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年广西粮食产量调查报告

年广西粮食产量调查报告

时间:2022-07-2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林卯来经国家统计局核定,2015年广西粮食播种面积4589.0万亩,比上年减少12.6万亩,减少0.3%;亩产为332.3公斤,比上年减少1.2公斤,减少0.4%;总产量为1524.8万吨,比上年减少9.6万吨,减少0.6%。粮食播种面积减少,是2015年广西粮食减产的主要原因。广西农作物调查村样本数据汇总结果显示,2014年种植双季晚稻的样本地块中,有1.4%的面积2015年改种了果树。

林卯来

国家统计局核定,2015年广西粮食播种面积4589.0万亩,比上年减少12.6万亩,减少0.3%;亩产为332.3公斤,比上年减少1.2公斤,减少0.4%;总产量为1524.8万吨,比上年减少9.6万吨,减少0.6%。其中谷物播种面积3948.8万亩,比上年增加2.1万亩,增长0.1%;亩产360.2公斤,比上年减少3.5公斤,减少1.0%;谷物产量1422.4万吨,比上年减少13.2万吨,减少0.9%。粮食播种面积减少,是2015年广西粮食减产的主要原因。

一、夏粮产量增长0.3%

2015年广西夏粮(国家口径,下同)播种面积165.9万亩,比上年减少3.9万亩,减幅2.3%;平均亩产223.0公斤,比上年增加5.8公斤,增长2.7%;总产量37.0万吨,比上年增加0.1万吨,增长0.3%。广西夏收粮食占全年粮食的比重较小,主要以秋冬播马铃薯为主。虽然马铃薯播种面积有所下降,但去冬今春气候温暖对春收马铃薯的单产增长较为有利。

二、早稻产量减少2.7%

2015年广西早稻播种面积1332.3万亩,比上年减少44.1万亩,减少3.2%;亩产396.9公斤,比上年增加2.2公斤,增长0.6%;总产量528.8万吨,比上年减少14.5万吨,减少2.7%。影响广西早稻生产的主要因素:

一是受春旱及种植结构调整等影响,早稻面积下降。受粮食生产效益低、干旱、农村劳动力不足、土地流转等多种因素的影响,2015年广西早稻播种面积比上年减少44.1万亩,减少3.2%。

二是良种及农技推广得力,早稻单产提高得到保障。各级政府有关部门推广“看禾选种配种”、集中育秧、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实施“十大主推技术”等增产措施,种植户田间管理及时、有效,有力地保障了早稻单产的稳定和提高。

三是农业气象条件总体较好,早稻单产恢复性增长。虽然早稻生产期间,局部地区出现了干旱和洪涝等灾害,但总体农业气象条件良好,没有出现大范围的倒春寒、洪涝、台风等灾害性天气过程,对早稻生长、抽穗、灌浆、成熟较为有利。

三、秋粮产量增长0.5%

2015年,广西秋粮(国家口径,下同)播种面积3090.8万亩,比上年增加35.4万亩,增长1.2%;亩产310.3公斤,比上年减少2.0公斤,下降0.6%;总产量959.0万吨,比上年增加4.8万吨,增长0.5%。其中:晚稻1421.8万亩,比上年减少17.8万亩,减少1.2%;亩产360.9公斤,比上年减少4.0公斤,下降1.1%;总产量513.1万吨,比上年减少12.2万吨,减少2.3%。玉米播种面积933.9万亩,比上年增加57.9万亩,增6.6%;亩产300.6公斤,比上年减少3.5公斤,下降1.2%;总产量280.7万吨,比上年增加14.3万吨,增长5.4%。

(一)秋粮生产的有利条件

1.秋粮播种面积有所增长。2015年秋粮播种面积增长1.2%,主要源于玉米、薯类播种面积的增长。其中薯类播种面积284.2万亩,比上年增加6.8万亩,增长2.5%。影响广西秋收粮食面积的主要因素:

一是粮食生产效益低,耕地非粮化比较突出。多年来,国家实行粮食最低收购价格,粮食生产效益虽然有所提高,但与蔬菜、园林种植业生产效益相比,仍有很大差距。据测算,广西双季稻生产每亩纯收益(包括自身投劳)在1000元左右,而蔬菜、桑园等种植业,每亩纯收益一般都会超过2000元,果园收益更高。广西农作物调查村样本数据汇总结果显示,2014年种植双季晚稻的样本地块中,有1.4%的面积2015年改种了果树。如鹿寨县反映,2014年沙糖橘平均价格6.4元/公斤,每亩纯收益在2万元左右,2015年该村将33.6亩的稻田改种沙糖橘。玉林市玉州区罗冲村和成均村2015年的水稻面积减少34.1亩,全部改种果蔗。随着耕地流转快速发展,耕地非粮化现象将更加突出,水果生产对广西水稻种植面积的冲击越来越大。

二是种植结构调整,玉米面积大幅度增长。2013年以来,广西糖料蔗收购价格连续三年出现下滑,2015初糖料蔗收购价格降到每吨400元,比2012年下降了20%,蔗农大规模缩减糖料蔗种植面积,2015年糖料蔗面积大幅度下降,有部分蔗地改种玉米。据2015年广西农作物调查村夏播农作物播种面积调查数据统计,调查村的夏播玉米面积中,14.8%为2014年的甘蔗面积改种。

2.晚稻超级稻面积增加。广西将大面积推广高产优质良种,作为促进粮食增产增效的重要举措。据自治区农业厅统计,2015年晚稻推广超级稻面积632.7万亩,比上年增加31.6万亩,增长5.3%。

3.推进“十大主推技术”。2015年,广西结合粮食高产创建和绿色增产模式攻关示范样板建设,继续抓好增产提质增效“十大主推技术”的应用,以点带面,促进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据农业部门生产进度统计,全年水稻集中育秧技术示范移栽大田面积800多万亩,水稻合理密植技术示范面积1000万亩,玉米“一增三改”技术示范面积300万亩,实施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技术2600万亩,示范推广应用酸化土壤综合改良技术120万亩耕地,粮食作物间套种技术实施面积300万亩,水稻重大病虫综合治理技术全年推广应用面积4000万亩次以上,重大病虫发生预报准确率80%以上,总体损失率控制在5%以下,农区鼠害综合防治技术全年推广应用面积1000万亩次以上,鼠害危害损失率总体控制在5%以下,测土配方技术基本实施全覆盖。

4.田间管理及时到位。据自治区农业厅资料,截至2015年10月9日,广西晚稻露晒田1343.4万亩,攻三类苗137.2万亩,施攻胎肥949.1万亩;喷施叶面肥一次、二次分别为951.1万亩和665.2万亩。病虫发生面积801.7万亩,病虫防治面积1016.4万亩。禾苗长势良好,一、二类禾苗比重达90.5%,与上年基本持平。

5.农业气象总体有利。广西秋粮作物主要有玉米、中稻、晚稻、薯类、大豆等,历年来,对秋收粮食生产有重大影响的灾害性天气,一是出现在上半年的“倒春寒”和台风天气引发的洪涝灾害;二是出现在下半年的秋旱和“寒露风”天气。2015年,广西虽然出现了一些干旱、持续降雨和台风、“寒露风”等不良的灾害天气,但没有出现大范围严重危害秋粮生长的灾害性天气,农业气象总体对秋粮生产有利,秋粮单位面积产量基本保持平稳。

据气象资料,2015年2月下旬,局部地区气温回暖、日照增多,3月下半月至4月,温高光足利于春季玉米播种;5月出现6次降雨过程,旱情解除,且气温偏高,对多数春播玉米生长发育也较有利;6月多数时段光温水匹配较好,对大部地区春播玉米灌浆成熟比较有利;7月上中旬,大部地区以高温少雨天气为主,利于多数春播玉米的灌浆乳熟和成熟收获晾晒,也利于晚稻和秋旱粮作物的播种、出苗及秧苗生长;7月下旬至8月初,广西出现的大范围持续性强降雨天气过程,为晚稻移栽等秋粮生产用水提供了有利条件;8月上旬后期至8月下旬前期大部地区光温水等条件匹配较好,气象条件适宜,利于晚稻移栽返青、分蘖及秋旱粮种植生长;8月下旬后期至9月初广西从北到南出现了暴雨到大暴雨的强降雨天气过程,利于缓解前期持续高温带来的负面影响,也为晚稻后期生产用水提供了保障,旱地土壤墒情趋于富饶,利于夏播玉米、豆类、薯类等秋旱粮作物生长;9月下旬广西以晴到多云天气为主,高温光足,光温条件有利于晚稻孕穗、抽穗扬花以及秋玉米等旱地作物的生长发育;10月上旬广西平均气温大部地区基本正常,降雨量偏多,日照时数偏少。

(二)影响秋粮生产的主要不利因素

1.中、晚稻播种面积下降。中稻、晚稻是广西秋粮作物中单产较高的品种,2015年中稻、晚稻播种面积分别比上年减少0.7%和1.2%,中稻及晚稻播种面积占秋粮播种面积的比重下降1.3个百分点。此外,据自治区农业厅资料,2015年“立秋”后插的晚稻,约占晚稻播种面积的18%。

2.中稻受不良天气影响。7月下旬至8月初广西出现较长时间的暴雨天气过程,致使中稻结实率下降,影响单位面积产量的提高。

3.台风“彩虹”的影响。10月4—6日受22号台风“彩虹”影响,沿海及桂东局部地区出现大风和大到暴雨,致使玉林、贵港、钦州、北海等市部分正处于抽穗杨花期晚稻出现“雨打禾花”情况,也造成部分晚稻机械损伤甚至倒伏,不利于产量提高。据自治区农业厅统计,广西水稻受灾面积56.13万亩,主要表现为水淹和倒伏。

4.寒露风天气的影响。10月9—16日广西大部地区自北向南出现日均温≤22℃持续3~8天的寒露风天气过程,桂中、桂东、桂南持续4~6天,大部分晚稻主产区3~4天,对正处于抽穗扬花期至灌浆初期的晚稻开花授粉和灌浆结实产生一定影响。

四、对稳定广西粮食生产的几点建议

(一)加强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强化基层政府责任

2014年12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建立健全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明确了省级人民政府的粮食安全责任。自治区政府与各市政府、各市政府与辖区内各县(区、市)政府分别签订了粮食安全责任状,以保证责任的层层落实。但由于粮食生产效益低,粮食生产与农民增收之间的矛盾仍较突出,一些基层政府抓粮食生产的积极性不高,粮食作物种植面积保障不力,为此,需强化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进一步提高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的粮食安全理念,营造真抓、抓实粮食生产的氛围。

(二)严格保护耕地,稳定粮食用地面积

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依法依规做好耕地占补平衡,完善耕地保护监督和惩罚机制,防止耕地占补平衡中出现的占多补少、占优补劣、占水田补旱地的现象。规范有序推进农村耕地流转,明确流转耕地的用途,制止粮食用地向林地、非农用地的快速流失现象。建立粮食用地流转使用年度报告制度,定期对流转耕地进行核查,保证流转后的耕地属性不被改变,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的稳定。

(三)保护和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大力扶持产粮大户

完善粮食扶持政策,提高粮食补贴政策的科学性、有效性和合理性,切实提高实际种粮者的收入。鼓励和引导农民进行土地流转,培育种粮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等规模经营主体,提高粮食生产规模效益。推行粮食生产保险制度,确保农民种粮收入的稳定以及在遇到重大灾害情况下的生产恢复能力。

(四)加强农田基础条件建设,增强粮食生产抗灾能力

加强对农田水利设施管护,提高现有农田水利设施的使用效率和寿命。抓好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渠道清淤防漏,最大限度地发挥现有设施的作用。加大中低产田改造力度,抓好现代标准农田建设,增加农田有效灌溉面积,不断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提高抗旱、防洪、排灌的能力。

(五)提高粮食生产的公共服务和社会化服务水平

由于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从事粮食生产的劳动力整体素质下降,新技术的应用能力不强,对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带来严重制约。为此,政府要积极扶持粮食作物病虫害防治、农机化服务等专业组织发展,扩大服务范围,提高服务效果。进一步加强基层农技服务队伍建设,建立健全考核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和人员的积极性,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支持经营性服务组织承担粮食领域公共性服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