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我国区域经济分工的特点

我国区域经济分工的特点

时间:2022-06-1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我国区域经济分工的另一显著特点是,南北之间的区域分工明显。区域经济分工的基本方式是垂直分工和水平分工两种。区域水平分工是指相关区域各自发展不同的经济部门或者生产具有差异的同类产品所形成的专业化分工。我国区域经济分工的第四个特点是,各省区专业化部门均有所发展,但发展程度不一。

3.2.3 我国区域经济分工的特点

我国的区域经济分工或者说各产业的主要聚集地区,总的来说与地区资源禀赋的特征,与各类资源及生产要素的分布状况是相一致的。

如煤炭开采主要集中在山西、河南、黑龙江、河北等煤炭资源富集地区。20世纪90年代煤炭新井建设的重点,开始大规模地向内蒙古、陕西、宁夏等西部省份转移。石油开采则主要集中在黑龙江和沿海地区的山东、辽宁、河北和天津等省市,与我国石油资源探明的贮量分布正相吻合;21世纪石油勘探与新区建设的重点,将朝着远景储量最集中的新疆地区转移。以钢铁工业而言,则主要集中在辽宁、湖北、河北、四川和上海等省市,其中除上海依靠进口矿石外,其他数省均为我国特大型铁矿所在地。从纱、布等纺织品来看,主产区是江苏、山东、上海、湖北、河北、河南等省市,其中除上海外,其他数省均为我国棉花的南北方主产区。从食糖来看,主产区为广东、广西、云南、福建、海南以及黑龙江、内蒙古等甘蔗和甜菜主产地。以机械工业而言,则主要分布于江苏、上海、辽宁、山东和四川等技术力量密集的地区。

区域经济分工与地区资源禀赋基本一致,是我国区域经济分工的首要特点之一。

我国区域经济分工的另一显著特点是,南北之间的区域分工明显。

相当长的时期以来,说到区域经济分工,更多的都是指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带或各大经济区之间的分工,而忽视了我国南北之间的分工问题。实际上我国的区域经济分工更鲜明地体现在南北之间。从工业结构来看,明显地呈“南轻北重”格局;从产品输出结构看,北方输出初级和中级产品,南方则输出最终产品。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3》的相关资料分析,2002年霍夫曼系数(轻工业净产值与重工业净产值之比)大于1的省份,即轻工业比重大于重工业比重的省份全国有4个,分别为浙江、广东、福建和海南,这4个省份都位于我国的南部沿海。2002年霍夫曼系数离差大于0的,即霍夫曼系数大于全国平均数的省份共有8个,如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海南、重庆、四川等,也都是南方省份。相应的,所有14个北方省份的霍夫曼系数离差均小于0,且离差值总体上比较大,而霍夫曼系数离差小于0的南方省份,离差值普遍地比较接近于0。由此可见,“南轻北重”的区域经济格局应该说是客观存在的。

我国区域经济分工的第三个显著特点是,三大地带之间的分工仍然以资源-加工型垂直地域分工为主。

区域经济分工的基本方式是垂直分工和水平分工两种。

区域垂直分工即相关区域在社会生产的同一个生产过程的不同阶段或同一个产业链上所进行的专业化分工。一般而言,一个完整的社会生产过程总是由初级产品生产、中间产品生产和最终产品生产三个主要阶段构成,同时还需要有关的配套服务。由于不同的生产阶段要求的技术不同,因而常见的情况是,发达区域多生产最终产品,次发达区域多生产中间产品,而欠发达区域则多以初级产品生产和提供配套服务为主。因此,区域垂直分工经常可看作是按照经济发展水平进行的一种区域分工。

区域水平分工是指相关区域各自发展不同的经济部门或者生产具有差异的同类产品所形成的专业化分工。即区域水平分工包括两种不同形式的水平分工,一种是不同的区域选择不同的经济部门进行专业化生产,另一种是不同区域选择同种类但具有某些差别的产品的生产。前一种类型不同区域生产的是不同的产品。后一类型不同区域生产的产品种类相同,但在产品的品质、功能、品牌甚至服务等方面是不同的。这主要是适应于不同层次的市场需求而形成的。

我国现有的区域经济分工格局,是过去计划经济时期按照比较优势原则建立和发展起来的,由于中西部地区能源和矿产资源丰富,而东部地区经济基础较好,劳动力素质较高,国家按照比较优势原则,总体上形成了“中西部资源开发-沿海加工制造-产品返销内地”的垂直地域分工格局。改革开放以后,虽然各地区部门内产品分工有了很大程度的发展,并在区域经济分工上出现了一个以区域垂直分工为主逐步向两种分工方式并存转化的过渡和演化,但从总体上看,过去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带之间“资源-加工型垂直地带分工”格局并没有发生根本改变。

分析我国区域经济分工的特点,区位商是一个重要的参考指标。

如果把区位商大于1.1的产业看作具有一定专业化意义的产业,则在1997年的40个工业行业中,东部地区在全国具有一定专业化的产业仍主要是轻纺和重加工业,尤其是纺织、服装、各种制品和机械电子工业;而中西部具有一定专业化意义的产业大多属于采掘业和原材料工业,以及一些以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和国防工业(1)

我国区域经济分工的第四个特点是,各省区专业化部门均有所发展,但发展程度不一。

选取区位商大于1.5和占地区产值比重超过10%两个指标来衡量,对2001年全国各省区的专业化水平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全国31个省市区中,拥有专业化部门的省份共有22个,其中上海的专业化部门为4个,是拥有专业化部门最多的省份,分别为:交通设备、电子设备、黑色冶金、电气机械及器材。拥有3个专业化部门的省份有天津、甘肃、青海、宁夏4个省份。其中,天津是化学工业、电子设备和黑色冶金;甘肃是石油加工、有色冶金和电力;青海是石油天然气开采、有色冶金和电力;宁夏是化学工业、有色冶金和电力。拥有2个专业化部门的省份有9个,包括:北京(电子设备和黑色冶金)、山西(煤炭采选和黑色冶金)、辽宁(石油加工和黑色冶金)、吉林(交通设备和化学工业)、黑龙江(石油天然气开采和石油加工)、江苏(纺织和化学工业)、浙江(纺织、电气机械及器材)、广东(电子设备、电气机械及器材)、新疆(石油天然气开采和石油加工)。只有1个专业化部门的省份是8个,分别是河北(黑色冶金)、内蒙古(黑色金属开采)、山东(食品加工)、湖北(交通设备)、重庆(交通设备)、贵州(电力)、云南(烟草加工)、陕西(石油天然气开采)。另有9个省份没有明显的专业化部门,包括安徽、福建、江西、河南、湖南、广西、海南、四川、西藏。

各省专业化部门的分布情况,也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南轻北重”的南北分工和东中西“资源-加工型垂直地域分工”的分工格局。这实际上也是我国地区资源禀赋分布不均在区域分工上的表现。

在各省区的部门专业化分工中,有一种倾向需要引起特别注意,这就是一些具有特定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的省区出现的过度专业化倾向。这尤以山西省和云南省最为突出。2001年,山西省煤炭采掘业的区位商为11.8,原煤产量将近2.8亿吨,相当于全国原煤产量的1/4,产值占了该省的17%。云南省烟草加工业的区位商为12.7,卷烟产量将近600万箱,占到全国产量的18%,产值占到该省GDP的20%。山西和云南两省这种高度专业化的产业结构,虽然有利于充分发挥和利用各自的资源及产业优势,但过度的专业化也同时制约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主导产业的更替,不利于区域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