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

时间:2022-07-1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一)区域间差距逐渐缩小自2008年,持续了多年的“东高西低”的经济增长格局开始出现变化,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的增速开始全面超越东部地区。一系列区域规划的实施,必将推动区域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形成区域联动发展的新格局。这将有助于克服思想桎梏,加大与周边地区合作,带动我国经济的整体发展。

(一)区域间差距逐渐缩小

自2008年,持续了多年的“东高西低”的经济增长格局开始出现变化,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的增速开始全面超越东部地区。这种态势2010年以后表现地更为明显,中西部、东北地区与东部地区的经济总量差距也逐渐缩小。

以人均可支配收入来衡量,近年来我国区域间的差异逐步缩小。由表12-23显示,2010年至2013年,东、中、西部及东北地区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呈现逐渐增加态势。值得注意的是,如果说2010年中部、西部和东北部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速刚刚追平东部地区,那么,2011年至2013年,中部、西部和东北部的增速均已经超过东部地区的增速。虽然从绝对值的角度来看,仍然是东部地区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保持在较高水平,但是可以发现,中部、西部和东北部与东部的差距在明显缩小。

表12-23 东、中、西部及东北地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单位:元,%

数据来源:2014年中国统计年鉴。

(二)区域间产业转移明显

依据2010年印发的《国务院关于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指导意见》,我国给予中西部承接产业转移在财税、金融、投资、土地等共6方面的支持,力争把中西部地区打造成产业转移的首选地。当前我国产业分工已经进入深度调整期,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步伐在逐步加快。相对而言,中部地区资源丰富、要素成本低、市场潜力大,具有承接产业转移的优势。中部各省市围绕皖江城市带、武汉城市圈、中原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城市群等具有较大经济发展潜力的城市群进一步改善基础。这样,一方面中部各省市拥有了承接产业转移的指导意见,同时又拥有了坚实的基础。中部正成为新的投资热点地区和产业集聚地区。

目前我国中西部地区城镇化率相对较低,工业化也尚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因此,相当长时间内,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重点将向中西部转移,这同样有利于中西部地区继续保持经济快速增长,和承接产业的快速转移。

(三)城市群的地位突出

随着城市户籍和社会保障等制度的逐步完善,新增城市人口主要向能够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和生存空间的城市群集聚。以主要城市群为支点,通过核心城市的引领与示范,形成整个城市群共同发展的新格局,城市群在区域协调发展中的地位进一步突出。国家发改委下发的《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城市群发展的指导意见》和《〈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实施意见》,特别明确了中部地区的发展蓝图,并提出了加速一体化建设的概念,着眼于如何落实武汉城市圈、中原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皖江城市带、环鄱阳湖城市群和太原城市圈六大城市群发展上,有效推动城市群的发展,从而进一步带动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

(四)密集出台区域规划

2009年至2014年,中央密集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针对长三角、珠三角、海峡西岸、东北地区、京津冀等多个区域的经济发展规划。可见,区域发展已成为继4万亿元投资和10大产业规划后,我国经济赖以复苏和发展转型的又一重要战略。一系列区域规划的实施,必将推动区域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形成区域联动发展的新格局。这将有助于克服思想桎梏,加大与周边地区合作,带动我国经济的整体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