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粮食储备制度

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粮食储备制度

时间:2022-07-2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从未来发展看,我国的市场化进程远未完成,粮食储备的形式转化,还仅仅是个开始。随后,国务院作出了建立“专项储备粮”制度的决定,这是非常必要的。随着这种形式变换,家庭的粮食储备职能逐步弱化,要求国家和社会及时“补位”,承担起相应的职能,及时建立起雄厚的粮食储备。

从未来发展看,我国的市场化进程远未完成,粮食储备的形式转化,还仅仅是个开始。就口粮储备而言,大多数农民的口粮储备,还是采取个人消费储备的形式。农民家计调查表明,在全部消费品中,基本必需品的自给程度较高;在基本必需品中,食物的自给程度较高;而在食品中,粮食的自给程度最高。统计资料显示,到20世纪末,我国农民生活用粮的自给率,仍达90%左右,饲料工业供应的饲料,还只占饲料总用量的二分之一强,以商品形式供应的种子,也只占用种子总量的二分之一左右。今后一个时期,将是我国市场化全面发展的时期,农村将有更多的剩余劳动力“离土”经营,土地将更快地向粮食专业户手里集中,饲料工业和种子商品化,也将更迅速发展。这一切,都将会使粮食储备的社会形式以更快的速度,在更大的范围,更大的规模上进一步转化,给粮食部门的仓储工作带来更大的压力,提出更高的要求。

我国原有的粮食仓储能力,只是为1亿多非农业人口服务的。市场化的直接后果,是人口的非农业化和城市化。1975年,世界的城市人口已占到总人口的40%;目前已经超过50%。高度工业化的北美和日本的城市人口的比重,20世纪80年代初即已达到75%左右。目前,我国的城市人口,约在49%。如果这一比重也达到75%,我国的城市人口就要在现有的基础上增加近5亿人。我国现在正处于城市化快速发展的时期,这样我国的粮食储备能力,必须适应粮食储备形式变换的需要,有一个超常规的增长。

“卖粮难”现象出现之后,我国采取了增建仓容量2000万吨等一系列措施,这显然远远不够,部分省区采取了“民代国贮”的办法,也只能是一种权宜之计。随后,国务院作出了建立“专项储备粮”制度的决定,这是非常必要的。但总起来看,我国的粮食仓储工作,还只是从粮食丰收、产量增加的角度来应付,还不能从市场化的历史性变革,粮食储备社会形式的历史转化的高度给予深刻认识和战略规划。

历史的客观进程及其相应的理论分析表明,在市场化过程中,粮食储备的社会形式会发生深刻的变换。随着这种形式变换,家庭的粮食储备职能逐步弱化,要求国家和社会及时“补位”,承担起相应的职能,及时建立起雄厚的粮食储备。因此,在市场化过程中,国家和社会的粮食仓储能力,只是随粮食产量的增长而增加,是远远不够的,它必须有一个时期的超常增长,以适应粮食储备形式变换的要求。否则,就会导致经济的动荡和危机,干扰市场化的进程,贻误经济的发展。这一点,对于有着悠久而广泛的农业传统、人口众多的中国、印度这类大的发展中国家而言,尤为重要。

【注释】

[1]马克思:《资本论》第2卷,第158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2]同上,第158页。

[3]马克思:《资本论》第2卷,第158页注(16),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