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一个菜农的风雨创业路

一个菜农的风雨创业路

时间:2022-08-1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一个菜农的风雨创业路文/朱晓丽创业者档案李正玉,男,出生于1974年,河南省信阳市罗山县李湾村人。说干就干,李正玉联合5户菜农,利用土地流转的商机,一次性接转土地1000余亩,注册100万元资金,创建了四季丰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背负着巨大的压力,李正玉开始了创业道路。而留守的这些老人,李正玉承诺将他们招为自己的务工人员。种子和菜苗则是由河南农大专门提供的。

一个菜农的风雨创业路

文/朱晓丽

创业者档案

李正玉,男,出生于1974年,河南省信阳市罗山县李湾村人。初中毕业后的他,没能摆脱农民的命运,继续回到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随后,他又扔掉锄头,走向车水马龙的大城市,开始打工生涯。如同众多的打工者一样,最初的他并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只是觉得什么能挣钱就干什么,于是也跟人合伙做过建材生意,但终究没什么出路。随着国家土地流转政策的出台以及当地政府对创业的大力支持,眼光独到的他决定重回自己的老本行——继续做个农民,不过这次他已经不是之前的那个农民了,摇身一变成了四季丰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的理事长。

所在地情况

信阳市罗山县地处大别山北麓,山水秀丽,气候宜人。李湾村坐落于淮河在信阳的支流——浉河旁,可谓依山傍水。隔河对望的是田堂村,四季丰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的生产基地就建在那里。十几年前这里还很落后,处于传统的自给自足状态,但民风淳朴,人民勤劳而善良。由于沿河多沙石,李湾村的土地并不适合种植水稻,却有着几十年种蔬菜的历史。但这些蔬菜多半是用来在集市上换粮食,并没有给村民带来额外的收入,更没有形成规模种植。这里的交通还算便利,沿着生产基地前的公路往南不到一里,就是镇政府和当地的农贸市场。然而近几年,由于外出打工者的增多,荒芜的田地越来越多,这最初养家糊口的种菜技能似乎要被抛弃了。

创业项目

大棚蔬菜种植

创业感言

做个农民也挺好!

img46

创业故事

在罗山县这么个小地方,提到李正玉,有的人就会说:“挺有能力的人,三十多岁的年纪就成了合作社的理事长,不仅自己能挣钱,还带动了当地蔬菜种植业的发展。”也有人不屑一顾:“搞了那么多的大棚,占了上千亩的地,白白赔掉自己上百万元的钱不说,政府给他的资金补贴估计也要打水漂。”百闻不如一见,在罗山县农业局的介绍下,我于2011年1月25日联系到了他,并表达了自己想进行访谈的意愿。本以为忙碌的他会斟酌再三,出乎我的意料,没等我话说完,他就爽快地答应了,并表示第二天就可以接受我的访谈。于是第二天,在哥哥的陪同下,沿着平坦的“村村通”公路,很快就到达了田堂村。站在村口,远远就望见一排排整齐的塑料大棚,一幢红顶白墙的精致小楼矗立路边,特别显眼,我想这就是四季丰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办公地点了。

而此刻这个勤劳的人还在自己的大棚里忙碌着,听到我们到来的消息即刻赶了过来。一个穿着朴素但精神抖擞的人出现在眼前,热情地招呼我们坐定后,访谈正式开始了。

辗转一番 仍做农民

初中毕业时的李正玉,不再是所谓的“睁眼瞎”,对于农民来说,这也足够了。但正值年轻力壮的他并不甘心就这么活下去,做传统的农民,辛苦不说,也难达到自己致富的梦想。于是他收拾包袱,加入了茫茫的打工潮流,梦想着能在城里找到一番属于自己的天地。可惜终日机械的劳动却换不了多少金钱,工作的枯燥,睡眠的缺失,很快击碎了他来时的梦想。给别人打工终究不是出路,我还是自己干吧!

于是他又想起了做建材生意,毕竟城市建设的高速发展,建材是必不可少的。可惜在大城市人地生疏,做生意没有门路,回到家乡那个小地方,又没有多少市场。零零散散的买家,他的生意怎么也做不大,而市场竞争却越来越激烈,风险也越来越大,挣扎了几年之后,生意失败了。

土地流转政策出台之后,敏锐的李正玉感到这是个机会。村里人一直都种植蔬菜,但都是小户经营,经济效益很有限,这也是他们宁可荒废土地选择外出打工的原因。为何不把这些土地集中起来,搞大棚种植呢?说干就干,李正玉联合5户菜农,利用土地流转的商机,一次性接转土地1000余亩,注册100万元资金,创建了四季丰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2009年8月,合作社正式成立,主要经营种植大棚蔬菜。100万元的注册资金,李正玉一人出了50万元,其他每人各10万元。而这50万元除了他自己之前做生意攒的20万元外,剩下的都是借贷过来的。辗转一番后,李正玉重新做回农民,但这次他下定决心要做一个不一样的农民。

创业艰辛 困难重重

img47

理想总是很美好的,现实却很残酷。

100万元,对于这个人均年收入只有几千块的小地方来说实在是太多了。而且在这里,也就城里人需要买蔬菜,搞这么多的大棚,菜肯定卖不出去,这不是胡闹吗?大家都不理解,甚至连家人也表示反对。但李正玉不这么想,这些年来他时刻关注国家农业方面的相关政策,农业发展潜力巨大,蔬菜更不必说。本地市场不行,还有外地市场,我们这里卖不出去的东西到了其他地方说不定就是抢手货,只要找准信息,不愁没有销路。

背负着巨大的压力,李正玉开始了创业道路。李湾村实在是太小了,于是他又瞄准了河对面的田堂村。田堂村人种植水稻,有着大片的良田,荒废了实在可惜。正值信阳市成为“新农村改革试验市”,政府很支持土地流转,可农户们就不一样了。由于许多人并不看好他的大棚蔬菜种植,很少有人愿意将土地转包给他。

李正玉开始挨家挨户地做工作。当时年轻人都外出打工,家里只有老人和孩子,许多地都荒废着,将土地转包可以赚1万多块。而留守的这些老人,李正玉承诺将他们招为自己的务工人员。从前只靠儿女寄钱生活的老人,一个月也可以挣1000多元。土地承包的承包费,每年也有几千元,何乐而不为呢?很快,许多人被他说动了。当然部分没有出去打工的人却仍然不愿意将土地转包给他,毕竟这是他们赖以生存的根本。这可愁坏了李正玉。要知道,农村的土地都是分成一块一块的,只要有一个人不同意,这大棚就没法建成。不过他很快想到了一个办法,就是将他们的土地集中到一块儿去,并给这些人一定的补偿。解决了土地问题,接下来就是日日夜夜辛苦的大棚搭建和蔬菜种植工作了。

材料的购买、场地的规划、排水沟的修整,以及基本道路的铺设,每一件事都让李正玉忙得焦头烂额。那段时间,李正玉跑断了双腿。但看着大棚一点点的建成,他还是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满足。基础设施建好了,蔬菜种植也要开始了。为了保证蔬菜的质量,他远赴千里,从山东寿光请来了技术员做指导,并聘请农科院蔬菜专家为技术顾问,还雇用了12名当地的“土专家”负责蔬菜的育苗、移栽、追肥及病虫害防治和收获管理。种子和菜苗则是由河南农大专门提供的。为了准确地把握市场行情,李正玉每天还要从电视、报纸、网络等渠道浏览大量的信息。夜以继日的艰辛工作没有打垮坚毅的李正玉,从生产到管理各个环节,他都要做到无可挑剔。

丰收之后 大喜小忧

辛苦的耕耘之后,终于有了收获的喜悦,可李正玉仍愁眉紧锁。当地的市场太小,自己的蔬菜并没有多少销路。于是,他把目光投向了更远的地方,可怎么才能打开外地的市场呢?李正玉决定成立自己的销售队伍。

李正玉明白,蔬菜这种商品,仅有口头宣传是起不了多大作用的。任你说得天花乱坠,没见到实物,别人是不会信的。于是,他带着自己的销售队伍直接将一卡车的菜载到外地去,然后再做宣传。最初的一批菜往往要降价处理掉,能换回路费钱就很不错了。碰到一连几天都卖不掉的时候,李正玉和自己的同伴,吃住都在卡车上。一番奔波和劳碌后,李正玉的辛苦和诚意总算没有白费,这一举动给他带来了良好的口碑,加上他的菜量足质优,销售情况逐渐好转,订单也越来越多。现在,李正玉的菜已经卖到了上海、深圳等地,甚至达到了供不应求的状态。不过这似乎给他带来了更大的难题。

蔬菜丰收后,采摘是头等大事。合作社已有的劳动力显然不够用,李正玉便出资雇用当地的农民,可是这时候往往是农忙时节,家家户户忙着抢收粮食,即使高薪也雇不了几个人。比如2010年6月份,正是辣椒成熟的季节,但正值当地插秧割麦时节,李正玉的工钱都出到了100元一天,也请不到几个人。由于采摘不及时,辣椒的质量下降,许多甚至烂在了大棚里。原本一块多的辣椒只能半价卖掉,最后结算,少卖了几十万元,看着自己的劳动成果白白浪费,李正玉心疼不已。除了吸取经验教训,学着怎样更合理地把握各种蔬菜的种植量之外,他也只能表示无奈。

挫折灾难 接二连三

不断的摸爬滚打,李正玉的蔬菜合作社慢慢步入正轨,规模在不断扩大,生意也越做越红火,但困难与打击总是接二连三地到来……

李正玉的大棚蔬菜虽然做得好,但这些大棚都是简易棚,寿命很短不说,大风大雨都挡不住。为了不影响大棚里蔬菜的生长,李正玉经常要不分昼夜守护在大棚边。2010年有段时间,接连下了几天的暴雨,眼看大棚就要撑不住了,偏偏天气预报说半夜里会有大风。李正玉放心不下棚里正在生长的菜苗,晚饭也没吃,就叫上社里的劳动人员,顶着暴雨不断加固大棚,疏通排水沟,一直忙到半夜。浑身湿透的他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心里仍带着些许担忧。可上天偏偏不照顾这个勤劳的人,第二天李正玉早早地起了床,奔到菜地里一看傻了眼——雨里的菜地满目疮痍,大棚瘫倒在地里,支撑大棚的竹架也都横七竖八,塑料膜变得破败不堪,许多甚至被风吹到了路边。长势正旺的菜苗多半或被压烂,或被雨水冲得东倒西歪。看着眼前的景象,李正玉欲哭无泪。

这次的灾难无疑是个沉重的打击,也让李正玉痛下决心——换掉原来的简易棚!李正玉带着自己的工作人员又一次开始了辛苦的忙碌,请专家,查资料。几个月之后,新的蔬菜大棚开始搭建了。新的大棚采用水泥支架,从长度、高度、跨度方面都有所改进,寿命可达六七十年甚至百年。但这种大棚投资很大,自己这么小小的一片地需要上千万元的投资,除了寻求政府和银行的帮助外,李正玉别无他法。

回首往事 信心满满

谈到自己的创业经历,李正玉感慨万千,不过苦也好,累也罢,总算走过来了。而且他还表示虽然创业很艰难,但他感觉很开心,相比之前的茫然,现在的他过得很充实。当初那些反对他的人,现在很多也都改变了看法,开始向他学习种植大棚蔬菜,热心的李正玉总是有求必应。访谈的前一天,李正玉刚刚发了20多万元的工资给合作社的成员及附近的村民,他的勤劳和诚信终于换来了大家的尊敬。他甚至都没想到自己小小的合作社会促进李湾、田堂及周边村蔬菜种植业的发展。更让他高兴的是,附近的村民变得更加勤劳。以前农闲时村民通常都是打打麻将,无所事事,现在都愿意来合作社帮忙。

说到未来,李正玉充满信心。他说现在西方国家都是以农场为主,他也很希望将自己的合作社搞成农场化的形式,合作社现在已经开始申请省级优秀示范社了。但目前为止他还不愿意扩展得太快,想先把已有的部分做大、做强、做成熟之后再说。他坚信农场化必定是中国农业的发展趋势,自己这个农民的道路也会越走越宽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