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流动资产投资管理

流动资产投资管理

时间:2022-07-2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八章 流动资产投资管理第一节 货币资金管理一、货币资金概述(一)货币资金概念货币资金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停留于货币形态的那部分资金,包括硬币、纸币、活期银行存款以及其他单位和个人出具的、由本企业要求银行付给现款的即期或到期票据。对于边远地区和交通不发达地区的企业库存现金限额可适当放宽,但最多不得超过15天的日常零星开支。

第八章 流动资产投资管理

第一节 货币资金管理

一、货币资金概述

(一)货币资金概念

货币资金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停留于货币形态的那部分资金,包括硬币、纸币、活期银行存款以及其他单位和个人出具的、由本企业要求银行付给现款的即期或到期票据(如本票、汇票、支票等)。货币资金同固定资产以及流动资产中其他存在形态的资产相比,具有以下主要特点:

1.流动性最强,具有普遍的可接受性

货币资金具有双重性:既是资金,又是货币。作为货币,它在流通中充当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可以随时演变为其他形态的资产和直接支付各种费用,因而它具有普遍的可接受性。根据这个特点,在货币资金管理中,企业应保持相应数量的现金,以维持较强的偿债能力和支付能力。同时,企业要加强对现金的内部控制,防止贪污、盗窃和挪用现金及银行存款。

2.收益性最低

与企业的其他资产相比,企业持有库存现金和活期银行存款能给企业带来的收益是极其有限的。库存现金根本没有收益,活期银行存款的利息率也远远低于企业的资金利润率。货币资金只有转变为存货等形态的资产,通过资金的循环,才能给企业带来较大收益。可见,货币资金的变现性与收益性是一对矛盾。根据现金的这一特点,财务管理学要研究如何保持企业合理的货币资金持有量,以便既保证企业有正常的支付能力,同时,又尽可能降低企业货币资金的持有数额,提高企业资产的整体收益。

(二)企业持有货币资金的动机

1.交易性动机

交易性动机是指企业为了应付日常经营活动的需要,应该保持的货币资金,它包括购买原材料、支付工资、交纳税金等。尽管企业能经常取得业务收入,但这种货币收入与企业的货币支出在数量上和时间上往往不相一致。因此,保持一定量的货币资金余额是完全必要的,它可保证企业在货币资金出现收支暂时不平衡的情况下,不至于中断经营。

2.预防性动机

预防性动机是指为了预防意外事件的发生必须保持的货币资金。企业为控制货币资金数额,通常要根据正常经营状况编制财务收支计划,但安排好的计划往往又会被一些意料不到的事件(诸如自然灾害、工作失误、重要客户未能按时付款等意外情况)所破坏,出现货币资金收支不平衡。这样,企业就经常需要保持一个比日常经营所需的更大的货币资金余额。

企业预防性货币资金置存量的大小取决于以下三个因素:

(1)企业愿冒缺少货币资金风险的程度。如果企业希望尽可能减少这种风险,则将置存较多的货币资金以防不测;反之,如果企业为了获取更大的利益愿意承担一定的风险,则倾向于将其财力尽可能投资于盈利资产,而置存较少的货币资金。

(2)企业预测货币资金收支的可靠程度。如果企业根据有关信息对货币资金收支预测得较为准确,企业掌握的货币资金数额可适当少些;反之,就要多些。

(3)企业应付紧急情况的借款能力。若企业的信用状况良好,与银行等金融机构维持良好的关系,可以比较容易取得资金短缺的贷款,企业手头置存的货币资金可少些;反之,亦然。

3.投机性动机

投机性动机是指企业保持货币资金以备用于不寻常的购买机会,从而获得意外利润。如购买股票和其他有价证券,或购买一次性降价的商品等。当然,保持一定的投机性货币资金余额会使企业承担更大的风险,所以除了投机性企业如金融机构和投资公司外,一般企业很少为投机而保持货币资金,通常只考虑交易性动机和预防性动机。

(三)货币资金管理的目的和要求

企业因为上述动机必须持有一定的货币资金,货币资金缺乏将影响企业的支付能力和清偿能力,给企业带来风险,甚至导致生产经营中断。但由于货币资金是企业流动性最强、获利能力最弱的资产,企业拥有过多的货币资金又会使企业的整体收益水平降低。因此,货币资金管理的目的就是要在风险和收益之间作出恰当的选择,既要保证企业正常交易对货币资金的需求,降低风险,又要避免企业置存过多的货币资金,以增加企业的整体收益。同时,由于货币资金的流动性强,易被不法分子盗窃和挪用,企业还应采取严密措施保证其安全。

为此,企业在加强货币资金管理时要求做到如下几点:

1.严格遵守现金管理的有关规定

按照现行财务制度,国家有关部门对企业使用现金制定了有关管理规定。其主要内容是:

(1)库存现金使用范围。现金的使用范围是:支付职工工资津贴;支付个人劳动报酬;支付根据国家规定颁发给个人的各种科学技术、文化艺术、体育等各种奖金;各种劳保、福利费用,以及国家规定的对个人的其他现金支出;向个人收购农副产品和其他物资支付的价款;出差人员必须携带的差旅费;支付银行转账结算起点(1 000元)以下的零星支出;中国人民银行确定需要支付现金的其他支出。

(2)库存现金限额。企业库存现金,由其开户银行根据企业的实际需要核定限额,一般以3~5天的零星开支额为限。对于边远地区和交通不发达地区的企业库存现金限额可适当放宽,但最多不得超过15天的日常零星开支。一个独立核算的企业,原则上只核定一个库存现金限额,企业在当地的附属机构和内部各部门必须设置的备用金,应包括在企业限额之内。

(3)不得坐支现金。即企业不得从本单位的现金收入中直接支付交易款。现金收入应于当日终了时送存开户银行。

(4)其他规定。即不准单位之间相互借用现金;不准谎报用途套取现金;不准出租、出借企业的银行账户;不准将单位收入的现金以个人名义存入银行;不准保留账外公款;禁止发行变相货币;不准以任何票券代替人民币在市场上流通;不准签发空头支票和远期支票。

2.加强企业货币资金收支的内部控制

企业货币资金收支,要保证其不出差错,财产安全完整,就必须加强和完善企业货币资金收支的内部控制。

(1)建立货币资金收支业务处理的会计程序,明确责任分工,这样,除非合伙作弊,任何错误都会自动暴露。

(2)将掌握货币资金与记录货币资金的工作分开,做到会计、出纳分开,钱、账分管,使两者互相结合,互相牵制。

(3)建立货币资金查库制度,对库存现金和银行存款由内部稽核人员实施经常性和突击性检查,确保账存额与实存额一致,防止挪用。

(4)强化货币资金收支凭证管理。建立收据与发票的领用制度,空白凭证和使用过凭证的保签制度。在签发支票前,要对款项支出的合理性及金额的正确性进行审核。

(5)严格遵守库存现金使用范围和库存现金限额,减少现金不必要的占用。

(四)运用货币资金日常管理的策略

加强货币资金日常管理,提高货币资金使用效率,可运用下列策略:

1.力争货币资金流入流出同步

企业在安排货币资金支出时,宜尽量使之与货币资金流入时间趋于一致,这样既可保证货币资金的及时供应,又可避免企业持有过多的闲置资金。

2.使用货币资金浮游量

从企业开出支票,收款人收到支票并存入银行,到银行将款项划出本企业账户,中间存在一个时间差,在这个时间差上占用的货币资金称为货币资金浮游量。虽然现在银行结算速度加快,但企业在严格遵守银行结算纪律的前提下仍可抓紧时机,灵活运用这一不需支付利息的浮游量。

3.加速收款

适当缩短应收账款的时间,及时收款,加速货币资金的流入。

4.推迟应付款的支付

在不影响企业财务形象的前提下,尽可能地推迟应付款的支付期。如企业采购材料,其付款条件是“2/10,n/30”,则企业应安排在发票日期后的第10天付款,这样可最大限度地利用货币资金又不会丧失现金折扣。有时遇到急需现金的情况,企业甚至可以放弃现金折扣优惠,在信用期的最后一天付款。

二、货币资金需求量预测

(一)现金收支法

现金收支法是使用最广泛的货币资金需要量预测方法,其主要步骤如下:

1.预测企业的现金流入量。为此需要搞好销售量和价格预测,并在此基础上根据赊销政策估计各期可能收到的现金流入。另外,还要对可能发生的固定资产变价收入等非营业现金流入作出适当估计。

2.预测企业的现金流出量。为此需要估计为实现销售目标购进固定资产和存货的付款时间和数额,并且预计工资支付、税收支出和其他支出所需的现金。

3.确定各计划期现金不足或多余。不足时设法筹集资金补充,多余时归还借款或进行短期投资。各期现金余缺数计算公式如下:

例 某企业10~12月份现金收支情况预计详见表8-1,要求测算货币资金需要量。

表8-1 现金收支情况预计表  单位:元

(二)调整净损益法

调整净损益法是以权责发生制确定的计划期损益为基础,通过逐笔处理影响损益和现金余额的会计事项,把本期净收益调整为现金基础,并预测出计划期现金余缺数。调整净损益法编制现金预算的步骤如下:

1.先将权责发生制基础计算出来的税前净收益调整为现金收付基础的税前净收益,然后再调整为税后净收益。

2.现金收付基础的税后净收益,加上与损益计算无关的现金收入,减去与损益计算无关的现金支出,调整为预算期内现金余额的增加额。

3.预算期内现金余额增加额,加上期初现金余额,减去最佳现金持有量,再扣除发放现金股利的支出,得出可供用来扩大投资的现金余额或是需设法筹集的不足现金部分。

调整净损益法可以展示净收益和现金流量之间的关系,使权责发生制基础的净收益和现金收付制基础的现金净流入统一起来,反映企业盈利时可能现金不足,亏损时可能现金有余,从而弥补了现金收支法的不足。但是,这种方法的预算不能显示营业现金收入和支出的数额,如销售收入现金、购买材料支出现金等。

例 某企业货币资金需要量情况详见表8-2。

表8-2 货币资金需要量情况表  单位:元

续表

(三)销售比例法

销售比例法是根据企业一定时期内的商品销售收入总额与货币资金平均余额之间的比例关系来预测的货币资金需要量的方法。其计算公式为:

例 某企业预测商品销售收入总额计划为2 000万元,基期商品销售收入总额为1 600万元,基期货币资金平均余额为10万元,则该企业预测的货币资金需要量为:

(四)成本费用比例法

成本费用比例法是根据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的成本费用总额与货币资金平均余额之间的比例关系来预测货币资金需要量的方法。其计算公式为:

例 某企业预测成本费用总额为1 500万元,基期成本费用总额为1 200万元,基期货币资金平均余额为10万元。则该企业预测的货币资金需要量为:

三、货币资金需求量控制

为保证企业日常经营以及临时性意外事件对货币资金的需求,企业必须保持一定数量的货币资金。企业持有的货币资金过多,会降低企业的资产报酬率;但货币资金持有量过少,又可能丧失支付能力,增加企业的财务风险。因此,企业必须在收益和风险的权衡下,确定最佳的货币资金持有量。

(一)成本分析模式

成本分析模式这种方法是将企业持有货币资金的成本分解为占用成本、管理成本和短缺成本,然后在几个持有货币资金的方案中确定上述三种成本之和(即总成本)最低的那个方案的货币资金持有量为最佳持有量。

占用成本是指将货币资金作为企业的一项资产占用所付的代价,这种代价是一种机会成本,其量可用企业的资金利润率与年均货币资金持有量估算。货币资金持有量越大,其占用成本越高。

管理成本是指一定期间内(如1年)保存货币资金而发生的费用,如管理人员的工资、安全措施费等等。管理费用在一定的货币资金持有量范围内属固定费用,与货币资金持有量的多少无明显的相关性。

短缺成本是指企业在一定期间(如1年)因缺乏必要的货币资金,不能支付业务费用而蒙受的损失或为此付出的代价,其数量可根据以往经验估算。显然,短缺成本随货币资金持有量增加而下降,随持有量减少而上升。

以上三种成本与货币资金持有量的关系如图8-1所示。而总成本便是一条曲线,在曲线的顶点货币资金持有总成本最低,其对应的货币资金持有量为最佳持有量。

图8-1 成本与货币资金持有量关系图

例 某企业面临三种货币资金持有方案,有关占用成本、管理成本和短缺成本资料详见表8-3,试确定最佳持有方案。(设企业的资金收益率为10%)

表8-3 各种成本资料表  单位:元

经过计算,乙方案总成本最低。故宜选择200 000元作为最佳货币持有量。

(二)存货模式

这是一种利用存货控制的经济批量模型确定货币资金最佳持有量的方法。使用存货模型时以下列假设为前提条件:

1.企业一定时期内的货币资金需求量是已知的;

2.货币资金支出在一定时间内均衡发生;

3.货币资金收入是每隔一定时期发生,并且是通过出售有价证券获得(补充)的。

图8-2 存货模式图

如果企业期初货币资金余额为M,在以后一定的时间内被均匀消耗掉,使企业货币资金余额为零,这时,企业通过出售有价证券M元来补充货币资金。然后这M元又在以后同样的间隔内被均匀消耗掉,又出售M元有价证券补充货币资金,如此反复,如图8-2所示。

货币资金持有量M为多少时为最佳?这个最佳值应该是货币资金持有总成本最低的货币资金余额。这里货币资金持有总成本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1.交易成本

交易成本是将有价证券转化为货币资金的费用,如经纪人费用等。这种成本一般只与交易的次数有关,而与每次交易的金额无关。若持有的货币资金余额大,证券转化为货币资金的次数就减少,交易成本就随之降低;反之,亦然。

2.置存成本

置存成本是指置存货币资金而丧失将这些资金投资有价证券可得的利息。这是一种机会成本,它与持有货币资金余额成正比例变化。

上述两种成本及总成本的关系可用下式体现,亦可如图8-3所示。

图8-3 置存成本、交易成本与总成本的关系示意图

式中:C——总成本;

   M——货币资金余额;

——期间内平均货币资金余额;

T——期间内货币资金需求总额;

——有价证券转化为货币资金的次数;

   b——有价证券的每次交易成本;

   r——有价证券年利率

从图中可以看到,最佳货币持有量为总成本最低点对应的持有量。若对上述公式中M求一阶导数,并令其为零,可得最佳货币资金持有量公式:

则最佳持有量

例 某公司预计全年货币资金需求量为500 000元,每次买卖证券的费用为80元,证券年利率为10%,则最佳货币资金持有量为:

(三)随机模式

随机模式假定货币资金支出是随机的,货币资金需求量事先无法预知。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可以设置一个兼有上限和下限的控制区域,当货币资金余额达到上限时,即将货币资金转换成有价证券;当货币资金余额达到下限时,就将有价证券转换成货币资金;若货币资金余额介于两极限之间,则无需买卖有价证券。

图8-4 米勒—欧尔模式图

显然,应用随机模式的关键在于如何确定控制区域的上下限。财务上常运用米勒—欧尔模式(Miller-Orr Model)加以确定。

米勒—欧尔模式,以h为上限,零为下限(也可以将下限定在稍高于零的水平),z和h为买卖有价证券的转换点,如图8-4所示。

当货币资金余额达到h元时,买进(h-z)元的有价证券,使货币资金余额恢复到z元的水平;当货币资金余额减少到零时,则卖出z元的有价证券,使货币资金余额仍然维持在z元的水平。

h和z的最佳值求解,除了取决于现金的交易成本和置存成本外,还取决于货币资金余额可能波动的程度。米勒—欧尔模式中z的最佳值可由如下公式确定:

式中:z——下限为零时证券买卖转换点;

   b——买卖有价证券的交易成本(属于固定成本);

   i——有价证券日利率;

   δ2——每日净货币资金流量的方差

最佳上限:

h=3z

企业平均货币资金余额大致为:

根据以上模式确定的控制极限,可使货币资金持有的总成本最低。若下限不是零而是k则转换点为z′,则

例 某企业每日货币资金收支方差为640 000元,有价证券年利率为10%,每次买卖证券的交易成本80元,若该企业所需货币资金余额的下限为零或者500元,试按两种情况分别确定最佳转换点和最佳上限。

若k=0时:

若k=500时:

第二节 应收账款管理

一、债权资产管理的意义

(一)债权资产存在的必要性

债权资产是指企业采用赊销方式对外销售产品或提供劳务而形成的性质上属于企业债权的应收账款和应收票据。一般而言,债权资产的主要形式是应收账款。因此,债权资产的管理主要是对应收账款的管理。企业之所以将应收账款作为一项流动资产来对待,并在资产负债表中作为流动资产的一项来反映,是因为相信它的客户会按赊购时的约定条件及时向本企业支付货款。然而,应收账款作为商业信用的产物,同现金销售相比,总存在一些风险:如果部分客户不守信用,不能及时完整地付款,一部分应收账款就会因收不回而形成呆账。在赊销方式下,企业出现坏账损失几乎是不可避免的,那么为什么大多数企业仍偏爱赊销方式,情愿保持相当大的应收账款余额呢?

1.迫于商业竞争的需要

现代社会中市场竞争十分激烈,企业采用赊销方式对外销售,允许客户延期付款是为了扩大销售,以便获取更多的利润。许多企业除了依靠产品质量、价格、售后服务、广告等手段外,纷纷将赊销也作为一项重要的促销政策,在其他条件相似的情况下,实行赊销的商品销售额要大于现金销售的商品销售额。以美国为例,战后美国经济迅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大量采用赊销方式提供商品和劳务。汽车行业长期以来就被认为是由于采用赊销政策而使销售额大增的典范。赊销政策之所以能起这样大的促销作用,是由于这种销售方式允许客户延迟付款,实际上相当于供货方向买方提供了一笔无息贷款,使客户有利可图。而这笔“贷款”无疑就成了企业的应收账款。可见,企业为了增强市场竞争能力,扩大销售收入,将一部分流动资金投放在应收账款上是十分必要的。

2.为了减少存货积压

销售具有明显季节性的企业,在销售淡季往往有产成品存货积压,需要为此支付大量的管理费用和保险费用。这时,大多数企业都会以比较优惠的信用条件,将存货转换为应收账款,以降低保管费用。

(二)债权资产管理的目的

一方面,企业持有应收账款是出于商业竞争和扩大销售的需要,在应收账款方面的信用政策较松,就可以刺激销售,从而导致利润的增加;另一方面,应收账款的信用政策总是与一定的成本相联系的。与应收账款信用政策相关的成本费用包括如下三项:因应收账款占用资金而损失的机会成本,即财务成本;应收账款的管理费用,如顾客信用状况调查费、收账费用等;应收账款不能收回而形成的坏账损失等。应收账款政策越松,成本就越高。若采取紧缩的应收账款政策,虽然会因减少了应收账款的资金占用而减少了这种政策成本,但却要损失一部分客户而使市场占有率下降,销售额减少,从而导致利润的下降。故应收账款管理的目的,就是要在应收账款信用政策所增加的利润与成本之间作出正确的权衡,以求企业利润最大。

二、应收账款的信用政策

企业应收账款数量的多少,通常与市场的经济状况和企业的商业信用政策有关。市场的经济状况是企业主观上无法控制的,如在经济衰退、银根抽紧的条件下,客户往往会因资金周转困难而推迟付款,从而使企业的应收账款急剧增加。但是在市场经济状况既定的前提下,企业管理部门可以通过制定不同的信用政策来调节应收账款数量的多少。

这里的信用政策,是指企业关于应收账款管理或控制方面的原则性规定,它包括信用标准和信用条件两个方面。

(一)信用标准

1.信用标准的含义

信用标准是指企业愿意向客户提供商业信用所要求的关于客户信用状况方面的最低标准,即客户获得企业商业信用所应具备的起码条件。例如,企业对客户的品德、能力、资本、各种财务比率指标以及呆账率等等方面制定最低的标准。如果某一客户符合信用标准,企业则给予其信用;反之,若某一客户达不到信用标准,便不能享受企业的信用或只能享受较低的信用优惠。当然,企业在制定信用标准时,应进行“成本—效益”分析。如果企业制定的信用标准很严格,只有信用良好的客户才能享受企业的信用优惠,那么该企业遭受的坏账损失可能很小,应收账款的机会成本也较低。但是,这种严格的信用标准将导致企业丧失一部分信用较差的客户及其销售收入和利润。如果丧失利润的损失大于企业希望避免的坏账损失和应收账款的机会成本,那么该企业就应该在放松信用标准以增加销售利润与放松信用标准而增加的成本之间作出抉择,考虑是否应该修改信用标准。

2.客户信用状况分析评估

企业对于不同信用状况的客户所采取的信用标准和信用条件的严格程度有所不同。因此,企业在给客户赊销前,首先要对其信用状况作出评估,以便采取恰当的信用标准。评估的方法一般有如下几种:

(1)5C评估法。

所谓“5C”是指客户信用品质的五个方面,这五个方面皆以英文字母C开头,即品德(Character)、能力(Capacity)、资本(Capital)、抵押品(Collateral)和条件(Condition)。5C评估法从这五个方面对客户进行评估。

第一,品德。品德是指客户的信誉,即其履行偿债义务的可能性。这个因素是最重要的,企业必须设法了解客户过去的付款记录,只有弄清客户一贯按期如数付清债款的历史,才可考虑是否向其提供商业信用。

第二,能力。能力是指客户的偿债能力,即其流动资产的数量和质量与流动比率。一般而言,客户的流动资产越多,其转换成现金支付债款的能力越强。同时,企业还应注意客户流动资产的结构,若现金等速动资产的比重较大,偿债能力就较强;若存货所占比重过大,则其流动性和变现性就很差,影响其偿债能力。

第三,资本。资本是指客户的财务状况。财务状况好坏与偿债能力直接相关。一个财务状况良好、资本雄厚的客户,其信用状况通常较好。表明财务状况的指标有负债比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及已获利息倍数等。

第四,抵押品。抵押品是指客户为获得商业信用可能提供的担保资产,若客户拒付款项或无力支付款项,该担保品将被抵还债务。企业对于不知底细或信用状况有争议的客户往往要求其提供抵押品。抵押品越充分,商业信用的风险就越小。

第五,条件。条件是指可能出现的影响客户偿债能力的社会经济环境。企业应分析,万一市场疲软,银根抽紧,客户的付款能力将有什么变化。

(2)信用等级评价法。

该方法是将客户的信用资料转化为信用等级,然后再针对不同的信用等级给予相应的信用条件。通常根据客户的应收账款可能发生的呆账率划分等级。例如:

呆账率/%0 0~1/2 1/2~1 1~2 2~5 5~10 10~20 20以上

信用等级1 2 3 4 5 6 7 8

如果某企业的边际贡献率为20%,并有剩余生产能力,那么该企业能采取这种信用政策:对1~5级的客户给予常规的信用条件;对6~7级的客户给予较严格的信用条件;对8级的客户则不予赊销,甚至要预付一部分货款,只要呆账率低于20%,为争取扩大销售而冒一定的坏账风险也是值得的,再说7级、8级客户也不至于每笔债务都失信。

(3)信用评分法。

该方法选择客户一些财务比率(如流动比率、速动比率、权益负债率、应收账款周转率等)和信用情况(如还款的及时性)分别进行评分,然后求其加权平均数作为客户的信用评分。用公式表示如下:

式中:r——客户信用评分;

   xi——对第i种财务比率或信用情况评分;

   ai——第i种财务比率或信用情况的权数(∑ai=1),由本企业根据重要程度确定。

一般地,信用评分在80分以上,说明客户信用状况良好;信用评分在60~80分,信用状况一般;低于60分,信用状况较差,不能给予信用赊欠货款。

(4)信用风险量化评价法。

该方法运用信用风险指标对客户可能的拒付风险进行量化分析,以确定客户的信用风险程度,并据此给予不同的信用政策。

运用该方法时,通常选择10个具有代表性、能说明付款能力和财务状况的指标(如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净流动资产、权益债务率、总资产、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总销售收入、获取利息倍数、赊购支付情况)作为信用风险指标,并根据各个客户过去若干年的信用资料,计算出最坏年景内信用好和信用差两种客户10项指标的平均值,以此作为比较各客户信用指标的标准值。

例 某企业信用好和信用差情况下各项信用风险指标平均值见表8-4。

表8-4 信用风险指标平均值表

然后,计算各个客户(或潜在客户)的这些指标值,并与上表标准值作比较,确定风险系数。方法是:若客户的某项指标值等于或低于差的标准值,则拒付的风险系数增加10%;若某项指标值介于好差标准之间,则风险系数增加5%;若某项指标值等于或高于好的标准值,则该指标的风险系数为零;最后累计该客户的风险系数。

例 某客户10项指标值及风险系数详见表8-5。

表8-5 某企业信用风险系数

从表中可见,该客户的流动比率为2.0∶1,处于信用好与信用差之间,其风险系数为5%;速动比率为0.9∶1,也处于信用好与信用差之间,其风险系数为5%,累计风险系数为10%;净流动资产900 000元,仍处于好差之间,风险系数为5%,累计风险系数为15%;权益债务率为1.9∶1,等于信用好的标准值,其风险系数为0,累计风险系数仍为15%,其余依此类推。该客户的累计风险系数为20%,即该客户拒付款项的可能性为20%。

将计算出的各个客户的累计风险系数从小到大排队,这样,就可按客户拒付风险程度的好差,给予相应的信用政策。

3.信用额度

当企业通过信用状况分析并决定给予哪些客户商业信用后,还应规定一个信用额度。信用额度即该客户在任何时候可以赊欠的最大限额,只要这个客户的未付款保持在最大限度内,就可由具体经办人按规定办理;如果超过这个信用额度,就必须经有关负责人批准方能办理。信用额度实际上代表企业对该客户愿意承担的最高风险。由于风险可以变化,现在可以接受的风险,将来可能成为不可接受的风险。因此,对信用额度必须建立定期检查制度,定期重新评估,以作必要的变动。

4.信用资料的来源

对客户信用状况的分析评价,需建立在可靠的资料基础之上。企业必须及时、充分地掌握客户的有关资料。资料的来源有以下渠道:

(1)企业间的证明

客户除与本企业有业务关系外,还可能存在其他供应单位。因此,企业可以要求客户提供其他供应单位的名称,并通过这些单位开出证明客户信用状况的材料。这些证明材料的可信赖程度,取决于证明人的声望和证明材料的详细程度。一般而言,声望高的企业作伪证的可能性不大,而不为人知的企业,很可能不负责任地出具证明。证明材料内容详细,说明证明工作认真,可以给予一定的信赖;粗糙笼统的证明材料,说明证明的随意性大,因而可信赖的程度较低。同时,企业要防止客户将对他不利的材料不提供给本企业,企业要设法直接与客户的其他供应单位交换有关信用资料。

(2)银行的证明

客户的开户银行可根据客户的要求提供一些证明材料,以说明客户的信用状况。在西方国家,银行对此有标准格式的证明信函。企业在利用这种证明材料时应该注意下面两点:一是银行的证明材料往往过分简单——格式化,比如只有客户的存款额等,故而有用性有限;二是银行一般不会提供不利于其存款户的信用证明,故对这种证明的可信赖程度不能过高。

(3)客户的财务报表

客户的财务报表是通过审计验证的,所以,查阅其财务报表能够了解其财务状况和偿债能力。但是,由于财务报表提供的是客户过去的情况,并且不直接表明其信用状况,因此,它在证明信用状况时也有局限性。

(4)信用评审机构的证明。

在西方国家有专门的信用评审机构,如美国的邓恩·布雷斯特里特公司。我国目前有三种形式的信用评估机构:一是独立的;二是由中央银行组织的;三是由专业银行组织的。这些机构通过收集企业的信用资料,给企业评定信用等级,提供信用报告。我国的评估现在采用三类九级制和三级制两种,前者为AAA、AA、A、BBB、BB、B、CCC、CC、C,后者为AAA、AA、A。信用评估的结果可信度很高。

(5)其他渠道的证明

企业负责客户信用评价的人员,通过个别访问,征求财税部门、证券交易部门、工商部门,甚至推销员的意见,或与其他企业广泛交流,这样可以收集到许多活的信用评价资料。

(二)信用条件

信用条件是销货人对付款时间和现金折扣所作的具体规定,它包括折扣率、折扣期限和信用期限三要素。信用条件的表示方法通常是“2/10,n/30”,意思是:如果客户在10天内付款可享受2%的折扣,即只要按发票金额的98%付款;如果超过10天则无折扣,并且最迟必须在30天内付款。上述信用条件中,2%为折扣率,10天为折扣期限,30天为信用期限。这三个要素对企业的销售量、应收账款余额和现金折扣的数量都会产生影响。企业应该结合具体情况,通过“成本—效益”分析,制订出本企业的信用条件。

1.信用期限

信用期限是企业允许客户最迟的付款期限。信用期限的长短直接影响企业的销售量。若信用期限太短,由于不能吸引客户,在市场竞争中会使销售额下降;若延长信用期限,固然会增加对客户的吸引力,可以促使老客户增加购货和招揽新的客户,最终使企业销售收入以及毛利增加。但是,由于延长信用期限,就等于延长了应收账款的平均收账期,这样会带来三种消极后果:一是占用在应收账款上的资金增加了,也即增加了机会成本(财务成本);二是增加了收账费用;三是增加了坏账损失的可能。因此,企业不可只顾销售增长而盲目放宽信用期限,否则,增加销售所得的利益可能会被同时增长的费用所抵消,甚至造成利润的减少。故企业在确定信用期限时应掌握的原则是:给予或延长信用期限要能使企业取得最大利益,至少其收益要等于因此而增加的机会成本、坏账损失及收账费用等。

例 某企业过去销售产品采用的是现金交易,每年可以销售60 000件,每件售价为50元,该产品的单位变动成本为30元,固定成本总额为500 000元。该企业尚有剩余生产能力。该厂拟采用信用政策扩大产品销售,并对信用期限为30天和60天两种方案下的销售作了预测,有关资料详见表8-6。

表8-6 某企业销售情况资料表  单位:元

表中财务成本是企业采用信用销售时应收账款所占用资金的资金成本。若该企业的资金是从银行借来的,其资金成本为支付给银行的利息;若占用的是自有资金,则资金成本为机会成本。假定该企业的资金利润率为30%,则财务成本(机会成本)的计算公式如下:

信用期为30天的财务成本:

信用期为60天的财务成本:

从上面的计算可知:该企业扩大信用的两个方案都是可行的,但1 332 500-700 000=632 500(元)小于1 585 000-700 000=885 000(元),按利益最大化原则,企业应选择信用期限为60天的赊销方案,这样对企业更有利。

2.现金折扣

企业在给予一定的信用期限后,还会给出一定的现金折扣。企业这样做的目的在于刺激客户早日付款,以加速本企业的资金周转和减少坏账损失。企业提供现金折扣的条件,各个行业并不一样,现金折扣率一般在1%~3%之间,折扣期限多为10~20天。

企业向客户提供现金折扣,从表面上看要损失一部分销售收入(折扣金额),但同时可以兼收三利:一是可以加速应收账款的周转,减少应收账款占用资金的财务成本;二是可以减少收账费用;三是可以减少坏账损失。企业愿意提供什么样的现金折扣,就要看提供某一现金折扣后所获的利益是否比所放弃的利益更大。

例 假定上例中,企业规定在信用期限为1个月的方案中,若客户在10天内付清价款可享受1.5%的现金折扣,并估计所有客户都会在折扣期内付款,企业的收账费用将减少1/3,坏账损失将不再发生。那么,企业因采用现金折扣的损失是:

5 000 000×1.5%=75 000(元)

由于应收账款提前20天收回,使应收账款资金占用减少而应减少的机会成本是:

3 500 000××30%≈58 333(元)

减少的收账费用和坏账损失合计为:

30 000×+50 000=60 000(元)

上述计算的两项获益58 333+60 000=118 333(元),大于现金折扣的损失75 000元,即提供现金折扣后所获利益大于放弃的利益,按照成本—效益原则,此方案是可行的。

现金折扣不仅对销货企业有利,对购货企业来说可以节省部分货款,因此,购货企业只要有可能都愿意提前付款以取得现金折扣。如果购货企业放弃现金折扣,它将付出很高的商业信用成本。另外,如果一个企业不能取得信用折扣,说明其财务状况不佳,这对它的信用会产生很不利的影响,今后想再从供货企业取得商业信用就比较困难了。

三、收账政策

收账政策是指企业向客户催讨已过期限的应收账款所采取的措施。包括规定允许客户拖欠账款的期限和为催收准备付出的代价等。

企业制定收账政策应十分谨慎,宽严适度。对于短期拖欠户,可采用书信方式去催讨账款;对较长期的拖欠户,可采用措辞严厉的信件或电话甚至于上门催讨;对于那些长期拖欠、硬性不付的客户则只能求助于法律加以解决。对于销货企业来说,无论采用何种收款方式,都会因此导致一项成本费用。一方面,如果催讨不力或不及时,虽然收账费用较少,但其结果就会使收款期过分延长,从而增加应收账款的机会成本和坏账损失的可能;另一方面,催讨手段过分强硬,甚至经常诉诸法律,就有可能减少应收账款机会成本和坏账损失,但却会增加收账费用。虽然收账费用与应收账款的机会成本、坏账损失成反比关系,但这一关系并非线性关系。它们的关系一般可描述为:刚开始发生一些收账费用时,应收账款机会成本和坏账损失有一小部分降低;随着收账费用继续增加,应收账款机会成本和坏账损失将会明显下降;收账费用一旦超过某个限度,则追加的收账费用对进一步减少应收账款机会成本和坏账损失便呈减弱的趋势,这个限度称为饱和点;达到饱和点以后,企业再增加应收账款收账费用可能对进一步降低应收账款机会成本和坏账损失已无作用,以上关系见图8-5,其中P即为饱和点。

图8-5 收账费用与应收账款机会成本、坏账损失关系图

上述分析告诉我们:制定收账政策时,要在收账费用和所减少的坏账损失、机会成本之间作出权衡。即当减少的机会成本、坏账损失之和大于增加的收账费用时,制定的收账政策才是恰当有效的。

例 某企业准备变更收账政策,其当前收账方案和新方案的有关资料详见表8-7。

表8-7 某企业收账方案资料表

设该企业年销售额稳定在1 500 000元,销售成本占销售额的85%,资金利润率为20%,则各方案的坏账损失、机会成本可见表8-8。

表8-8 有关应收账款坏账损失、机会成本资料表

经计算,新方案虽然收账费用比原方案增加11 700元,但坏账损失和机会成本预计将节省51 250元,远远超过增加的收账费用,故采用新方案是较为有利的。

四、现阶段的运作

目前,我国有很多企业因应收账款过多而深受“三角债”之害,造成企业流动资金周转严重失灵,企业的生产经营举步维艰。因此,对应收账款有增无减、管理混乱的原因及治理的方法的探讨,应是我们每个企业财务管理议事日程上的事了。

(一)应收账款有增无减、管理混乱的原因

1.宏观上,主要是银行银根紧缩,财政投资不到位、财政又欠拨款多,造成很多企业自有资金不足而挪用货款垫背。

企业的自有流动资金与贷款之比,粮食企业一般为1∶19,食品企业一般为1∶4,供销社大约是1∶3,有些企业自有流动资金更少。一旦银行宏观调控,企业由于自有流动资金严重缺乏,只有以拖欠货款来填补这一不足了。

2.微观上,主要是企业自身原因造成的。

(1)由于企业经营者管理不善造成的。主要表现在:不按照会计科目的核算范围将应收票据、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预付账款、长短期投资、待摊费用和递延资产等严格分开核算,而是张冠李戴,随意处理;将上当受骗的资金损失和当期费用长期挂在应收账款内不处理,造成虚盈实亏;一笔经济业务先后发生的款项,在债权和债务两边挂账,不作账务调整,造成该收的款项未收回,不该付的款项却付了。

(2)由于企业内部管理不善,结算纪律不严明造成的。主要表现在:企业推销人员只管推销产品,不管货款收回;企业信誉意识差,随意拒付货款;企业对债权资产长期不清理、不核对、不催收,而且记账简化,造成很多应收款项的内容、发生时间、经办人、债务单位不详或张冠李戴,形成错账、乱账和呆账。

(3)由于企业结算方式选用不当,结算工具落后形成的。若企业选择了委托收款结算方式,由于它是一种侧重于服务的结算方式,银行既不审查拒付理由,又不代收款单位扣款,付款单如果无款支付,银行只将有关单据凭证退还收款单位,由收付双方协商解决。

(二)对应收账款清理与防欠的方法

对于有增无减的应收账款“三角债”,我们现在被动地等待国家财政、银行注入资金清理不是办法,只有主动地一手抓清理清收,一手抓规范化建设,防止继续发生混乱和拖欠的产生才是良策。

1.企业对所有的债权资产要定期清理并建立催收责任制

严格奖惩、加大清理催收的工作力度,对不能按期收回的账款应追究直接责任人和有关领导的责任;对已经破产的企业,确实收不回的账款,应经过报批按规定调账,将暗亏转为明亏。

2.约期清偿

当债务方难以筹足欠款时,债权方应通过协商,约定债务方一次或分次付款的期限、付款方式等,经公证后,再按约定的时间收取欠款。

3.实物清偿

当债务方无法用资金支付所欠款项,而债权方又需要债务方的某种物资时,可以通过协商,用实物清偿欠款。

4.委托清收

企业自己难收的货款,可委托专门的收款公司、银行的咨询服务公司等部门清收。

5.依法催收

无法收回的货款如属于经济合同方面的问题,可请经济合同仲裁部门仲裁催收;属于执行结算制度方面的问题,可请开户银行协助催收;属于交易纠纷方面的问题,可请人民法院依法进行催收。

6.信用咨询

委托开户银行、信用评级机构对与本企业有经济往来,或首次建立业务关系的对方企业的经营状况、管理水平、资信程度等方面的情况进行专门的咨询调查,避免新的货款拖欠。

7.法规监督

购销双方在业务往来中,必须按照《经济合同法》规定的内容签订经济合同,对数量多、金额大的经济业务,除签订经济合同外,最好通过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公证机关进行鉴证或公证,将经济业务置于国家法律和法规的直接监督之下。

8.选好结算方式,减少货款拖欠

在企业无法选择钱货两清的结算方式时,企业只有按对方企业的资信程度、结算金额大小、用款急缓、交易双方距离等,选用其他不同的结算方式,选择时要突出时间快、效果好,以期达到减少货款拖欠的目的。

第三节 存货管理

一、存货管理的目的和内容

(一)存货的概念

存货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为销售或耗用而储备的物资,它是流动资产中所占比例最大的项目。存货必须包括以下三个基本特征:一是必须是企业所拥有的,即所有权属于企业;二是储存存货的最终目的是为了销售或用于销售,它将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被出售掉或消耗掉;三是存货必须是流动资产,三方面缺一不可。如果是所有权不属于企业的商品就不属于企业存货;或者购买时本不是以销售为目的物品,如生产设备和其他资产,它们在不需要之后用于销售,仅仅是为了获得变价收入,也不属于存货范围。商品企业的存货是企业拥有的并准备销售的各种商品。工业企业的存货有三种形式:原材料类、在产品类和产成品类。具体包括原材料、燃料、包装物、低值易耗品、在产品、外购商品、协作件、自制半成品以及产成品等。本节主要涉及工业企业的存货管理。

(二)存货的意义

存货作为一项资金占用,在企业资产中占有较大比重,工业企业中约占企业资金总额的20%~50%。企业为什么要将这么多资金投向存货呢?这是因为:

1.储存和及时提供原材料,是企业生产得以正常进行的物质前提

为了保证生产的顺利进行,企业必须储备一定量的原材料,它能够在生产不均衡以及市场供求发生较大波动时,起到缓冲的作用。

2.储备必要的产成品,有利于销售

企业生产出的产品往往要组织成批才能发运销售,客户为了节约采购成本和其他费用,也要求成批采购;此外,市场上对某种商品的需求突然增大时,储备的产成品可适时地投放市场。

3.储备必要的在产品、半成品,有利于均衡生产

在产品是从原材料到产成品的生产过程中的中介部分,不管是装配式的生产类型,还是连续式的生产类型,总有一部分在产品或半成品存在于企业的生产过程中,并且受生产均衡性的影响,企业还需设立半成品库,储备一定量的在产品、半成品。

4.留有保险储备,以防不测

在采购、运输、生产以及销售的各个环节中,都可能发生意外事件,因此,保持存货必要的保险储备,就可避免或减少可能因存货短缺而造成的损失。

(三)存货管理的目的

尽管企业保持存货具有以上的意义,但不可片面强调其中必要性而无节制的储备存货。因为储备存货有一定的代价,即存货也有成本。增加存货便会增加存货的占用资金,从而使企业失去在其他方面利用这项资金获取收益的机会,即会增加存货的机会成本;另外,增加存货会使得仓储费用、不合理损耗、保险费等增加。因此,存货管理的目的,就是要在充分发挥存货功能、存货效益和所增加的存货成本之间作出权衡。既要保证生产经营的连续性,同时,又要保证尽可能地减少资金占用,使两者之间达到最佳结合。

(四)存货管理的内容

根据存货管理目的,企业存货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应有以下几点:

1.要合理确定存货储备的数量和占用资金的数额,保证存货占用资金尽可能少。需要提出的是,企业内部各部门对存货管理的要求经常是冲突的,如采购部门希望能大批量采购物资,以便节约运输费用和取得价格上的优惠,防止供应中断;生产部门希望能保持较高的在产品存货,以避免生产延误;销售部门希望有大量的产成品存货,避免因缺货造成销售损失;而财务部门则希望存货占用的资金最少,因此最关心存货是否积压。显然,财务部门不能只照顾某一部门的要求而忽视企业的整体效益,应对各方面妥善处理,使之相互和谐,其方法是实行存货资金的归口分级管理。

2.加强存货的日常管理和控制,包括建立与健全合理的存货管理组织形式,编制采购、生产、销售计划,控制库存限额,掌握库存状态,积极处理超储积压物资。

3.做好对企业存货管理状况的考核和评价,总结管理成功、失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与教训,不断改进存货管理工作。

二、存货资金最低占用量的确定

(一)存货资金的形态

存货资金属于流动资金。按各项流动资金在企业再生产过程中的作用不同,企业的流动资金可划分为生产领域的流动资金和流通领域的流动资金。处于生产领域的流动资金包括储备资金和生产资金,处于流通领域的流动资金包括成品资金、货币资金和结算资金。其中储备资金、生产资金和成品资金构成企业的存货资金。储备资金是指占用在供应储备过程中的流动资金,包括原材料、燃料、辅助材料、修理用备件、包装物、低值易耗品和外购半成品等;生产资金是指占用于生产过程的资金,包括在产品、自制半成品和待摊费用;成品资金是指占用在产品验收入库待销售阶段的资金,包括产成品、发出商品和外购商品。

存货资金具有并存性和继起性两个特点。所谓并存性,是指在任何时候,企业的存货资金总是按一定规律分布在储备、生产和成品诸种形式上,分别执行各自的职能。所谓继起性,就是指各种形态的存货资金要沿着供、产、销的线路依次相继由一种形态转变为另一种形态(成品资金在转变为结算资金和货币资金后再转为储备资金)。

(二)存货资金最低占用量确定的意义

存货资金最低占用量,就是企业在正常生产条件下,为完成生产经营任务所必需的、经常占用的、最低限度的存货资金需要量。存货资金的最低占用量实际上就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定额流动资金部分。由于这部分资金与货币资金、结算资金不同,它们在占用数量上比较稳定,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对它实行定额管理即制定合理的存货资金最低占用量,能使企业在对流动资金实行计划管理和控制时,有一个合适的标准,有利于企业筹集适当的资金,有利于企业合理地运用资金。总之一句话,制定存货资金最低占用量,是减少资金占用、合理安排流动资金需要量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因此,尽管新的财务制度为扩大企业自主理财的权利已不再对企业实行流动资金的定额管理,但制定存货资金最低占用量,仍不失为当今企业加强流动资金管理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三)确定存货资金最低占用量的基本方法

确定存货资金最低占用量的基本方法有:周转期法、因素法、比例推算法和余额计算法。

1.周转期法

周转期法是根据存货资金的周转额和周转期来确定存货资金最低占用量的一种方法,其计算公式如下:

存货资金最低占用量=平均每天周转额×周转期

公式中平均每天周转额是指某项资金每天需要的数额,反映了企业生产的规模,它是由计划期的周转总额除以该计划期的日历天数求得。为简化计算,计划期若是年,按360天计算;若是季,按90天计算;若是月,按30天计算。

公式中的周转期也叫定额日数,是指资金从投入周转起到完成一次周转止所需的日数,它反映了资金周转的速度。不同阶段的流动资金其周转期的构成和计算有所不同。

显然,平均每天周转额越大,或者周转期越长,所需要的资金就越多;反之,亦然。

周转期法是核定存货资金最低占用量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个方法,因此,原材料、在产品和产成品都应该采用该法核定资金最低占用量。该方法的优点是核定的结果比较精确;缺点是比较复杂、费时。该方法的具体运用我们将在后面陆续介绍。

2.因素法

因素法又叫分析计算法,是以上年存货资金的实际占用额为基础,剔除其中不合理占用部分,结合考虑计划年度企业的产销任务和加速流动资金周转速度的要求等因素,计算存货资金最低占用量的一种方法。其计算公式如下:

公式中的不合理占用额是指呆滞积压物资、超储积压的在产品和产成品等,剔除了这部分以后,可使得上年度存货资金占用额更加符合正常生产所需的合理生产水平。

因素法适用于确定品种多、用量少的物资,如辅助材料、修理用备件、低值易耗品的资金最低占用量。

例 某企业上年度辅助材料资金平均余额为900 000元,其中不合理占用额为50 000元,计划年度生产增长10%,预计流动资金周转加速5%,则

3.比例推算法

比例推算法是根据存货资金占用额和有关因素之间的比例关系来推算存货资金最低占用额的一种方法。与存货资金有关的比例有:产值资金率、销售收入资金率、成本费用资金率和利润资金率等。存货资金最低占用量的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

例 某企业上年实际产品销售收入总额为2 000 000元,上年存货资金平均占用额为900 000元,其中不合理占用额为150 000元,计划年度产品销售收入总额为3 000 000元,流动资金周转计划加速10%,则

预计销售收入资金率=×100%=37.5%

存货资金最低占用量=3 000 000×37.5%×(1-10%)=1 012 500(元)

应用比例推算法比较简便,适用范围比较广,它既可以测算企业全部存货资金最低占用量,也可以测算企业某项存货资金最低占用量,但该方法易受价格等因素的影响而使计算结果不恰当,因此使用此方法有一定的局限性。

4.余额计算法

余额计算法是一种根据上年期末余额、计划年度发生额和摊销额来计算存货资金最低占用量的一种方法。其计算公式如下:

存货资金最低占用量=计划期初余额+计划期发生额-计划期摊销额

该方法适用于待摊费用、低值易耗品等资金项目的核定。

例 某企业上年期末待摊费用余额8 000元,计划年度预计发生10 000元,摊销额为9 000元,则:

待摊费用资金最低占用量=8 000+10 000-9 000=9 000(元)

(四)储备资金最低占用量的确定

储备资金最低占用量,是指企业从用货币资金购买各种材料物资开始,直到把它投入生产为止这一过程中所占用的合理而又最低的流动资金数额。由于各种材料物资的价值、品种及用量变化较大,对生产影响程度以及在资金中所占的比重各不相同。因此,在确定资金最低占用量的方法上有粗有细。一般来说,对于用量大、价值高的主要材料,可按品种或规格采用周转期法核定;对于用量小、品种多的辅助材料则可按照类别采用因素法或比例推算法核定。

1.原材料资金最低占用量的计算

原材料是构成产品实体的物品,它们在生产过程中耗用量大、占用资金多。因此,其资金最低占用量的确定应从严从细,对于主要原材料应按品种和规格核定。而对那些品种繁多、规格复杂、价值较小的原材料,则可按类别计算。

核定原材料及主要材料资金最低占用量一般采用周转期法。计算公式如下:

(1)计划期原材料日平均耗用额。其计算公式为

(2)原材料资金周转期。它是指企业从支付原材料价款起,经过原材料验收入库直到出库投入生产为止,这一供应过程所占用的日数,包括在途日数、验收日数、整理准备日数、应计供应间隔日数和保险日数。即

原材料资金周转期=在途日数+整理准备日数+应计供应间隔日数+保险日数其一,在途日数。它是指企业向外地采购原材料从支付货款之日起,到原材料运达企业并验收入库为止的天数。实际工作中,在途日数包括验收日数。在途日数的长短与原材料的结算方式、采购地点和运输条件有关,为了减少资金占用,企业应尽量就近采购,以便节省采购费用,缩短在途日数。在采用托收承付结算方式下,在途日数的计算公式如下:

例 某企业从外地采购生铁,采用托收承付结算方式结算。货运时间为16天,供货单位取得运输凭证后办理托收的天数为1天,开户银行办理凭证手续天数为3天,凭证邮寄日数为3天,货款承付日数为2天,在途日数则为:

16-(1+3+3+2)=7(天)

在实际工作中,一种原材料往往是由不同地区的几个单位供应,出现若干个不同的在途日数,这时,可以各单位年供应量作权数,计算平均在途日数:

例 某铸造厂的生铁分别由甲、乙、丙三个单位供应,它们的全年供应量分别是:甲500吨、乙400吨、丙400吨;在途日数分别是甲7天、乙11天、丙6天,则

其二,整理准备日数。它是指原材料验收入库后在投产之前进行整理和技术处理工作所需要的天数。如整理、粉碎、干燥等。整理准备日数的计算分两种情况:若整理准备工作由本厂进行,则按实际工作时间确定,凡逐日整理连续投产的,整理准备日数定为1天;若整理准备工作在外单位进行,则整理准备日数应根据外加工和往返运输时间确定。

其三,应计供应间隔日数。它是原材料的供应间隔日数与供应间隔系数的乘积。

供应间隔日数是指原材料先后两次供应之间间隔天数,它是原材料资金周转期的基本部分。在企业某种材料的耗用总量不变的情况下,一定时期内的供应次数越多,供应间隔日数越短,每次的供应量就越少,即该材料的库存周转储备量越少,从而占用的资金也越少;反之,占用的资金就越多。显然,供应间隔日数的长短对材料资金占用高低影响最大。

供应间隔日数的长短一般与供货单位的发货周期、供货限额、本企业的采购周期以及运输条件等因素有关。企业在具体确定某种原材料的供应间隔日数时分两种情况考虑:若签有供货合同,则供应间隔日数应由供购双方在签订时协商确定,并以此为根据计算原材料资金最低占用量;若没有签订供货合同,或者合同中没有规定具体的供货日期,则只能根据上年度资料计算供应间隔日数。

当同一种材料由几个单位分别供应时,应采取加权平均法,计算平均供应间隔日数。

如果事先签订的供货合同上规定有供货间隔期,则以供货单位的全年供货量作为权数来计算平均间隔日数。即

例 某企业的W种材料分别由甲、乙、丙三个单位供应,各单位全年供应量和供应间隔日数详见表8-9。

表8-9 W材料供应情况表

平均供应间隔日数=35.64≈36(天)

如果事先未签订供货合同,或者合同中未具体规定交货日期,这时应以上年度的各单位每次进货量为权数,计算加权平均供应间隔日数。其计算公式如下:

例 某企业H种材料进货情况详见表8-10 。

表8-10 H材料进货情况表

供应间隔系数是库存原材料资金的平均占用额与最高占用额的比例。原材料从入库到投入生产,其储备量是起伏变化的:购进入库时储备量达到最高峰,随着生产的不断耗费,储备量逐渐下降,到下次进货前夕储备量最低,这种情况如图8-6所示。

图8-6 原材料储备量变化图

显然,按上述供应间隔日数计算的原材料储备量是库存周转储备的最高量,只有在一批材料刚入库时才能达到这个水平,这时,占用的资金也就最多。但由于在整个供应间隔期原材料的储备量和占用资金都低于这一“最高点”呈变化状况,因此,若用这个最高占用水平作为原材料的资金最低占用额,不符合节约资金的原则。另外,由于原材料品种很多,进货日期不同,平均每日耗用量也不尽相同,于是出现以下情形:当一种原材料刚进货,占用资金最多时,另外一种原材料占用资金不一定最多,甚至可能正好处于下次进货之前,占用资金最少。这样,它们之间虽然由于使用价值不同在实物上不可相互替代,但在资金运用上却完全可以调剂使用,以少补多,从而形成一个低于最高占用水平的平均占用额。因此,在确定原材料资金最低占用量时,应在供应间隔日数基础上,根据资金可能调剂使用的情况打一折扣,这一折扣就称为供应间隔系数。其计算公式如下:

例 某企业使用A、B两种材料,供应间隔日数分别为6天和3天,每日耗用额均为100元,则材料资金占用情况详见表8-11。

表8-11 A,B材料资金占用情况表  单位:元

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工业企业使用的原材料种类很多,它们的供货日期、金额以及投料时间、日耗量各不相同,很难计算出各种材料平均库存额,因而供应间隔系数也难以通过计算确定。通常由企业的主管部门或财政部门根据行业的特点加以规定,一般系数在50%~80%之间。

计算原材料资金最低占用量时,资金周转期中采用应计供应间隔日数。即

应计供应间隔日数=供应间隔日数×供应间隔系数

其四,保险日数。它是为了防止意外原因造成原材料供应突然中断而建立的保险储备所占用的资金日数,也就是在原材料周转储备量为零时,保险储备所能维持生产的天数。在正常情况下,保险储备是不动的,因而,它长期占用一定的资金。保险储备和周转储备的关系如图8-7所示。

图8-7 保险储备量和周转储备关系图

保险日数主要根据企业原材料供应脱期的历史资料和计划期的供应情况确定,具体确定时要注意以下两点:一是保险储备量要压缩到最低限度;二是供应正常的、就地采购的、可以代用的,以及不经常耗用的原材料,都不应计算保险日数。

同样,上述原材料资金周转期中的各种日数,也不是所有原材料都需要的,如有的不需要在途日数,还有一些不需要整理准备日数等。总而言之,应根据某种原材料的具体情况加以确定。

下面举例说明原材料资金最低占用量的确定。

例 假设某企业使用A、B两种主要材料,有关耗用和周转期资料详见表8-12,试确定该厂原材料资金最低占用量。

表8-12 原材料资金最低占用量计算表

2.辅助材料、燃料和低值易耗品资金最低占用量的核定

对于价值高、消耗大又有消耗定额的主要辅助材料和燃料可按品种或类别,采用周转期法核定其资金最低占用量,对于其他辅助材料和燃料,则可按因素法核定资金最低占用量。

低值易耗品中的生产工具和防护用品,一般采用因素法核定资金最低占用量;管理用具则通常按余额法计算其资金最低占用量。

3.修理用备件资金最低占用量的核定

修理用备件有大型备件和一般备件两种。

(1)对于大型备件,其资金最低占用量按周转期法核定。其计算公式如下:

修理用备件周转期的计算与原材料资金周转期相同。

例 某大型机器10台,每台用A备件3件,每件价格300元,备件的周转期为80天,使用期为半年,则

A备件资金最低占用量=×300×80=4 000(元)

(2)对于种类多、价格低的一般备件,可按备件的类别,采用因素法,结合设备价值的增减变化进行调整,得到资金最低占用量,计算公式如下:

4.包装物资金最低占用量的核定

包装物主要用于保护产品的使用价值和增加产品的美观价值。企业使用的包装物分自制和外购两种,对于自制包装物应视同产品并分别核定储备、生产和产成品资金最低占用量;对于外购部分,则根据是一次性包装物还是周转性包装物,核定的方法略有不同。

(1)随同产品出售的一次性包装物,其资金最低占用量计算公式如下:

公式中周转日数是指采购储备日数、商品包装日数、随同产品储存日数以及办理结算的日数。

(2)不随产品出售,多次使用的周转性包装物,其资金最低占用量计算公式如下:

公式中,包装物周转一次所需日数,是指从领用包装物包装产品开始,到发送出去,购买单位退回以及检查、修理、储存为止的日数。

将以上原材料、辅助材料、燃料、低值易耗品、修理用备件和包装物资金最低占用量加总起来,就得到储备资金最低占用量。

(五)生产资金最低占用量的确定

生产资金最低占用量,是指从原材料投入生产开始,直到产品制成验收入库为止的整个过程中所占用的合理的、最低数额的流动资金,它包括在产品、自制半成品和待摊费用等三个资金项目。由于在产品与自制半成品同属需进行加工的未完工产品,故在确定资金最低占用量时,可将它们合并为在产品资金项目进行计算。

1.在产品资金最低占用量的计算

在产品资金最低占用量通常按产品品种采用周转期法核定。如果在产品品种规格复杂,可将产品归类,并按类别核定。计算公式如下:

(1)计划期产成品平均每日产量。它指该产品的计划期产量除以计划期日数。

(2)产成品单位计划成本。它可直接由成本计划提供。

(3)在产品成本系数。它是指在产品的平均成本占产成品成本的比例。计算公式如下:

产成品单位计划成本乘以在产品成本系数就是在产品平均单位成本。可见在产品平均单位成本是在产成品计划单位成本的基础上打了一个折扣,这个折扣就是在产品成本系数。在核定在产品资金定额时,之所以要考虑这个“折扣”,是因为产成品成本不是在生产过程开始时就全部形成的。制造产品的生产费用是随着生产过程中所需要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制造费用等陆续投入而逐步发生和递增的。直到产品制成时,才形成产成品成本这个数,故在产品成本总是要低于产成品成本,而且不同完工程度的在产品其成本也是不一样的。因此,确定在产品资金最低占用量时不能按产成品单位成本计算,而必须打个“折扣”,即乘上在产品的成本系数。

在产品成本系数大小与生产过程中的费用发生情况有关,其具体计算方法如下:

其一,对生产周期较短,能明确每天生产费用发生额的产品,可按下列公式计算在产品成本系数:

例 某产品生产周期为4天,单位产品计划成本1 000元,生产费用的发生情况详见表8-13。

表8-13 某产品生产费用发生情况表  单位:元

其二,对于原材料在开始时一次全部投入,工资及其他费用在生产过程中均衡投入的产品可按下列公式计算在产品成本系数:

上式还可推导为:

例 某产品计划单位成本1 000元,原材料一次投入500元,工资与其他费用计500元,在生产过程中均衡发生,则

其三,对于原材料在生产过程中分批投入,其他费用在生产过程中均衡发生的产品,原材料费用应乘以一个折扣率,再计算在产品成本系数。计算公式如下:

上式也可写成:

例 某产品生产周期为4天,原材料成本500元,其中第一天投料400元,第三天投料100元,工资及其他费用500元在4天中均衡发生,单位产品计划成本为1 000元,则

其四,对于生产过程复杂,需要分阶段投入原材料和其他费用进行生产的产品,应先按生产阶段分别计算在产品的成本系数,然后再计算综合在产品成本系数。各阶段的在产品成本系数,应视具体情况选用以上三种公式,综合在产品成本系数可按下式计算:

例 某厂生产A产品,各阶段的费用发生额及生产周期详见表8-14。

表8-14 A产品费用发生额和生产周期情况表  单位:元

该产品所需原材料在各阶段开始时一次投入,工资及其他费用均衡投入,则

毛坯库在产品成本系数=100%

(4)生产周期。它是指某项产品从原材料投入生产开始,直到产品制成验收入库为止所经历的天数,中间包括工艺加工时间、上下工序之间必要的停留时间以及产品入库前的检验时间等。工业企业的生产周期可采用技术定额查定法测算确定或利用以下公式确定:以上计划期产品平均日产量、单位计划成本、在产品成本系数和生产周期四因素确定后就可计算在产品的资金最低占用额。在产品资金最低占用量的计算详见表8-15。

表8-15 生产资金最低占用量计算表

(六)成品资金最低占用量的确定

成品资金包括产成品和外购商品两个项目。

1.产成品资金最低占用量的计算

产成品资金最低占用量是指从产品制成入库到发出销售取得货币收入为止这一阶段所占用的合理的、最低的资金数额。

产成品资金最低占用量的确定,一般是按产品品种分别确定。若企业产品品种较多,可以就其主要产品分品种确定。其他次要产品可适当归类,分类确定。确定产成品资金最低占用量通常采用周转期法。其计算公式如下:

公式中的产成品资金周转期包括产成品的库存日数、发运日数和结算日数。

(1)库存日数。它是指产成品验收入库后在库储存的天数。若是组织成批发货,这时库存日数包括积累成批日数、选配日数和包装日数。积累成批日数又称发货间隔日数,是指按销售合同规定,组织一批发出商品数量所需要的时间。选配日数是指把不同品种、规格的产品选配成套所需要的日数。包装日数是指发运前对产品进行包装的日数。必须指出的是,在确定库存日数时,不应将上述三部分时间简单加总,因为各项工作是可以交叉进行的,具体应视情况而定。

(2)发运日数。它是指将产品运达机场、车站、码头、办理托运手续和取得运输凭证所需要的日数。

(3)结算日数。它是指从取得运输凭证开始,直到取得货款为止所需要的日数。若收到货款在先,发货在后,则不需要计算结算日数。

2.外购商品资金最低占用量计算

外购商品是指从外面购入不需要在本厂进行任何加工,随同产品销售的配件。外购商品占用的资金是成品资金的一部分,也应确定资金最低占用量,确定方法可采用周转期法。其计算公式如下:

公式中,外购商品资金周转期包括在途、库存、发运和结算所需日数。在途日数的确定与确定原材料资金最低占用量时相同;库存、发运、结算日数与产成品资金最低占用量确定方法相同。

企业将各种产成品资金最低占用量汇总后,再加上外购商品资金最低占用量,就可得到企业的成品资金最低占用量。成品资金最低占用量的计算确定详见表8-16。

表8-16 成品资金最低占用量计算表

当储备资金、生产资金和产成品资金的最低占用量分别确定后,只要将三者合计,即可得到企业整个存货资金最低占用量。

三、存货决策

存货决策的主要内容是确定最佳的存货批量,使得存货的总成本最低,这个批量称为经济批量。

(一)最佳采购批量

最佳采购批量在这里可称为经济订货量,它是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来确定的。经济订货量模型涉及存货的成本。存货成本是指持有一定的存货所发生的支出,与采购、储存原材料有关的存货成本可分为取得成本、储存成本和缺货成本三类。

1.取得成本

是指为取得某种存货而支出的成本,它又可分为采购成本和订货成本两种。

(1)采购成本。是指由存货买价和运杂费构成的成本。这部分成本与采购量一般成正比例变化。

(2)订货成本。是指为订购材料、商品而发生的成本,如专设采购机构的办公费、折旧费、差旅费、邮费、电报电话费等。订货成本一般与订货的数量无关,而与订货的次数有关。

2.储存成本

是指为保存存货而发生的成本,包括储存过程中发生的仓储费、搬运费、保险费、占用资金应计利息以及存货破损和变质损失等。一般来说,单位产品在一定时期内的储存成本是一定的,那么储存成本总额就取决于这一时期内的平均储存量。

3.缺货成本

是指由于存货供应中断而造成的损失,比如原材料供应中断造成的停工损失、临时高价采购而发生的额外支出等等。

上述各项成本中,有些成本在确定经济批量时可以不考虑。如采购成本等于购货量与单位购货成本(主要是单价)的乘积,而对于单位购货成本,企业是无法控制的,因此在存货决策中采购成本被视为无关成本。再如,缺货成本难以计量,并且在存货决策中不允许出现缺货现象,故此项成本也不予考虑。那么与采购批量决策有关的存货成本就剩下订货成本和储存成本了。

假定企业某一特定存货的全年需要量(以D表示)已经确定不变,并且这种存货每批用完后能随时得到补充,那么该种存货一定期内的平均储存量为(Q代表每次订货量),存货的储存成本为每单位的存货储存成本(C)与平均储存量的积,即C ;该期间订货次数为存货全年需要量(D)与每次订货量(Q)的商,即,故订货成本等于该期订货次数与每次订货成本(K)的乘积,即K。这样,存货总成本(以TC表示)公式为:

上式表明,储存成本与每次订货量成正比例变化,即每次订货量越多,平均储备量也就越多,故而储存成本亦越高;但是,每次订货量越多,订货次数就越少,订货成本也就越低。存货决策就是要兼顾储存成本和订货成本降低的要求,找出能使存货总成本最低的订货量(Q0),即要找出一个最佳采购批量。上面分析的情况如图8-8。

下面根据存货总成本公式建立经济批量模型。对存货总成本求Q的一阶导数,并令其结果等于零,即:

图8-8 成本与订货量关系图

上式称为经济订货量或经济批量模型,Q0即为最佳采购批量。

例 某厂A种外购材料全年需要量为10 000千克,预计每次订货费用为100元,单位储存费为1.60元。试确定该厂最佳采购批量。

将上述数据代入经济批量公式,得

经济批量除了利用数学模型求解,还可以通过“逐批测试法”求得。

例 假定某厂拟定每次订货量分别为2 500、2 000、1 000、500千克4个方案,各方案的经济批量详见表8-17。

表8-17 经济订货量计算表

根据计算,丙方案即每次订货批量为1 000千克时,存货总成本最小,故该厂应选1 000千克作为最佳订货量。

(二)最佳生产批量

经济批量模型也可用于确定最佳生产批量,即每批生产多少数量最为经济。不过,这时模式中的有些因素要作相应变化。

首先,与自制产品(如零部件)有关的成本包括调整准备成本和储存成本,而没有订货成本。这里的储存成本是指自制产品入库储存过程中所发生的费用,费用的内容(项目)与储存外购原材料的费用相似。而调整准备成本是指每批产品投产前需要进行一些调整工作(如调整机器、领取原材料、准备工卡模具等)所发生的成本,它与每批数量没有直接关系,但与生产的批数成正比。

其次,这里的储存成本确定方法与原材料储存成本也有所不同。采购材料都是一次进货,逐步耗用。而生产的零部件或产品是逐日生产并验收入库,同时又逐日耗用(出售)。设每批产量为Q,而每日入库产品为P,则为该批产量全部入库所需日数;又设d为每日领(耗)用量,D为全年需要量,C为单位产品的全年储存成本,则

又设S为每批产品的调整准备成本,则

故与生产批量有关的总成本:

根据上式,对Q求一阶导数并令其为零,得:

Q为最佳生产批量,又叫经济生产批量,能够使总成本最低。

例 某企业每年需要生产某种零件36 000个,生产设备每天能生产400个,每日领用100个。每批调整准备成本为200元,每个零件每年的储存成本为1元。试求最优生产批量和最优生产批数。

必须指出的是,虽然经济批量是一个很有用的方法,但由于使用该法时有一些假定条件,比如,存货每天耗用量相同,存货单位成本不变等等,使得该法在实际应用中受到一定限制。

四、存货控制

(一)存货资金的归口分级控制

存货资金归口分级控制是一种责任制,它是在厂长(经理)统一领导下,以财务部门为主,集中管理和控制企业的存货资金;与此同时,根据使用和管理、物资管理和资金管理相结合的原则,把有关资金的使用指标和管理要求落实到各个职能部门,再由它们按存货资金的用途将指标进行分解,具体落实到所属车间、工段、班组和仓库直到个人,做到层层负责,形成一个横向和纵向的存货资金控制网络。

实行存货资金归口分级管理,有利于明确经济责任,调动各有关方面参加资金管理的积极性;同时,由于各职能部门和人员直接从事供、产、销活动,最熟悉和掌握各种存货的运用情况,因而发动他们参与控制能充分挖掘节约资金的潜力。

存货资金归口分级控制的具体内容是:

1.原材料、辅助材料、燃料、包装物等资金占用指标由供应部门负责控制。

2.各项专用工具和一般修理工具资金占用指标由工具部门负责控制。

3.各项修理用备件资金占用指标由设备部门负责控制。

4.各种劳动保护用品资金占用指标由劳动工资部门负责控制。

5.各种在产品及自制半成品资金占用指标由生产部门负责控制。

6.各种产成品资金占用指标由销售部门负责控制。

7.待摊费用资金占用指标由财务部门负责控制。

在存货资金占用指标分解归口后,各职能部门将进一步把分管控制指标再行分解,层层落实。

(二)ABC控制法

ABC控制法又称ABC重点管理法,该法根据经济现象中普遍存在的“关键少数”和“次要多数”,按照突出重点照顾一般的原则,把经济现象的全体按某种标志划分为A、B、C三类,采取有区别、有主次地管理和控制。

企业的存货种类很多,它们的价值量、使用量、采购补充的难易程度等等各不相同,因此,对它们的管理应有所区别。运用ABC控制法,一般根据存货的品种及其资金占用额,将全部存货划分为A、B、C三类:

A类存货。其品种数量约占全部存货品种的5%~10%,但资金占用数额约占全部存货资金的60%~80%。

B类存货。其品种数量约占全部存货品种的20%~30%,但资金占用数额约占全部存货资金的15%~30%。

C类存货。其品种数量约占全部存货品种的60%~70%,但其资金占用数额却只占全部存货资金的5%~15%。

显然,A类存货品种少但所占资金多,属“关键少数”,其损坏、变质会大大增加存货成本,故宜从严控制;B类存货品种、资金占用皆不大,可作一般控制;C类存货品种多但价值低,属“次要多数”,只需作简单控制,不必花费过多的精力。

ABC控制法的一般步骤如下:

1.将每一种具体存货按其在一定期间(如1年)占用资金数额的大小依次排列。

2.计算各种存货占用资金占全部存货资金的百分比(金额比重),并累计此百分比。

以上两步可通过编制“累计表”进行。

3.按A类金额比重70%,B类金额比重20%和C类金额比重10%的标准,把全部存货大体上划分为A、B、C三类。

4.计算各类存货品种占全部存货品种的比重及累计百分比。

5.绘制ABC分类图。如图8-9所示。

图8-9 ABC分类图

(三)库存存货动态控制

库存存货(原材料)动态可通过最高储备量、最低储备量、保险储备量和采购时点储备量这四个指标来反映和控制。

1.最高储备量

最高储备量是库存物资即将超储的极限。正常情况下库存达到最高储备量即应暂停进货。

最高储备量=平均每日耗用量×(供应间隔日数+整理日数+保险日数)

2.最低储备量

最低储备量是库存物资即将不足的极限。库存量达到最低储备量时应及时进货。

最低储备量=平均每日耗用量×(整理日数+保险日数)

3.保险储备量

保险储备量是为了防止意外情况发生使供应中断造成停产损失而储备的物资数量。

保险储备量=平均每日耗用量×保险日数

4.采购时点储备量

采购时点储备量是开始采购的讯号。当库存达到采购时点储备量时,应及时组织进货,以保证必要的库存量。

采购时点储备量=平均每日耗用量×(整理日数+保险日数+采购和入库间隔日数)

上述四种控制指标如图8-10所示。

图8-10 库存动态控制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