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中国粮食流通市场的改革与整合

中国粮食流通市场的改革与整合

时间:2022-07-0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和最大的转型经济体。中国拥有全球约五分之一的人口,但只占有全球10%的耕地和全球平均水平四分之一的人均水资源。中国粮食流通市场的自由化改革旨在将中央计划调节的机制向更有效率的市场调节转换。表5.1 有关中国粮食市场整合的文献然而,另一些实证研究则支持中国粮食流通市场存在整合。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和最大的转型经济体。中国拥有全球约五分之一的人口,但只占有全球10%的耕地和全球平均水平四分之一的人均水资源。[3]为全国人口提供足够的粮食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新中国成立的前30年中,在农村逐渐推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农业集体化运动。1953年起,国家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粮食的计划收购(统购)和计划供应(统销),粮食流通市场从此进入统购统销时期。粮食的自由交易被禁止,到1957年,粮食市场被彻底关闭,所有的余粮必须卖给国家(Cheng,1996;Zhou et al.,2000)。

自1978年起,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粮食流通体制经历了30多年的改革,逐渐打破了计划经济时代的粮食统购统销体制,有序地放开了粮食购销市场。在粮食部门,国家的计划控制逐渐在减弱(Cheng,1996;Liu et al.,2012)。1979年,农民被允许在本地市场交易余粮。此后,曾经被取缔的集体和私人粮商逐渐返回市场。跨省的粮食交易在1983年恢复(Zhou et al.,2000;Park et al.,2002)。

中国粮食流通市场的自由化改革旨在将中央计划调节的机制向更有效率的市场调节转换。不过,粮食流通市场改革的进程较为曲折:政府在粮食生产相对过剩的年份提出市场化方向的改革,然而由于粮食生产的周期性,产量相对过剩的年份后总伴随着产量的下降,政府担心产量下降危及粮食安全,市场化方向的改革在推出不久后便归于失败,发生粮食政策收紧、向着逆市场化方向回退和反复的现象。例如,在经历了1979年至1984年的连续丰收之后,政府在1985年宣布取消粮食统购统销,实行合同订购,而该项改革在当年年底即因为粮食歉收而又最终改为国家订购(Cheng,1996;Zhou et al.,2000)。在1993年年底,绝大多数县市都放开了粮食价格,政府决定国家订购的粮食实行“保量放价”,即地方政府需要完成收购数量并以市场价支付农民。然而,该项政策由于当年的通货膨胀而没有得到落实,又恢复了粮食价格“双轨制”(Cheng,1996;Awokuse,2007)。20世纪90年代早期,批发市场、期货市场和信息系统等粮食市场的基础设施在全国各地逐渐建立起来(Park et al.,2002)。但是在90年代后期,政策又一次发生了回退:1995年旨在提高粮食自给率的“米袋子”省长负责制被提出,1998年实行“三项政策,一项改革”又使国有粮食企业的垄断地位再次确立(Awokuse,2007)。因此,一直到20世纪末为止,粮食流通体制仍以行政导向为主,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还未形成。

2000年开始,政府按照主销区、产销平衡区、主产区的顺序逐步放开保护价收购范围,并从2004年全面放开粮食收购市场,实现粮食购销市场化和市场主体多元化,初步形成了国家宏观调控下粮食价格的市场形成机制,促进了粮食市场体系的建立和发展。

在粮食购销市场逐步放开的同时,与粮食交易相关的通信、交通等基础设施也日趋完善,中国粮食市场的整合程度究竟如何呢?现有关于中国粮食市场整合的研究以Ravallion模型和协整方法[4]的应用居多(表5.1),但这些研究对市场整合程度的判断大相径庭。最早的相关研究(Wu,1994;Cheng & Wu,1995)采用了多个品种稻米和玉米的平均价格进行测算,发现中国稻米和玉米市场均缺乏整合关系。Zhou et al.(2000)指出Wu(1994)和Cheng & Wu(1995)的估计结果可能与数据限制及Ravallion模型的固有缺陷有关。Zhou et al.(2000)随后利用协整技术(cointegration techniques)和1992年至1996年的月度数据分析了中国南方籼稻市场的整合情况,他们发现南方籼稻市场总体上缺乏整合,并且认为落后的交通设施、政府的干预和有限的商品粮总量是导致缺乏整合的原因。Wu(2001,2004)将协整技术应用于1994年至1998年的月度数据,估计结果认为中国粮食流通市场存在长期整合,但不支持短期整合的存在。他指出缺乏短期整合的原因是运输条件限制、地方保护主义等,而20世纪90年代实行的政府保护价收购可能导致了市场价格的长期协整关系,但这种政府干预造成的价格协整并不意味着市场在经济意义上是整合的。

表5.1 有关中国粮食市场整合的文献

然而,另一些实证研究则支持中国粮食流通市场存在整合。Li(1996)使用协整方法分析了11个城市的稻米价格数据,发现大多数市场之间存在整合,尽管估计结果并不那么完美。Rozelle et al.(1997)发现从1988—1989年到1991—1993年之间,稻米和玉米市场上省与省之间整合的对数有增加。Park et al.(2002)利用边界等值模型(parity bounds model)分析了中国粮食流通市场,结果显示在1994年的粮食政策回退之前,套利边际上升、运输成本下降,而在这之后则发生了相反的迹象。Huang et al.(2004)利用协整技术检验了1996年至2000年的数据,他们认为市场整合和效率都有了显著的提升。Huang & Rozelle(2006)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Awokuse(2007)利用有向无环图技术分析了中国粮食流通市场的整合情况,结果支持市场整合的存在,但在回退政策出台后市场间的联系有所减弱。不过,除了Li(1996)之外,以上这些研究都采用了省级价格数据。当价格在省级水平被加总的时候,市场价格中的信息可能在加总过程中被抹去。过度加总可能导致即使市场间并不存在整合,而估计结果却显示出协整关系。另外,这些研究还存在以下几点问题:一是市场中价格传导每天或每周都在发生,用月度或更低频率的数据将无法有效捕捉传导过程(Meyer & von Cramon-Taubadel,2004);二是同一粮食存在多个品种[5],不同品种的市场不能混同(周章跃和万广华,199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