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中国能源安全分析

中国能源安全分析

时间:2022-07-0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2007年,国际市场原油价格持续大幅上涨,由年初的每桶50美元,涨到目前的每桶138多美元,即将突破每桶150美元大关!他们会对中国能源安全产生怎样的影响?“9·11”事件后,人们突然发现,美国等西方国家打着反恐的旗号,大举抢夺石油等战略资源。美国攻打伊拉克,威胁伊朗,控制中东石油,可能使欧盟的长远利益受到损害。

2007年,国际市场油价格持续大幅上涨,由年初的每桶50美元,涨到目前的每桶138多美元,即将突破每桶150美元大关!随着近来国际原油价格节节攀升,西方媒体已经开始谈论新的石油危机的可能性;美国能源资料协会最近表示,全球石油市场供应紧张,要求石油输出国组织增加产量;为应对国内成品油市场供应紧张的局面,中国石油集团近期紧急组织进口10万吨柴油进行储备……

此前,在1973年、1979年和1990年曾爆发过三次石油危机,每次危机都对全球经济造成严重冲击。那么,真的是又一次石油危机要来临吗?

无论这个问题的答案如何,现在我们确实需要严肃审视一些问题:

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能源需求的对外依赖程度也在不断提高。目前,在全球能源安全问题的影响下,中国的能源安全形势也变得日益严峻起来。国际石油输出组织、石油进口来源国、各海上和陆上运输线的控制者,都成了“把控中国油管的人”!在这样的形势下,我们的能源供应是安全的吗?我们能够应对突然来临的能源危机吗?“把控中国油管”的,是一些什么样的人?他们会对中国能源安全产生怎样的影响?

石油价格的上涨,是当下世界各国最为焦虑的问题之一。自2002年起,石油价格从每桶20多美元,一直上涨到目前的138多美元,并多次冲击150元大关。究其原因,一是美元持续贬值,各产油国被迫调高油价,以弥补损失;二是世界经济近年来持续增长,原油需求量不断增加。

国际能源机构的最新报告称,2006年,全球原油开采量已达到峰值,50%的原油总储量已被开采。该报告还预计,今后,全球原油开采量将每年减少近3%。

需求量的持续增长,与供应量的严重不足之间的矛盾,正在将世界带入危险之中——英国知名学者约翰·格雷认为,冷战的结束,标志着人类结束了为意识形态而战的历史,世界转而重回为能源而战的时代。“9·11”事件后,人们突然发现,美国等西方国家打着反恐的旗号,大举抢夺石油等战略资源。一时间,全球性的外交角力、政治斗争、军事威胁、武装干涉、经济利诱、政权更迭等“乱局”迅速燃烧,能源争夺战进入白热化阶段。

正是在这个时候,中国的能源需求迅速增长,对进口石油的依存度已接近50%——这意味着,中国已身不由己地卷入了这场复杂的能源之争。

成立于1960年的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目前拥有13个成员国:伊朗、伊拉克、科威特沙特、委内瑞拉、卡塔尔、印度尼西亚、利比亚、阿联酋、阿尔及利亚、尼日利亚、安哥拉、厄瓜多尔,其石油储量占全世界的78%,产量占全球的40%,出口量占世界总交易量的55%。该组织实行石油生产配额制,对保持国际石油市场的繁荣与稳定、确保石油生产者和消费者利益,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是,近年来,在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参与”下,欧佩克的内部矛盾愈发突出,各成员国出于自身利益,经常突破配额限制。2007年9月,欧佩克部长级会议召开之前,一些海湾国家纷纷表示,当时每桶近80美元的油价是一个合理价位,因而不希望增产石油。但在第一产油大国沙特的坚持下,欧佩克最后才象征性地决定从11月1日起,使原油日供应量在原来2720万桶的基础上增加50万桶。然而,随着世界第三大石油储藏国伊拉克石油生产和出口的逐渐恢复,石油生产配额制愈发不堪一击。在美国的操纵下,伊拉克巨大的石油出口潜力,基本不受生产配额制的约束,对欧佩克的威信造成了致命危害。而伊朗与美国关系的持续紧张,则是世界石油市场的一颗定时炸弹;美国放宽对利比亚的制裁后,该国石油产量也极有可能突破欧佩克的限制。

欧佩克与中国一向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双方建立了高层对话会议机制,并有着不同层次的合作。但它的一些成员国迫于西方国家的压力,与中国的合作一直处于谨小慎微的状态。

美国埃克森美孚石油公司、英国石油公司、荷兰壳牌石油公司、美国谢夫隆德士古石油公司等国际石油巨头,如今仍然在国际石油市场上呼风唤雨。其业务涉及从开采、加工到销售的整个资源产业链。它们利用雄厚的资金和技术实力,通过兼并、收购乃至兴办独资企业等形式,把势力范围渗透到世界各主要产油国,基本上控制了这些国家的主要油气田。

近几年来,英国石油公司重点开发了安哥拉、墨西哥湾、里海、印度尼西亚等新的油、气田,未来5年里在这些地区的投资将超过200亿美元。这些跨国石油巨头一方面加紧收购主要的油气田,另一方面还控制着油气资源的输送管道和运输船队。为了达到更方便攫取石油资源的目的,西方石油巨头通过纳税、经济援助、贿赂等形式,与产油国政府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与合作。

在西方跨国石油巨头“欺行霸市”的环境里,中国也成了直接受害者。2005年,中国中海油欲收购美国尤尼科石油公司,美国埃克森美孚石油公司等先是利用实力优势,通过联合抬高价格和游说政府的办法,欲将中国公司排除在外。当年6月30日,美国众议院以333票比92票的压倒性优势,要求美国政府中止这一收购计划,并以398票比15票的更大优势,要求美国政府对收购事件进行调查。最终,美国顶着国际社会的谴责,成功地使经济问题政治化,导致中海油在此次收购行动中败北。

中东依旧是国际石油市场依赖度最高的地区。美国视中东为传统势力范围。科威特、卡塔尔和阿联酋等,被美国视为忠实盟友;美国对沙特的态度可谓既爱又恨,甚至产生过更替其政权的念头。在美国的拉拢和分化下,沙特在欧佩克中的老大地位岌岌可危。推翻萨达姆政权、控制伊拉克石油资源后,美国试图推进其“大中东计划”,欲通过实施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改革,把中东彻底变为符合美国利益的附庸。在此情况下,美欧矛盾一步步变得尖锐。美国攻打伊拉克,威胁伊朗,控制中东石油,可能使欧盟的长远利益受到损害。因此,欧盟一直在努力突破美国对中东石油的控制。

作为欧亚大陆的十字路口,里海地区周边各国都非常重视本地区具有战略地位的油气资源。而美国、俄罗斯、西欧、日本等国家也纷纷把里海油气纳入自己的能源发展战略计划。美国更是在积极争取阿塞拜疆和哈萨克斯坦等国的同时,通过全面控制阿富汗、在中亚国家驻军,扩大在该地区的影响。

非洲地区尤其是几内亚湾,目前已成为“石油新大陆”。相比于动荡的中东地区,非洲显得相对平静。因此,世界各国竞相选择非洲作为分散进口油气风险的重要地区。美国更是希望将几内亚湾地区纳入其全球能源供应体系。美国从非洲地区进口的原油比例,已从1997年的7%上升到2006年的17%。2006年,非洲21年来首次超过中东地区,成为美国最大的原油进口来源地。与此同时,法国、英国和意大利等这些非洲大陆原宗主国,以及日本、印度等国,也不甘心落于美国之后,纷纷“卷土重来”。

中国与非洲是老朋友,双方一直有着良好的合作关系。2006年,中国从非洲进口的石油总量已达到4579万吨,占进口总量的31.5%。西方国家在眼红之余,屡屡制造事端,不仅指责中国给非洲的贷款条件不符合国际标准,还在苏丹达尔富尔问题上对中国说三道四。

在这场能源争夺战中,油气资源的运输安全问题,是一个被很多人忽视但实际上异常重要的问题。

美国一直视控制海上石油通道为首要目标。目前,美国重点掌控了七大海上战略通道,包括:直布罗陀海峡、多佛尔海峡、马六甲海峡、巴拿马运河、霍尔木兹海峡、曼德海峡、苏伊士运河等。在这些地区,美国要么重兵驻防,要么派航母巡游。

美国对海上石油通道的控制,对中国来说,毫无疑问是一种风险和威胁。目前,中国从中东、非洲进口的油气资源,全部经过印度洋—马六甲海峡—南海航道,不仅受制于一些地区大国海军的威慑,更受制于美国海军的威慑。而从南美洲输往中国的石油,不仅要受到美国海军的威胁,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日本海上自卫队的威胁。

由此可见,只要石油作为主要能源的地位不改变,只要石油作为稀缺、不可再生资源的状况不改变,中国面对的必将是一个复杂多变、危机四伏的世界石油市场。无疑,我们有了一个急需解答的问题——如何化解石油安全风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