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粮食储备转型中易导致危机的原理

粮食储备转型中易导致危机的原理

时间:2022-07-2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为什么在自然经济过渡到商品生产的时期,粮食储备形式变换会引起非常剧烈的危机呢?这里的道理在于,在工业化的前期,粮食储备由“家庭消费储备”形式转变为“社会商品储备”形式,这是粮食储备形式的历史性转变。“家庭消费储备”,是适应于工业化前自然经济的储备形式,受自然经济规律支配。

为什么在自然经济过渡到商品生产的时期,粮食储备形式变换会引起非常剧烈的危机呢?这里的道理在于,在工业化的前期,粮食储备由“家庭消费储备”形式转变为“社会商品储备”形式,这是粮食储备形式的历史性转变。“家庭消费储备”,是适应于工业化前自然经济的储备形式,受自然经济规律支配。而“社会商品储备”是适应于工业化的市场经济的储备形式,受市场经济规律支配。在由前者向后者的转化过程中,由于储备职能主体的转移和支配规律的改变,往往会引起一系列的动荡和危机。

在工业化前的自然经济中,农民的粮食储备极少受外界干扰,支配粮食储备的唯一因素,就是本家庭应付各种天灾人祸的需要。因此,农民总是尽量大力增加自己的粮食储备。而在工业化社会,一是由于越来越多的家庭,转变为工人或城市家庭,脱离了农业,失去了储备粮食的客观基础;二是粮食市场的建立,使所有的家庭可以随时随地,在市场上买到粮食,家庭粮食储备的数量和重要性大大降低;三是农民作为商品生产者,不能不受市场经济规律的支配,在粮价高涨时,农民总是尽量多地出售粮食,不惜减少甚至不再保留个人的粮食储备,而社会的粮食商品储备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中无人过问。因而,一旦粮食收成欠佳或发生其他意外灾害,家庭的粮食储备不足,便都到市场上来购买,往日充裕的粮食市场由于后备缺乏,有求无供,从而造成粮荒危机。工业化经济中周期性的波动和气候等自然条件造成农业收成的变化交互作用,加剧了粮食市场上供求的复杂性,成为工业化过程中经济动荡的重要原因之一。

19世纪中叶后的印度是如此,20世纪的发展中国家也是如此。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许多国家相继独立,走上了工业化的道路。工业用原料对粮食生产的排挤,家庭粮食储备的减少,社会和国家粮食储备能力的不足,使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普遍发生粮食危机。到六七十年代,粮食成为与人口、能源等并列的人类面临的五大难题之一,粮食问题成为困扰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最主要的问题之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