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的粮食流通

中国的粮食流通

时间:2022-01-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中国数千年的封建社会里,家家种地,户户打粮,成为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最主要的特色。置地种粮,是古时中国人最基本的生存方式。解放后,中国自然不能再停留在这种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社会,而必须向现代化的、工业化的国家迈进。因此,建国后,中国建立了世界上最庞大的粮食流通体系,组建了有400多万干部职工组成的国有粮食系统。风雨50年,中国的粮食流通体制在艰难困苦中摸索前进。

在古长城脚下,两位老农凑在一起,各将一只手伸到对方的袖筒里,捏来捏去,一会这个皱眉头,一会那个瞪眼睛,直“捏”得两个人都点头了,才“罢手”。

这是电视片《望长城》里的一个镜头。他们不是特务对暗号,而是在做买卖,搞交易。

遮遮掩掩、羞羞答答,这便是中国在自给自足年代里的市场流通与商品交换。

而这袖筒里“捏”的也许是一把锄头,是一块土布,但很少是粮食。在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社会里,流通得最少的是粮食。

等时光流到20世纪末期,则刚好掉了个头,市场上流通得最多的便是我们赖以生存的粮食。不可想象,哪天粮食不流通了,世界将会变成什么样子。

在中国数千年的封建社会里,家家种地,户户打粮,成为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最主要的特色。农民家家户户在地里刨食吃不说,连官僚也不是完全靠吃皇粮生活,他们更多的仍然是依仗权势多置私田,放租收粮,以至皇帝对宠臣的奖赏,也是以土地为主;商人搞买卖,赚了钱也不是去买粮食,而是买地种粮食……置地种粮,是古时中国人最基本的生存方式。

显而易见,这种封闭的自给自足经济,不利于社会的分工,不利于经济的发展,它只是当生产力水平低下,粮食短缺,生产不稳定的情况下的权宜之计,也是一种保险之计。当时,谁没有耕地,谁不种粮食,一旦有什么天灾人祸,谁就有可能饿肚子,拿了金条银圆也未必换得到粮食。

解放后,中国自然不能再停留在这种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社会,而必须向现代化的、工业化的国家迈进。家家户户种地、人人都来搞饭吃的局面绝不可能再存在了。在此情况下,提高粮食的商品率,促进粮食的流通显得尤为必要。农民光是种田糊口已远远不够了,他们还需要为城市居民、为国家建设提供更多的粮食。

这就需要粮食流通。因此,建国后,中国建立了世界上最庞大的粮食流通体系,组建了有400多万干部职工组成的国有粮食系统。风雨50年,中国的粮食流通体制在艰难困苦中摸索前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