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围绕产学研结合,加快区域创新和协调发展

围绕产学研结合,加快区域创新和协调发展

时间:2022-08-2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林 艺摘 要 作者通过对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从产学研合作、创新体系的功能定位、体系结构、人才结构和中介服务机构等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围绕产业结构、产业链、人才结构、产学研结合、创新平台建设以及发挥中介服务机构的作用,提出了加快区域创新的建议。

林 艺

摘 要 作者通过对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从产学研合作、创新体系的功能定位、体系结构、人才结构和中介服务机构等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围绕产业结构、产业链、人才结构、产学研结合、创新平台建设以及发挥中介服务机构的作用,提出了加快区域创新的建议。

主题词 区域创新 体系建设 协调发展

创业创新是富民之本、强省之源。目前我省正处在从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的重要时期,在解决资源环境制约,促进产业优化升级的关键环节上,必须依靠区域自主创新。只有具备了极强的区域创新能力,我省才会具有可持续的竞争力,经济才能自主协调发展。

(一) 产学研合作机制尚待完善,企业尚未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在产业集群中的核心作用未能发挥

1. 产学研合作机制尚待完善。近年来,我省产学研结合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尤其是各地的科技园区产学研结合出现了令人欣喜的现象。但是,我们的产学研合作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如: 产学研合作层次不高、深度不够、资金不足、动力不够以及产学研脱节等现象仍然存在。

2. 企业尚未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企业创新经费投入与国际上同类企业相比还有较大差距,政策依赖性过强,在市场体系还不是特别健全的情况下,企业的生存不是建立在技术创新的基础上,而是依赖于获取政府的资源,目前企业并未在技术创新链条中起主导作用,起主导作用的仍然是政府。

3. 企业在产业集群中的核心作用未能发挥。目前企业的聚集并未形成有效的网络关系,真正的创新型产业集群没有形成。创新型产业集群是以创新型企业和人才为主体,以知识或技术密集型产业和品牌产品为主要内容,以创新组织网络和商业模式等为依托,以有利于创新的制度和文化为环境的产业集群,只有当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之后,产学研合作关系、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关系、大小企业之间的分工协作关系才会真正理顺,才会有真正的产学研协同创新。

1. 区域创新体系功能定位不明确。在市场经济大环境下,只有以区域创新平台为依托,对基于区域内创新主体的关联机制、协作与竞争机制、创新要素的整合机制、创新成果的转化机制等有效整合,才能大大提升区域整体投入产出效益。

2. 区域创新体系结构不合理。创新体系结构不合理,实际上指的是有效制度和机制的缺失而导致的各个创新主体的各自为政和一盘散沙的状况。表现为知识创新体系、技术创新体系、技术转移体系、制度创新体系之间的协同与配合的缺失;各体系内部各创新主体之间的协同与配合的缺失;各创新要素之间的协同与配合的缺失。

1. 人才结构素质与发展方式转变要求差距较大。在人才队伍结构上,我省一般性人才较多,能够突破重大关键技术、攻克重大技术难题的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偏少,特别是领军型人才和团队更少,人才国际化程度仍偏低。从区域分布上,苏南人才相对较多,苏中苏北人才较少。从行业分布上,高校院所人才较多,全省60% 以上的科技人才集中在高校和科研机构等事业单位,而企业中高层次人才则较为缺乏。

2. 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人才规模与产业发展要求差距较大。就服务业来说,我省服务业从业人员比重仅为35%左右,不到美国、英国、法国和加拿大的一半,与日本、德国和韩国相差30%以上。

3. 企业人才开发的主体作用与转型升级要求差距较大。全省企业还没有真正成为自主创新和人才开发的主体,企业拥有的科技创新人才数量、素质还不能满足转型升级的需要,企业仍存在重眼前轻长远,重设备购买轻人才投入,重使用轻培养的现象。

4. 人才创新活力与创新型经济发展要求存在差距。目前高校和科研院所主要侧重论文发表等,导致科研人员忙于申报课题、发表论文、鉴定成果。虽然科技成果很多,但成果的转化率不到1/10。

1. 法制环境不完善不健全。虽然我国已经制定和实施了《科技进步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合同法》、《专利法》等,但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专门法律法规仍是空白,远没有满足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正常市场化运作的需要,政府管理部门目前尚缺乏适应各类科技中介机构健康发展的行之有效的管理机制和监督机制,从而存在着无序竞争和不正当竞争

2. 缺乏素质高、经验丰富的从业人员。由于没有建立中介服务机构从业人员的培训制度和资格认定制度,现有的科技中介从业人员中,人才储备不足,素质不高,知识背景单一,缺乏既懂科技、又懂市场和经营的服务队伍。在实际工作中,对行业的市场发展趋势缺乏较强的洞察力,无法为企业的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提供深层次的服务。

3. 供需结构不平衡。一方面,科研机构面向市场的研发能力不强,切合市场需求的成果不多。科技成果的成熟度不高,许多成果停留在论文发表、实验室成功等阶段,存在“中试空白”,无法被企业立即应用;另一方面,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发展程度远未满足企业对创新服务的需求,对区域创新系统的作用也极其有限。

4. 区域发展不平衡。以生产力促进中心为例,我省共有64家,其中国家级示范中心19家,从业人员943人。在区域布局上,苏南苏中相对完善,苏北相对薄弱;在经费投入上,省市科技计划中均无专项经费支持,已有的支持项目强度也普遍较小;在队伍建设上,缺乏系统的业务技能培训,能力水平难以满足科技创新不断提升的工作要求,缺乏核心和品牌业务。

1. 优化产业结构,发展高科技产业。不能仅仅局限于某几类产业,而是要进行广泛深入的社会创新及创新成果产业化,拉长产业链条,使其规模化、集聚化、效益化。大力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发展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市场占有率的产品,培育多元化产业结构,推进产业结构升级换代,提高产业效益。

2. 选准切入点,集中资金重点突破。制约我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是资金短缺和人才缺乏,所以要在高新技术产业中选准主攻方向,把有限的资金和人力集中投入、重点突破。

3. 提高辐射效应,建立产业集群,发展产业链。优先发展具有辐射力度大、对周边环境促进作用大的高技术产业,如电子信息、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精细化工及生物工程等,通过辐射效应,形成以主导产业为中心的生产、运输、金融、科技网络化的经济联合体,促进资源的闭合循环、高效利用。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建立产业集聚区域的本地创新网络,促使大量企业空间上相互靠近,营造一种集聚气氛、公平发展环境,使老企业成长壮大、新企业入驻扎根,企业在信息交流中创新、衍生、裂变,逐步形成供应与辅助生产的关系,形成向外扩张态势。政府通过重点扶持,挽留和吸引更多企业的R&D机构、总部和市场营销部门落户,发展成为本地强势产业,形成企业群、产业链,提高区域自主创新和协调发展能力。

1. 优化环境,集聚人才。优化产业发展硬环境和软环境: 在硬环境上,建设良好的公共设施和完善的配套服务;在软环境上,从创新文化环境、创新融资渠道、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创新服务体系、政策等方面全方位创造良好的环境。以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为核心,形成科技人才的聚集地,把我省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人才集聚中心,集聚一批与产业、经济发展相适应,能够有效推动产业发展的具有较强竞争力、创新能力强的科技人才,为产业集群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营造保护知识产权环境,健全科技活动的组织与管理、科技成果流通、专利、版权、知识产权等方面法律、法规,建立一套有效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这样,才能保护、留用、吸聚那些具有创造性的人才,更好地提升产业持续竞争力。

2. 加快新兴产业领域急需紧缺人才培养。围绕新兴产业发展需求,鼓励高校进一步优化专业设置、层次结构和区域布局,扶持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紧密相关的学科专业建设,加快增设或创办创意学院、光伏学院、物联网学院等新院系,为新兴产业发展培养和储备大量人才。建立学校教育和实践锻炼相结合、国内培养与国际交流合作相衔接的开放式培养体系。依托重大科研和工程项目、重点学科和科研基地、国际学术交流和合作项目,培养造就产业发展的高端人才。

3. 构建多层次人才培训体系,全面提高人才资源素质。注重对现有人才队伍的挖掘和创新能力的升级,培养一批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科技人才。一是有效开发本土人才,重视对现有人才队伍的挖潜。在重视外来人才引进的同时,注重留住本地人才,对于有发展前景的项目给予充足的政策支持,努力推进高新技术重点产业集群的发展与高校学科建设联动,培养一批本土高技术人才。二是重视多层次科技人才培养,坚持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高层次人才培养并重,全面整合教育资源,加快发展和壮大一批高、中、低相协调的各层次,切实为我省经济发展提供充足的人才资源保障。

4. 建立多元化的人才引进机制,改善人才结构性矛盾。一要引进和培养高层次人才,提升人才队伍创新能力。二要联合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有针对性地引进和培养一批科技创新各方面的领军人物,充分发挥我省高等院校和科研所人才密集的优势,加快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重点工程项目、博士后流动站等高层次人才载体的建设,为人才创造施展才华的空间,培养一批站在世界科技前沿、勇于创新和创业的学科技术带头人。

1. 突出政府引导作用,加强环境建设。进一步强化政府在推动产学研工作中统筹规划、组织引导、政策倾斜、公共服务方面的功能,加大公共创新环境建设,为产学研合作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

2. 突出企业主体地位。在科技部和省科技厅的领导下,尽快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推进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试点工作,为进一步做大做强我省优势产业,提供研发保障和技术支持。

3. 加大产学研合作基地建设力度。选择具有产业基础、研发潜力、市场前景的若干领域,通过整体引进、与国家部委共建、与研究机构共建、与企业共建或有关部门自建等多种形式,发挥政府、企业、高校、科研机构、行业组织的积极性,建成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产学研合作基地,在先进集成制造技术、电子信息技术、基因工程生物医药、航空航天等领域开展高水平的产学研合作。

1. 以政府为核心的区域创新服务平台。以政府部门为核心来负责平台构建和运行。平台的建立主要是针对企业不愿提供的、具有完全公共服务功能的领域。平台是非盈利性的。平台可以充分补充市场调控的不足,完善政府公共服务功能。

2. 以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为核心的区域创新服务平台。该平台主要以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为核心,联合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等组成。平台的建立可以为区域内中小企业提供优质、低成本的技术创新服务。平台的运行可以充分利用原有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技术服务能力和推广网络以及市场基础,避免重复建设。

3. 以企业为核心的区域创新服务平台。该平台主要以企业为核心,联合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等组成。在平台的建设中政府给予一定的支持。平台具有运行效率高,在技术的选择上符合市场需求的优点。

4. 以科研院所为核心的区域创新服务平台。该平台主要以区域内的院所为核心,联合区域外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等组成。产业专业化程度高,平台的建立可以充分利用高等院校或科研机构的研发能力,但是平台的运行要注重解决好贴近市场、贴近产业和贴近企业的问题。

1. 吸引更多的高素质人才投入中介服务机构。政府要制定向中介服务专业人才倾斜的政策措施,鼓励高层次的海外留学人员回国从事中介服务工作或创办各类中介服务机构。通过政府多边、双边及民间合作等多种途径,鼓励和组织与国内外知名中介机构开展人才交流与项目合作,促进中介服务机构尽快与国际服务规范接轨。鼓励中介服务机构内部的员工培训,组织从业人员参加岗位职业培训,资助中介服务机构选派优秀的从业人员出国培训和交流,提高业务能力和服务水平。

2. 建立中介服务机构的资质和服务标准,规范服务主体的市场行为。建议对中介服务机构的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建立中介服务业职业资格标准体系。编制《中介服务人员从业资格评定管理办法》、《中介服务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准则》、《中介服务机构资格等级评定办法》、《中介服务机构信誉评审办法》、《中介服务质量标准及定价规范》和《中介合同示范文本》等文本,使中介服务进入规范有序发展轨道。

3. 加大扶持力度,为中介服务机构营造优良的政策环境。研究制定对中介服务机构的财政扶持措施和中介服务机构行业协会的发展措施,使行业协会成为连接政府与中介服务机构的真正具有行业自律管理机制的行为主体,扩大政府对中介服务服务的采购,扶持中介服务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服务。随着政府职能转变的逐步到位,中介服务机构在区域创新网络中的作用将越来越重要。只有扎扎实实地做好中介服务工作,不断拓展自身业务,完善自身建设,才能进一步的提高整个区域的创新能力。

(作者单位: 张家港市生产力促进中心)

参考文献

[1] 杨美成,宋卫红.技术创新机制转变与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功能研究[J].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

[2] 苗成斌.人才发展与发展方式转变研究[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11(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