都有些火热现状之后的冷静思考。

大学生:自己就是最好的证明

大学生中也有对考证说“不”的。某大学园林设计专业学生刘强,因专业课成绩优秀被一家设计公司录用做景观设计。他说:“除了英语六级,我没考过其他证书。我的设计作品和专业成绩能证明我的能力,我相信用人单位能够慧眼识才。”象他这样自信的学生并非只有他自己,一些成绩良好、知识牢固、技能优良和能力出众的学生对自己求职并不担心,不想过度依靠这些证书来证明自己,觉得自己就是自己最好的证明。

学校:不能影响专业学习

对校园里的“考证大军”,大多数教师表示可以理解,但同时提醒学生们对是否参加考证要冷静思考,不能影响到专业学习。因为一部分学生为了考取各种证书,学习的确被拖了后腿,少数学生甚至期末考试亮起了“红灯”。

而学生的培养是一个综合的体系,是学校师资力量、教学环境和校园文化等多方面综合作用的结果。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也不是单靠多一两个证所能代替的。但是学校也不反对学生在不影响专业学习的情况下,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考取相应的证书,以积极应对将来就业。

企业:更注重实际能力

据宁波大学对102家企事业单位的调查显示,70%的企业主管表示,不少大学生证书虽多,但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和对综合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有舍本逐末之嫌;70%被访者希望大学生具备实践应用能力,而真正看重证书的企业却不到8%。

决定录用的标准是看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这是多数用人单位的观点。大连市保税区某贸易有限公司项目经理黄黎黎表示,真正的好公司是不会特别看重这些证书的,资格证只能表明通过了相关的考试,但我们并不认为持多种证书的大学生有与证书相匹配的能力。因此,用人单位更看重实际操作能力。

推荐阅读:

综合素质的“1”和“0”

有位企业家在分析人才综合素质时,意味深长地写下了一串数字: 1000000。他用“1”表示健康的身心,6个“0”从左至右代表品行、敬业精神、阅历、情商、智商、学识和专业技能。他说,这一串数字是一个人素质的整体,每一个数字都是整体素质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没有“1”所有的“0”均失去意义和作用;6个“0”中少了任何一个“0”,其他的“0”作用就会大打折扣。但代表品行和敬业精神的“0”排在其他诸“0”的首位。这位企业家的比喻说明“品行”和“敬业精神”是人才综合素质的基础,是从事职业活动的最基本的条件。

(来源:《对职业能力内涵的思考——社会能力训练应得到充分重视》,北京电子信息学校校园新闻,2006年4月18日)

政府:盲目考证影响学习

我国实施职业资格认证制度以来,已对90种职业实行准入制度,而且以后需要持职业资格证上岗的岗位会越来越多。激烈的求职竞争,让大学生们义无反顾地走上考证之路。但目前认证市场机制并不完善,一些社会机构与个人趁机“浑水摸鱼”。因此,相关政府部门通过各种渠道提醒大学生,参加认证考试时要考虑自己的实际情况,不要一味跟风。盲目考证,不仅浪费金钱和时间,而且影响专业学习。

三、大学学习与终身学习

当今世界,新科技发展一日千里,知识总量不断更新。这种情形下,指望依靠学校所学知识就一劳永逸显然是不可能的,为了实现知识结构的不断更新换代,跟上时代和职业的发展,就需要确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一)剧增的知识总量

本世纪以来,人类知识总量正以几何级数剧增。据统计16世纪各种新发现、新发明不过26项,17世纪106项,18世纪156项,19世纪546项,20世纪前半叶961项,而仅本世纪60~70年代短短10年的新发现和新发明就已超过了过2000年的总和。

学科数目发展迅速,最初的学科只有很少的几门,后来向专业发展,出现了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理学。随着实验科学的不断深入,传统学科开始分化,到19世纪上半叶发展到很细的程度。

本世纪30年代以后,学科之间相互交叉和渗透,出现了一些综合学科、边缘学科。现代科学的出现,高度分析与高度综合相结合,使科学发展出现了一体化的态势,一些新的科学技术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学科之间的空白区,出现在科学的交叉渗透和转移之中。

(二)树立终身学习理念

人非生而知之,任何知识的获得都需要通过不同类型的学习,要有必备的知识结构以适应当代职业的需求,其发展是一个连续的改造和重建的过程,新的知识结构是原有知识结构在学习过程中的扩展和延伸。要实现这个过程,不仅要通过大学学习获得,更需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概念。

对理工类学生来说,现代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一日千里,如计算机技术等现代高新科技的更新速度更是达到了以月计算的地步,学校所学知识也许会在毕业走出校门时就过时了。因而不注重知识的更新将等于没有知识差不多。

即使是文史哲类的学生,如果当代世界范围和国内学界的科研动态、科研成果不熟悉,不了解,那么其研究范畴必然非常狭窄,也会和整个该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最高研究水平南辕北辙、愈行愈远。

(三)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

在正确学习理念基础上,还应该注意有正确的学习方法:

第一、开发右半脑。人的大脑分为左右两个半球,大脑的左半球主要功能是语言、数学、逻辑分析等抽象思维,在阅读、写作、数学计算方面起决定性作用;右半球具有高度的图形感知能力,在音乐、美术、空间和形状的识别、短暂的视觉记忆方面起决定性作用。一般人左脑功能发挥较多,而右脑功能利用较少,降低了学习效率,阻碍了创造力的发挥。

第二、选择最佳学习时间。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波浪式发展的,大脑也有其波浪式的运动规律,如大脑的能动性在一昼夜之间也呈现出波浪式的变化。科学家发现17%的人,早晨大脑的能动性较高;33%的人大脑能动性的高潮时间则是在夜间,于是,前一种人被叫做“百灵鸟”型,后一种则被称为“猫头鹰”型,其余50%称为“混合型”,没有明显的能动性的高涨特点。掌握自己大脑活动的规律,把最重要、最需要花费脑筋的学习安排在这一时间来完成,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

第三、及时转移大脑兴奋中心。有项实验很能给人以启发。将狗的头盖骨去掉一小块,代之以透明的有机玻璃。科学家们发现,当在狗的面前打开一盏灯时,狗的大脑的某一部分充血,而当给狗端来一盆食物并让它进食时,正在进食的狗的大脑的另一部分充血了,原来发红的部位却变白了。这说明动物的大脑有不同的分工,人的大脑也是如此。在学习一种知识时,是大脑的一部分细胞在工作,在学习另一种知识时,大脑的另一部分细胞在工作。善于科学用脑的人,应该把不同的内容交叉学习、阅读,这样既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又不至于感到疲劳。

案例分析:

力学大师钱伟长和大学生谈学习方法

不要死记硬背。孔夫子说过一句很有名的话:“学而不思则罔”。指学习的时候要思考相关的问题,不边学习边思索,会什么也学不到。这是一句很有名的话,可是常常被很多人忘了。

每个大学生都要在大学里培养一个习惯——自学,这个本领一定要学会。学习不能光依靠教师,当然,开始时要依靠一下,但这主要是依靠教师对你进行学习方法的指点,而不是依靠教师把嚼过、消化后的东西喂给你。一个人在大学的三、四年里,能不能养成自学的习惯,学会自学的本领,不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能否学好大学的课程,把知识真正学通、学活,而且影响到大学毕业以后,能否不断地吸收新的知识,进行创造性的工作。

人一辈子的学习,就要靠这样不断进步。学习就是把不懂的东西变成懂的东西,而不是把背不下来的东西变成背下来的东西,一定要记着这点。自学,就是促使你动脑筋,而只有动脑筋,才能促使你真正学懂、学深。

(根据钱伟长在清华大学工学院校庆的演讲记录整理,有删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