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北京休闲农业总体情况

北京休闲农业总体情况

时间:2022-07-1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一)休闲农业的含义休闲农业的基本概念是利用农村设备与空间、农业生产场地、农业产品、农业经营活动、自然生态、农业自然环境、农村人文资源等,经过规划设计,以发挥农业与农村休闲旅游功能,增进民众对农村与农业的体验,提升旅游品质,并提高农民收益,促进农村发展的一种新型农业。④开展北京乡村旅游商品开发系列活动。

(一)休闲农业的含义

休闲农业的基本概念是利用农村设备与空间、农业生产场地、农业产品、农业经营活动、自然生态、农业自然环境、农村人文资源等,经过规划设计,以发挥农业与农村休闲旅游功能,增进民众对农村与农业的体验,提升旅游品质,并提高农民收益,促进农村发展的一种新型农业。

休闲农业是在经济发达的条件下,为满足城里人休闲需求,利用农业景观资源和农业生产条件,发展观光、休闲、旅游的一种新型农业生产经营形态。休闲农业也是深度开发农业资源潜力,调整农业结构,改善农村环境,增加农民收入的新途径。休闲农业的基本属性是以充分开发具有观光、旅游价值的农业资源和农业产品为前提,把农业生产、科技应用、艺术加工和游客参加农事活动等融为一体,供游客领略在其他风景名胜地欣赏不到的大自然情趣。

(二)北京休闲农业的发展历程

自20世纪90年代初至今,北京休闲农业的发展经历了近20个年头。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1.第一阶段:自发萌芽发展时期(1994年前)

20世纪80年代后期,在昌平区十三陵旅游区出现了向游人开放的观光桃园,游客购票入园后可自行采摘、品尝鲜桃,在游览结束时,桃园会赠送游客一袋自己采摘的桃子,这种观光形式深受游客欢迎。

1988年,大兴县举办了第一届“西瓜节”,开展了“瓜乡一日游”,通过选瓜、品瓜、评瓜活动,为游客提供了参与性活动,在吸引游客的同时,瓜农也因此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收入。由于利益驱动,其他类型的果园也相继对外开放,观光果品涉及梨、苹果、李子、杏、红果、板栗、樱桃等多个品种。

20世纪90年代初,郊区很多渔场开辟了钓鱼区,有的还建起了垂钓宫,专门开展钓鱼活动;森林公园进行了基础设施配套,正式对外开放;部分村庄整修了闲置的民居,接待游客,休闲农业有了较快发展。

2.第二阶段:政府引导成长时期(1995—2002年)

民俗旅游接待户、民俗旅游专业村为形象代表的北京休闲农业,无论从内容、形式还是功能、效果,与发展初期相比,发生了质的飞跃。1998年,北京市第一次召开观光农业工作会议,标志着北京市休闲农业正式进入政府引导成长期,整个产业的规模与效益迅速扩大。

3.第三阶段:规范管理启动时期(2003—2005年)

2003年,北京市农委和市旅游局制定了民俗旅游村和民俗旅游接待户标准;同年,开展首批市级民俗旅游村和民俗旅游接待户的评定工作。2004年初,成立了全国首家“北京观光休闲农业行业协会”,制定了市级观光农业示范园的标准;8月配合市农委开展了首批市级观光农业示范园的评定工作;11月,开展第二批市级民俗旅游村和民俗旅游接待户的评定工作。

2003年“非典”疫情刚刚结束,郊区乡村旅游就出现了井喷式爆发的局面。平谷北寨红杏采摘节,一个村一天接待旅游车辆一千多部;昌平、延庆民俗旅游村户全部客满,周末去旅游,需提前一周预定;门头沟、海淀出现游客在路旁郊野野营的现象。在黄金周或周末,部分区县民俗旅游接待村户常出现游人爆满的情况。

4.第四阶段:品质提升发展时期(2006年起)

从2006年开始,北京休闲农业更加注重品质的提高。主要体现在以下六方面:

①评定1000个乡村民俗旅游接待明星户。

②加强硬件设施建设,对于符合标准、规划可行、综合效益强的项目予以资金扶持。原则是先干后奖、以奖代补。例如,北京观光园道路扶持项目(道路硬化、增强可进入性),北京观光农业园区建设项目(设施大棚、田间游路),乡村旅游与观光农业项目(打造乡村旅游带、农业主题公园、乡村旅游商品),休闲农业提升工程(升级乡村旅游带、民俗村、观光园)等。

③打造区域品牌,发挥整合优势。

④开展北京乡村旅游商品开发系列活动。

⑤开展“凤凰乡村游,体验新农村”活动。

⑥注重现代网络宣传作用,丰富了“北京乡村旅游网”的建设内容,除政务版外,还针对消费者开发了商务版。

(三)北京休闲农业的发展概况

近年来,北京市乡村旅游呈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北京市政府明确提出了“以投资、消费双轮驱动,打造城市、郊区两个市场,坚持‘一区(县)一色’、‘一沟(村)一品’的特色发展道路,实施城乡旅游产业一体化战略,逐步形成乡村旅游休闲度假产业体系,不断促进乡村旅游产业升级。”目前,北京休闲农业已基本形成了区域特色鲜明的产业布局,形成了标准化的管理体系,打造了系列化的乡村旅游产品体系,探索出了有效的营销手段,引入了形式多样的投融资模式,休闲农业已经成为北京旅游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1.规模逐步扩大

截至2010年,北京郊区休闲农业园有1303个,与2009年相比增长0.7%,其中北京市观光农业示范园95个;接待游客1774.9万人次,同比增长11.1%;实现收入17.8亿元,同比增长16.7%。市级民俗旅游村207个,民俗旅游户7979户;接待游客1553.6万人次,同比增长11.5%;实现收入7.3亿元,同比增长20.7%。2010年,全市休闲农业共接待游客3328.5万人次,同比增长11.3%;实现收入25.2亿元,同比增长18.3%;直接从业人员达到5.9万人,实际经营的民俗旅游户,户均年收入9.2万元。

图1-1 2008—2010年度数据对比图

表1-1 2008—2010年度发展情况

2.产业形态日趋多样

从最初简单的“吃农家饭、住农家院、摘农家果”,向休闲农庄、乡村酒店、休闲农业产业区、乡村旅游带等多形态发展。从功能上看,从最初的观光、采摘,向休闲、体验、养生、健身,乃至商务、度假等功能多样化、产业融合化、服务综合化方向发展。

3.开发模式不断创新

从经营规模上看,从一家、一户、一园的分散状态,向一沟一谷、一片一带、一个乡镇甚至几个乡镇的规模化、集群化方向发展。从开发主体上看,从以农户经营为主,向农民专业合作社、社会资本参与、专业酒店托管等投资主体多元化、股份社会化、经营专业化方向发展。

4.空间布局日益广泛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休闲农业项目从最初的分散在旅游景区、景点周围,向近郊、平原、山区全方位发展;从最初的星星点点,向点、线、面相结合发展。

5.发展成效逐步显现

休闲农业的发展促进了农民就业增收,提升了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品位,提高了市民的幸福指数。在郊区不少地方,一些农民通过发展休闲农业和民俗旅游实现了就地就业,增加了收入。都市型现代农业通过以农促旅,以旅带农,农旅结合,实现了种养业、农产品加工业和农村第三产业的融合发展,提高了农业生产的附加值。对于市民来说,休闲农业的发展,给他们提供了近距离休闲郊游、参与农作、体验农村的场所和空间,促进了城乡交流互动和市民幸福指数的提高。

目前在不少村、有些乡镇,休闲农业已经成为主导产业之一。对于农民来说,休闲农业使他们足不出户走上了致富路。对于市民来说,到农村去旅游,到郊区去观光,到农家去吃饭,已经成了一种时尚。可以说,休闲农业已经成为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成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方向,成为基层政府落实党的富民政策的重要抓手,成为连接城乡、促进城乡居民交流的桥梁。

(四)北京休闲农业的发展优势及特点

1.发展优势

(1)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休闲农业发展

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财政、信贷、出口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休闲农业发展。2007年和2010年中央1号文件以及《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国发〔2009〕41号)都对发展休闲农业提出了具体要求,指明了方向。其中2010年中央1号文件着重强调,推进乡镇企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扶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积极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森林旅游和农村服务业,拓展农村非农就业空间。2011年5月3日,北京市副市长夏占义同志在《2011年五一假期京郊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动态监测报告》上批示:如何提高乡村游的服务水平及创收水平,望认真、具体分析、研究、创新。

(2)“世界城市”的建设,为休闲农业向更高的方向发展奠定了基础

2010年年初,北京市委市政府提出,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国际化、现代化的世界城市。建设世界城市,重点在于人文、科技方面的打造,关键在于生态、环保方面的建设。而休闲农业正是以保护生态为前提,截止到2009年,北京市农业总服务价值为120亿元,其中生态价值90亿元,是产品价值的3倍。因此要将北京建成繁荣、文明、和谐、宜居、宜游的世界级城市,就要重点提升农业生态价值,更快更好地发展休闲农业。

(3)北京市经济的快速发展为休闲农业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

从世界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来看,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超过1000美元后,居民的需求结构开始转变。而我国2008年,人均GDP就已经突破3000美元,北京市2009年,人均GDP已经突破10000美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了1万元人民币,达到11986元,这意味着我国尤其是北京市居民的消费结构将发生重要改变,休闲消费无疑会成为其中的一大亮点,休闲农业市场潜力巨大。

(4)高铁和高速的发展促进了休闲农业的区域化发展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的铁路事业也得以蓬勃发展。火车提速、高铁布局,无数条铁轨正如织如网密布在中华大地上。高铁和高速的快速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中国旅游经济。无论从大的宏观布局来看,还是具象到城市旅游发展,高铁和高速的快速发展促进了生产力布局的调整,推进了旅游区域经济发展,也为休闲农业区域化合作带来了发展机遇,加速了农村城镇化进程,带动了就业,甚至还改变了城乡休闲农业发展的格局。

2.发展特点

在需求拉动、供给推动、政策引导的合力作用下,休闲农业从小到大,从点到面,逐步发展起来,呈现出六个特点:

一是从认识上看,全市上下逐步统一思想,把休闲农业作为统筹城乡经济发展、优化农业产业结、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增加农民收入的战略性产业给予积极引导和大力支持。

二是从产业形态上看,从简单的“吃农家饭、住农家院、摘农家果”,向休闲、体验、养生、健身,乃至商务、度假等功能多样化、产业融合化、服务综合化方向发展。

三是从空间布局上看,休闲农业项目从最初的分散在旅游景区、景点周围,向近郊、平原、山区全方位发展。

四是从经营规模上看,从一家、一户、一园的分散状态,向一沟一谷、一片一带、一个乡镇甚至几个乡镇的规模化、集群化方向发展。

五是从经营主体上看,从以农户经营为主,向农民专业合作社、社会资本参与、专业酒店托管等投资主体多元化、股份社会化、经营专业化方向发展。

六是从发展成效上看,休闲农业从最初的副业、零打碎敲、星星点点,向目前的区域性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发展。在郊区有些乡镇、有些地区,休闲农业已经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

(五)北京休闲农业的发展经验

1.从学术概念到政府决策

1993年发布的《北京市农业区域开发总体规划》中,首次提出“观光农业”这一概念,提出郊区农业的主要功能之一是“保护、美化首都生态环境,发展休闲农业,使之成为中外宾客的旅游胜地和城市居民度假休息的场所”,并且进一步划分出“大兴、房山沙地观光农业开发区”。

1993—1994年,北京市进一步组织了《大兴、房山沙地观光农业开发项目规划》。这是北京市第一个休闲农业区域规划。在此基础上,由北京出版社出版了《观光农业》一书,这是国内在休闲农业领域的第一本专著。

1996年,北京市农村工作会正式提出北京要发展休闲农业。

1997年,北京市政府召开全市观光农业研讨会,时任市长助理岳福洪出席并发表讲话。

1998年5月,北京市计划委员会、市政府农林办公室、市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委员会联合发布《北京市观光农业发展总体规划》;同年8月,召开全市观光农业工作会议,休闲农业正式提上政府工作议程。在政策支持、市场需求的双重刺激下,产业规模急剧扩张。

2004年,北京市发布了《2005—2010年北京市乡村旅游发展规划》。

2.出台行业标准,规范服务行为

2003年,北京市制定民俗旅游村和民俗旅游接待户标准,开始对市级民俗旅游接待户、民俗旅游村的评定工作;

2004年,制定了《北京市观光农业示范园的评定标准(试行)》,随即于2004年、2005年、2007年、2009年分别评定出了四批共计95个北京市休闲农业示范园。

2007年,制定了北京市地方标准《乡村民俗旅游村等级划分与评定》和《乡村民俗旅游户等级划分与评定》,并对全市的市级民俗旅游村进行了复核,保证了休闲农业的品质与规范。

2009年,制定了《乡村旅游特色业态标准及评定》,规定了养生山吧、山水人家、国际驿站、休闲农庄、乡村酒店、生态渔家、民族风苑、采摘篱园等八个乡村旅游新业态的地方标准,成为全国首批乡村旅游新业态地方标准。

目前,北京市正在研究制定“京郊人家”标准。在新的形势下,为提升郊区休闲农业的档次,规范民俗旅游户的发展,组织力量研究起草了“京郊人家”评定标准,拟通过北京市技术监督局,变成一个地方标准,这一标准比市级民俗户的要求更高。

3.多轮驱动,品质提升

2007年1月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北京市委书记刘淇参观北京市农产品包装设计暨乡村旅游商品展示会时指出,将农产品与旅游休闲结合起来,是探索农民致富的一个路子,是现代农业发展的趋势,将城市的技术、创意、市场等要素与农村资源结合起来,是现代观光农业的特点。从此,吸引社会参与、开发旅游商品、突出文化创意逐渐成为北京休闲农业提升品质的重要手段,北京休闲农业进入了品质提升发展时期。

(1)产品多样化

经过20年的努力,北京休闲农业的内容,早已超越了最初的“吃饭、住宿、采摘”,融合山水、森林、温泉、滑雪、农事体验等内容的乡村休闲活动、面向高端市场的乡村俱乐部、乡村会所等等各种类型的休闲农业项目获得了综合发展。

(2)布局全方位

北京休闲农业项目呈圈带状分布在北京周边,民俗旅游村主要分布在远郊山区、半山区,观光农业园多数分布在近郊平原和山前地带,而在近郊平原区,又能发现高科技农业观光园、农业主题公园的身影。

(3)产业聚集化

京郊的乡村旅游带开发建设环绕主要干道和沟域,通过资源整合和整体包装,将民俗旅游村、观光农业园与景区景点等串联起来,形成特色明显、资源互补、利益联结紧密、满足游客多元化需求的主题型乡村旅游目的地。

怀柔不夜谷、夜渤海、白河湾、密云云蒙风情大道、平谷绿谷风情大道、延庆百里山水画廊等集合了自然风光、农业观光、乡村休闲等内容的观光农业乡村旅游带,已经成为市场的新宠。

(4)投资多元化

随着乡村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休闲农业的美好前景,吸引了大量的社会资本,经营主体从以农户经营为主,向农民合作组织、社会企业家投资转换。他们带来了城市的资本、技术、管理和发展理念,大幅度提升了北京休闲农业的水平。

4.以农为主,各方参与

北京休闲农业发展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市各有关部门结合自身的业务,在新农村建设项目实施中向休闲农业的发展区域倾斜,在基础设施、农业技术与新品种、行业管理与市场开拓、实用人才培养等方面给予了大量的支持。

(1)乡村旅游网建设

全国第一家以“乡村旅游”命名的专业网站——北京乡村旅游网正式开通运行。在北京市农口的信息平台中,北京乡村旅游网最受市民关注。欢乐农家、休闲农园、农家美食、民俗荟萃、采摘赏花历、农事节庆历等频道广受欢迎,搭建起了城乡互动的现代化信息对接平台。

(2)乡村旅游商品开发

开展北京乡村旅游商品开发系列活动,包括:北京乡村旅游商品开发设计大奖赛、北京乡村旅游商品展示会、北京乡村旅游商品拍卖等,文化创意与现代农业碰撞出绚烂的火花,掀起了创意农业的热潮,至今不衰。

(3)乡村民俗文化开发

通过各部门联合,选派40余位民间工艺大师到民俗旅游村传授技艺,内容涉及灯笼、风筝、布贴画、剪纸、烙画葫芦、草编、中国结、脸谱、豆塑9个艺术门类。这一活动破解了农村有资源缺要素的难题;创新了农村产业的发展模式;塑造了一批新型农民。把农产品变成商品,再变成旅游纪念品,生动地展示出传统农业从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跨越的步伐。

(4)银农合作

开展“凤凰乡村游,体验新农村”活动,第一次将现代金融支付工具引入农村,活动的核心内容是,以在基本条件具备的休闲农业经营户安装POS机,进一步完善现代支付手段为切入点,通过集中的、大规模的策划、宣传,再辅以20多种刷卡奖励措施为主的营销策略,吸引更多的市民到京郊消费。

截至2009年9月,已发展京郊凤凰乡村游特约商户2855户,布放POS机3600台,带动约1400万人次赴京郊旅游刷卡消费,累计引领23亿元城市资金到农村地区。实践证明,活动有力地支持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增加了农民收入,提升了北京市休闲农业的品质。

(5)市场营销

市场宣传是休闲农业扩大影响力的有效手段。根据不同时期的重点,捕捉热点、放大卖点、突出兴趣点,印制多种工具手册,服务消费者;在北京电台、电视台开辟专题栏目,用媒体的力量凝聚社会注意力。每年的“五一”和“十一”黄金周前,都组织开展宣传推介活动,在黄金周、小长假来临之前集中在各种活动场所、各种媒体投放宣传,为黄金周造势。

在京郊各种名优农产品成熟上市的季节,陆续举办北京草莓季、鲜花季、樱桃季、鲜桃季等农业节事活动,拉近了都市人与现代农业的距离。

5.智力支撑,科学发展

北京是全国智力资源最为富集的地区。北京的休闲农业充分依靠这一得天独厚的优势,理论指导了实践,实践推动了理论研究。

政府部门和相关单位整合专家资源,进行课题研究,其中涉及旅游商品开发、乡村民俗文化开发利用、市场新需求分析、乡村旅游中农民合作组织的建设等方面,为政府决策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持。

中国农科院、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农科院、北京农学院等在京科研机构,为休闲农业园区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适合休闲农业的新品种、新技术落地开花,结出了丰硕的果实。通过学者、业者、管理者的不断探索、总结,中国乡村旅游发展的“北京模式”,轮廓逐渐清晰起来。

6.开展培训,提升素质

目前,京郊从事休闲农业的经营者,大多是农民。很多乡镇、村的乡村旅游管理者,也是多年抓农业生产,对种植、养殖是行家,但对于发展休闲观光产业,还是新兵。为此,各农口单位每年组织观摩、培训、参访活动,取得了一定效果。

(1)业务培训主题丰富

围绕休闲农业园建设、民俗旅游服务、农家餐饮、休闲农业园新技术新品种、乡村旅游商品开发、银联特约商户技术、休闲农业新需求、主题型乡村旅游目的地开发建设等不同主题,举办了一系列培训班,对提升休闲农业的经营管理水平,规范服务,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2)考察交流形式多样

除组织郊区各区县间的交流、观摩外,还加强同境内外行业、企业的联系。组织经营管理者赴广东、湖南、江苏、浙江、上海、台湾等地参观考察,与各地的管理机构、经营单位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学习与合作,实地考察了许多经营项目,使参加考察的同志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受益匪浅,并将所学的、所看的应用到自己的发展建设中,成效明显。

(3)理论研讨注重实效

围绕产业发展的热点、难点、重点问题,组织各类休闲农业研讨会,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和项目经营者参加,使得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帮助郊区休闲农业的经营管理者了解市场动态、引入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实现共同成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