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中国贸易顺差的规模适度性判断

中国贸易顺差的规模适度性判断

时间:2022-07-0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改革开放前,中国在对外贸易方面贯彻“以出量入,基本平衡,略有结余”的方针,顺差不大。国内学者2000年后开始关注中国贸易顺差规模适度问题。在贸易顺差规模是否适度的实际监测中,就目前中国的顺差规模,上述三个指标均显示出过大的预警。关于贸易顺差规模的适度性指标,我们没有考虑贸易摩擦因素,这主要是因为贸易摩擦与贸易顺差规模之间不存在必然的联系。

改革开放前,中国在对外贸易方面贯彻“以出量入,基本平衡,略有结余”的方针,顺差不大。改革开放以来,上世纪80年代的个别年度出现顺差,但总体为逆差。上世纪90年代以来,在国际产业转移、国内工业化加快发展、消费需求相对不足等因素的推动下,除1993年外,出现了持续的贸易顺差,且年度贸易顺差规模呈现扩大趋势,其占GDP的比重近年来也不断扩大。

国内学者2000年后开始关注中国贸易顺差规模适度问题。李石凯(2006)认为应采用相对规模概念,孤立地研究贸易顺差绝对值没有太多经济意义,他运用贸易顺差/进出口比率以及贸易顺差/国内生产总值比率两个指标,对1994-2004年中国贸易顺差的相对规模进行的测度,结果表明,中国相对贸易顺差指标运行在较低水平。张旭宏(2006)对2002-2004年主要国家的进出口贸易差额分析得出:总体来看,中国的贸易顺差规模不大,小于德国、日本等国家。但考虑到服务贸易逆差和资本项目的不稳定性,维持适度货物贸易顺差,对保障国民经济的安全、稳定、持续、健康发展是非常必要的;提出应建立服务贸易统计制度,全口径衡量国别贸易平衡状况。

本文运用李石凯(2006)的研究方法,针对1990-2008年中国相应变量的时间序列数据,构造贸易顺差相关比率,并结合国别比较,对中国贸易顺差规模的适度性做出判断。

表4.1 1990-2008年中国对外货物贸易顺差及其与相关比率(单位:亿美元,%)

续表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相关各期和作者根据相关数据的计算。

从表4.1和表4.2可以看出,中国贸易不平衡度在上世纪90年代人民币汇率改革后,有一段时间的大幅提高,由1994年的2.28提高到1998年的13.42,此后出现下降,到2004年降为2.78,随后迅速提高到2007年的12.05;2008年随着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又出现下降。我们将中国近10年的这一指标变化,与处于类似发展阶段的发达国家的历史数据相比较,中国近十年该指标的峰值为12.05,年度均值中国为6.8,都高于日本上世纪70年代在1978年达到的10.27的峰值和2.66的年度均值,且日本由于本国的资源约束还是一个奉行贸易立国的国家。与德国上世纪60年代的数据相比较,中国该指标仍然偏高。1960-1969年,联邦德国该指标的峰值为1967年的10.72,年度均值为6.08。与上世纪80年代韩国的该指标相比较,韩国的峰值为1988年的7.90,而年度均值为-1.41。贸易顺差占GDP的比重2005年之前,除了个别年度如1997和1998年超过4%以外,其他年度都在4%以内,但2005年以来,都在6%以上,2007年达到了8.05%,这也明显高于发达国家处于类似发展阶段的水平,形成了资源的过度外流。从贸易顺差占外汇储备增加额的比重来看,在上世纪90年代汇率改革之后,迅速提高到1999年的300.7%,此后有所下降,到2004年为15.5%,但2005年以来又有所提高,2008年达到71.4%。从外汇占款增加额占资金运用总额增加额的比重来看,2004年以来,处于历史的最高水平阶段,大多数年份保持在40%以上。由于中国外汇管理体制下的结售汇制度,为了在贸易顺差持续增加、外汇供给增加的情况下,人民币对外不升值,中国人民银行需不断买入外汇,投放相应规模的人民币,而为了冲销通过外汇占款渠道而过多投放的人民币,又不得不大量发行央行票据,以上做法的结果影响了央行执行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有效性。贸易顺差最终可能演变为国内的通货膨胀,而且外汇储备的急剧增加,加大了人民币的升值压力,外汇储备随之贬值,资金运用效益也因此降低。

图4.1 中国1990-2008年的对外贸易平衡状况的变化

表4.2 中国1990-2008年的贸易顺差、外汇储备和外汇占款

续表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相关各期和作者根据相关数据的计算。

就中国贸易顺差的适度规模而言,结合中国所处的发展阶段和发展中大国的国情,以及世界发达国家处于类似发展阶段时的贸易顺差水平,可将现阶段中国贸易顺差的适度规模指标上限界定为四级预警机制,如表4.3所示。

表4.3 中国贸易顺差的适度规模指标上限的四级预警机制

如上分析,按照四级预警机制,中国目前的贸易顺差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已经达到了橘红色高度关注范围,出现了严重失衡,顺差过大;贸易顺差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2005-2008年均超过了6%,顺差过大;贸易顺差占外汇储备增加额的比重2005年以来一直保持在40%以上,主要处于橙色和橘红色区域,显示顺差规模偏大。在中国人民币处于升值通道、本土企业走出去困难重重的情况下,出口企业缺乏保留外汇的积极性,必然会使贸易顺差通过结汇渠道转变为外汇储备,进一步加大国内通货膨胀的压力。

在贸易顺差规模是否适度的实际监测中,就目前中国的顺差规模,上述三个指标均显示出过大的预警。因此,政府有必要认真调查研究其成因,有针对性地采取法律、行政和经济调控等方面的措施加以纠正,以保证对外贸易的持续发展和国内宏观经济的稳定。

关于贸易顺差规模的适度性指标,我们没有考虑贸易摩擦因素,这主要是因为贸易摩擦与贸易顺差规模之间不存在必然的联系。近年来,随着中国对外贸易规模的持续扩大,贸易摩擦也不断加剧,中国已成为被实施反倾销调查和反倾销最多的国家之一。导致贸易摩擦的原因,除了认为产品销售价格过低不足以弥补成本外,更主要的是对方国内的政治经济因素,因而对中国实施反倾销最多的反而不是欧美等主要贸易伙伴。尽管在贸易顺差适度性方面我们没有加入贸易摩擦因素,但考虑到中国今后对外贸易的进一步发展,贸易范围和贸易规模将进一步扩大,而且从中国贸易顺差的成因看顺差还将在未来较长时期持续,在贸易摩擦加剧的情况下,政府也应调节对特定对象国家的贸易顺差规模,以缓和贸易矛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