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对外开放的机遇与挑战

对外开放的机遇与挑战

时间:2022-07-2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当前,全球经济结构深刻调整,围绕制度、规则、市场、技术、资源的竞争日趋激烈。复杂的外部经济环境给我国对外开放、对外贸易与投资带来了新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进一步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日益突出。加快“走出去”的机遇与挑战并存。再经过10年左右的发展,我国经济总量、国内市场、进口规模有望与美国比肩。

当前,全球经济结构深刻调整,围绕制度、规则、市场、技术、资源的竞争日趋激烈。复杂的外部经济环境给我国对外开放、对外贸易与投资带来了新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进一步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日益突出。

对外贸易稳定增长面临压力。根据海关总署的统计,2014年,我国进出口总额为26.43万亿人民币,合计超过4万亿美元,比2013年增长2.3%。其中,出口14.39万亿元,增长4.9%;进口12.04万亿元,下降0.6%。从整体上看,全球外需市场在短期内恐难有质的变化,我国外贸增长面临巨大压力。

利用外资规模面临不确定因素。欧债危机导致全球金融市场动荡,全球投资者避险意识上升,跨国企业对外投资能力下降。加之发达国家倡导制造业振兴计划,鼓励制造业回流,新兴经济体加大引资力度,也使全球直接投资出现一定程度的分流。但从长远看,我国利用外资的综合优势依然突出,总体利用外资规模有望保持稳定,结构还将更趋优化

加快“走出去”的机遇与挑战并存。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各国竞相加大引资力度,国际产业转移和重组步伐加快,我国企业“走出去”面临有利契机。2014年,中国对外投资流量历史新高,达到1231.2亿美元,同比增长14.2%,对外投资流量首次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对外投资国。但也要看到,部分国家对我国投资能源资源项目、参与重大工程建设以及国有企业投资等仍存有顾虑,对外投资中还常常遇到各种障碍。一些地区安全形势严峻,突发事件时有发生,对我国企业的海外风险防范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多双边和区域合作博弈激烈复杂。多哈回合谈判陷入僵局,大国纷纷加快发展自贸谈判进程,东亚地区成为自贸区博弈的热点地区。美国主导的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已取得实质性成果,日本、俄罗斯、印度、韩国等周边国家也纷纷对外发展自贸关系,这就要求我国也要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对外拓展多双边经贸关系。

链接: 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

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rans-Pacific Partnership Agreement),也被称作“经济北约”,是目前重要的国际多边经济谈判组织,前身是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定(Trans-Pacific Strategic Economic Partnership Agreement,P4),是由亚太经济合作会议成员国中的新西兰、新加坡、智利和文莱四国发起,从2002年开始酝酿的一组多边关系的自由贸易协定,原名亚太自由贸易区,旨在促进亚太地区的贸易自由化。2009年11月14日,奥巴马宣布美国将参与TPP谈判,与此同时,秘鲁、越南和澳大利亚也宣布加入谈判,由此实现了P4向P8的转变,影响随之扩大。2015年10月5日,TPP协定谈判取得实质性突破,美国、日本和其他10个泛太平洋国家就TPP达成一致,协议参与国加起来所占全球经济的比重达到了40%。

虽然当前世界经济形势错综复杂,但我国经济的基本面是好的。历史经验反复证明,开放是一国实现富强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后特别是入世十多年来,我们之所以赢得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最重要的经验之一就是抓住战略机遇期,坚定不移地扩大对外开放。当前以及未来相当长的时期,扩大对外开放对我国仍然具有重要而紧迫的现实意义。

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首先要立足于自身发展的客观需要,其次要坚持以开放促发展、促改革、促创新。与此同时,要实行“以开放换开放”策略。善于利用我国市场容量巨大的优势,在对等、互利、公平的基础上,以我们在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投资领域的进一步开放,换取贸易和投资伙伴国减少乃至取消对中国的商品、服务以及投资者的不合理限制。再经过10年左右的发展,我国经济总量、国内市场、进口规模有望与美国比肩。我国还拥有3万多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对外投资逐年增加,已有近2万家中国企业在国外开展投资合作。这些优势,对世界各国均有巨大的吸引力。我们完全可以在权衡利弊、统筹考虑的基础上,充分利用自身实力,在西方国家希望我国扩大开放、进入中国市场的同时,要求他们减少对我国发展的制约和限制,实现对等的相互开放,从而换取更大的国际市场空间和较为宽松的外部环境。

新一轮产业和技术变革正在悄然酝酿,已逐渐成为大家的共识。新的产业和技术变革,一方面为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创造了机遇,有利于我们发挥后发优势,抓住时机向国际产业链高端环节递进,同时也给我国参与国际竞争带来了新挑战。发达国家对科技发展制高点的争夺更加激烈,我国提升创新水平面临的竞争压力增大;数字化、网络化、小型化的发展,将降低生产经营对于劳动力要素投入的依赖,对我国依靠低成本和加工组装的制造业模式造成冲击。因此,我们要密切关注产业和技术变革的新动向,加快培育参与新一轮国际竞争的能力和优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