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粮食贸易现状

中国粮食贸易现状

时间:2022-11-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它提出的立足国内资源、实现粮食基本自给的方针,成为中国至今未变的粮食战略总纲。这是中国粮食产量连续增加的第11个年头,粮食总产量实现“十一连增”。在中国,大米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农产品,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点商品,因此,大米的进出口贸易属国家一类管理商品,国家对此实施严格的出口计划和配额管理。中国不仅是世界玉米生产、消费大国,也是世界主要贸易大国之一,玉米出口居世界第三位。

(一)中国粮食安全问题

1996年,国务院发布《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白皮书,明确表示中国能够依靠自己的力量实现粮食基本自给。它提出的立足国内资源、实现粮食基本自给的方针,成为中国至今未变的粮食战略总纲。在此方针指导下,以粮食为代表的农产品自给一直受到官方的高度重视,并形成了占据主流地位的中国粮食安全观:种植业是农业的重要基础,粮棉油糖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商品,保障粮食有效供给是农业发展的首要任务。

在农业部制定的农业“十二五”规划中,也就中国的粮食安全概念给出了具体的数字衡量标准:努力实现“一个确保、三个力争”。即确保粮食基本自给,立足国内实现基本自给,确保自给率95%以上,其中水稻小麦、玉米三大粮食作物自给率达到100%。即根据粮食生产现状和资源条件,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目标是,谷物应保持95%以上的自给率,口粮应保持百分之百的安全。

(二)中国粮食生产现状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最新公告,通过对中国31个省(区、市)农业生产经营户的抽样调查和农业生产经营单位的全面统计,2014年中国粮食总产量达60709.9万吨(12142亿斤),比2013年增加516万吨(103.2亿斤),增长0.9%。其中谷物总产量55726.9万吨(11145.4亿斤),比2013年增加457.7万吨(91.5亿斤),增长0.8%(见图8-1)。这是中国粮食产量连续增加的第11个年头,粮食总产量实现“十一连增”。

图8-1 2010—2014年粮食产量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统计年鉴》(历年)。

增产数字背后,“丰年缺粮”的现实却鲜被提及:同样在过去的10年中,除2008年、2009年两年间产稍大于需,其余年份中国的粮食状况均是产不足需,且缺口日益增大。虽官方多年来一直仍将95%的粮食自给率作为目标,但到2012年底,这一数字已跌破90%。

在粮食进口上,中国一直采取较为保守的政策,甚至在2011年以前,中国仅允许进口少量的优质大米和小麦,而玉米进口量近乎为零。数据显示,2012年谷物净进口为1316.9万吨,小麦、玉米、大米的净进口量分别达到341.5万吨、515.3万吨和208.8万吨。不仅如此,继玉米在2011年进入“全面进口元年”后,中国亦有望超越埃及,成为全球最大的小麦进口国。那些忧虑的人们已经预警,中国的粮食自给率将受到威胁,并可能突破中国政府早前制定的粮食自给率须保持在95%以上的政策“红线”,就在人们争议是否有必要严守这个“红线”时,来自国外的担心正日趋严重,中国的粮食需求将导致全球粮食供应短缺。

2013年,农业部农业贸易促进中心消息,中国三大主要粮食作物全部转为净进口。尽管粮食特别是大米和小麦的净进口量有限,但从10多年的发展变化看,我国大宗农产品进入净进口阶段的趋势十分明显,呈现主粮进口常态化的现象,国内农产品生产和粮食安全面临挑战。

表8-1 2014年主要商品进口数量、金额及其增长速度

(三)中国粮食结构

从粮食进出口品种结构分析,我国粮食出口以玉米、大米和小麦三大类产品为主,大豆出口量很小。粮食进口主要有大豆、大米和小麦。从1950—2003年,我国从国际市场上进口的粮食品种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1995年以前,我国主要从国际市场上进口小麦,小麦进口量占粮食进口总量的80%以上;1996年以后,小麦的进口量急剧下降,稻谷和玉米的比例逐渐减少,大豆的进口量迅速上升,成为主要的进口粮食品种,2003年大豆的进口量占进口粮食总量的90.6%,2006年大豆的进口量占进口粮食总量的88.7%。出口的粮食品种结构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大豆的出口量和出口比例减少,玉米的出口量和出口比例逐渐增加,小麦出口的比例也开始增加,稻谷出口所占的比例则有所下降。下面分品种对小麦、大米、玉米和大豆的贸易情况进行分析。

1.小麦贸易

在1978—2007年间,中国小麦生产总体上不能满足国内消费需求,产销缺口达到17823万吨。中国小麦进口总量累计大于出口总量,经过净进口调节后的国内供求市场盈余为1421万吨。2004年我国小麦进口高达723万多吨,是连续近十年来的最高点。从2004年开始,小麦的进口量逐年大幅度下降,直到2008年小麦进口量只有323吨,仅占2004年小麦进口量的4.47%。小麦出口在2000—2003年逐年增加,然后在接下来的两年里出口量大幅下降,之后又出现了回升,直至2007年到达历史最高水平,出口量达2336621吨。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不管是小麦的进口还是出口,2008年都有大幅度的缩水,但总的来说我国是净出口国。这主要与2008世界经济形势和我国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有关。2008年国际经济风云变幻,全球性的金融危机爆发,商品价格由过热骤然变为过冷,对于小麦这一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品种,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2007年底,为了抑制国内的通货膨胀,中国从2007年12月20日起取消小麦、稻谷、大米、玉米、大豆等原粮及其制粉的出口退税。与此同时,中国财政部于2007年12月30日宣布,将从2008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对小麦、玉米、稻谷、大米、大豆等原粮及其制粉产品征收5%~25%不等的出口暂定关税。中国商务部宣布,从2008年1月1日起,对小麦粉、玉米粉、大米粉等粮食制粉实行出口配额许可证管理。

2.大米贸易

在中国,大米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农产品,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点商品,因此,大米的进出口贸易属国家一类管理商品,国家对此实施严格的出口计划和配额管理。1999—2003年我国粮食连续四年减产,稻谷产量下降直接导致大米供应减少,市场供应水平的下降,使得当时大米价格快速飚升,大米出口数量明显下降。历史数据显示,2003年、2004年、2005年我国大米出口量分别为140万吨、85万吨、66万吨。自2004年以来,在政府农业政策的大力支持下,我国粮食生产得以迅速恢复,产量连续四年保持增长势头,大米出口市场稳步恢复。但在2008年,由于粮食恐慌和金融危机的影响,以及我国为保证国内市场的粮食供应,接连出台限制粮食以及制粉的出口,包括调整出口税率、实行配额制管理等,大米出口量在2007年的水平上又有了大幅下降。

3.玉米贸易

中国不仅是世界玉米生产、消费大国,也是世界主要贸易大国之一,玉米出口居世界第三位。我国玉米出口不仅是调节国内市场,缓和东北玉米库存压力的有效途径,也是向世界展示我国玉米大国的窗口之一。自1984年开始我国玉米出口逐步增加,1992年突破1000万吨。1995—1996年受国家政策调控影响出口大幅缩减。“九五”期间年均出口439万吨。“十五”期间,国家出台鼓励玉米出口的补贴政策,年均出口量上升到900万吨。2003年玉米出口达到历史最高的1638.9万吨,占全球出口量的20%,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这主要得益于政府每吨高达44美元的补贴,以后国家加大玉米出口宏观调控力度,玉米出口呈下降趋势。2004年玉米出口下降到232万吨,2005年恢复到861万吨。2006年再次下降到307万吨,仅占全球出口量的4.8%,2007年出口量虽有回升,但到2008年由于国际形势和国内宏观政策的影响,玉米出口量又降到了近十年来的历史最低点。

4.大豆贸易

在我国粮食进口贸易中,大豆进口量远高于其他品种。在1995年之前,中国一直是传统的大豆出口国,但从1995年起,我国大豆进口量逐年增加。从1996年开始至2008年,我国每年从国外进口大豆的数量呈逐年递增的趋势。从数据上看,1996—2001年六年的进口量分别为111万吨、279万吨、320万吨、432万吨、1042万吨、1394万吨。我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的大豆进口国,进口量约占世界贸易量1/3。2003年中国进口大豆达到2650万吨,这一年国内大豆进口量首次超过国内产量。同时来自美国农业部的资料显示,2002—2003年度中国大豆的进口数量首次超过欧盟跃居世界第一。2004年是2023万吨、2005年是2659万吨、2006年则为2826万吨。2007年我国大豆进口量高达3082万吨,比2000年的1042万吨增加1.95倍,年均增长了16.7%。2008年,我国大豆进口量达到3744万吨。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大豆进口国之一,而且未来国内大豆仍存在较大的供给缺口。我国大豆进口逐年递增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肉、蛋、奶的需求持续增加,进而带动国内饲料养殖业的快速发展,在其他饲料蛋白原料难以大幅增加的情况下,国内饲料养殖业对豆粕需求强劲,导致国内大豆压榨量逐年提高,是大豆进口量不断增加的主要原因。最近几年我国大豆蛋白产业快速发展以及国内传统大豆蛋白食品需求不断增加,食用大豆消费需求逐年增加,国产大豆压榨量呈现下降趋势,进而导致国内大豆压榨行业对进口大豆的依赖性增强,也是大豆进口量不断增加的一个重要原因。

此外,我国是一个食用植物油严重短缺的国家,最近两年每年都进口800多万吨的食用植物油用以满足国内消费需求,这也是刺激国内大豆进口量和压榨量逐年提高的一个重要原因。

(四)中国粮食安全的影响因素

1.资源禀赋

中国主要粮食生产中只有大米和玉米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我国大米的优势状况呈上升趋势,但优势度不大。我国玉米整体上虽然具有一定的竞争力,但很不稳定。大豆则由最初的具有显性比较优势到现在处于极度劣势。小麦则一直缺乏竞争力且处于极度劣势状态。所以,我国参与粮食贸易,适当进口我国不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是十分必要的。同时,我们也要提高自身的竞争力,不能对世界粮食市场过于依赖。

2.生产成本

从生产成本水平上看,总体上讲我国小麦、玉米、大豆的生产成本水平较高。我国每公斤小麦的生产成本是美国的1.2倍,是阿根廷的1.4倍,是加拿大和法国的2倍以上。每公斤玉米的生产成本是美国和阿根廷的1.1~1.2倍,是法国的2倍多。大豆的生产成本大约是主要大豆出口国美国和阿根廷的1.2~1.3倍。在四种主要粮食作物中,只有稻谷在生产成本上有一定的优势。从成本结构看,中国四种主要粮食产品的生产成本结构与其他国家相比存在较大差异。第一,活劳动成本占比较大。中国四种主要粮食作物中的活劳动成本在总成本中占的比例依次为:小麦(35%)、稻谷(36%~38%)、玉米和大豆(46%),而美国和加拿大等国家这四种农作物产品的生产成本中活劳动成本比例仅为9%左右。第二,成本外支出比例较大。第三,机械费用和土地费用比例低于其他国家。中国农作物产品生产机械费用在总成本中所占比例,不同作物虽有差异,但大致在10%~20%之间。机械费用在总成本中占的比例,除了小麦外,其他作物都明显低于对比国家。土地费用在总成本中占的比例较低。

3.进口关税

面对低价进口农产品的不断冲击,中国实施的关税水平难以发挥“门槛”保护作用,而且关税保护的政策空间已经非常有限。据了解,目前世界农产品平均关税水平为62%,最高关税水平甚至能达到1000%以上,而中国农产品平均关税水平为15.2%,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4。尽管中国对小麦、玉米、大米、食糖、棉花、羊毛等重要农产品实行关税配额管理,但配额外关税最高也只有65%。

我国农产品进口增势强劲本身不是问题,问题是缺乏足够的关税等政策手段来进行有效调控。中国农业生产规模小、成本高,国内外价差扩大是必然趋势,但越开放越需要关税保护。以大豆为例,当前国内大豆产业面临的困境,严格意义上讲不是进口本身造成的,而是缺乏必要的关税保护和进口调控政策造成的。大豆的关税水平只有3%,而且不能使用特殊保障机制,这使得大豆进口几乎没有调控。下一个令人担忧的将是玉米。受劳动力成本和物资成本推动,如果国内玉米最低收购价每年上涨10%,而玉米的配额外关税只有65%,再过五六年就难以挡住玉米的配额外进口。随着大宗农产品净进口量增加,一方面对国内产业形成了抑制,导致产业发展缺乏必要的激励和动力,另一方面给农产品长期供给安全带来潜在风险。尽管国家不断提高粮食等农产品最低收购价格,但政策支持效应很大程度上被低价进口农产品消解。

4.外汇支付能力

如果一国外汇储备充足,外汇收入稳定,而且其外汇储备除够用于粮食进口外还可以满足该国其他各项开支,那么其利用世界粮食市场就不存在风险。反之,则存在风险。庞大的外汇储备是我国粮食进口的坚实经济支柱。

与外汇储备不断增加相对应的是我国粮食进口占汇的比例一直在下降。这说明相对于我国庞大的外汇储备而言,粮食进口金额是微不足道的,也表明我国购买力稳定,完全有能力进口更多的粮食,甚至于目前进口量几倍的粮食。

5.粮食安全指标

监测一个国家粮食安全的指标主要有粮食自给率、粮食储备水平、粮食进口中口粮的比率。

(1)粮食自给率。国家粮食自给率越高,则受国际粮食禁运的影响越小。多数经济学家认为,自给率大于95%,即表明一个国家已经基本实现了粮食自给;只要自给率大于90%,就可以认为达到了可以接受的粮食安全水平。在2012年底我国粮食自给率跌破90%,突破了长期以来我们所认为的粮食自给率保持在95%的国家粮食安全目标,触及我国粮食安全警戒线。我国自改革开放至20世纪90年代初外汇储备变动不大,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开放力度的加大,外汇储备一路飙升。庞大的外汇储备是我国粮食进口的坚实经济支柱。

(2)粮食储备水平。储备水平越高,短期内调节粮食供需矛盾的余地越大,则禁运的影响程度越小。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最低储备水平为需求量的17%~18%,以保证必需的粮食供应量。当粮食储备水平低于17%,粮食形势即处于不安全状态;低于14%,粮食安全即处于紧急状态。按照该标准,中国实际上只要储备250亿公斤粮食即可,多数专家预估我国储备粮的规模达到750亿公斤以上,因此,从这一方面看粮食禁运不会对我国粮食安全构成影响。

(3)粮食进口中口粮的比率。口粮需求基本上是刚性的,如果进口粮食中口粮比例较大,则必将极大地影响国家的粮食安全。例如日本,其粮食自给率低于30%,但日本进口的主要是玉米和小麦,用高于国际市场好几倍的价格保护其大米市场,一直保证口粮自给自足。我国粮食进口中,小麦占了64%左右,而且小麦是我国特别是北方地区的重要口粮。一旦发生粮食禁运,对我国人民的生活将直接产生重大影响。

6.粮食消费结构

口粮、饲料用粮、加工用粮、贸易用粮、种子用粮以及损耗是当前我国粮食消费的主要方式,其中口粮是最主要的粮食消费途径,另一重要途径是饲料用粮。由于近年来食品、医药等工业的迅速发展,加工用粮成为粮食消费中仅次于口粮和饲料用粮的又一重要消费渠道。

我国人均口粮消费量逐年下降,但全国口粮消费总量平缓增加。饲料用粮是粮食消费的重要渠道,近年来,我国饲料用粮大体上呈平稳增长的趋势,但增幅较慢。加工用粮不断增加,粮食在加工业上用途广泛,工业用粮主要用于酿酒,制作调味品、淀粉、制药等。

7.转基因技术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转基因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还有一定差距。一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产业化潜力的基因相对较少,尤其是和粮食安全密切相关的抗旱、耐盐以及提高营养利用率的基因;二是转化体系不够完善,转化技术仍处于小规模实验性研究状态,大豆、小麦未构建成熟的基因转化平台;三是转基因技术与传统育种结合程度低,尤其是未形成多基因聚合的育种体系,转基因技术对粮食安全的保障作用未能充分发挥。

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转基因技术在基因转移范围和效率上具有明显优势,但另一方面又具有安全应用的潜在风险。比如一些环境保护组织坚决反对转基因技术;一些国家把转基因生物安全作为技术性贸易壁垒;一些国家和民众由于文化背景、社会伦理和认识理念的差异,难以接受转基因产品。人们不希望转基因技术在提高粮食产量的同时,增加新的环境和食品风险。因此,安全成为转基因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并越来越受到关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