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必备的判断知识

必备的判断知识

时间:2022-02-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所谓的判断,就是对事物情况有所断定的一种思维形式。断定一类事物中的部分对象具有或不具有某种性质的判断叫特称判断。这个否定判断是由原判断加上否定连结词“并非”而形成的复合判断。否定判断的真假,与原判断的真假有密切关系。假言判断就是反映事物、现象之间条件联系的判断。同学们,前面学习的都是假言判断知识,接下来我们再学习一下选言判断。所谓选言判断,就是断定若干可能的情况至少有一个存在的判断。

同学们,这一课我们学习逻辑上的判断知识。请先看下面这则有趣的故事:

爱因斯坦还是个无名之辈时,有一次在纽约街上碰到一个熟人,那人见他穿着寒碜,便问他:“你怎么穿得这么破旧?”爱因斯坦笑笑回答道:“反正这里也没人认识我。”

几年后,爱因斯坦成了科学界的大明星。一天,在纽约街上他又遇见那个熟人,那人一见即惊讶地问他:“你怎么还是穿得这么破旧?”爱因斯坦仍然笑笑回答道:“反正这里的人都已经认识我了。”

其实,爱因斯坦对这位熟人的两次回答,就包含着两个判断:

其一:如果这里的人不认识我,那么穿衣服破旧点没关系。

其二:如果这里的人认识我,那么穿衣服破旧点没关系。

所谓的判断,就是对事物情况有所断定的一种思维形式。对事物的断定,总的说来,要么是肯定的,要么是否定的。因此也可以说:判断就是对事物有所肯定或有所否定的思维形式。

任何判断都有两个基本特征:第一,都有所断定;第二,都有真假,非真即假。

如果一个判断对事物情况的断定符合客观实际,那么这个判断就是真判断;否则就是假判断。例如:

所有犯错误的学生都要被记过。(假判断)

有的犯错误的学生要被记过。(真判断)

三好学生都是成绩好的学生。(真判断)

成绩好的学生都是三好学生。(假判断)

有的成绩好的学生是三好学生。(真判断)

对于中学生而言,一般应了解全称判断、特称判断、否定判断、假言判断、选言判断这五种。

断定一类事物全部都具有或都不具有某种属性的判断叫全称判断。包括全称肯定判断和全称否定判断。例如:“所有的纸都能点燃”“每一个学生都是爱学习的”“所有的猪都不是家禽”“所有国企都不是私营经济”。

断定一类事物中的部分对象具有或不具有某种性质的判断叫特称判断。包括特称肯定判断和特称否定判断。如,“少数专家是冒牌货”“多数教师共产党员”“有的同学是学生干部”“有些学生不是篮球爱好者”“一些作业不需要写下来”等。

否定判断是通过否定某个判断所得的判断。如“并非一切产品都是商品”,就是否定判断。这个否定判断是由原判断加上否定连结词“并非”而形成的复合判断。原判断用“P”表示,否定判断则是“并非P”。由此决定了否定判断与原判断成对立关系。否定判断的真假,与原判断的真假有密切关系。原判断“P”真,则否定判断“并非P”就假;原判断“P”假,则否定判断“并非P”就真。再以“并非一切产品都是商品”这个否定判断为例,这个否定判断(即“并非P”)显然符合客观实际,即真,那么原判断“一切产品都是商品”(即“P”)就假。

关于假言判断,请同学们再先看一则有趣的小故事:

某人病重,危在旦夕。一天,他问他的门客:“看来我要死了,但不知阴间怎么样?”门客说:“阴间好。”某人问:“为什么呢?”门客说:“假如阴间不好,死人早就跑回来了,我们只见有人去,从来不见有人回来,这不就可以证明阴间好吗?”

在这里,这位门客就运用了一个假言判断——假如阴间不好,死人早就跑回来了。

那么,什么是假言判断呢?

客观事物、现象之间存在着多种多样的联系,其中有一部分是条件联系。假言判断就是反映事物、现象之间条件联系的判断。例如:如果两根铁棒猛烈撞击,那么就会产生火花。

要正确运用假言判断,需要注意的主要问题有两个:

第一,不能把不具有条件关系的事物情况强加以条件关系。例如:

如果我们加强运动,那么就会影响学习。

例中的“加强运动”和“学习”既有相对立的一面,也有互相促进的一面,加强运动不一定会导致影响学习,前后件没有条件关系,是强加上去的,因而这个判断是错误的。

第二,不能张冠李戴,混淆不同的条件关系。例如:只要认真复习,就能取得好成绩。例中“认真复习”与“取得好成绩”并非充分条件,而是必要条件。也就是说,“认真复习”只能是“取得好成绩”的一个很必要的条件,但绝非所有的条件。也就是说,如果没有认真复习,那就不能取得好成绩;如果认真复习,也不一定就能取得好成绩。因为取得好成绩还需要具备其他一些条件。因此应表达为“只有认真复习,才能取得好成绩”。

同学们,前面学习的都是假言判断知识,接下来我们再学习一下选言判断。所谓选言判断,就是断定若干可能的情况至少有一个存在的判断。例如:或者王老师去听课,或者范老师去听课。

例中断定了两种可能的情况至少有一种存在,也可能两种事物情况都存在。

不妨再看一则“持竿进城”的笑话:

有个人拿着一根细而长的竹竿要进城去。他来到城门口,立起竹竿,因城门太矮,进不去;然后他横着竹竿,城门太窄,还是进不去。没有办法可想,只好放下竹竿站在城门口抽烟。城里的县官听说有这等事,感到十分惊诧。他卖弄地说:“真是笨蛋!把竹竿截成几段不就可以拿进城来了吗?”

上述笑话里,持竿人和县官都犯了选言肢不穷尽的错误。除了以上三种情况之外,还有一种情况(这四种情况,我们叫选言肢):即把竹竿一端向城门,竹竿呈水平状态,顺着拿竹竿进城。而这个被遗漏掉的选言肢恰恰是唯一真实的选言肢,因为第一和第二个选言肢会使长竹竿进不了城。第三个选言肢更荒唐了,如果把长竹竿截成几段,那长竹竿本身就不存在了,何谈“持竿进城”呢?如果说那个“持竿进城”的人是“笨蛋”的话,那么这位自作聪明的县官也该是一位地地道道的糊涂虫了。

由上可见,要正确运用选言判断,选言肢就必须穷尽。另外选言肢之间必须具有选择关系,不能是种属关系或全同关系。例如:这本书或者是小说集,或者是文学作品。例中的“小说集”和“文学作品”是种属关系(文学是属概念,小说是种概念),所以选言肢之间不具有选择关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