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市场发育的目标

市场发育的目标

时间:2022-06-0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三节 市场发育的目标——统一市场由前面分析得知,区域市场与统一市场并不是两个对等的概念,统一市场是区域市场的集合,区域市场的发育和运行已经是统一市场的题内之意。因此,建立和发育我国的社会主义统一市场,无疑是解决区域市场相互阻隔、完善商品货币关系的正确选择。

第三节 市场发育的目标——统一市场

由前面分析得知,区域市场与统一市场并不是两个对等的概念,统一市场是区域市场的集合,区域市场的发育和运行已经是统一市场的题内之意。因此,建立和发育我国的社会主义统一市场,无疑是解决区域市场相互阻隔、完善商品货币关系的正确选择。也就是说,区域市场的活动构成了统一市场的底盘,而统一市场的功能又恰恰是克服单个区域市场闭锁性的保障,只有把发展统一市场作为基本目标,才能切实提高区域市场的效率,区域市场与统一市场只是市场的两个不同层次,不存在实质上的冲突和矛盾。

以统一市场保障区域市场的发育和完善,也是商品经济深入发展的需要。马克思在论述市场发育过程时曾说过:“商品交换是在共同体的尽头,在它们与别的共同体或其成员接触的地方开始的。但是物一旦对外成为商品。由于反作用,它们在共同体内部也成为商品”。(3)也就是说,只有放开各种人为的限制,才会使“物”对外成为商品,进而对内也成为商品,或者说,市场的形成不是在区域内部先发展起来,而是在区域边缘先发展起来,进而使区域内的市场发育起来。商品经济从区域外部发展到区域内部,市场也从区域外部发展到区域内部,区域内部的商品经济要借助于外部市场的强大冲力才能富有生机,此时区域内的经济活动才算真正地纳入商品经济的轨道。可见,市场的形成和发展不是关起区域的大门在内部自行发育,而是打开壁垒在外部力量冲击下形成,即市场的发育是从外部到内部不断推进的。因此,在我国选择统一市场模式,实际上是顺应商品经济和市场发展规律的。

市场是没有界限的,任何人为地限制都是在阻止商品流向最需要它的地方,会造成社会经济的紊乱。如果人为地建起若干区域市场,从某一时期来看,对该地区可能是经济的,但由于市场的分割,社会化协作中断,地区内所需要的原材料进不来,市场狭窄,商品销售不出去,必然使地区内的经济变成不经济。从社会化大生产来看,每个企业,每个地区都是分工协作的成员,市场分割后,各地为了保证地区内生产正常进行,势必会中断与外部的市场联系,与环境没有能量物质的交换,整个社会经济将分割成若干逐渐萎缩的系统,造成区域外的不经济,使社会资源配置不合理。统一市场将加速社会分工的形成和完善,密切企业或地区之间的协作关系,保证各地区以至全国经济的正常运转,克服区域市场所带来的内部不经济和外部不经济,加快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社会资源在全国各地区之间的协调配置,是市场运行元素的最佳社会性配置,而不是再营造各个地区的“小社会”。

商品经济的发展是在动态中前进的,它自然要求市场具有运动性机制。构成市场的各客体要素——消费品、生产资料、资金、技术、劳动力、信息等的流动,不是只固定地在某地运动,而是沿着它的辐射半径作社会性的流动。市场要素的这种多方位流动,不断地摧毁自然经济的壁垒。任何区域性市场都不可能组织起如此规模的市场要素流动,只有建立社会主义统一市场,才能把商品经济渗透到经济生活的每个角落。

我们要发展商品经济就需要全面地利用市场机制。所谓市场机制就是商品经济中的商品货币关系,它包括价格机制、供求机制和竞争机制等。如果没有一个统一开放的全国市场,价格信号扭曲,必然导致价格机制失灵,企业反应迟钝。全国市场不统一,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不适应的矛盾将无法克服,因为区域内的供需平衡往往与社会经济的总目标是相悖的,往往是以牺牲社会利益为前提的。另外,市场被分割,各区域必然营造一些“小统一市场”,将造成总供给与总需求结构上的失衡。没有一个统一市场,企业的市场机会就不均等,竞争必然是在不平衡的基点上开始,使竞争的结果在竞争以前就见分晓。非但起不到推动技术进步、调动企业积极性的作用,反而会损害竞争,加剧垄断,阻碍技术进步,窒息企业活力。由此可见,建立统一市场,实际上又是全面利用市场机制的要求。

建立统一市场和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一致的,它的目的就在于使商品经济迅速取代自然经济或产品经济。如果各地先营造一些区域市场,在其内部形成分工、协作网络,达到区域内资源的优化配置,势必会把本来已经能够统一起来的市场再次分割,打乱已有的那些合理的分工协作体系,造成社会生产力的损失——第一次生产力调整成本。当各区域市场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有些区域市场已经容纳不下它所形成的生产力,商品、技术、劳动力等要求向外扩张,而此时还有许多区域市场发育不完善,必然阻止商品的自由流入和流出,造成社会机会成本增加——第二次生产力调整成本。当各区域市场都发育成熟后,必然要求全国市场通开,但各地所形成的区域内分工此时有若干放在全国市场上是不合理的,比较成本增大,这样就需要社会资源重新配置,重新组织社会分工和协作,造成社会经济的又一混乱,在生产力布局调整上国家将付出不可估量的代价——第三次生产力调整成本,这样,社会生产力配置反反复复的折腾,不仅增加社会经济成本,而且会造成社会心理的混乱,使人们对改革失去信心。如果建立统一市场,商品货币关系被广泛应用,社会分工只经历一次大的调整,社会的机会成本将远远小于三次调整的机会成本,使经济体制的转轨减少阻力。综观世界上一些经济发达国家由落后变先进的过程可以看到,它们所花费的时间有很大的差异。例如,英国花了300年,美国和日本各花了100年左右,原联邦德国花了70年,苏联花了60年。产生这种差别,除了生产关系的因素外,在很大程度上与是否利用外部条件有关。英国曾是世界上第一贸易大国,但由于忽视利用外部条件,贸易额逐渐下降,到1982年成为第四位。而美国则超过英国一直遥遥领先,日本、原联邦德国尾随紧跟,后来居上,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他们重视利用外部条件。在我国要发展商品经济,走现代化的道路,也存在着同样的问题,各地区首先必须置身于国内统一市场,通过扩大地区间的经济贸易,利用先进地区的资金,引进先进技术设备,走技术引进的路子,发展国内规模的专业化与协作,促进本地生产力发展,使更多的产品打入国内市场乃至国际市场。在这方面,德国人为我们提供了成功的范例。19世纪以前的德国还是一个封建闭锁的国家,国内政治经济发展很不平衡,面对来自欧洲诸强的挑战,毅然决然地打破国内各州邦、各城堡的封建割据,坚持国内自由贸易,使德国在一个多世纪里,两次创出奇迹。19世纪初,它统一境内各邦关税,实行自由贸易,在20年内取得的工业成就相当于英国一个世纪所取得的工业成就,一跃而成为欧洲强国。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原联邦德国面临着严重的经济困难,它们放开战时的管制价格,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在不到20年的时间里又跃居世界工业强国前列。由此可见,选择统一市场模式将会大大缩短我国经济从落后到先进的路程。

从我国的经济现状和改革目标分析,我国的市场模式也只能选择统一市场的道路。我国是一个大国,各地区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生产力水平参差不齐,现代工业和手工作业同时存在;自然资源分布上也是由西北向东南递减的态势。如果不建立统一市场,形成各种市场要素的多方向流动,势必会强化现有的不平衡,扩大地区间的经济、技术差异,使落后地区更加落后,发达地区畸形发展。我们知道,商品交换和社会分工是伴随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深化的。科技革命会引起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大幅度提高和各种新商品的产量大大增加。落后地区要想改变其处境,必须通过市场,引进技术,重视利用“外”资,招聘工程技术人员,改造商品面貌。这样做,不仅可以使其赶上发达地区,而且有可能后来居上。否则,若闭门造车,实际等于作茧自缚,还将扩大与发达地区的差距。我国建国后一段时期内的闭关锁国所造成的恶果,就是最有力的反证。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关键在于使企业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新型的法人企业,创造出一大批能在商品经济的汪洋大海里掌握航向的企业家集团。他们应该视野开阔,具有全局和整体的观念,期求在一个广阔的市场环境里有所作为,甚至冲出亚洲,走向世界。这首先要有一个开放的统一国内市场才行。另外,我国的商品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国家既要搞活微观经济又要不出现宏观失控,这就必然使国家的控制手段由直接转向间接,由行政转向经济,形成国家控制市场、市场导向企业的国民经济调控模式。如果市场被分割得七零八落,国家虽有控制市场的手段,但实际上等于失去了被控对象,不仅微观经济会呈现出一种无序状态,而且由于各个区域市场相互独立,不互相发生集体运动,而导致整个经济的无序运动。因此,为了达到国民经济的宏观有序运行,必须有一个统一开放的市场环境作保证,以使国家宏观经济调控手段能改变市场要素的运动方向和流量。经济体制改革的终极目标是发展社会生产力,赶上世界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这就要求我们把全国各地区的优势发挥出来,形成一种协同效应,打入国际市场。这种协同效应不可能产生在区域市场内部,而必然产生在统一市场内部。

建立社会主义的统一市场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刻:企业需要宽松的外部环境,要求市场机会平等;国家要通过市场机制调控市场,导向企业;商品经济要求打破封锁割据。有人认为建立统一市场还是比较遥远的事情,这种观点是短视的,是不懂得商品经济发育从外到内的基本原理的,忽视了我国生产力不平衡性更加需要建立统一市场的必要性,是小农经济思想的反映。因此,要尽快建立社会主义统一市场,发展商品经济,就必须彻底清除各种非商品经济思想的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