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十年风雨创业路

十年风雨创业路

时间:2022-03-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十年风雨创业路———红寺堡镇开发建设的纪实红寺堡镇位于红寺堡腹地,是红寺堡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辖11个行政村、2个居委会,共16310户,55300人,其中回族8200户,33300人,占总人口的60.3%。是当时红寺堡镇生态环境的真实写照。2003年1月8日中共红寺堡镇委员会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掀开了红寺堡镇历史的新纪元。10年来,红寺堡镇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狠抓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实施产业结构调整,积极争取各类项目支持,经济持续较快增长。
十年风雨创业路_—红寺堡镇开发建设的纪实_旱塬播绿

十年风雨创业路———红寺堡镇开发建设的纪实

红寺堡镇位于红寺堡腹地,是红寺堡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辖11个行政村(梨花、团结、兴旺、红海、红关、光彩、朝阳、玉池、中圈塘、东源、上源)、2个居委会(创业、振兴),共16310户,55300人,其中回族8200户,33300人,占总人口的60.3%。行政区域面积56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96788亩。镇党委辖15个党支部,其中,农村党支部11个,机关党支部1个,教育党支部1个,社区党支部2个。现有党员643人,其中农村党员546名,女党员76名。村级小学12所(完小9所),在校学生4407人,教师171人,镇干部42人。有各类宗教活动场所66座,其中清真寺62座。

2000年11月,成立红寺堡镇工作委员会、红寺堡镇管委会,接管住户3038户,11586人,扬黄灌溉面积为5万亩,其中沙化面积占50%,机械化程度不高,林草覆盖率仅为2%,生产生活条件十分恶劣。建设初期,镇党工委、镇管委会以稳定农村基本政策为前提,以扶贫攻坚为重点,以加强移民管理为突破口,克服重重困难和不利因素。2000年实现产值1250万元,农业收入占75%,人均纯收入不足300元,80%的农户基本解决温饱。“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天上无飞鸟,风吹沙石跑。”是当时红寺堡镇生态环境的真实写照。2001年3月成立红寺堡镇机关党支部,同年12月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复成立红寺堡镇人民政府,行政区划东起鸭爪子沟,西至红柳沟,南接白墩乡,北至海子塘,总面积123平方公里。2003年1月8日中共红寺堡镇委员会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掀开了红寺堡镇历史的新纪元。在镇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广大干部群众发扬艰苦奋斗重建家园的吃苦精神,团结战斗、发展经济,经济社会迅速发展。社会经济总量持续增长,由2000年的1250万元增长到2008年的15920万元。2007年以来,发展葡萄29200亩,枸杞4189.3亩,苹果21001亩,产业调整达到54393.8亩。

移民生产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农业生产稳步发展。10年来,红寺堡镇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狠抓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实施产业结构调整,积极争取各类项目支持,经济持续较快增长。地区生产总值由2000年的1250万元,跃升到2008年的15920万元,年平均增长37.4%;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0年的300元增长到2008年的3210元,年均增长30.18%;农业的科技含量不断提高,粮食单产量逐年增加,由2000年的200公斤/亩增长到2008年的550公斤/亩,粮食总产量由2000年的1000万公斤增长到2008年的2750万公斤,创历史新高;生产方式由传统农业逐步向现代农业转变,由靠天吃饭向节水高效优质农业转变,逐步由“温饱型”移民转变为“致富型”移民。

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红寺堡镇把生态环境作为各项建设的首要任务来抓,紧紧围绕红寺堡“一水二林三农”的建设步骤和“因地制宜,因害设防,适地适树,乔灌结合,林草套种,高低搭配”原则,采取围栏补植、封山绿化等综合措施,按照“营造一片、管好一片、成活一片、见效一片”的目标,抓骨干林带、农田林网、庭院绿化和经果林建设。2000年以来,累计发展宽幅林带6400亩,条田林网10500亩,绿化庭院8000亩。同时,加大封山禁牧工作力度,种植柠条28万亩,林木覆盖率达到38%。通过坚持不懈的人工植树,区域内环境气候得到明显改善。真正达到了搬迁一方群众,致富一方群众,恢复一方生态的目的。

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2000年以来,组织发动群众兴修渠系2000公里,畦田建设87693亩;完成了全镇农电网改造,实现了户户通电,硬化村道100余公里,修筑农村砂砾道路110公里;主要粮食作物种植机械化程度达到50.6%。为各村配套供水点26个,自来水入户4810户,入户率达到29.5%,MMDS覆盖率达到100%,沼气池入户1800户,彩色电视机普及率达到90%以上,住户电话拥有量达95%以上,实现了村村通水、通柏油路、通电、通电话、通八套电视节目“五通”目标。

民生得到改善。截止2008年底,完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体系,有596户、2182人次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有1698户3789人享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基本做到了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累计改造农村特困群众危房330户,完善了城乡医疗救助体系,新农合参合率达到85%,粮食直补、柴油补贴等党的各项惠民政策不折不扣得到落实。劳务经济收入由2005年4000万元,上升到2008年的6709万元,年均增长22.6%。成功的实现了“搬得来、留得住、安下心、能致富”的喜人目标。

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发展

落实科技兴区战略,开展科技创业行动,实现村村通宽带网络,发展科技特派员11户,培养乡土科技人才46名,致富带头人75人,推动了科技支农的建设步伐。教育工作发展迅速,历届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义务教育法》,借助“普九”和“两基”建设机遇,加快了校舍基础设施建设,生均校舍面积达到3.67平方米,师资力量得到充实,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6%,巩固率达到98%,女童入学率达到99.2%,中小学毕业率达到100%。群众文化活动内容丰富多彩,光彩、红海、中圈塘等农村社火队、秧歌队相继兴起,各类送科技送文化下乡活动受到农民的普遍欢迎。农民网校、农村青年活动中心、农民图书馆等群众文化设施在各村逐步建成,极大的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机制不断健全,各村建成了标准化卫生室,配备了医疗卫生人员,方便了群众的就医和疾病预防需要,解决了农村群众看病难的问题,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明显提高。依法开展计划生育工作,2008年顺利通过自治区“一无乡镇”的验收,创建计划生育“合格村”5个,“三无”村5个,计划生育率、人口出生率、节育措施及时率分别达到86.4%、14.3‰和95%。

十年来,红寺堡镇本着“教育宣传打基础,调查摸底定重点,打击处理树威严,建立组织促稳定”的工作思路,切实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项措施,以“平安创建”为载体,各村建立了治保联防队,在重点村设立了警务室,配合公安部门严厉打击“两抢一盗”等违法案件,社会治安得到了极大改善。深入开展普法宣传,逐步提高移民的法制观念及法律意识,朝阳村在“五五”普法中被自治区司法厅列入示范村。开展“以案定补”的司法大调解活动,累计调处各类矛盾2000余件,调处成功率达到80%。完善镇便民服务中心功能,开设集司法信访、行政事务、计划生育等职能事务于一体的服务大厅,协调解决问题,畅通了信访渠道。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民族宗教政策,民族团结事业进一步巩固和繁荣,共有“五星级”宗教场所4处,“四星级”宗教场所7处。安全生产工作得到区市的一致认可。2008年在红寺堡镇兴旺村成功承办了全区农机安全社会化管理现场会,并代表红寺堡接受国家安监局的检查。

img130

团结奋进的领导班子

高效节水产业已显雏形,林果产业正悄然崛起

红寺堡镇属沙漠型大陆性气候区,靠传统的生产方式和传统的农业产业结构实现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十分困难。因此,历届镇党委、镇政府把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培育节水、高效的优势农业产业作为谋求地方发展的第一要务来抓。2003年以来,在稳粮增收解决温饱的基础上,大胆探索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首先从鼓励推行“一村一品”开始,引导各村根据各自产业的优势发展特色产业。2003年至2005年发展黄芪、甘草、红葱、地膜西瓜、油葵、枣树等经济作物3528亩。2005年以后,红寺堡镇产业调整进入更加辉煌的时期,经过探索,产业调整的思路不断成熟,实现了由零星调整向规模调整的转变。2007年以来,红寺堡经过科学调研和深入论证,提出计划用5年左右时间强力推进“3211”产业,红寺堡镇抢抓机遇,排除各种干扰,完成了中圈塘万亩葡萄基地建设,成为红寺堡产业结构调整的“试验田”。截止2008年累计发展葡萄29200亩,形成了朝阳、上源、中圈塘三个万亩葡萄基地,种植高酸苹果21001亩,种植枸杞4189.3亩,全镇特色经果林种植面积达到54393.8亩,发展以玉池为主的设施农业2600亩,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大力推广舍饲养殖。2008年肉牛饲养量达到3837头,其中基础母牛1307头,羊49800只、猪1700头、鸡38600只,实现牧业产值2048万元。

基层组织建设不断加强

10年来,红寺堡镇紧紧按照“围绕经济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思路,大力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加强党员队伍建设,经常开展以党的方针政策为主要内容的思想教育。下设党支部15个,共有党员643人,其中回族350名,占党员总人数的54.5%,妇女党员76名,占党员人数的11.8%。加强阵地建设,建设完善标准化党员活动室9个,各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得到充分发挥。积极开展“一帮一联,双挂双创”活动,达到了党员受教育,群众得实惠的目的。经过历届党委的不懈努力,共创建“五个好”党支部12个,“红旗支部”2个,完成市级“标兵党委”和两个“红旗支部”的创建工作,各项工作位居红寺堡各乡镇前列。政务公开、村务公开制度不断完善,人民代表联系工作制度进一步加强,村民的民主权利不断扩大,村民议事制度和村民代表决策制度在各村得到了很好地落实,坚持贯彻落实各项廉政建设规定。2008年8月,红寺堡“阳光村务”启动仪式在中圈塘举行,11月全市“阳光村务”现场观摩会在朝阳村成功举办。各项事务在阳光下操作,“阳光村务”“1+5模式”和“6个1”入户工程,都做到了群众明白,干部清白,成为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亮点,走在了全区的前列。开展形式多样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创建市级平安村6个、市级平安模范单位3个、市级平安小学3所。同时,每年都组织开展“十星级文明户”“五好文明家庭”“勤劳致富示范户”“遵纪守法示范户”“团结互助示范户”“文明诚信示范户”“少生优生示范户”等评选活动,弘扬社会正气,培育文明风尚,人民群众道德水平和文化素质不断提高。

(红寺堡开发区红寺堡镇供稿;撰稿人:魏世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