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东汉前期管理思想概述

东汉前期管理思想概述

时间:2022-07-0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 东汉前期管理思想概述东汉前期沿用了西汉初年的许多管理方针与政策,并在某些方面做了适当调整和改革,使之更加适合当时的社会状况。本节先阐述东汉前期管理思想的形成,然后介绍此时期管理思想的主要代表,之后论析此时期管理思想的特点。

第一节 东汉前期管理思想概述

东汉前期沿用了西汉初年的许多管理方针与政策,并在某些方面做了适当调整和改革,使之更加适合当时的社会状况。本节先阐述东汉前期管理思想的形成,然后介绍此时期管理思想的主要代表,之后论析此时期管理思想的特点。

一、东汉前期管理思想的形成

刘秀于建武元年(公元25年)称帝,建立东汉。于建武十三年(公元37年)重新统一全国。刘秀管理天下,有宽厚柔仁的一面,也有严切的一面。

两汉之际由于王莽的残暴统治和数十年间的战争,社会发生了极大变化。西汉后期的全国垦田面积曾一度达到827万余顷,而到王莽末年,冯衍《计说鲍永》叙写了当时荒芜的社会状况:“众强之党,横击于外,百僚之臣,贪残于内,元元无聊,饥寒并臻,父子流亡,夫妇离散,庐落丘墟,田畴芜秽,疾疫大兴,灾异蜂起。于是江湖之上,海岱之滨,风腾波涌,更相骀藉,四垂之人,肝脑涂地,死亡之数,不啻太半,殃咎之毒,痛入骨髓,匹夫僮妇,咸怀怨怒。”(《冯衍传》)[1]王莽新政结束后,又经10余年间的兼并战争,社会更加凋敝,“野穀旅生,麻尗尤盛,野蚕成茧,被于山阜”(《光武帝纪》),[2]整个社会荆棘丛生。与此同时,全国户口也由于弊政、战争、灾荒等因素锐减。西汉末年全国曾达到5900多万的人口,经王莽的暴政,“攻战之所败,苛法之所陷,饥馑之所夭,疾疫之所及,以万万计”(《隗嚣传》),[3]“战斗死亡,缘边四夷所系虏,陷罪,饥疫,人相食,及莽未诛,而天下户口减半矣”(《食货志》)。[4]东汉初年,几经战乱,人口更加减少。社会生产力受到严重破坏,人民生活根本无法保障。因此,东汉前期要使政权巩固,社会秩序得到恢复,刘秀必须采取得当的管理政策措施。在全国统一过程中,刘秀就迫不及待地推行了一系列休养生息、务在养民、扶助贫弱的宽厚柔仁之政。

另外,如果对豪强地主等兼并势力一味宽厚放任,不加限制,仍然不可能实现恢复、发展社会经济和巩固国家政权的目的。东汉政权在建立过程中,因为形势需要曾先后分封了大批功臣。他们原本多为豪强地主,此时通过分封进一步发展了政治经济势力。这虽然使他们成了巩固和扩大东汉政权的阶级基础,却增加了大批的官僚贵族和特权阶层。一旦机会适宜,他们会迅速暴露出其兼并性和割据性。鉴于西汉末年权臣当政、皇权衰落、土地兼并严重的深刻教训,如果不抑制豪强地主和官僚贵族等特权阶层,国家政权就不稳固。因此,在全国统一后,刘秀政治上逐渐“以严猛为政”:一是在“退功臣而进文吏”的同时新提拔大批文职官员,削弱三公权力,并加强对他们的监督;二是对地方官员也严加督察;三是打击宗室诸王;四是对执掌军政大权而乱法纪的人严加打击。明帝刘庄即位后,进一步采取“严切”的措施限制公卿百官的权力,抑制打击功臣元勋等各种势力。在章帝刘炟即位后,虽然严切之政受到激烈抨击,章帝也采取了宽松的政策,但“严切”的措施并没有根本改变。

二、东汉前期管理思想的代表人物

东汉前期,明帝、章帝在很大程度上承袭了光武帝的管理思想,而生活于此时期的著名史学家班固亦在其《汉书》中陈述了他对管理的认识和主张。因此,本时期管理思想的代表人物主要有光武帝和班固。

(一)光武帝

光武帝刘秀(公元前6~公元57年),字文叔,南阳蔡阳(今湖北枣阳县西南)人,高祖刘邦的九世孙,南阳豪富。王莽地皇三年(公元22年),刘秀与长兄刘起兵反对王莽政权。同年加入绿林起义军。翌年二月,起义军将领拥立刘玄为更始帝,建立起更始政权。三月,刘玄命刘秀、王凤、王常出征,攻下昆阳、定陵、郾三县;王莽慌忙派王邑、王寻率领42万大军南下,企图一举消灭起义军。昆阳被王莽军围困,形势危急。刘秀说服诸将固守昆阳,留农民军将领王凤、王常率八九千人守城,自己带13骑突围至郾、定陵,调集援兵。他亲率3000援军直冲王莽军中坚,杀死王寻;城内守军也出城夹击,王莽军大败。昆阳一战,歼灭了王莽主力。但在这时,更始政权内部发生分裂,更始帝杀了刘。刘秀听从冯异计谋,摆脱更始帝监控,被获准去河北略地。他先消灭了河北的割据势力王郎,接着他打着更始旗号,采用军事进攻和分化瓦解相结合的手段,镇压、收编了河北铜马等几十万起义军,控制了河北地区。建武元年(公元25年)6月,刘秀称帝,定都洛阳,建立东汉。但当时国内还存在王莽势力的残余以及绿林、赤眉义军的其他力量。刘秀采取集中力量,由近及远、各个击破的方略,先后剪除、吞并了王莽残余和义军力量,于公元36年统一了全国。

在政治管理方面,刘秀鉴于西汉权臣当政和外戚篡权的教训,极力加强皇权,把权力集中于皇帝一身。在经济管理方面,他着力恢复生产,发展经济,稳定社会秩序;针对人口减少而县级行政机构繁多的现状,他合并了400余县,削减了许多官吏,从而节省了行政支出;释放奴婢,禁止虐待奴婢,缓和阶级矛盾;在田赋方面,减轻农民赋税负担;为增加政府的收入,刘秀还下令度田,把公田借给农民耕种,提倡垦荒,发展屯田,安置流民,赈济贫民。在思想上提倡经学,表彰名节。上述措施,使社会安定,生产发展,东汉王朝兴盛,史称“光武中兴”。

(二)班固

班固(公元32~92年),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人,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班固早慧,9岁能诵读诗赋。建武二十三年(公元47年)前后入太学博览群书,穷究九流百家之言。其学无常师,不死守章句,只求通晓大义。建武三十年丁父忧,自太学返回乡里。在其父著名史学家班彪续补《史记》之作《后传》的基础上,开始撰写《汉书》,章帝建初七年(公元82年)基本完成,小部分未竟内容由其妹班昭续完。章帝建初三年(公元78年)担任守卫玄武门的下级官吏玄武司马。章帝好儒术文学,赏识班固,多次召他入宫廷侍读。第二年,章帝为了广泛动员今文经学派和古文经学派的力量,促进儒家思想与谶纬学紧密结合,加强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在白虎观召集当时名儒讨论五经同异,并亲自裁决。班固以史官的身份兼任这次会议的记录,奉命整理成《白虎通德论》(又称《白虎通义》)。和帝永元元年(公元89年),大将军窦宪远征匈奴,班固任中护军,参与谋议。窦宪大败北单于,登上燕然山(今蒙古境内的杭爱山),班固撰写了燕然山铭文,刻石记功而还。永元四年,窦宪在政争中失败自杀,班固被牵连入狱,死于狱中。

《汉书》是继《史记》之后,整齐了纪传体史书的形式,并开创了“包举一代”的断代史体例,与《史记》一起成为后世正史的典范。《汉书》在《史记》的基础上新增加了《刑法志》、《五行志》、《地理志》、《艺文志》,开创了政区地理志体例,记录了大量自然和人文地理资料,保存了宝贵的边疆地理资料。

三、东汉前期管理思想的特点

首先,刘秀统一全国后兢兢业业,勤于国家各种政务管理。为了稳定社会秩序,巩固新生的东汉政权,他奉行西汉初年黄老无为而治的指导思想,主张以德治国、以仁治国、以柔治国。他曾云:“吾理天下,亦欲以柔道行之。”(《光武帝纪》)[5]因匈奴内乱,建武十九年臧宫与杨虚侯马武上书要求出兵平乱,刘秀下诏云:“《黄石公记》曰,‘柔能制刚,弱能制强’。柔者德也,刚者贼也,弱者仁之助也,强者怨之归也。故曰有德之君,以所乐乐人;无德之君,以所乐乐身。乐人者其乐长,乐身者不久而亡……逸政多忠臣,劳政多乱人。故曰务广地者荒,务广德者强。有其有者安,贪人有者残。残灭之政,虽成必败。今国无善政,灾变不息,百姓惊惶,人不自保,而复欲远事边外乎?孔子曰:‘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且北狄尚强,而屯田警备传闻之事,恒多失实。诚能举天下之半以灭大寇,岂非至愿;苟非其时,不如息人。”(《臧宫传》)[6]可见,刘秀已在处理内政外交方面都将黄老道家思想作为指导思想。在他管理全国的30多年中,也基本上是以黄老思想作为制定国策的指导。

其次,实行抑强扶弱的政策措施。由于西汉末年王莽弊政和农民起义战争所导致的社会混乱,社会生产力受到严重破坏,社会经济遭到空前摧残,民生艰危。因此,刘秀要巩固政权,恢复社会秩序,就必须采取有利于生产力恢复和发展的政策措施,就必须扶助广大下层民众,即“扶弱”。另外,在东汉政权建立过程中,刘秀先后分封了大批功臣,形成了数量庞大的大官僚地主贵族等特权阶层。鉴于西汉末年皇权衰微、权臣当道、土地并兼、豪右盛行以及农民起义的深刻教训,必须对他们加以限制,即“抑强”。

在抑强方面,刘秀对功臣贵族采取了在经济上给予他们优厚待遇,而政治上加以防范、限制的办法,使大多数功臣皆以列侯奉朝请,自动放弃政治上的特权。即使可以参议国家大事的邓禹、李通、贾复三人,也深知刘秀“不欲功臣拥众京师”,“并剽甲兵,敦儒学”(《贾复传》),[7]避荣宠远名势。刘秀还设置御史、司隶校尉和十二部州刺史,对中央和地方官吏严加督责。《申屠刚传》云:“时内外群官,多帝自选举,加以法理严察,职事过苦,尚书近臣,乃至捶扑牵曳于前,群臣莫敢正言。”[8]建武时任大司徒的伏湛、韩散、欧阳款等人,皆因事罢官或下狱。刘秀为抑制三公的权力,扩大尚书台职权,任用资历浅的中下级官吏,“虽置三公,事归台阁”,“三公之职,备员而已”(《仲长统传》)。[9]明帝即位后,对待官吏更加严切。《钟离传》云:“帝(明帝)性偏察,好以耳目隐发为明,故公卿大臣数被诋毁,近臣尚书以下至见提拽。尝以事怒郎药崧,以杖撞之……朝廷莫不悚栗,争为严切,以避诛责。”[10]另外,光武帝、明帝对宗室诸王以及外戚皆严加控制。刘秀严禁王子、诸王交通宾客,结党营私。明帝屡兴大狱,如广陵王刘荆、楚王刘英、淮阳王刘延、济南王刘康等,皆因不法“徙者数万”;还规定外戚不得封侯,使得贵戚莫敢犯法。光武帝、明帝还抑制和打击郡国大姓、地主豪强、富商大贾及其他潜在的、不利于国家稳定和统一的各种势力。在这方面,如采取限制商人购置土地;或直接颁布诏令,抑制豪强的不法行为;或任用酷吏,打击豪强等方法。

在抑强的同时,光武帝、明帝、章帝进一步推行扶弱政策,因为扶弱和抑强密切关联。他们都十分重视扶植贫弱,休养生息,务在养民。由于东汉前期社会秩序极为混乱,社会经济相当凋敝,民众生活困苦不堪,所以要迅速恢复社会生产力,巩固国家政权,扶弱在一定程度上比抑强更加迫切。他们先后实行了一系列的扶弱政策,释放囚徒和奴婢,革除王莽弊政;把公田分给贫民,轻徭薄赋;采取赐爵、赈贷等办法安置流民等,下文将详细论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