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中国贸易顺差的结构适度性判断

中国贸易顺差的结构适度性判断

时间:2022-07-0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这里我们采用贸易顺差构成系数来对中国贸易顺差的结构适度性进行判断。美国和欧盟是中国贸易顺差的最主要来源地,而作为重要的转口贸易中转地,香港、新加坡和阿联酋也是中国贸易顺差的主要来源地。表4.6 2008年中国贸易顺差来源地的顺差构成系数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0及根据相关数据的计算。

这里我们采用贸易顺差构成系数来对中国贸易顺差的结构适度性进行判断。以Tr表示贸易顺差构成系数,以xi表示一国对外贸易中某构成部分的出口额,以mi表示一国对外贸易中某构成部分的进口额,以X表示一国出口总额,以M表示一国进口总额,则贸易顺差构成系数:

我们把贸易顺差构成按照商品、国别、贸易方式和经营企业性质进行分类,分别计算其构成系数。对于每一类构成,如果构成系数的绝对值高于0.5,则可认为该部分构成影响贸易顺差的重要变量。

从表4.3和4.4可以看出,1996-2008年工业制成品的顺差构成系数均大于1,尤其是上世纪90年代末期以来,系数有了大幅提高,2004年达到了3.39,说明中国的进出口商品结构有了明显改善,工业制成品贸易顺差明显高于贸易顺差总额,是中国主要的顺差来源。2008年,初级产品中除了0类和1类略有顺差,2类至4类均为逆差,非食用原料顺差构成系数为-0.52,是最主要的逆差来源,其次是矿物燃料、润滑油及有关原料,系数为-0.46。这种结构相对于2005年并没有明显变化。2008年,工业制成品中5类和9类为逆差,6类至8类均为顺差,且顺差构成系数均在0.5以上。与2005年相比较,8类杂项制品的系数由1.31下降为0.80,而6类轻纺产品、橡胶制品、矿冶产品及其制品和7类机械及运输设备的顺差构成系数则分别由2005年的0.47、0.60提高到0.52和0.78。这种结构变化一方面体现了中国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比较优势,另一方面也体现出中国工业品竞争优势的扩展在更多的工业品尤其是具有一定技术含量的工业品上体现出来,表明中国在保持传统竞争优势的基础上,产业竞争力在结构调整中获得了进一步地提升,顺差来源的商品构成进一步优化

表4.4 1994-2008年中国贸易顺差的商品构成(单位:亿美元)

续表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9及根据相关数据的计算

表4.5 2008年中国贸易顺差来源的商品构成(单位:亿美元)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0及根据相关数据的计算。

中国的出口市场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和港澳台地区,1996-2008年贸易顺差主要来源地的变化不大。美国和欧盟是中国贸易顺差的最主要来源地,而作为重要的转口贸易中转地,香港、新加坡和阿联酋也是中国贸易顺差的主要来源地。近年来,随着国际产业向中国转移的速度加快,形成了以东亚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为零部件供应方、以中国为加工制造基地、以欧美为核心技术研发方和主要市场的全球产业分工格局。因此,之前东亚其他国家和地区对美欧的贸易顺差逐渐转化为中国对美欧的贸易顺差。若不考虑转口贸易,美国一直是中国最大的顺差来源地,2000年以来,中国对美贸易顺差超过了贸易顺差总额,2005年达到1142亿美元,顺差构成系数达到1.12,此后有所下降,2008年为0.57,相对于2005年有了较大幅度的下降。此外,随着印度和越南近年来经济的迅速发展,中国对印度和越南的出口增长明显,目前也成为中国顺差的主要来源地。

表4.6 2008年中国贸易顺差来源地的顺差构成系数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0及根据相关数据的计算。

中国2001年加入WTO后,进出口经营权逐渐由以前的审批制向核准制和登记制过渡,出口主体也由国有企业开始转向外资和民营企业。从表4.7可以看出,2001-2008年,中国的贸易顺差主要来源于外资和民营企业。在此期间,外资企业的贸易顺差构成系数稳步提高,自2005年起一直保持在0.5以上。而其他企业主要是集体和私有企业,自2001年起贸易顺差保持高速增长,年均增速达到83.7%,并从2002年起,超过外资企业成为中国贸易顺差的最主要贡献者,顺差构成系数在2004年达到了1.27,此后虽有所下降,但一直保持在0.7左右。另一方面,国有企业自2003年以来连年逆差,2004年顺差结构系数为-0.71,此后有所提高,但2006年以来又有所下降。从内外资企业来看,本土企业的顺差构成系数呈下降趋势,2005年以来降到了0.5以下,而外资企业提高到了0.5以上,且呈继续上升趋势。

表4.7 2001-2008年中国贸易顺差的经营企业构成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0及根据相关数据的计算。

从表4.8可以看出,1998年以前,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方式是中国主要的贸易顺差来源,但1998年之后,加工贸易顺差快速上升,超过一般贸易方式的顺差,由1996年的220.6亿美元,上升到2008年的2967.36亿美元,年均增长21.2%,顺差构成系数1999年以来(除2007年外)一直保持在1以上,2004年最高达到3.31。而一般贸易方式的顺差波动较大,1996年顺差为234.8亿美元,此后出现了一个“先下降,后上升”的过程,在2001、2003和2004年出现逆差,2005年以来一直保持顺差,2007年实现1098.44亿美元的顺差,但顺差构成系数1999年以来从未达到0.5,2006年最高仅为0.47。其他贸易方式一直为逆差。从不同贸易方式的增速来看,近几年一般贸易方式增速提高,加工贸易方式增速出现下降,表明中国进出口贸易方式的结构开始发生新的转变。这主要是由于中国利用外资开始由重数量向重质量转变,另一方面国内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也有所提高。

表4.8 1994-2008年中国贸易顺差的贸易方式构成(单位:亿美元)

*由于香港主要从事转口贸易,这里不将其列出。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9及根据相关数据的计算

我们把2008年度顺差构成系数大于0.5的各类构成列于表4.9。如果构成系数高于0.5,便是影响一国贸易顺差的重要变量,从历史比较来看,中国贸易顺差的商品构成、国别构成、贸易方式构成和企业构成系数都在向好的方向转换,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商品构成中杂项构成较高;国别构成虽然美国的构成系数下降,但顺差来源仍存在对美国的过度依赖;贸易方式构成仍以加工贸易为主,且存在过度依赖;企业构成系数外资企业虽然低于其他企业,但其构成系数稳步提高,其他企业并未获得相对于外资企业的明显优势,值得后续关注。

表4.9 2008年贸易顺差构成系数绝对值大于0.5的结构变量

数据来源:根据表4-3至4-8整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