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全球粮食产业链的现状与特征

全球粮食产业链的现状与特征

时间:2022-07-0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产业链思想最早来自于西方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有关分工的论断,只不过传统的产业链局限于企业的内部操作,强调企业自身资源的利用,仅把产业链看作是一个产品链。现代农业产业链已经由单纯的第一产业演化为包括第二、第三产业等与农业关联产业在内的大农业系统。

产业链思想最早来自于西方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有关分工的论断,只不过传统的产业链局限于企业的内部操作,强调企业自身资源的利用,仅把产业链看作是一个产品链。后来,马歇尔把分工扩展到企业与企业之间,强调企业间的分工协作的重要性,这可以称为产业链理论的真正起源。基于研究角度的不同,国内外学者对于产业链的内涵并没有一致的观点,但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两类:一类是基于产业视角研究而得出,如Houlihan(1988)认为产业链是从供应商开始,经生产者或流通业者,到最终消费者的所有物质流动(茜明杰等,2006);杨公朴和夏大慰(1999)从价值链的角度,指出“产业链是构成同一产业内所有具有连续追加价值关系的活动所构成的价值链关系”。另一类则是基于企业视角提出,如李仕明(2002)从政府和企业的角度论证产业链,认为“企业经营要有好的‘上家’和好的‘下家’,这种经营环境中的上游—中游—下游,对企业而言的,通常称为供应链,对于政府,则称为产业链”。蒋国俊和蒋明新(2004)从战略联盟的角度提出,产业链是指在一定的产业群聚区内,由在某个产业中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或国际竞争潜力)的企业,与其相关产业中的企业结成的一种战略联盟关系链。

农业产业链最早出现于19世纪50年代的美国,然后迅速传入欧洲、大洋洲等一些发达地区,而其概念则最早由中国学者傅国华(1996)提出,是中国化的名词。此后国内不少学者对农业产业链进行了界定,如刘金山(2002)认为,农业产业链是指与农业初级产品生产密切相关的产业群,包括为农业生产做准备的科研、农资等前期产业部门,种植农作物、饲养农畜、农禽等中间产业部门,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业、储存、运输、销售等后期产业部门;王雅鹏等(2004)指出,农业产业链是一个贯通资源市场和需求市场,由为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提供不同功能服务的企业或单元组成的网络结构,是具体的不同农产品链的集合体。因此,农业产业链实际上是产业链中一类特殊的产业链,在这一类产业链中,农业或农产品作为其中的构成环节和要素,与其他部门和环节发生密切的技术经济联系。

由于粮食产业链是在农业产业链基础上产生的,我们沿用农业产业链的概念,将粮食产业链定义为从产前—产中—产后、加工—流通—消费等一系列环节和过程有机结合和相互关联的动态链条,每个环节又涉及各自的相关子环节和不同的组织载体,如产前环节包括种子、农资等生产资料的供应环节,产中环节包括田间管理和农用物资供应环节,产后加工环节包括产品分级、包装、加工、贮藏,流通环节包括产品的储运、批发、零售等。从产业上说,粮食产业链具有三个主要特征:①构成粮食产业链的各个组成部分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们在技术上具有高度的关联性;②粮食产业链上的各个组成部分呈现出分离和集聚并存的趋势,它们存在着技术层次、增值与盈利能力的差异性,而且各个组成部分对要素条件的需求也具有差异性;③粮食产业链受产业特征及发育状况影响,同时产业链之间相互交织,往往呈现出多层次的网络结构,存在主链条、次链条的区分,而且这些链条都受到外部支撑环境的影响。

产业的链式经营是农业发展的本质和历史趋势,同时也是农业低利润、高风险的特性使然,产业链上下游各环节的分工合作,均担负着价值创造的功能。农业企业与产业链结合所产生的集合竞争力,有利于这些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获得集体优势并最终胜出, 实现产业链的整体增值。现代农业产业链已经由单纯的第一产业演化为包括第二、第三产业等与农业关联产业在内的大农业系统。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纵深发展,粮食产业的国际竞争也已上升到以产业链为载体所形成的国家经济和区域经济层面。2010年12月的全球粮食价格指数达到近20年来的历史最高位,超过了2008年粮食危机时的水平,这场广义的“粮食战争”更是进一步推动了世界粮食产业链竞争时代的到来。

目前,国际上几乎所有大中型的农业类跨国公司都已实现或准备实现产业链经营。美国的ADM(Archer Daniels Midland)、邦基(Bunge)、嘉吉(Cargill)和法国的路易达孚(Louis Dreyfus)四大跨国粮商通过投资控股和参股等方式渗透到发展中国家稻谷、小麦大豆等粮食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世界粮食贸易量的80%以上为其所垄断。美、荷、加、澳等发达国家的粮食产业链经营已达到相当高水平,其产业链由产品链、物流链扩展到价值链、信息链,在全球范围内颇具竞争力。而随着贸易投资一体化的不断发展,跨国粮商在全球范围内的投资规模不断扩大,投资模式也由发达国家间的投资转向对发展中国家投资。国际粮商在粮食产业链中的跨国投资,不仅重视产品加工及销售等下游产业链环节,更是积极扩大在上游产业链环节中的粮食生产、农机农资农药等方面的投资规模,加紧了对东道国国内粮食产业领域的横向并购和纵向并购步伐,已经成为国际粮食市场的操控者。

粮食产业链包含种子—化肥—农药—农机—生产—收购—流通—加工—终端销售九大环节(张利庠和张喜才,2011),利润最高的就是上游的种子和农资等生产资料的供应环节、中游的产品储运等流通环节及下游的产品销售环节,从而使这几个环节成为粮食产业链的关键环节。可以说,谁掌握了这几个关键环节,谁就成为这场“粮食产业链战争”的最大赢家。粮食产业链上的这几个关键环节并不是产业链中产前、产中、产后或上、中、下游关系的简单叠加,而是一个复杂多元的网络系统,即粮食供应链系统。按照孙宏岭和高詹(2007)的定义,供应链是指产业链上的核心企业通过对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控制,将产品生产和流通中涉及的原材料供应商、生产商、分销商、零售商以及最终消费者连成一体的功能网链结构模式,它不仅是一条连接供应商到用户的物料链,而且又是一条增值链,物料在供应链上因加工、流通等过程增加其价值。主要的粮食出口国如美国、加拿大等发达国家依靠国内的大型跨国粮商,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粮食出口供应链,日本、印度等国的粮食物流系统也已基本形成。纵观欧美发达国家及大型跨国粮商的产业链运作模式,其中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这些国家和跨国粮商通过资源整合、市场运作和政府支持,已经形成了相当完善的粮食供应链网络体系。以美国为例,其以国内的大型粮食集团为核心节点企业,设立粮食物流据点,扩张粮食加工企业网络,围绕粮食物流系统建设粮食流通信息平台及粮食工业网络体系,建立高效集成的粮食供应链体系。可以认为,粮食供应链的发展状况如何决定了粮食产业链的发展状况,从而进一步决定了粮食价格及一国在国际利益分配格局中的地位。

全球粮食产业链发展过程中的第二个特征是粮食属性“金融化”,并使得国际投机资本大量进入粮食产业。众所周知,粮食期货价格是国际粮食市场的基准价格,而作为金融衍生品的期货市场不断发展完善使粮食属性“金融化”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趋势。国际投机资金一般主要集中在能源、金属类商品中,而在流动性充裕的背景下,可能借机转投前期涨幅较小、当前价位较低的粮食品种,并使国际粮食价格水涨船高。2006年国际粮价的大幅上涨的一个重要原因便是国际油价大幅上涨推动了生物燃料加工的玉米工业需求大量增加,改变了三种粮食的产消比例关系,而2010年国际粮食价格的不正常变动在很大程度也是国际投机资金推动所致。由于国际金融市场的话语权掌握在欧美等发达国家手中,国家间发展水平的不均衡与粮食属性“金融化”的愈演愈烈,使以美国为首的世界主要粮食生产国和出口国对国际农产品贸易具有绝对的主导能力,并进一步使粮食成为掌控全球产业链的重要战略工具。在全球货币总闸门大开的背景下,粮食属性“金融化”表现得尤为突出。越来越多的金融投机资本正从房地产和复杂衍生品投机转向包括粮食在内的大宗商品,流动性泛滥背景下的粮食属性“金融化”成为推高粮价的最大推手。粮食属性“金融化”正在成为一个长周期、全球性的经济现象,持续下去将可能加剧世界经济危机,导致全球政治社会的动荡。

南北发展失衡是当前全球农业和粮食产业链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又一显著特征。尽管巴西、阿根廷、南非等发展中国家近年来在农业产业链经营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总体水平仍低于发达国家且差距悬殊,致使产业链成为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在农业及其相关领域进行财富掠夺的有力武器,发展中国家遭受“粮食战争”的直接后果是经济发展受阻,甚至出现政权更迭。以大豆为例,作为世界四大大豆主产国的巴西和阿根廷在大豆种植上的自然资源禀赋和规模效益等均优于美国,这一优势并没有转化为国际竞争力,而是为国际垄断资本提供了高额的利润空间,外国垄断资本通过向这些国家提供大量廉价的种子和农资大举入侵本土大豆产业链,这一局面的形成直接导致了国际贸易环节上的利润为外国垄断资本所得并在国际价格竞争中败下阵来。不仅如此,粮食垄断资本还在包括巴西和阿根廷在内的南美国家大力兴建仓储物流基地,以巩固对当地大豆资源的控制,南美大豆生产陷入了外资依赖—廉价生产—外资依赖的恶性循环,进而大豆产业链为跨国粮食垄断资本所操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