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粮食作物生产风险特征与区划

粮食作物生产风险特征与区划

时间:2022-11-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毫无疑问,中国是世界上粮食生产波动强度最小的国家之一。表4-3反映了我国粮食作物的风险分区结果。从中可以看出,我国粮食生产的风险区划具有连片性的特点,比如风险较低的地区,主要分布西南、东南、华东、华中、华南的大部分省市以及西北的新疆,中等风险地区主要位于西北的大部分地区和东北的黑龙江,而风险最高的两个地区是东北的吉林和辽宁。以上分析结果表明,粮食主产区恰恰是生产风险最大的地区。

4.3.1 粮食作物生产风险特征与区划

4.3.1.1 粮食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的分类,粮食包括稻谷、小麦、玉米、高粱、谷子以及其他杂粮,如薯类和大豆。粮食生产结构包括种植结构、产量结构和单产结构等几个部分,分别以种植面积、粮食产量和单产水平为主要衡量指标。历史上我国粮食播种面积占总播种面积的比重,吴慧(1985)估计为80%,珀金斯(1984)估计为85%,许璇(1934)认为20世纪30年代为80.6%,1950年为80%以上。因此,可以断定,1949年以前我国的粮食播种面积占总播种面积的比重一直保持在80%以上。

随着种植业结构调整,近几年来粮食播种面积连年下降,2001年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68%左右。与此同时,粮食单产由1979年的2784.7kg/ha上升至4267kg/ha,年均增长幅度为1.96个百分点。改革开放以来,9个一级农业区粮食生产发生了较大变化,粮食增产重心北移趋势相当明显。我国历史上长期南粮北调,但是现在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四川盆地等地区商品粮已日趋减少,而浙江、江苏、福建、广东(含海南)等粮食主销区历史上都曾是我国商品粮基地。北方地区,特别是东北三江平原、松嫩平原等地粮食生产地位迅速上升。根据有关统计,东北大平原每年向全国粮食市场提供2500万吨的商品粮,占全国商品粮总量的1/3,其中黑龙江每年向全国提供1000多万吨。1953年全国粮食净调出省有20个,到20世纪80年代减少到7个。

从表4-2中可以看出,与其他主要的粮食生产国相比,中国粮食产量的稳定系数最高,变异率最低,大约只有日本、俄罗斯的1/3,美国的1/6。毫无疑问,中国是世界上粮食生产波动强度最小的国家之一。表4-3反映了我国粮食作物的风险分区结果。从总体而言,尽管我国受灾率超过30%的发生概率较高(全国平均概率为64%,即不到两年就会发生一次受灾率超过30%的灾情),但各地粮食的生产风险并不是很大,单产变异系数一般都在3%左右。

表4-2 主要国家或地区粮食生产稳定性指标

img43

资料来源:周立三主编:《中国农业地理》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60页。

表4-3 我国粮食作物各风险指标及其分区结果表

img44

续表

img45

资料来源:本研究根据《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中国农业统计年鉴》整理计算。

表4-3中列出了各项分区指标的具体数值,运用聚类分析方法,对我国粮食生产进行了风险区划。从中可以看出,我国粮食生产的风险区划具有连片性的特点,比如风险较低的地区,主要分布西南、东南、华东、华中、华南的大部分省市以及西北的新疆,中等风险地区主要位于西北的大部分地区和东北的黑龙江,而风险最高的两个地区是东北的吉林和辽宁。

东北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其粮食除保证本区城市、工矿区的供应外,每年净调出300×104t左右。东北地区属于旱作雨养农业,粮食单产南北差异大,且旱、涝、低温冷害频率高,生产不稳定。结合各项分区指标,可以发现,吉林和辽宁粮食播种面积和单产水平都较高,但每年受灾率超过30%的概率也较高,在70%左右,粮食单产的波动大,粮食生产不稳定。同为东三省之一的黑龙江,自然条件与吉林、辽宁相似,粮食生产规模也接近,粮食单产波动也较大,但因为单产水平相对前两者来说不高,故风险等级略低。

以上分析结果表明,粮食主产区恰恰是生产风险最大的地区。据与本研究相关的另一项研究测算,粮食主产区中的辽宁、吉林、黑龙江、山东和安徽等地的减产幅度都曾超过25%,吉林、黑龙江、辽宁、河南、河北、山西等省改革开放以来粮食单产变异率低于5%的年份占1/4(这意味着有超过一半的粮食主产省份24年中有6年的粮食单产低于趋势值的95%);湖北、湖南和江西由于良好的自然条件、精耕细作的农作制度而保证了粮食单产的持续稳定增长,因此变异系数相对较小(4%),但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主销区的波动水平相对较低,主要原因是因为这些地区历史上就是我国的产粮大省(如浙江、江苏等),自然条件好,复种指数高,再加之农作物耕作技术和农业发展的水平较高,因此粮食单产在年度间的变动幅度较小,1978年以来单产低于趋势值95%的年份达到6年的省份只有两个(天津、北京)。西部地区各省(自治区)的波动幅度则参差不齐,RV<5%达到6年的省份也比粮食主销区多,而如新疆、云南等波动水平低的地区又大都不是粮食主要生产地。从长远看,需要一种有效的制度安排,将粮食生产先天的产业缺陷(胡靖,2003)转移、分散,稳定粮食主产区的生产规模,给予粮农长期稳定的平均收入预期;否则,现在按照比较优势原则确定的粮食主产区将不复存在。

我国粮食作物主要包括禾谷类作物、豆类作物和薯类作物三大类。这三类作物一般都直接用作人类的食物。受资料限制,本研究在禾谷类作物中选取了稻谷、小麦、玉米、高粱和谷子五种主要产品,豆类作物主要分析了大豆的情况,薯类作物则未作分析。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稻谷生产国,常年总产占世界的1/3强,而中国也是世界大米的主要消费国。中国小麦年产量约占全世界的1/6,与前苏联、美国为世界三大小麦生产国。中国是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玉米生产国,玉米播种面积和总产分别占全世界的1/7和1/6左右。大豆为原产于中国的重要粮食和油料作物,在世界贸易中占重要地位。高粱和谷子是中国北方主要的杂粮,在世界贸易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

4.3.1.2 稻谷

稻谷属禾本科稻属,是我国最主要的粮食产品之一,2001年的播种面积大约占粮食总播种面积的27%左右。我国栽培水稻已有7000多年的历史,是现今世界上稻作历史记载最悠久的国家之一,也是举世公认的水稻起源中心之一。我国水稻分布很广,南起海南岛的三亚市,北至黑龙江的黑河市,东达乌苏里江河口的抚远县(黑龙江省),西抵新疆边陲的附疏县。

表4-4 中国稻作分布表

img46

资料来源:《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要览》,测绘出版社,工商出版社联合出版1987年6月第1版,第138页。

根据热量和水分的组合状况,水稻主要分布在秦岭-淮河一线以南地区,包括长江、淮河流域、华南和云贵高原等地,其种植面积和产量约占全国总量的90%以上。北方水稻占全国的比重不到10%,主要分布在水源较充足、水利条件较好的地区,如松辽平原、三江平原、银川平原、京津唐、河南沿黄地区和山东鲁南地区等,布局相对比较分散。

我国水稻南多北少,南籼北粳的分布格局很早就形成了。近年来这一格局变化不大,但总的趋势是南方水稻播种面积和产量在下降,北方在上升。1990年我国水稻生产的主体是多熟制,其中三熟制占40.3%,二熟制占48%,一熟制仅占11.7%,复种指数为228.6%。目前我国稻谷生产仍然集中于湖南、江西、广东、广西、四川、湖北、江苏、安徽和浙江等省份,上述九省稻谷播种面积共占全国播种面积的75%以上,其中湖南、广东、广西、江西、浙江等省区的双季稻面积较大。此外,湖北、安徽和福建双季稻比例也较高。北方稻谷生产主要集中在黑龙江、辽宁、吉林和河南四省,而四川、江苏、安徽、湖北、云南、重庆和贵州较大面积种植中稻。为使分区结果不受异常值影响,本研究中剔除专业化指数小于0.05的甘肃、山西、西藏和青海等省和自治区。

表4-5 我国稻谷各风险指标及其分区结果

img47

续表

img48

资料来源:本研究根据《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中国农业统计年鉴》整理计算。

可以看出,相比较于南方稻区而言,北方稻区生产风险较大,比如吉林、辽宁属于高风险区域,而黑龙江和河南也属于中等风险区域。

4.3.1.3 小麦

小麦属于禾本科小麦属。我国是小麦的次生起源中心,约有四五千年的种植历史,是栽培小麦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早在夏朝初期黄淮平原小麦已有大面积种植,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目前小麦栽培面积约有3000万公顷,总产量8000万吨,仅次于稻谷,居我国粮食作物的第二位。我国与前苏联、美国为世界三大小麦生产国。

我国小麦分布极广,从平原、谷地、丘陵、山区直到海拔4000米左右的西藏高原都有小麦种植。在全国范围内,小麦的播种期和成熟期也有很大差别。东北春小麦生育期只有70~100天左右,而西藏地区冬麦生育期长达300多天。全国一年四季都有生长小麦的地方,1~10月份都有小麦收获。由于栽培制度、品种类型以及生产技术等多方面的不同,形成了明显的自然区划。主要生产集中在黄淮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地区。

根据自然条件、耕作制度、小麦品种类型、播种期及成熟期的早迟等生产特点,我国小麦可分为冬、春麦区两大类型,自然区可划分为10个麦区。大致以年极端最低气温-24℃为界,高于此限以冬小麦为主,低于此限只能种春小麦。从东北的大兴安岭到拉萨的400mm等雨线以西属干旱地区,雨量少,蒸发量大,以春小麦为主,可划分为东北春小麦区、北方春小麦区、西北春小麦区、青藏春冬麦区及新疆冬春麦区。长城以南、岷山以东地区以冬小麦为主,主要集中在华北平原的河南、山东、河北等省市,以及苏北、皖北、关中平原,可划分为北方冬麦区、黄淮海平原冬麦区、长江中下游冬麦区、西南冬麦区和华南冬麦区。剔除专业化指数小于0.05的广东、广西两个省份后的风险区划结果如表4-6。河南、山东是中国最大的两个产麦区,播种面积占全国播种面积比例分别为16.50%和13.47%,其次是河北。兼有南北之利的江苏、安徽也是小麦生产的重要省份,四川、陕西等省的小麦播种面积占全国播种面积的比例都在5%以上。甘肃、湖北、黑龙江、内蒙古、新疆、山西等省区也有较大面积的小麦种植,其中黑龙江、内蒙古是中国的春小麦主产省区。

表4-6 我国小麦各风险指标及其分区结果

img49

资料来源:本研究根据《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中国农业统计年鉴》整理计算。

从表4-6可以看出,从全国总体来看小麦单产的波动并不大,但是作为中国春小麦主产区的黑龙江、内蒙古的单产变异系数都超过了10%,这表明小麦生产风险较高的地区主要集中于西北和东北地区。

4.3.1.4 玉米

玉米属于禾本科玉米族,原产美洲墨西哥、秘鲁一带,在我国已有400多年的栽培历史。我国是世界玉米主要生产国之一,播种面积和产量仅次于美国。我国玉米生产集中在从东北斜向西南的狭长地带。根据地理位置、自然条件与耕作制度,我国玉米生产可分为北方春播玉米区、黄淮海平原夏播玉米区、西南山林玉米区、南方丘陵玉米区、西北灌溉玉米区和青藏高原玉米区六个产区,其中北方、黄淮海和西南三个产区是主产区。玉米是喜温和短日照作物,淮北多麦后夏玉米,一年两熟;淮南多春玉米,两年三熟;南部地区还有秋玉米。

从2000~2002三年平均值来看,玉米播种面积占全国播种面积比例超过5%的省区有山东、黑龙江、河北、吉林、河南、辽宁、四川、内蒙古八个省区,此外,陕西、云南、山西种植玉米的面积也较大。剔除专业化指数小于0.05的江西和青海两省,玉米生产风险分区指标及结果见表4-7。

表4-7 我国玉米各风险指标及其分区结果

img50

续表

img51

资料来源:本研究根据《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中国农业统计年鉴》整理计算。

表4-7告诉我们,玉米生产风险较高的地区,仍然是玉米生产大省,包括最大产区即华北及黄河流域的山东、河南、陕西、山西等省,以及春玉米主要产区的黑龙江、吉林、辽宁和内蒙古等地。

4.3.1.5 高粱

高粱属于禾本科高粱属,又名蜀黍,为古老栽培作物,在我国约有5000年的栽培历史,具有适应性强、抗旱、耐涝、耐盐碱的能力。2001年全国播种面积889.56千公顷,总产量达258.2万吨。高粱是中国的常年出口农产品,其生产在全国分布很广,但主要集中于西北部较干旱地区。

全国大致可分为春播早熟高粱区、春播晚熟高粱区、春夏兼播高粱区及南方高粱区四个高粱产区。剔除专业化指数小于0.05的广东、江西和江苏三省后的风险分区指标及分区结果如表4-8所示。

表4-8 我国高粱各风险指标及其分区结果

img52

续表

img53

资料来源:本研究根据《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中国农业统计年鉴》整理计算。

就省区而言,我国高粱主要集中在辽宁、黑龙江、内蒙古、吉林、山西和河北六个省区,六省区高粱播种面积占全国播种面积的3/4以上。由表4-8可以看出,粮食作物中高粱生产的波动程度较大,各省市高粱单产变异系数均在10%左右,高于粮食平均波动系数(3%);高粱主产区的辽宁、吉林均属于生产高风险地区。

4.3.1.6 谷子

谷子(粟)属于禾本科狗尾草属,是世界小米类中主要作物之一。2001年我国播种面积为1250千公顷,总产量为212.51万吨。

中国谷子主要产区在北方,有七个生态区:东北平原生态区,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为一年一熟春谷区;华北平原生态区,包括北京、河北省大部分、山东、河南等省,春谷、夏谷都有,以夏谷为主;西北黄土高原生态区,北以长城为界,南达秦岭,东至太行山,以春谷为主;内蒙古高原生态区,包括内蒙古全境及河北承德张家口、山西雁北、陕西榆林等地,以春谷为主;南方生态区;新青内陆生态区;西藏高原生态区。河北、山西、内蒙古、陕西、辽宁、河南、山东是我国谷子的主要生产省区,它们的播种面积占了全国谷子播种面积的88%。

表4-9说明,我国谷子单产的风险水平大于粮食总体平均水平,其中,内蒙古、山西都属于高风险地区。

表4-9 我国谷子各风险指标及其分区结果

img54

续表

img55

资料来源:本研究根据《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中国农业统计年鉴》整理计算。

4.3.1.7 大豆

大豆又名黄豆,属于豆科大豆属,是古老的作物之一。大豆是人类重要的蛋白质来源之一,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此外,大豆在饲用价值上也显著高于其他谷物饲料。

我国大豆栽培面积大,分布广,主要集中在东北松辽平原及黄淮平原。根据各地的自然条件和栽培制度,可将大豆产区划分为五个大区:北方一年一熟春大豆区,主要包括东北、华北和西北地区,春种秋收;黄淮流域夏大豆区,一年两熟,6月播种,9~10月初收获,以麦后豆为主;长江流域夏大豆区,以冬作物收获后接种夏大豆为主;长江以南秋大豆区,7~8月中稻收后播,11月收获;南方大豆两熟区。

东北、华北是中国大豆的主产区,黑龙江、内蒙古、河南、山东、河北、安徽等省的大豆生产在全国占重要地位,上述省区大豆播种面积占全国播种面积的比例都在5%以上。此外,吉林、辽宁、陕西、广西、山西等省也是我国大豆重要的生产省区。从表4-9中可以看出,我国大豆总体的生产波动并不高,但是东北、华北的大豆主产区单产波动系数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表4-10 我国大豆各风险指标及其分区结果

img56

续表

img57

资料来源:本研究根据《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中国农业统计年鉴》整理计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