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高新企业家创新人格的培养建议

高新企业家创新人格的培养建议

时间:2022-08-2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企业要推动企业家的创新,必须首先从选任机制着手,建立起以董事会为主体、通过内外部经理市场的公开选拔招聘企业家的制度,以规范化的聘用合同清楚界定企业家享有的权力、责任和义务,约束企业家的机会主义行为,推动企业家形成稳定的任职预期和报酬预期,进而从最大化个人效用角度出发进行创新活动。

3.8 高新企业家创新人格的培养建议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高新企业家队伍从无到有,逐渐壮大,同时其成长环境也不断改善,人员构成不断优化,职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在社会经济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回顾过去,展望未来,时代赋予了高新企业家更伟大的使命,对他们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期望高新企业家在推动企业创新、创造自主创新品牌、建设创新型国家方面做出更大的贡献,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努力。然而,目前,高新企业家群体中仍存在创新不足的现象,究其原因,主要在于经营环境中存在一些妨碍创新的因素。这些因素既有企业外部的,如缺乏健全的现代企业制度、缺乏健全的创新管理体系、缺乏鼓励创新的社会环境等;也有企业内部的,如产权改革滞后,企业选任机制、激励机制和决策机制的不健全,没有形成职业企业家队伍等。

在这样的时代要求召唤下,高新企业家创新人格的塑造,是一切工作的源头,必须采取更有利的措施,营造有利于高新企业家创新人格完善的环境。如上所述,要使高新企业家在经营管理过程中不断完善创新人格,进而培育具有时代特色的企业家创新精神,关键在于从企业外部环境的营造和企业内部体制的调整两方面入手,从而对高新企业家创新人格的培养完善形成有效激励。具体而言,可以采取以下改进措施:

3.8.1 高新企业家创新人格培育的外部环境优化

高新企业家创新不仅是企业家自身的事情,更是发展壮大企业和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高新企业家创新、营造创新人格培育的良好环境方面,各级政府部门的作用至关重要。因此,必须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深入改革与中国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企业成长不相适应的体制,促使企业家更好地带领企业不断创新。

3.8.1.1 规范高新技术企业的法制环境

高新企业家创新人格的培育是一项系统工程,人格是相对稳定、难以在短期内迅速转变的。而且,企业家进行创新的风险成本很大,因此更是需要有完善的法制体系来保障。其中,进一步建立、完善针对高新技术行业的立法,清理和修改现行的各种不利于高新技术发展的地方性法规和政策,加快制定和完善维护高新技术企业合法权益的地方性法规和政策,并在执法过程中公正执法,这些法制环境的完善,都是促进企业家创新人格培育的重要保障。这些措施,可以较好地避免由于法制不完善,高新企业家权利、义务、责任及地位的法律规范空缺,而导致的短期随意经营、职业主体意识淡漠、开拓进取与冒险创新精神的匮乏等问题的存在。

3.8.1.2 规范高新企业家系统培训

高新企业家培训服务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政府各职能部门应协调沟通,共同做好高新企业家培训的统筹规划、宏观指导和综合管理工作,逐步形成政府宏观引导、企业竞争需要、个人成长驱动的企业经营管理者培训机制。具体而言,政府有关部门可联合有关高校和培训机构,搭建高新技术企业工商管理培训信息平台,建立完善的培训信息库。通过互联网,为广大高新技术企业提供详实的培训产品信息。同时,创造条件逐步建立健全以企业自身为基础,省、市、县三级培训基地为主体,知名高校、行业协会和培训中介为依托的企业管理培训网络,努力做到资源共用,信息共享,形成适合我国高新企业特点的多层次、多形式、开放式的培训体系。高新企业家在这样完备的培训体系下接受规范系统的培训,使之经营管理相关知识增加的同时,也能对其创新人格的塑造起到至关重要的影响。

3.8.2 高新企业家创新人格培育的内部机制优化

要使得高新企业家在经营管理过程中,有效推动创新活动,进而完善创新人格,除了外部环境的保障,还在于从企业内部微观制度健全入手,通过对企业家选任环节的把关、对企业剩余价值的合理分配、对企业家决策环节的支持等方面形成有效激励,建立企业家创新人格培养的内部有效机制。

3.8.2.1 建立规范科学的企业家选任机制

不同的企业家选任机制直接形成不同的经营控制权授予方式,对于企业家而言,经营控制权的有效程度是非常重要的激励机制。在经营控制权制度化、契约化的情况下,企业家的经营管理受限更小,自主决策的余地更大。但就目前情况而言,行政任命仍然是我国企业家选任的主导方式,这种行政任命的选任机制使企业家任职缺乏稳定的制度保障和有效的契约保护,容易受到上级领导主观因素的干扰,任职期限和稳定程度存在较大不确定性。

任职期限过短和任职不稳定意味着,即使企业家掌握了一定的实际控制权,也会因为其不确定性而降低实际的效用水平,在无法确定能够获得创新收益的情况下,理性的企业家显然愿意回避风险、稳妥经营,创新精神也就无从谈起。中国企业要推动企业家的创新,必须首先从选任机制着手,建立起以董事会为主体、通过内外部经理市场的公开选拔招聘企业家的制度,以规范化的聘用合同清楚界定企业家享有的权力、责任和义务,约束企业家的机会主义行为,推动企业家形成稳定的任职预期和报酬预期,进而从最大化个人效用角度出发进行创新活动。

3.8.2.2 优化高新企业家双重激励机制

创新是以企业家的冒险精神、承担风险的偏好和能力为前提的,高风险需要高回报,这不仅是企业家人力资本价值的体现,也是为鼓励创新所应付出的必要成本。通过赋予企业家适当的剩余索取权,使企业家能够通过创新活动实现自身效用的最大化。目前,普遍存在的企业家激励机制问题突出表现为整体的激励不足,如存在报酬水平普遍较低,薪酬结构单一、缺乏长期激励,业绩指标选择不合理、经营业绩与报酬相关性差等问题。这意味着以较低的激励报酬性水平,难以使企业家能够从创新活动中获得足够的收益,因而缺乏创新动力。

所以,培育企业家创新人格就应强调从建立起完善的企业家双重激励机制入手。首先,应该完善企业家的报酬结构,大力推动和完善年薪制、股票期权计划和管理层持股计划,对企业家勇于创新、开拓进取的行为给予有力的激励。其次,除物质报酬外,高新企业家在经营企业过程中,由成功给他带来的成就感,也是对其重要的精神激励。因此,当企业取得优异业绩时,对做出重要贡献的高新企业家给予相应的荣誉和社会地位,促进他们的创新精神,使其充分享受经营成功的喜悦,形成积极向上的动力。对于有理想、有抱负的高新企业家来说,最大的激励机制是荣誉的激励,是得到社会的理解、信任和肯定。因此,对高新企业家的激励,应采用物质与精神并重的双重激励,这样才能最大程度的有利于高新企业家创新人格的培育。

3.8.2.3 重塑高新技术企业的学习文化

开拓创新、积极进取是高新企业家创新人格的灵魂,高新企业家创新人格的生长离不开相应的文化沃土。自被称为“21世纪的企业管理圣典”的枟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枠一书问世以来,学习理念就逐渐成为很多高新技术企业的重要文化内容。该书提出了建立学习型组织的有关理论。学习型组织,即通过培养弥漫于整个组织的学习气氛、充分发挥员工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而建立起来的一种有机的、高度柔性的、扁平的、符合人性的、能持续发展的组织。这种先进组织形式的建立,能引导和要求企业家不断地进行“自我修炼”,改变“心智模式”。通过学习,高新企业家的综合素质不断得以提高,以现代企业家的形象成为优秀企业文化的旗手。因此,在高新技术企业内部,形成学习型组织的良好氛围,对高新企业家创新人格的培育,在很大程度上都将起到促进作用。

3.8.3 高新企业家创新人格的自我培养

正如爱因斯坦所言,对于一个纯粹的科学家来说,对人类自身命运的关注,从来都必须成为一切工作的目的[47]。作为一个企业家,应把服务于民族进步、国家发展和人类幸福作为创新活动的出发点和根本归属。有了这种道德责任和人文关怀,才能真切感受实践的呼唤、时代的脉搏,真正为社会的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追求真理的创新精神。亚里士多德说:“思维从惊讶和问题开始。”中国古人亦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追求真理,首先要学会质疑、学会思考。缺乏独立思考的人,往往只会人云亦云,拘泥于现状,这样的人是不可能发现新事物的[47]。对于企业家来说,应时刻注意培养质疑与思考的习惯,从而进一步培养追求真理的创新精神。

敢为人先的创新勇气。要想他人所未想、言他人所未言、为他人所未为,而打破常规往往要触犯一些“权威”、越过一些“禁区”,难免有时要遭“非议”,经受磨难。这就要有一种想干事、干成事、不怕事的勇气,“是以有非常之人,然后有非常之事;有非常之事,然后有非常之功”,安危不二其志,险易不革其心。

坚韧不拔的创新意志。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就说过:“根据我自己的体会,所谓天才就是坚持不懈地努力”。创新的道路遍布荆棘,只有磨砺坚定的意志,始终对自己充满自信并善于控制自己,才能克服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浮躁心态,才能在创新的过程中面对种种失败的可能性和意想不到的重重艰难险阻,仍然保持“板凳需坐十年冷”的淡定和执着。

善于合作的创新禀赋。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人们所掌握的知识越分越细致,个人不可能知晓一切,只有善于学习,以开放的心态放眼天下,兼收并蓄,积极吸纳他人的智慧和成果,善于同他人团结协作,才能避免因个人知识和能力的不足所造成的局限[47]

张庆林(2011)综合了高创造性个体的9个人格特征,即愿意冒险、善于坚持、好奇心强、愿意体验各种经历、容忍模糊、兴趣爱好广泛、渴望创新、直觉和情感深刻、内向等。企业家可据此,对自己的创新人格不断进行修炼与培养[48]

参考文献

[1]约瑟夫·熊彼特.财富增长论——经济发展理论[M].李默,译.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李志,曹跃群.“企业家精神”研究文献的内容分析[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0(2):79-81.

[3]李志,郎福臣,张光富.对我国“企业家能力”研究文献的内容分析[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9(3):116-118.

[4]Guildford J P.Creaticity syndrome:Intergration,Application and Innovation[J].American Psychologist,1950(14):469-479.

[5]Sternberg R J,Lubart T I.Defying the crowd:Cultivating Creativity in a Culture of Conformity[M].New York:Free Press,1995.

[6]Amabile T M.Amodel of organizational innovation[J]//Staw,B M,&Cummings,L L.(Eds),Research in Organizational Behavior.Greenwich:CT,JAI Press,1988(10):123-137.

[7]Dellas,Marie,Gaier Eugene L.Identification of creativity:the individual[J].Psychological Bulletin,1970(73):55-73.

[8]Milgram R M,Hong E.Creative thinking and creative performance in adolescents as predictors of creative attainments in adults:A follow-up study after 18 years[J]//Roeper Review,1993(15):135-139.

[9]Guildford JP.Creativity Research:Past,Presentand Future[M]//SG Isaksen.Frontiers of Creativity Research:Beyond the Basics.Buffalo,NY:Bearly Limited,1975.

[10]吉尔福特.创造性才能:它们的性质、用途与培养[M].施良方,沈剑平,唐晓杰,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11]George D,Jaymee S,Mikelle S.An Empirical Assessmentof the GAM Theory of Creativity[J].Creativity Research Journal,2002,14(3/4).

[12]王清风.创造性人格培养浅谈[J].青海社会科学,2004(3):146-148.

[13]Keith J,Cheryl A.Personality,Cognitive Skills,and Creativity in Different Life

Domains[J].Creativity Research Journal,2001,13(2):149-159.

[14]Kennon M S.Creativity and Self-Determination in Personality[J].Creativity Research Journal,1995,8(1):25-36.

[15]Ravenna H.A Longitudinal Study of Creative Personality inWomen[J].Creativity Research Journal,1999,12(2):89-101.

[16]Urban K K.On the Development of Creativity in Children[J].Creativity Research Journal,1991,4(2):177-191.

[17]刘嫦娥.从人格与创造力的关系看创造性人才的培养[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1.

[18]Eysenk,H J.Creativity and personality:Suggestions for a Theory[J].Psychological Inquire,1993,4(3):147-178.

[19]MacKinnon D W.Personality and the Realization of Creative potential[J].American Psychologist,1965,20(4):273-281.

[20]Barron F,Harrington D.M.Creativity,intelligence and personality[J].Anuual Review of Psychology,1981,32:439-476.

[21]Davis G A.Portrait of the creative person[J].The Educational Forum,1995,59(4):423-429.

[22]哈理特·朱克曼.科学界的精英[M].周叶谦,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23]Sternberg R J,Lubart T I.Investing in Creativity[J].American Psychologist,1996,51(7):677-688.

[24]Amabile T M,Stanley S G.Creativity in the R&D Laboratory[M].Greensboro,NC:Center for Creative Leadership,1987.

[25]Torrance E P.The nature of creativity as manifest in its testing[M]//R J Sternberg(Ed),The Nature of Creativity.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8:43-75.

[26]Sternberg R J,Lubart T L.An Investment Theory of Creativity and Its Development[M].Human Development,1991,34(1):1-31.

[27]Roco M.Creative personalities about creative personality in Science[J].Revue Roumainen de Psychology,1993,37(1):27-36.

[28]张庆林,谢光辉.25名国家科技发明奖获得者的个性特点分析[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3):22-27.

[29]张庆林,等.创造性研究手册[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

[30]Oldham G R,Cummings A.Employee Creativity:Personal and Contextual Factors at Work[J].The Academy of Mangement Journal.1996,39(3):607-634.

[31]林崇德.创造性人才·创造性教育·创造性学习[J].中国教育学刊,2000(1):5-8.

[32]杨俊岭,曹晓平.创造性人格特征的研究[J].沈阳大学学报,2002,14(1):86-88.

[33]朱琳.教师创造性人格问卷的初步编制[D].西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4.

[34]Gordon R F,Paul M W Hacket.Styles of Managerial Creativity:A Comparison of Adaption-Innovation in the United Kingdom,Australia and the Unites States[J].British Journal of Management,1994,5(2):85-100.

[35]Linda S S,Ralph A H.The Measurement and Prediction of Managerial Creativity[J].Creativity Research Journal,2001,13(3-4):367-384.

[36]尹利.企业家个性与企业的个性化发展[J].环渤海经济瞭望,2005(1):18-21.

[37]李慧.公众对创新型企业家的人格特征的认知[J].人才资源开发,2007(10):57-58.

[38]李志,罗章利,张庆林.国内外知名企业家的人格特征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4(1):51-55.

[39]Cattel R B,BurdsalC A.The radial Parcel double factoring design:A solution to the item-vs-Parcel controversy[J].Multivariate Behavioral Reseacrh,1975,10:165-179.

[40]林崇德.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

学版,1999(1):5-13.

[41]Gough H G.A creative personality scale for the Adjective Check List[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79,37(8):1398-1405.

[42]Mc Crae R R,Costa P T.Adding liebe und arbeit:The full five-factor model and well-being[J].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1991,17:227-232.

[43]Houston R J,Bauer L O,Hesselbrock V M.Depression and familiar risk for substance dependence:a P300 study of young women[J].Psyehiatry Research.2003,124:49-622.

[44]乔布斯.不要为明天忧虑[OL].http://wenku.baidu.com/view/03f22069a98271fe910ef9ff.html.

[45]何婧.乔布斯:苹果的缺口[J].中国新闻周刊,2011(8):64-66.

[46]孙燕君.阿里巴巴神话:马云的美丽新世界[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7.

[47]翁铁慧.创新人格是创新人才培养的根基[N].解放日报,2010-12-09(7).

[48]张庆林,李艾丽莎.创造性培养与教学策略[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