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流通不畅,粮食不旺

流通不畅,粮食不旺

时间:2022-03-1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粮食流通体制,成为1998年中国改革的重头戏!如此周而复始,以至这20年来,中国政府不是为“卖难”苦恼,就是为“买难”操心。他认为,现行的粮食流通体制存在很多的矛盾和问题,既不利于保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又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已到了“非改不可,不改不行,刻不容缓”的地步。
流通不畅,粮食不旺_世纪末中国“探戈”:问题与对策

日升日落地球转动24小时,全国国有粮食系统便发生1亿元的亏损,每分钟6.9万元;2000多亿元的财务挂账,摊给400万粮食系统职工,每人5万元……

发端于1953年的中国粮食流通体制,虽然经过无数次的改革,无数次的调整,但仍然没有改变“背着生产者、抱着消费者、拉着经营者”的僵化形式,既不利于发展粮食生产,也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因此,朱镕基认为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到了“非改不可,不改不行,刻不容缓”的地步。

粮食流通体制,成为1998年中国改革的重头戏!

美国新闻记者丹·摩根在《粮食巨人》一书中,这样描述粮食的重要性:“在现代文明中,粮食是世界上惟一比石油重要的资源。”因此,当今世界上的许多国家,都把粮食作为一种“政治作物”来对待。这不仅体现在粮食生产上,而且还体现在粮食流通上。

考察中国的粮食状况,我们不难发现,改革开放以来的20年里,中国的粮食生产与粮食市场,一直处于一种周期性波动的状态,并且是一种联动波动的形式。具体地说,就是粮食一丰收,往往引起粮食市场的供过于求,粮价下跌,农民出现“卖粮难”;“卖粮难”必然挫伤农民的种粮积极性,结果随后便出现粮食减产,这时,粮食市场又供小于求,粮价波动,市民又出现“买粮难”;“买粮难”自然引起一片恐慌,于是又迅速采取刺激粮食生产的政策,粮食再次丰收,随后又再次“卖粮难”……如此周而复始,以至这20年来,中国政府不是为“卖难”苦恼,就是为“买难”操心。这种现象到90年代愈演愈烈。1990年粮食增产,出现“卖粮难”,持续到1993年上半年,各级政府还在为“卖粮难”伤脑筋,到下半年风云突变,出现“买粮难”,经过中央采取一系列调控措施,到1995年上半年,粮食市场渐趋稳定,粮价回落。但人们刚松了一口气,1996年秋收以后又出现供大于求的局面,我们又陷入了“卖粮难”的窘境。

对于这种不是“卖难”就是“买难”的怪圈,我们过去习惯于从生产上找原因,把这种市场波动简单地归结为粮食生产的丰歉变化。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我们的各级政府就像水缸里按葫芦,哪只起来了按哪只。“卖粮难”来了,粮食生产放松一下,以减产来求得平衡;“买粮难”出现了,则又“以粮为纲”,动员农民多种与多缴“爱国粮”……

应当说,受气候、灾害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粮食生产的波动是正常的,但粮食生产的波动是否会导致市场的波动,进而市场的波动是否会加剧生产的波动,则关键是要看有没有行之有效的市场制度,有没有完善的粮食流通体制。在计划经济体制里,我国粮食一直处于短缺状态,自然没有“多了”“少了”的烦恼;加上强制性地统购统销政策,因而也不会有“卖难”、“买难”的“为难”。但在市场经济体制里,没有完善的流通体制,就难有稳定的粮食市场;而没有稳定的粮食市场,也就难有稳定的粮食生产。这恰恰是被我们长期忽视的一个方面。过去,我们一提粮食问题,首先想到的就是粮食生产问题,没有想到还有一个同样重要的方面,那就是粮食流通,它不仅决定了粮食消费是否平衡,粮食市场是否稳定,而且还直接影响着粮食生产的发展。

从加强粮食生产、保护农民利益、稳定粮食市场的角度,我们必须进行粮食流通体制改革,而从粮食经营的方面,我们也不能不进行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了。全国国有粮食系统2000多亿元的财务挂账,每天近1个亿的亏损窟窿,这一切都达到了国家财政无法承受的地步。因此,朱镕基出任总理后召开的第一个全国性会议,便是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工作会。他认为,现行的粮食流通体制存在很多的矛盾和问题,既不利于保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又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已到了“非改不可,不改不行,刻不容缓”的地步。他严肃地指出:“不改革,中央和地方的责权关系不清,中央财政不堪重负,影响经济发展全局;不改革,国有粮食企业就难以扭转亏损,不能担当粮食流通主渠道的重任;不改革,不利于保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必将影响到粮食生产的持续稳定增长。”

事实上,从1953年中国确立统购统销的粮食流通体制以来,我们也进行过多次的改革。1985年,取消粮食统购,改为合同定购;1987年实行“活一块、死一块”的“双轨制”;1990年实行“稳购、压销、提价、包干”的政策;1991年放开粮食统销价格;1992年有些地方实行了粮食收购、价格和市场的“三放开”;1995年实行“米袋子”省长负责制和“两线运行”和政策;1996年实行保护价收购政策……但是,除1992年那不切实际的“三放开”外,其他许多次改革都是在原有基础上的小修小补,小改小革,由于没有触及原有体制政企不分、责权不明、流通不畅、体制不顺等深层次的矛盾和弊端,因而作用不大,效果也不明显。有的改革由于没有相应的配套措施,今天改过来,明天又不得不改回去;有的改革由于既要保留计划经济的基础,又要体现一点市场经济的特色,反而造成许多漏洞……

中国的流通体制改革不仅到了非改不可的时候,而且是到了必须全面改、彻底改、系统改的时候。经过两年多的酝酿,1998年,中国的新粮改正式启动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