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粮食储备的不同形式

粮食储备的不同形式

时间:2022-07-2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民以食为天”。但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上,粮食储备具有各种不同的社会形式,如自然经济中的家庭消费储备、市场经济中的社会商品储备以及生产储备和国家调节储备等。自然经济自给自足的突出特征,决定了家庭消费储备这种粮食储备的社会形式的基本特点。家庭消费储备是工业化起步前粮食储备的普遍形式。它取代了家庭粮食储备、部分社会商品储备而成为一种日趋重要的粮食储备形式。

“民以食为天”。粮食始终是人类生存的最基本的物质资料。但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上,粮食储备具有各种不同的社会形式,如自然经济中的家庭消费储备、市场经济中的社会商品储备以及生产储备和国家调节储备等。这些不同的储备形式,又各有自己的特点。

1.自然经济中的“家庭消费储备”

(1)家庭消费储备的含义

在农业经济中,绝大多数人口以血缘关系形成的家庭为单位从事农业生产。自给自足的家庭,自己生产、自己消费,粮食储备普遍是以消费品的形式,储备在各个家庭当中的。这种粮食储备的社会形式,就是“家庭消费储备”。不论是一年四季的口粮,还是来年的种子粮,喂养鸡、猪、马、牛、羊等的饲料粮,以及应付天灾人祸的后备粮等,都是以家庭为单位,以消费品的形式储备起来。

(2)家庭消费储备的特点

家庭消费储备,在长期的自然经济中广泛而持久的存在。自然经济自给自足的突出特征,决定了家庭消费储备这种粮食储备的社会形式的基本特点。

①分散性。在自然经济中,可以说是家家搞储备,户户有粮仓,粮食储备分散于千万个家庭之中,“藏粮于民”是也。

同一性。粮食储备的主体就是粮食消费的主体,储备者与消费者同一。

③孤立性。各家庭的储备都是彼此孤立的,互不影响,互不联系。

④消费性。储备的目的主要是为了生活消费(种子储备除外)。

⑤综合性。家庭粮食储备,有口粮、种子粮、饲料粮、备荒后备粮等,多种功能综合于一体。

家庭消费储备是工业化起步前粮食储备的普遍形式。

2.市场经济中的“社会商品储备”

(1)社会商品储备的含义

在工业化达到一定程度的阶段,人口与职业大规模转移,即从农村不断转移到城市,从农业大量转移到工商业中来。在从事非农业的人口中,在城市的人口中,家庭的生产职能消失,家庭的粮食储备职能也基本上消失。随着农业劳动力的转移,土地向剩余的日趋减少的农业人口集中,粮食商品率不断提高,家庭粮食储备职能逐步向粮食商品生产者和粮食交易者(粮商)手里集中,形成一种新的粮食储备形式——“社会商品储备”,即粮食作为商品集中在流通过程中的储备形式。

(2)社会商品储备形式的特点

随着工业化的进程和市场经济的发展而出现的粮食的社会商品储备形式,逐步替代了自然经济中的粮食的家庭消费储备形式。粮食的社会商品储备形式,由于市场经济的条件与环境而呈现出完全不同的特点。

①相对集中性。粮食储备的职能,由分散于无数个家庭集中到较少的农场主和粮商手中。

②储用分离性。粮食储备的主体,不再是粮食消费的主体,粮食储备者与消费者相互分离开来。

③开放性。各农场主、粮商的粮食储备,通过市场和流通联系在一起,通过粮价、供求等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跨越地域,冲出国门,全面开放。

④商品性。粮食储备以商品的形式存在,面向社会,随时为交易存在,受商品运动规律的支配。

⑤专业性。饲料用粮集中于饲料生产者手中,种子用粮集中于粮种生产者手中,口粮集中于城市一般粮商手中。

3.“生产储备”与“国家调节储备”

在高度工业化社会,又逐步形成两种新的粮食储备形式。随着食品的工业化和饮食的社会化,家庭的粮食储备职能趋于彻底消失。粮食作为食品加工业和饮食业的生产资料的储备发展起来,形成一种粮食的“生产储备”。它取代了家庭粮食储备、部分社会商品储备而成为一种日趋重要的粮食储备形式。同时,由于蛛网理论所阐明的特殊的粮食供求弹性,以及国家对整个国民经济宏观调控的需要,近几十年来又形成一种粮食的“国家调节储备”形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