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效率的“核能源”

效率的“核能源”

时间:2022-08-0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3.效率的“核能源”现代化的基本要求和基本标志之一,是每个人都能脱口而出的“高效率”。它的最根本的“能源”是什么?主体的效率意识,是效率的“核能源”、“核动力”。而这一次信息革命,是用信息和计算机的智能并入整个社会的生产、管理、服务和生活系统,改组现有的全部社会产生构成,对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一切方面发生影响。

3.效率的“核能源”

现代化的基本要求和基本标志之一,是每个人都能脱口而出的“高效率”。那么,这种高效率从何而来?它的最根本的“能源”是什么?

无论是经济建设、行政管理、军事外交的高效率,还是教育科研、体育卫生、公安司法的高效率,都离不开实践主体的高效率。主体的效率意识,是效率的“核能源”、“核动力”。

许多人都非常喜爱的《读者》杂志,曾刊载一篇题为《差别》的短文。文章说的是两位同龄的年轻人同时受雇于一家店铺,阿诺德的工资一长再长,布鲁诺的工资却原地踏步。对此,布鲁诺甚为不满,终于向老板说出了自己的抱怨。老板未做任何解释,却通过指派两个年青人去做同一件事情,而使布鲁诺哑口无言。

老板先派布鲁诺到集市上去看看有卖什么的。布鲁诺从集市上回来对老板说,今早集市上只有一个农民拉了一车土豆在卖。老板问:有多少?布鲁诺闻言匆匆赶回集市去问土豆的数量。听过布鲁诺的汇报,老板又问:价格是多少?结果,布鲁诺又第三次跑到集市去问土豆的价钱。

于是老板对布鲁诺说,现在请你坐到椅子上一句话也不要说,看看别人怎么说。阿诺德从集市上回来后,不仅汇报了土豆的数量、质量和价格,而且带回样品让老板定夺,还让卖土豆的农民在外面等回话。

这就是“差别”,效率的差别。

在汉语里,人们常常使用“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一语中的”、“当机立断”、“事半功倍”等成语来形容人们在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中的反应敏捷、思路开阔、善于联想、判断准确、成效显著等等。这里首先就是思维效率问题。

思维效率从思维结果与思维过程的关系中,去考察和评价思维主体的思维活动。如果对思维效率给出定义式的表述,那就是:思维主体在单位时间内正确地反映思维对象,作出相应的判断和推理,用以指导实践活动的综合的思维结果。从现代的信息论的角度去界说思维效率,则又可以把它表述为:思维主体在单位时间内接收、加工、输出和反馈某种信息,消除思维对象的某种不确定性的思维结果。

时间性、准确性、深刻性和有效性,是思维效率的基本特征,也是考察和评价思维效率的基本指标。在相当长的时期里,关于思维的研究,特别是对思维的认识论研究,总是仅仅着眼于思维能力,而不是思维结果;对于思维结果,总是着眼于其性质(正确与错误,真理与谬误),而不是其效率(时效性与有效性),这不仅造成了简单化的两极对立的思维方式(只问思维能力的高下和思维结果的对错),而且直接地阻碍思维效率的提高。

思维的有效性,是强调必须从结果上而不是从能力上去考察和评价思维效率,它突出地显示了思维效率的实践意义;思维的时效性,是强调必须从思维结果得以形成的时间和速度上去考察和评价思维活动,它突出地显示了思维主体的效率意识;思维的准确性和深刻性,在思维效率的意义上,考察和评价的是在思维结果与思维速度的相互关系中所表现出来的量的规定性,而不是对思维能力的评价。迅速、准确、深刻、有效,构成思维效率的评价依据。

从思维效率去考察思维活动,就对思维主体及其思维活动提出了具有显著的实践的要求:思维主体必须在无限复杂的信源所发出的无限丰富的信息中,迅速、准确地选择和接收尽可能多的与问题相关的信息,提高单位时间的信息接收量;思维主体必须迅速、有效地调动各种概念系统(背景知识)和各种认识成分(诸如归纳和演绎、分析和综合、抽象和概括、联想和想象、直觉和洞见等等),提高单位时间的信息加工量,形成基本判断和解决问题的相应程序;思维主体必须坚决、果断地将解决问题的程序和方式付诸实践,并敏锐地、准确地对实践结果进行信息反馈,及时、有效地进行调控,以求达到最佳的实践效果。

从思维效率去要求思维主体,能够强化主体的效率意识,促使思维主体自觉地改善自己的思维结构和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增大思维的跨度,掌握和运用各种概念系统和各种认识成分去接收、加工信息;开掘思维的深度,抽象和概括思维对象的多方面和多层次的规定性,对这些思维规定进行创造性重组,以形成新颖的观念客体和解决问题的有效程序;加快思维的节奏,以强烈的时效观念去对待思维活动,迅速有效地实现选择和接收、加工和处理、输出和反馈信息的周期转换;提高思维的弹性,辩证地、综合地、灵活地运用各种概念系统和各种认识成分去反映和重建思维客体,并保持思维过程中的必要的张力。

自20世纪中叶以计算机的发明为标志的第一次信息革命以来,信息业的发展日益迅猛,已成为当代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21世纪最有希望获得发展的,也将是以多媒体为代表的信息通讯产业。以微电子技术、信息技术和现代通讯技术相结合为特征的第二次信息革命,又是一次深远的产业革命。工业革命是用蒸汽机、后来是用电力机械代替畜力、体力劳动。而这一次信息革命,是用信息和计算机的智能并入整个社会的生产、管理、服务和生活系统,改组现有的全部社会产生构成,对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一切方面发生影响。[7]

在当代的“信息社会”中,主体的效率意识在主体的自我意识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它构成了主体的生存意识、能力意识和竞争意识的基调和底色,也构成了主体的自主意识、自立意识和自为意识的催化剂。效率意识变革了主体的因循守旧的、形式主义的和教条主义的思维方式。

主体的思维效率是由其理论思维方式、文化心理结构、专业知识框架和个人意志品质等各种因素的交互作用而决定的。提高主体的思维效率,不仅需要强化主体的效率意识,而且必须在这些基本方面得到综合改善。

思维效率直接取决于主体的理论思维方式。在传统的两极对立的思维方式中,压抑了主体的自我意识,抑制了主体意识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致思取向具有显著的公式化、形式化、教条化和简单化的特点。在思维的过程中,往往把概念规定当做孤立理解的零星碎片,而不是在概念的相互理解中达到概念的自我理解。在当代各门科学相互渗透和转化,并形成立体交叉整体网络的背景下,思维主体要灵活地运用各种概念系统、认识成分和逻辑方法把握和操作思维客体,就必须建立辩证的思维方式。

主体的文化心理结构,是影响思维效率的经常的、稳定的、坚实的重要因素。文化心理结构是主体所获得的全部文化知识、全部生活阅历积淀,凝聚和升华的产物,集中地表现为主体的教养程度。这种“教养”包括广博的知识、开阔的视野、敏锐的感受力和深刻的洞察力等等。它在具体的思维活动中是不露声色、潜移默化地发挥作用的,但却是经常地、稳定地起作用的。例如,时下颇为时髦的“公关学”,很重视外在的言谈、举止和交往的“手段”,却忽视了“公关”主体的内在的教养,因而难以在“潜意识”的层次上作出迅速、准确、有效的思维判断,即思维效率是不高的。由于文化心理结构是主体在长期的实践和认识过程中形成的,对它的改造也是最为困难的。因此,提高主体的效率意识和思维效率,一个最易被人忽视、却又至关重要的问题,就是使主体形成合乎现代社会要求的文化心理结构——现代教养。

在现代教养中,人文教养具有突出的重要地位。有的学者提出,人文是“化成天下”的学问,它包括启迪人的智慧,开发人的潜能,调动人的精神,激扬人的意志,规范人的行为,以及维护人的健康,控制社会稳定,乃至发展社会经济,协调人际关系等等的学问。人文精神既是人化的成果,又是化人的武器。它教人合乎历史、合乎必然、合乎方圆、合乎德性。具有深厚的人文教养,才能具有超越操作智慧的决策智慧和管理智慧;跨世纪的一流人才,特别需要作为决策智慧和管理智慧的“大智慧”。[8]

同主体的理论思维方式和文化心理结构相比,主体的专业知识结构对思维效率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主体的思维过程,并不是以“白板”式的头脑去反映对象,而是以已有的知识、特别直接地是以具体的专业知识去把握对象。离开具体的专业知识,不仅无法加工和处理特定的信息,甚至无法接收和选择特定的信息。例如,不懂医学的人看X光透视片,所能见到的只是黑白相间、模糊不清的底片,而医生却会发现是否有病理变化,迅速准确地作出思维判断。专业知识对思维效率的影响,具体地表现在思维主体能否运用相关的概念系统去把握客体,在何种广度和深度上把握住客体的规定性、能否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新的观念客体,又在何种程度上使这些新的观念客体具有客观现实性。可见,主体的专业知识结构对于提高思维效率具有最直接的现实意义。认识主体建立起专门的、合理的、系统的、不断更新的专业知识结构,可以使主体的思维效率在较短的时间内得到明显的提高。

现代人的效率意识,是同现代科学的迅速发展分不开的。哲学家卡西尔曾经这样盛赞科学:“科学是人的智力发展中的最后一步,并且可以被看成是人类文化最高最独特的成就。”“在我们现代世界中,再没有第二种力量可以与科学思想的力量相匹敌。”“对于科学,我们可以用阿基米德的话来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推动宇宙。在变动不居的宇宙中,科学思想确立了支撑点,确立了不可动摇的支柱。”[9]就此而言,思维效率之所以是全部效率的“核能源”,就在于主体的思维是以科学思想为支撑点的。不断地变革和更新主体的专业知识结构,就会为提高思维效率和全部效率提供“不可动摇的支柱”。

主体的理论思维方式、文化心理结构以及专业知识结构的形成和发挥作用,都同主体的意志品质息息相关。远大的理想,坚定的信念,高尚的情趣,顽强的毅力,求实的学风,果断的作风,会促使主体在思维活动中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强烈的求知欲和高尚的成就感,充分地激活各种背景知识,激发创造性的想象力、获得最佳的思维效果和实践效果。

马克思说:“激情、热情是人强烈追求自己的对象的本质力量。”[10]自主、自立、自为、自律、自尊、自爱的主体自我意识,是效率的“核能源”和“核动力”,也是实现人生的价值与意义的“支撑点”。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1页。

[2]巴金:《真话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21页。

[3]黑格尔:《小逻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81页。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6页。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7页。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1页。

[7]参见张鸣:《信息高速公路将把我们带往何方》,1994年11月2日《光明日报》。

[8]参见曾钊新等:《人文精神:高科技人才必识的大智慧》,《新华文摘》1995年第12期。

[9]恩斯特·卡西尔:《人论》,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版,第263页。

[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69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