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协同创新科技服务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的研究

协同创新科技服务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的研究

时间:2022-08-2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现以我校在灌云县伊山镇万亩设施蔬菜园区和灌云县兴云高科技示范基地建立专家工作站,实施挂县强农富民工程项目,深入开展科技入园区、入合作社、入户与培训职业农民为例,作简要阐述。

汤国辉 汤辰雨 陈 笑

摘 要 本文主要通过南京农业大学不断创新科教兴农服务模式,在“科技大篷车”足迹遍布大江南北之后,“双百工程”在2003启动的“百名教授科教兴百村工程”之路越走越宽广之时,在2006年学校又适时在连云港各县区开始建立百名教授兴百村工程“专家工作站”平台,现以我校在灌云县伊山镇万亩设施蔬菜园区和灌云县兴云高科技示范基地建立专家工作站,实施江苏挂县强农富民工程项目,深入开展科技入园区、入合作社、入户与培训职业农民为例,探索以高等农业院校为依托的科技创新与服务三农的新模式,新机制。

关键词 专家工作站 农业园区 协同创新与服务

长期以来,南京农业大学在搞好教育科研的同时,大力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始终把服务三农和地方经济建设作为学校办学的重要任务之一。2009年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指导下,学校与灌云和射阳两个县在产学研合作的深度与广度上紧密对接,不断创新农科教结合新体制,产学研合作新模式,多形式、多途径、多渠道开展协同创新科技与服务,一方面实现了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产业发展,二方面有力地促进了我校“百名教授兴百村工程专家工作站”(以下简称双百工程专家工作站)、“科技大篷车”等科技推广服务三农模式的深入开展。现以我校在灌云县伊山镇万亩设施蔬菜园区和灌云县兴云高科技示范基地建立专家工作站,实施挂县强农富民工程项目,深入开展科技入园区、入合作社、入户与培训职业农民为例,作简要阐述。

一、 以建设双百工程专家工作站和实施江苏挂县强农富民工程项目为抓手,深入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建设

1. 围绕产业急需,以项目为抓手,农民增收为落脚点,多学科专家协同创新,努力实现产业转型与升级,构建双百工程专家工作站合作推广新机制。百名教授兴百村工程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实现区域农业产业转型与升级,提高农民收入,涉及整个园区的农业产业化经营、产业链的拓宽和延伸、产业体系和产业技术体系的有效对接。为此,一是我校与地方政府协同创新与服务,在园区成立了南京农业大学专家工作站,为挂县强农富民工程项目的实施提供了合作推广新平台,并通过专家工作站有效地整合了园艺、资环、植保、食品、经管等学院和地方农委、科技局、科协、伊山镇、王圩村等部门的领导、地方专家和技术员、科技示范户与农民,成立了我校专家教授创新服务团队。二是制定了详细的项目实施方案,明确项目目标,成果要求,实施步骤,在灌云县伊山镇万亩设施蔬菜园区,创新了“一对六”的专家服务模式,即一位专家对接一户典型的农户、对接一户蔬菜种植大户、对接一户新的蔬菜种植户、对接一个专业合作社、对接一个龙头企业、对接一个科技示范园区,运用先试验后示范再推广的步骤,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和新产品。让典型户带动种植大户和新农户采纳新技术、新产品和新品种,由种植大户和典型户带动新种植户,从设施蔬菜种植的品种选择、育苗、栽培、施肥、灌溉、病虫害防治、贮运、保鲜、销售等各个环节上为农户和产业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三是针对蔬菜产业链的发展和健全产业技术体系的需要,每年都要选派不同专业专家和技术人员驻站。专家工作站根据项目组的需要,如2011年选派设施、蔬菜、园艺、病虫、推广、肥料、农药等10多位不同专业的专家作为驻灌云专家工作站人员,他们手把手教农民学会设施蔬菜生产的关键技术,并对工作站涉及的所有种植户进行巡回指导,就设施蔬菜产业化中新技术进行现场指导和培训。

建立了学校专家、当地技术员和农户紧密合作推广的新机制,实现了全方位服务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新模式,提升了科技服务水平,初步形成了多方协作攻关,联合推广,优势互补,互利双赢的政产学研合作新格局,走出了合作推广一举多赢的科教服务三农的新路子。

2. 深入开展双百工程专家工作站条件建设,为持久开展科技入园区打下坚实基础。在2008年,时任江苏省委书记梁保华充分肯定百名教授兴百村工程的“做法很好”,指示“可以总结推广”后,2009年江苏省农委牵头开展了挂县强农富民工程行动,南京农业大学在灌云县伊山镇万亩设施蔬菜园区和灌云县兴云高科技示范基地建立了专家工作站。依托上述2个基地的硬件设施条件,学校又出资30万元配置了必要的实验与办公设施,建设了100亩左右的设施蔬菜标准化生产示范园2个;建设农产品无害化生产监控检测室3个、专家工作办公室2个、图书室2个、成果产品展示厅2个;建立了环境观测、土壤检测、农药检测、品质分析等小型实验室;建立了同时容纳150余人的2个农民培训室,培训场地面积达200平方米以上,并配置了电脑、培训资料、多媒体课件、视频等相关的培训设施和材料,灌云高科技示范基地培训室与学校建立了远程网络教育,还购置了图书资料26个品种500余册,培训光盘14种共计80多盘,这些光盘视频以硬盘的形式储存,进行了程序化分类处理,用户可以根据需要随时进行视频播放、观看和学习。

3. 出台了相关政策,提高专家驻站教师的积极性。为保障技术实施到位,鼓励驻站人员能较多时间蹲点,学校和学院制定了挂县强农富民工程驻站工作人员意见和管理办法,如提高驻站人员的补助,并根据驻站天数和绩效给予适当的奖励,在职称职务晋升上优先考虑等。在这些政策的激励下,专家下乡和团队驻站时间明显延长,教师参与技术推广的积极性显著提高。

(二) 深度实施挂县强农富民工程项目,实现双百工程科技入园区产学研合作双赢新格局

1. 合作示范推广新科技成效显著,通过加强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的示范推广力度,特色基地示范效应明显,高校技术推广的集聚效应逐步凸显,园区产业发展迅速,两县主导产业明显扩大。一是在位于灌云县伊山镇王圩村和兴云农业高科技园区,2009年始,经项目组成员的共同努力,建立和完善了展示示范温室及大棚,在专家工作站周边地区新建日光温室120多座,塑料大棚近200座,在原有面积的基础上扩大了13.6%。同时,在棚室结构与环境调控、嫁接育苗、穴盘育苗、茬口安排、整枝落蔓、促进坐瓜、延长栽培季节、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等关键技术上进行攻关,培育了以陈娟为典型的职业农民西瓜种植户: 据测算,该基地仅西瓜多次整枝留瓜1项技术,就使48座塑料大棚西瓜亩产量提高了19.4%;通过日光温室西瓜吊蔓栽培技术的推广,使日光温室西瓜的平均产量提高了17.8%;通过赠送我校发明研制的“爸爱我”生物肥料,降低了西瓜的土传病害,明显促进了西瓜的长势,减少了化肥和农药的施用量;通过引进优质礼品西瓜品种“小兰”,满足了春节、元旦等节日的市场需求,亩产值提高了26.5%。

二是主要推广示范了2个设施西瓜新品种“8424”和“小兰”。“8424”西瓜品种主要适宜于塑料大棚栽培, 2010年“五一”进入当地市场,成为高档礼品型西瓜品种,填补了灌云县缺乏早春礼品型西瓜品种的空白。此外,在伊山镇万亩设施蔬菜种植基地开始推广“苏椒5号”辣椒品种近50亩,专家们帮助进入市场销售,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在兴云农业高科技示范园从国内外引进了12个番茄品种,通过测产、品质分析,筛选出了适宜塑料大棚生产的优良品种1—2个,通过提高紫苏的栽培技术水平,提高了紫苏产品的质量和价格;指导了芦蒿的优质高效生产技术,初步实现了芦蒿的周年生产,均衡供应。等等。

三是按照产前、产中、产后产业化要求,在灌云县伊山镇建立了1个设施西瓜特色产业示范基地,在侍庄镇建立了1个设施番茄特色产业示范基地;建设了王圩村西瓜特色专业村,王圩紫苏生产专业合作社和朱胥村设施番茄专业村,目前正在积极筹建吴南村设施番茄专业村,伊芦乡玉山村设施西瓜专业村等3个专业村。在已经建成的示范基地和特色村农业“三新”技术入户率达80%以上。使伊山镇王圩村万亩设施蔬菜基地的西瓜产量和品质显著提高。西瓜特色专业村王圩村的设施西瓜种植规模占同产业的80%,该特色村从业农户户均增产16.8%,增效23.1%;由于主推了优良的品种和种植模式,侍庄镇朱胥村设施番茄专业村,通过引进优良番茄新品种,设施番茄的产量和产值也取得了大幅度提高。

2. 在园区合作推广新品种、新产品、新技术与新模式,带动农民增收显著,培育了一批新型农民示范户,进一步放大了科技示范效应。在灌云县伊山镇王圩科普示范基地建立了设施西瓜特色产业示范基地, 2011年5月26日,王圩西瓜节在我校挂县强农富民工程基地灌云专家工作站隆重开幕。灌云县特邀我校作为王圩牌西瓜技术依托单位。 伊山镇党委书记张启银在开幕式上十分感谢南京农业大学为王圩牌西瓜产业发展和品牌建设、农民增收做出重要贡献,他说南农大专家们通过近三年的努力,培育出本次西瓜节擂台赛得主陈娟为代表的职业农民示范户,每亩收入超万元,2011年总效益达到三十多万元。2012年总效益达到五十多万元。

3. 培育了人才,提高了农业基层人员和农民与学生素质。协同创新,建立政产学研合作推广新型模式,逐渐形成多赢的产学研新格局。通过双百工程专家工作站平台建设和“挂县强农富民工程”项目的实施,培育了一批示范户、基层农技推广人员队伍、农业企业的骨干人员和合作社带头人,还对伊山、穆圩等21名大学生村官进行重点管理和技术培训,通过面对面、手把手、点对点现场指导等,初步培训了一支具有高专业技能的设施蔬菜骨干队伍,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得到了当地农户及行政部门的高度赞誉。项目组专家还十分重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着力培养大学生和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如专家工作站成员孙锦副教授带领我校设施农业本科生多次赴灌云县万亩设施蔬菜种植基地实习参观,通过现场观摩、亲自动手、培训交流等方式,增强了本科生实践能力。此外,专家工作站站长郭世荣教授等五位教师又多次带领设施园艺与无土栽培研究室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在灌云专家工作站示范基地进行实地考察和实践教学与蹲点服务,进行科技服务的同时强化了学生理论与实际结合的能力,使研究生明确了科研为生产服务的目标,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产出了与生产相结合研究成果。

此外,还协同创新专家服务模式,逐渐形成多赢的产学研新格局,初步形成了多方协作攻关,联合推广,优势互补,互利双赢的产学研新格局。如建立了: 专家创新与服务团队+专家工作站+示范户;专家团队+合作组织+农户;专家团队+大学生村官+农户;挂职干部+园区+示范户等服务模式。

(一) 协同创新,建立农科教结合,政府引导,以大学为依托的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为主体的综合服务体系势在必行

通过在灌云县伊山镇万亩设施蔬菜园区和灌云县兴云高科技示范基地双百工程专家工作站建设,科教单位挂县强农富民工程等项目实施的实践表明:

一是建立以涉农院校为依托的农业合作推广的综合服务体系和模式势在必行,合作推广模式是我国大学服务于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一种新型农业推广形式。它是应用农业推广的基本理论和原理,遵循现代农业发展和高校自身运行规律,在政府的指导和推动下,以市场为导向,依托大学的科技、人才、信息、设备等资源优势,以项目为纽带,整合、利用有关教育科研单位和基层农业推广资源,以农民科技示范户为切入点,农村合作组织、涉农企业为结合点,开展农业先进适用新技术示范推广和农业高新科技成果转化的新型农业推广形式。

二是构建以大学为依托的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为主体的综合服务体系,就是要构建大学服务现代农业、服务新农村的工作平台。根据大学的特有优势采取正确、有效的推广方式,与现有的农业推广体系互为支撑和补充,共同作用,促农业进步、农民增收、农村发展。包括了大学科技创新平台、成果转化平台、教育培训平台、信息服务平台的建设。将服务的公益性与经营性结合起来,将服务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结合起来,探索一种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大学科技、信息、成果与涉农企业、合作组织、农户和职业农民的有效对接机制,着力构建以大学为依托的综合服务体系,建立大学科技成果进村入户培育职业农民的便捷通道,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普及效率,加快农业科技信息的集成和传播。

要进一步提高双百工程专家入园区的绩效,迫切需要健全校县合作推广体系和机制,在有条件的大学和周边地区实行以高等农业院校为依托的服务模式,作为现行的政府主导型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补充。在这一体系的构建过程中,我们必须从政策管理,资金投入,人才队伍建设,工作人员激励机制的完善等几个方面给出具体安排,以期实现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大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一体化,实现大学科技成果与农民的对接,使大学科技成果迅速传播到广大农村和千家万户。

(作者单位: 南京农业大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