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粮食贸易安全

粮食贸易安全

时间:2022-07-0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现代粮食安全的概念可包含数量安全、质量安全和生态安全三个层面。因此,粮食安全具有经济社会和生态安全的属性,涉及生产安全、流通安全、消费安全、储备安全、国内流通安全、进出口安全等方面。粮食贸易安全指一国能采取有效措施抵御粮价大幅波动、粮食禁运、国际政治和经济危机等外部因素的冲击,通过贸易途径获得平抑国内粮食缺口所需的粮食。

(一)粮食

在我国,有关粮食的界定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粮食是指谷物,主要包括玉米、稻谷、小麦大麦、高粱、燕麦、荞麦等。广义的粮食,不仅指谷物类,还包括豆类和薯类。其中,豆类包括大豆绿豆、蚕豆、豌豆、小红豆等;薯类包括马铃薯、甘薯、木薯等。广义上来说,粮食的概念基本上是将国内所有的生产及流通的品种都包含在内了,包括农业的各种粮食作物和粮食部门经营的全部品种。通常,粮食产量指当年某一地区谷物、豆类和薯类作物生产量的总和,也称为粮食总产量,这与国家统计局每年公布的粮食产量概念基本一致。

国际上,不同的国家对粮食的界定有所不同。如美国把小麦、玉米、高粱、大麦、稻谷、燕麦、黑麦及其他杂粮界定为粮食;在法国,大麦、玉米和小麦是其三大主要粮食品种,还包括高粱、黑麦和燕麦;澳大利亚的主要粮食品种是小麦,还包括大麦、燕麦、稻谷等。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以下简称“粮农组织”)年鉴中所列的食物产品目录,粮农组织的粮食概念是指谷物,包括小麦、粗粮、稻谷,其中粗粮包括玉米、大麦、高粱等。这里,联合国粮农组织的粮食概念与我国传统的狭义粮食概念基本一致。而在我国粮食作物中,玉米、稻谷、小麦作为中国三大粮食作物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将玉米、稻谷、小麦作为粮食产业贸易的主要研究对象。

(二)粮食安全

现代意义上的“粮食安全”源自20世纪70年代初的全球粮食减产,当时全球粮食储备由18%下降至14%,粮价上涨2倍,导致了二战后最严重的粮食危机。为应对危机,1974年11月,粮农组织在罗马召开了第一次世界粮食首脑会议,通过了《世界粮食安全国际约定》,首次提出了“粮食安全”(Food Security)的概念。粮食安全是指“保证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得到为了生存和健康所需要的足够粮食”。

1996年11月,在罗马召开的第二次世界粮食首脑会议上,粮农组织对这一概念作了新的表述:只有当所有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够在物质上和经济上获得足够、安全和富有营养的粮食来满足其积极和健康生活的膳食需要及食物喜好时,才可谓实现了粮食安全。这其中包括个人、家庭、国家、区域和世界各级均要实现粮食安全。粮食安全包括粮食可供性、可获得性、利用率和稳定性。可供性意味着个人可以获得足够数量的合理而必要的粮食种类;可获得性即个人必须有足够的收入或其他资源来获得能够维持足够的营养水平的合理的粮食水平;利用率指应该合理利用粮食;稳定性指食物供应的稳定性。该观点既注重食物的供给数量和质量,也强调食物的生产和利用方式。

现代粮食安全的概念可包含数量安全、质量安全和生态安全三个层面。即在保障充足的食物供给和分配数量的同时,还要求营养全面、结构合理、卫生健康,食物的生产和获取要建立在保护生态环境和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基础上。

从数量上看,粮食的供需平衡是重点,也是粮食安全的基本内容。关于粮食供需平衡主要是指一国粮食的供求余缺的情况。一般如果供给过剩或需求过剩都认为是供需不平衡。在开放经济的条件下,国际粮食市场已经成为一国平衡国内供需的途径。当然,国际市场调节水平的高低还与全球粮食供求平衡状况有关,只有确保了世界粮食供需的平衡才能实现每个国家的粮食数量安全。

从质量上看,全球各地食物质量安全问题频发,造成了诸多的不利影响。伴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食物质量安全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植物性农产品存在的农药、重金属、化肥污染,及动物性农产品存在的抗生素、激素残留,转基因农产品的安全性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从生态安全上看,主要是针对粮食生产资源和环境而言的。由于人类发展进步的需要,在工业化的过程中,我们的生态环境遭受了极大的破坏,以至于出现了水土流失、水资源短缺以及土地沙漠化等现象。生态环境的破坏,一方面会导致粮食耕种面积的下降,造成减产;另一方面还会使得所生产的粮食产品在质量安全上出现问题。

可以说,粮食安全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为保证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得到与其生存与健康相适应的足够粮食,而对粮食生产、流通与消费进行动态、有效平衡的政治经济活动。粮食安全涉及粮食生产、流通、消费及其相应的宏观调控保障体系,即通过生产、流通和消费等“多链条互动”,保证一国的国民能够获得与其需求相适应的粮食。从粮食生产到流通再到消费的整个流程,可以将粮食安全问题概括为三个层面的内容:一是“供得够”;二是“送得到”;三是“买得起”。供得够,是指粮食安全首先要考虑供给问题,确保粮食有充足的供应来源。送得到,即将粮食有效送达给国民。买得起,是确保居民有足够的购买能力获得粮食。因此,粮食安全具有经济社会和生态安全的属性,涉及生产安全、流通安全、消费安全、储备安全、国内流通安全、进出口安全等方面。

保障粮食安全,不仅仅只是针对粮食的生产和供应,而且包括粮食的质量安全、粮食的节约、粮食的有效利用以及粮食的自产自给和进口的协调等问题。粮食安全问题已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所以需要客观分析我国粮食供求状况,采取有效应对措施,改善粮食供求形势,这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保持社会稳定发展的必然要求。

(三)粮食贸易安全

国家粮食局调控司认为,从本质上讲,粮食安全是指粮食需求以及抵御可能出现的各种不测事件的能力,它和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外贸状况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开放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用国际市场来调节国内粮食的供给与需求,确保本国粮食安全是绝大多数国家采取的手段,而不同国家资源状况的差异性,使得这种国家间的相互调剂有利于在全球范围内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并实现更高程度上的粮食安全。

粮食贸易安全指一国能采取有效措施抵御粮价大幅波动、粮食禁运、国际政治和经济危机等外部因素的冲击,通过贸易途径获得平抑国内粮食缺口所需的粮食。简言之,即一国能随时随地从国际市场上购买到足够的粮食。

一国通过参与国际粮食贸易实现本国粮食安全有三种方式:第一种,出口粮食。当一国的粮食供过于求时,存在大量的粮食过剩导致不安全的可能,这时需出口粮食,消减过剩造成的负面影响。第二种,进口粮食。当一国的粮食供不应求时,因粮食短缺而导致粮食不安全的可能,此时就需要通过进口粮食以弥补本国生产的不足。第三种,部分粮食进口,部分粮食出口。当一国粮食供给总体平衡,但有些粮食品种供不应求,有些供过于求时,就需要出口过剩的品种而进口短缺的品种,从而实现本国粮食品种的结构平衡。不管是哪种情况,都充分地说明了一国粮食安全与粮食贸易有着密切的联系。运用粮食贸易的方式,解决粮食安全问题的方式应当包括进口和出口两种,目的在于实现粮食供给的总量和品种结构的双重平衡从而降低粮食风险。当一国粮食严重供不应求,其安全程度也就受到了严重的威胁。基于这一点,人们通常将粮食国际贸易理解为进口。

粮食贸易有别于一般商品贸易,经济性仅仅是进行贸易的一个原因,而且很多时候,经济原因不是最关键的,还必须充分考虑政治的因素,考虑世界市场粮食的供求贸易状况等。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完全排斥粮食的国际贸易,仅仅依靠本国力量解决粮食安全问题的可能性已经越来越小,如今,我们要考虑的问题已经不是要不要进行粮食贸易问题,而是如何高效地进行粮食贸易以及粮食贸易的规模和品种问题。

因此,为了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就必须参与粮食贸易。要实现国家粮食安全就离不开粮食贸易,一国开展粮食贸易其根本目的也就是为了确保一国粮食安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