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人体虚拟模型理论基础

人体虚拟模型理论基础

时间:2022-07-0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论文之所以将企业虚拟价值作为研究对象,主要基于以下背景:1.新经济时代企业价值经营发生根本性变革商品的价值内涵和创造日趋“虚拟化”。“题材”或者说“价值定位”是新经济下企业经营法则的典范,一件普通的商品被附加上一定的题材,将会价值大增。从企业的角度研究价值,特别是虚拟价值问题,有助于更好地认识“新经济”的本质及其规律,也有利于指导微观层面企业的价值经营。

论文之所以将企业虚拟价值作为研究对象,主要基于以下背景:

1.新经济时代企业价值经营发生根本性变革

(1)商品的价值内涵和创造日趋“虚拟化”。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的产品一般都是实实在在的“物质”,但在广义虚拟经济时代,产品内涵发生了重大变化。主要体现在:一是农业产品、工业产品早已不再仅仅局限于实用功能(如耐用、效率等),而是在很大程度上依靠满足心理需求的附加功能,如突出产品的“绿色”、“健康”、“便利”、“时尚”、“个性”等特点,品牌成为产品异质化、增加产品附加值的最重要手段;二是曾作为第一产业(农业)、第二产业(工业)配角的第三产业异军突起,迅速发展壮大,成为实际意义上的“第一”产业,书刊、广播电视、文艺表演、体育、咨询、旅游、教育等成为满足人们闲暇、快乐、发展等需要的重要“产品”。根据美国经济分析局(BEA)公布的产业数据,美国从1948年至2008年的61年间,第一、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分别下降7.48和14.4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则由57.01%上升至79.00%,提高了21.99个百分点。三是产品的内涵无限扩展,出现了任何物品都有成为商品的可能。比如根据东京议定书规定,发达国家要履行减少碳排放义务,由此产生碳排放权的交易。中国社科院李海舰认为,“产品是一个‘双模块结构’。产品既是有形的,更是无形的;既是静态的,更是动态的;既是客观的,更是主观的;既是物质的,更是精神的。在旧经济时代,以前者的地位和分量凸现为主;而在新经济时代,后者的地位和分量急剧上升。就产品结构而言,过去,‘大物质、小精神’;现在,‘大精神、小物质’。‘纯物质’或‘纯精神’只是特例,二者‘与时俱进’地动态式组合才是‘产品’的最佳结构。任何产品都是两个对立环节的统一”。

传统观念认为,产品和服务的价格高低与成本密切相关,产品价值主要是由生产成本和一定的利润加成决定,技术、工具、效率曾是工业时代企业价值创造的根本法则,产品价格随技术进步而呈不断下降是工业经济的一般趋势。广义虚拟经济时代,产品价格与成本已经没有必然的联系。一些产品主要由人们的心理感受决定,比如文化创意产品、服装、化妆品、手表等奢侈品,其中品牌、设计、潮流等对价值构成发生了决定性作用。伴随着广义虚拟经济时代的到来,整个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和价值创造的驱动因素都发生了根本变化,企业核心要素正在从货币投资、物质设备、自然资源等向品牌、知识产权、营销渠道、人力资本、客户资源转变,无形资产正日渐成为企业价值创造的主要驱动要素。

(2)企业价值经营模式、手段等发生了重大变化。现代社会物质生产越来越丰富,而人的需求却远远没有得到满足,这也给企业提供了更广阔的生存空间,生产者越来越关注消费者心理需求的细微差异,并将这些差异作为进入市场的切入点。公司产品能否满足消费者个性化的需求,越来越成为决定企业成败的关键。广义虚拟经济时代,企业新的经营手段层出不穷,比如:广泛使用形象代言,使产品人格化;举行流行趋势发布,利用意见领袖的影响力;不搞大规模生产,而是限量生产(限量版)、定制生产等。“题材”或者说“价值定位”是新经济下企业经营法则的典范,一件普通的商品被附加上一定的题材,将会价值大增(即本论文要阐述的“虚拟价值”的增加)。当然,这些题材炒作也不是凭空进行的,而是通过精心分析消费者的心理需要,借助一定的概念,如高科技(纳米、离子、宇宙等)、健康(环保、绿色等)、潮流(时尚、前卫等),实现对心理需求的发现、引导和满足。产品从工厂走向消费者越来越离不开题材运作,而一些产品(如保健品)则更是完全依靠概念生存,通过炒作概念,让消费者有一种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感觉,被动地进行消费。企业经营法则的变化还体现在商业模式管理上,如肯德基的商业模式是,自己主要负责选址、产品工艺标准、材料采购等,日常运营则交给加盟商,加盟商还要为此支付高额的“加盟费”。

(3)企业在价值链中的分工和利益分配发生了重大变化。现在企业分类有一种说法,即一流企业做标准、二流企业做品牌、三流企业做技术、四流企业做产品、五流企业做转包,这一点在全球产业价值链中就非常明显。欧美等发达国家制造的产品除了基本的物理功能外,还具有丰富的内涵,如品牌、标准、文化积淀、生活方式等,迪斯尼、好莱坞、华尔街、宇宙计划等在创造惊人产值的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成为全球梦想的摇篮和未来发展的风向标。中国等一些新型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基本上处于全球产业链的末端,主要利用劳动力成本低的因素,从事加工制造业、贴牌生产,从事的是夕阳产业,仅仅挣一点劳务费以及解决了一定的就业问题。价值链中的利润分配从传统的制造向研发、销售、后续服务等转移,如流行产品iPad,其加工费为4美元,但售价是150美元左右,中间利润来自设计、包装、策划、广告、宣传等环节;对于手机行业来讲,制造手机和销售手机的企业所获得的利润与使用手机过程中通讯服务商所获得的利润的比大约是1∶10;在汽车行业中,制造和销售汽车的企业所获得的利润与为汽车在使用过程中提供贷款、保险、修理、加油的企业所获得的利润的比大约是1∶4.7。

“春江水暖鸭先知”,广义虚拟经济的某些规则已被一些企业有意或无意地采用,一批广义虚拟经济的代表企业迅速超越传统工业制造企业,成为新时代的领军者;一批传统的工业企业也正在试图进行“再造魂魄”,以适应新的经济要求。从企业的角度研究价值,特别是虚拟价值问题,有助于更好地认识“新经济”的本质及其规律,也有利于指导微观层面企业的价值经营。

2.企业虚拟价值在理论上缺乏深入、全面、系统的研究

古希腊价值理论(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的核心是“等值等价”:价应当与质所值相当,价值理论与道德和社会正义联系在一起;威廉·配第(1662)在《赋税论》中首次提出了“劳动价值论”的概念,认为“土地为财富之母,而劳动则为财富之父和能动要素”;亚当·斯密(1776)认为,物品的交换实际是劳动的交换,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实际耗费的劳动决定,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购买或支配的劳动决定商品价值;大卫·李嘉图(1817)第一次提出必要劳动的概念,但把这种劳动归结为最劣等生产条件下的劳动耗费量;马克思(1867)提出了以“劳动二重性”为“枢纽”的劳动价值理论,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剩余价值理论、资本积累理论、资本循环和周转理论、地租等一系列马克思的基本经济理论;自马歇尔(1890)开始,主流经济学以要素理论、价格理论替代了价值理论;我国1949年以来经历了五次大的价值讨论,焦点主要是“一元论”或“多元论”,其中最典型的是“谷苏之争”(谷书堂,1989;苏星,1992)。“价”与“值”是否相等、“值”的来源等始终是价值理论的中心命题,对该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不同的价值学派。新古典经济学之后,西方主流经济学已经放弃了价值问题,价值逐渐成为一个管理概念,应用于多个微观领域,包括价值工程理论(劳伦斯·德洛斯·麦尔斯,1947),从技术和经济相结合的角度研究如何提高产品、系统或者服务的价值,降低成本并取得良好的技术经济效果;股东价值理论(莫迪利安尼,1958;米勒,1961),研究企业价值的影响和决定因素,由此引申出以股东价值为中心的企业管理方法和程序(拉帕波特,1986;汤姆·科普兰,1997);EVA理论(Stem Stewart &Co.,1982),研究以扣除有息负债和权益资金成本后的剩余收入为核心的业绩考核体系;顾客价值理论(迈克尔·波特,1985;菲利普·科勒,2001),研究提高顾客价值的竞争优势策略。上述关于价值的研究,是在特定历史时代背景下对价值的研究,都没有也无法对广义虚拟经济时代新的价值创新规律进行解释(对前述广义虚拟经济时代企业价值经营发生根本性变革的现象无法做出充分的解释和指导)。现有的广义虚拟经济理论研究对虚拟价值、二元价值容介态等基本概念、基本规律进行了阐述,但尚未专门、深入地对企业虚拟价值进行研究。现有经济学、管理学对与企业虚拟价值创造有关的领域研究虽然非常多,比如,理论界非常重视品牌、知识产权、商业模式、企业市场价值等的研究,但缺乏从价值概念重新界定出发,对企业虚拟价值进行完整、系统、深入地研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