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我国市场发育中的粮食储备变型

我国市场发育中的粮食储备变型

时间:2022-07-2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改革开放以前,我们国家的粮食储备,是建立在80%的农民处于自然经济格局基础上的。到1988年底,河北省专业户家庭常住人口达到142万人。河北省的粮食专业户的商品率,1984年为77.8%,1986年为85.7%,1988年达到94.9%。如河北省的粮食部门的饲料生产能力,1978年仅为3万吨,1985年为96万吨,1988年达到140万吨,10年增长了47倍。1992年,河北省的饲料总产量为124.3万吨,2007年增长到835.1万吨,15年增长了710万吨。

改革开放以前,我们国家的粮食储备,是建立在80%的农民处于自然经济格局基础上的。它的服务对象只是1亿多城市人口。改革三十多年来,我国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大量向非农业领域转移,农村工业飞速发展,市场化进程大步前进,粮食的储备形式也随之变换——从家庭消费储备转变为社会商品储备。

首先是口粮储备的变换。原来的农村是“家家承包,户户种地”,口粮由千万个家庭自我储备。随着农村工业化的进展,农村社会分工深化,专业户大量涌现。到1988年底,河北省专业户家庭常住人口达到142万人。在专业户中,“离土”专业户占到半数以上。他们或进城经营,或在农村从事养殖、商业、服务、运输、加工等非种植业经营。他们承包耕种的土地,则通过各种形式集中到粮食专业户手中。随着粮食专业户经营规模的扩大,其商品率迅速提高。河北省的粮食专业户的商品率,1984年为77.8%,1986年为85.7%,1988年达到94.9%。这样,相当一部分农村人口的口粮,通过粮食专业户集中起来,交售后储备于粮食部门的仓库之中,一家一户的小粮仓,开始有一部分并入商品流通的大粮仓。

其次是饲料粮储备的变换。三十多年前,我国的饲料工业基本上是一个空白。“喂鸡抓把米,喂猪来瓢面”,饲料用粮是以家庭消费储备的形式存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饲料工业从无到有。如河北省的粮食部门的饲料生产能力,1978年仅为3万吨,1985年为96万吨,1988年达到140万吨,10年增长了47倍。1992年,河北省的饲料总产量为124.3万吨,2007年增长到835.1万吨,15年增长了710万吨。饲料工业的发展,使饲料用粮中也有一部分开始由家庭消费储备的形式转化为社会商品储备,进入商品流通。

再次是种子用粮储备的形式变换。以前农户用的种子,主要是自己生产自己选留。现在则在很大程度上由种子公司以商品形式提供,种子用粮的家庭储备形式逐步被社会商品储备所取代。

口粮、饲料粮、种子粮等的储备,从家庭消费储备的形式向社会商品储备形式的转化,像一条条潺潺小溪,把越来越多的粮食汇入商品经济的巨大洪流之中,市场化进程把一家一户的小粮仓的储备职能,转移到粮食部门的大粮仓,无形之中给粮食部门的仓储工作增加了巨大压力

我国20世纪80年代中期发生大规模的“卖粮难”之后,给不少人造成一种错觉,似乎我国的粮食问题已经过关,不再成问题。上述分析表明,国家粮食部门仓库中粮食储备的增加,并不完全是丰收的结果。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市场化的历史性变革中,商品经济的洪流把相当一部分农民的口粮储备、饲料粮储备、种子粮储备等,转换为商品储备,“推”向了国家粮仓。这是市场化进程中粮食储备的“集聚转化效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