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写作目的及目标读者

写作目的及目标读者

时间:2022-07-0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写作目的及目标读者本书有四个主要目的1.向那些具有很少或根本没有社会科学背景的学生介绍组织中人类行为的理论。我们的目的是使读者对组织行为学产生更大的兴趣,激发读者求知的热情。本书的目标读者包括一般社会科学的初学者,尤其是那些想要了解组织行为学的读者。■每章的文学作品中的组织行为学环节,用小说或其他具有创造性的作品来解释本章中出现的概念及其他内容。

写作目的及目标读者

本书有四个主要目的

1.向那些具有很少或根本没有社会科学背景的学生介绍组织中人类行为的理论。本书可以作为组织行为学领域的一本综合性的入门级教材,同时也是进行深入研究的起点。我们的目的是使读者对组织行为学产生更大的兴趣,激发读者求知的热情。

2.使读者将组织行为学的理论、概念以及技巧应用到实践中去,从而能够在各种类型的组织中更有效率地工作。不论是为了一个组织而工作,或是与一个组织一起合作,还是要发展、推翻或对抗一个组织,任何人都必须了解这个组织存在和运作的方式及原因。

3.鼓励提出挑战性的、质问的及批判的观点,并展开争论。对组织问题的“正确”回答及解决方案往往不能仅仅以能提出论据和理由就可以通过,制定决策与采取行动通常也要考虑到价值观判断力和意识方面的影响。所以无论研究有多么严密,资料来源有多么权威,我们的理论及其实践结果也并不一定就是确定无疑的。

4.对社会科学知识在组织方面的应用进行有趣的描述,以便那些有不同教育和学科背景的学生易于理解,其他专业的读者往往会质疑社会科学的贡献。

本书的目标读者包括一般社会科学的初学者,尤其是那些想要了解组织行为学的读者。组织行为学是工商管理专业的本科生与研究生的核心课程。另外,从事会计、律师、医生、护士、工程师、教师等职业以及那些在建筑业、计算机科学、银行业、酒店业中工作的人们,往往没有社会科学知识的背景,但他们在工作中会发现,组织行为理论是其岗位考核规划的核心内容。

本书从多种社会科学的视角来介绍组织行为学,认为组织是基于一系列的制度而产生的。本研究领域的其他一些教材大多采用管理学、心理学或社会学的视角来进行研究;然而,并不是所有的读者都要成为管理者、心理学家或是社会学家,许多从事其他职业的读者也需要了解组织行为学的知识,并可以从中受益。

本书的每个部分都是独立成章的,不学习前面的章节不会影响对后面章节内容的理解。但是在实践中,这些内容都是相互联系的。观点和理论都是系统化地提出的,先是组织背景、个人心理,到社会心理,再到组织社会学、政治,最后到管理上来。每一章的内容都包括对理论背景和实际应用的介绍。很多论点是有争议的,每一章节的目的就在于阐明这些不同的观点。但是,我们的目的并不是去寻求“正确的答案”和“最优的行为”,这往往使事实过于简单化而产生误导。我们将存在的争议和矛盾展现在读者面前,是希望能够引导读者提出更深入的问题,以进行研究和争论,激发挑战性和批判性的思考。

本书采用灵活的编排方式,适用于两个学期或三个学期的课程。尽管这是初级教程,但其中很大一部分材料是更高程度的,每章中的“相关链接”提供了进一步深入学习的引导。因此,本教程对于二、三级水平的学习也是很有帮助的。组织行为学同其他一些学科是相互交叉的,如人力资源管理,教师和学生可以通过本书来发现它们之间的关系。本书中提供的一些教学材料并不一定要按照出现的顺序来讲授,教师可以自由选择讲授哪一个材料,以什么样的顺序选用材料以及运用哪些附加教学资源。

本书涵盖了各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材料。社会科学理论是要受到文化制约的,比如法律、规范和传统,不同国家之间不同,不同亚文化背景下也不同。对那些影响组织行为的各种社会和文化因素加强关注是非常重要的。我们承认在本书的作者队伍中,就存在着一些对英国人的偏见;但我们和一些同行们发现,我们自己也正是面对着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群体。对于学生以及组织成员来说,了解文化差异并在这样的团队中有效率的工作变得日益重要(例如,Adler,2002)。

研究总结和思考与评论练习提供了一个探讨有争议的论点并将它们进行对比研究的机会。我们对组织中行为方式的改进方法之一就是将我们的实践同他人的进行比较。一直以来,对比研究方法在社会科学中被经常性地使用。每年来自航空、铁路、公交、饭店、餐饮以及医疗等不同行业的读者都是基于各自所处的不同组织环境,展开对比性的研究。

为了帮助和激励读者进行学习,本书还有以下特色:

■每章的开头部分列出了本章将会出现的关键词和可以达到的学习目标。

■关键词都可以在本书附录里的词汇表里找到相关解释。

■读者会被不断地引入到思考与评论中,去思考那些存在矛盾和争议的观点与论断,并能够将各种理论和观点与自己的亲身实践相结合,澄清自己以往的一些误区。

■对概念、理论和框架大纲的实际应用进行透彻的分析,有时会根据实际的组织经验用盒状图来描述。

■每章都有本章小结与思考题环节,它先是根据学习成果对本章的内容进行总结,然后提出一系列评论性的问题,这些问题既可以用来帮助个人复习,也可以作为辅助教学的复习材料。

■每章的视野拓展环节介绍一部(或一些)电影,有时是一个电视节目,它们以图像和娱乐的方式来展现本章的观点及相关内容。

■每章的文学作品中的组织行为学环节,用小说或其他具有创造性的作品来解释本章中出现的概念及其他内容。

■每章设置一个相关链接环节,这是为了进行更高水平的学习所提供的短小的、标明出处的资料附注。

■在每章最后部分有两个本章练习,其中一个是为大型课程设计的,另一个则适用于较少学员的辅导性或研究性的课程安排。

■本书的每一部分都是以一个请看这里的栏目作为开始的,它以一系列的照片来展示工作和组织的形象。视觉形象一般都是确定的,读者被引导去“解密”这些图片,理解它们所要传达的明显意思和更微妙的含义。

■另外,我们在适当的章节里使用了小说以及各种各样不同寻常的材料,以尽量使本书变得有趣和易于接受。实例、漫画、图解、练习以及案例的应用使得本书的进度节奏和结构框架的安排得以改善,从而便于读者理解,使其更具有吸引力和可读性。

本书的体例及内容反映了一种具有很强参与性的互动教学方法,现在这种方法被广泛地应用于工商管理各种课程的教学之中。这意味着我们越来越少使用传统的授课方式,而更多地是通过大量的个人和集体案例与对实际工作的模拟来进行学习。因此,老师们并不应该按照本书的内容进行刻板的授课,而是要从中汲取合适的内容,如使用它来介绍关键词和理论知识,在这个平台上,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做练习、案例分析以及更深入的高级水平学习。

挑战与争论

本书有许多具有特色的栏目,它们的目的在于鼓励读者进行积极的思考,并对书中的理论观点提出质疑。我们鼓励读者独立思考现实中的实践和理论问题,从而激发他们的挑战性。本书不时地会提示读者暂时停下来去思考那些有争议的观点,不论是在个人学习还是集体讨论中。我们提醒读者关注组织行为学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意义。学习组织行为学不应该仅仅限于在演讲会堂里听讲座和在图书馆里读书。比如,在餐厅吃比萨,在电影院门口排队,向商店返回残次品,买火车票,工作中与同事进行争论,休息日在工厂中打工,读小说——所有这些经历都与本书的主题有关。

本文的一个深层次目标是在本书的三种特色之间保持平衡:

引导性:为书中的研究主题提供一个全面的背景资料以及研究范围、关注焦点、惯例研究方法、语言和应用。

实践性:探讨关于组织的理论观点、研究结论和管理技巧的实际应用与实践结果。

挑战性:鼓励读者提出疑问、进行辩论,而不是将书中的理论观点作为权威而被动地接受,对于主要的概念、理论及其应用提出挑战性的问题。

有些组织行为学的教科书只是提供一个管理学分析的视角,极少引导读者提出挑战性的观点或去思考其他的进行推理和应用的角度。还有些则是从批判的角度出发,虽然鼓励争论,但没有提供具有实际意义的选择。本书的目的是在这两种极端情形之间建立一种平衡。

我们至少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来提出批判性的、质疑的问题:

1:雇佣合同是建立在自由选择基础之上的吗?

显然,雇佣合同是建立在“自由选择”的基础之上。你选择是否从事这项工作,组织则选择是否雇佣你。然而,雇主极少会对某一个雇员产生依赖,他可以从劳动力市场上自由挑选雇员。而对于雇员来说,所谓的“自由选择”可能是指在就业与失业中选择。雇佣合同是不平等的,这种权力的不平衡并不总是依靠工会就可以解决的。一些评论家们认为,在资本主义经济中的雇佣合同是剥削性的。其含义是,资本家所采用的改善员工的工作环境和生活质量的管理方法,实质上是在用华丽的包装来尽力掩饰雇佣关系的剥削性质。

2:组织中的层级关系是不可避免的吗?

组织等级看起来是“正常的”现象。管理者似乎拥有更强的能力,掌握更多的信息,有更准确的判断力,这些都决定了他们才有权做出重大决策。然而,等级制度是基于权力的不平衡而出现的,由它产生了支配(有权力的领导)和附属(无权阶层)的不同类型。20世纪90年代曾掀起了一股“减少层级”的浪潮,即减少管理层级中的等级数量,建立“扁平式”的组织结构。然而,已经减少了层级的组织依然存在层级,从而权力的不平衡仍旧存在,众多的雇员还是没有一个可以影响管理决策的地位。组织作为民主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为什么不采用与范围更大的民主社会一样的民主结构?这个观点对于组织结构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3:国家是否是一个在雇主与雇员之间保持中立的仲裁员?

国家,即政府,表面上看起来是一个调解整个社会中众多利益冲突的中立的仲裁员。制定法律以帮助实现使整个社会受益的目标,例如监督政令的执行和制止犯罪行为。但是,这种“中立”是假想的。法律往往是对现状的强化而不是对抗,尤其是在涉及工会和个人所拥有的对工作管理决策提出异议的权利时。国家的特色之一就是以维护既得利益和权力基础为行动目标,而不会去破坏它们。在第一部分,我们将研究组织的外部环境,包括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技术的、法律的和生态的因素,是如何对组织结构产生影响的。相互对立的几种观点——一元论、多元论和激进论——将在第二十三章中进行分析。

4:组织与管理中的技术性语言是否是中立的?

我们是被自己的思想、知觉、价值观和信念所“控制”的吗?答案是肯定的。我们接收论点和事实,通过对比各种依据,然后做决定。然而,我们所接收到的信息的语言并不是中立的。比如这句话,“好好工作,你将会得到提升”。听起来很有道理吗?它假定了“更好的员工是一个更好的人”;如果你不是“好员工”,这是不正常的。所以最好是通过做一个忠心的雇员来证明你的价值。从管理学角度来看,这是一种使员工服从的有效方法,否则可能会很棘手,因为一个“好员工”不会抱怨其工作条件。关于管理的专业术语(团队工作、弹性、授权、判断力、评价、工作丰富化)听起来很吸引人、很自由。但是,这些方法可以被认为是隐藏的控制和剥削工具。回想一下后现代社会理论中的“语言转折”,它认为,语言并不是描述现实的工具,而是为了增进特定个人和群体的利益将现实进行具体化的一种转换方法。也就是说,管理语言在起作用,它促进了事情的发生(Holman和Thorpe,2003)。

5:“新”的理论和技术有多“新”?

管理理论家们不断提出新的观点和技巧。管理者往往很关注新的潮流,总是对最新的思想感兴趣,这使得他们能够赢得竞争优势。广大学生(以及教科书的作者)也有必要跟上这种创新的潮流。但是,由于具备了相关问题的历史背景知识,我们通常能够运用“新”的思考方法来研究熟悉的“旧”观点。这些观点表面上看起来是新的东西,但通常并不是思想“实质上的转变”,而更多的只是“包装的转变”。20世纪90年代末出现了“工作雕塑”,作为一种管理技巧,它究竟是新事物,还是仅仅是对从60年代开始兴起的“工作丰富化”的一个改写?“麦当劳式”的工作方式是当今的一个趋势,还是自20世纪初以来持续存在的管理思潮的表现?情商是如今流行的一个概念,它究竟是21世纪与管理相关的一个惊人的发展,还是仅仅作为自40年代开始的关于个人与人际的认知力与敏感性研究的一个翻版?

这五个独特的问题由一个共同的目标联结起来,即对那些看起来似是而非的、熟悉的、有道理的、必然的、传统的、保守的、新奇的以及因此而毫无疑问地被接受的观点进行挑战和辩论。我们应该对以下这些论点提出质疑:

雇主和雇员之间的合同是公平的,并且可以自由签订。

等级制是组织的一种自然形式,既是必然的又是有利的。

在雇佣关系中,政府作为仲裁者处于一个中立的地位。

组织和管理中的专业性术语是中立的。

那些被宣称是新的东西总是新的。

因此,我们能够做出判断,所有这些结论可能都是错误的。当提供一个指导行动的理论、观点、论据或建议时,从鼓励争论、挑战和批评的视角出发,应提出下列问题:

■这有意义吗?我明白它吗?是不是令人困惑?

■支持论据是强有力的,还是软弱无力的?

■对“新奇”的倡导会取代与从前的想法相对比吗?

■这个论断是有逻辑性的、连贯一致的,还是存在差距和缺陷的?

■以这个论断为线索,可以揭示出怎样的偏见?

■声称“中立”是符合现实的,还是暗含着一个过程?

■论点和判断是建立在令人信服的证据上的吗?

■这个观点使哪些人受益,又使哪些人的利益受损?

■这个论断的语言设计是否使其更具有吸引力?

各章节在适当的位置,对于评论家们围绕的同一主题,基于不同的前提假设和价值观而提出的相互对抗的观点进行了分析。这种学习方法在思考与评论环节和每章结尾部分的练习中得到了加强。为了理解和研究组织行为,更全面的相关评论意见见马茨·阿尔文森(Mats Alvesson)和斯坦利·迪兹(Stanley Deetz)(1999)。得到高度评价的批评性文章见保罗·汤普森(Paul Thompson)和戴维·麦克休(David McHugh)(2002)。

视野拓展

在一场与传统思想的大论战中,约翰·哈萨德(John Hassard)与鲁思·霍利迪(Ruth Holliday)毫不客气地指出,这种教科书提供了一幅被净化过了的组织行为学的画面。同样地,斯蒂芬·阿克罗伊德(Stephen Ackroyd)与保罗·汤普森(Paul Thompson)也认为,传统的教科书没有提及许多明显不正当的行为——如“参军”、怠工、盗窃与恶作剧。尽管被现代组织理论所忽略,吉普森·伯勒尔(Gibson Burrell)始终坚持自己的观点:“极少提及性,但组织也会受其影响;极少提及暴力,但组织也会沾染其风气;极少提及付出的努力,但组织要依赖于它;极少提及对权力的欲望,但若没有它,组织就不能存在。”

哈萨德与霍利迪提到,相比较而言,电影(以及电视)“将性、暴力、情感、权力斗争、个人成败的结果以及组织的解体在舞台上表现了出来”。传媒学院的一个美国组织对50个电视节目中描写组织的解体在舞台上表现了出来”。传媒学院的一个美国组织对50个电视节目中描写组织的200个片段进行了研究,他们的分析结果显示,这些节目都进行了虚构买卖交易的描写:

■只有3%的组织从事社会性或经济性的生产力活动;

■有45%的管理行为被刻画成非法的;

■有55%的公司老板进行违法活动,比如欺诈和谋杀。

这种观点是耸人听闻还是符合实际呢?电影和电视在多大程度上强化了普遍流行的老一套工作、权威、权力、地位和组织结构,还是向其提出挑战了呢?

纳尔逊·菲利普斯(Nelson Phillips)认为,电影及其他媒体,比如长篇故事、超短篇小说、戏剧、歌曲和诗歌,其中所使用的叙述性的虚构情节是加强作为一门学科的组织行为学同组织全体成员的主观经验之间关联的一种方法。一些电影广告暗示着传统的老一套的方式正面临着挑战:费城用来指代艾滋病;泄密用来借指强奸和工作中的性骚扰。然而,哈萨德与霍利迪认为,媒体是以一种格式化的方式强化了传统的价值观,反映了社会现实,而不是提出将会不断地向别人抱怨,批判那些对于等级制度、集体动力学、传统思想中性的角色、权力关系、权威人物的作用以及官僚政治功能紊乱规律的传统描述。

我们的目的是通过每一章的视野拓展栏目来避免净化陷阱,推荐一些对课文中研究的概念、理论和应用进行生动描述的电影。更多的建议见约瑟夫·钱伯克斯(Joseph Champoux)的著作,读者们还可以从各种展售的影片中来找出其他的来源。

文学作品中的组织行为学

组织行为学领域中的多数主题和研究对象也会以有力的、深刻的、娱乐的形式出现在文艺作品中。为了强化我们的目的,即鼓励挑战和辩论以及从特别的角度去思考和研究问题,本书的每一章都介绍一本相关的小说或其他文艺作品。

管理学课程建立在小说的基础上,这是有历史可循的。小说是经过深思熟虑而写成的,作为说教的工具,它要阐述一些观点,比如在《目标》一书中(Goldratt和Cox,1993)提出的质量管理,在《人力资源》一书(Kemske,1996)中提出的雇员剥削。但是,小说也可以被用于教育目的。亨利·明茨伯格(Henry Mintzberg)(1973)指出,寓言性小说《海底沉船》(Adams,1973)提供了讨论管理作用的基础。其他的资源还有汤普森和麦吉弗伦(McGivern)(1996),Czarniawska-Joerges和de Monthoux(1994),Grottola(1994),Puffer(1991)以及奈茨(Knights)和威尔莫特(Willmott)(1999)。Barbara Czarniawska(1998,1999)将组织理论看做是一种“文艺流派”,他注意到论述的展开都是按照典型的次序,即“然后,然后”,这暗含着其中存在因果关系,从而有着丰富的理论内涵。

我们选择文艺作品时,有两个限制条件。第一,它必须是特殊的。第二,通常重点关注被引用作品的某一个方面,而这对于作者的多重写作目的来说是十分不公平的。我们希望读者可以听取这些建议,然后根据这些指导自己去分析更多的读物。

后现代的理由:超出家庭娱乐

电影和小说为组织行为学提供了新鲜的和娱乐的观点。但是,这些虚构的描写之所以值得我们去关注,还存在着其他的原因。研究者与电影的制片人和作家相比,看起来目的各不相同,而且使用不同的方法和媒介。研究者关注科学性观察和对真相的客观研究,从而其成果就是发表在供同行参考的期刊杂志上的文章。而电影制片人和小说家则强调创造性和娱乐性,于是产生了具有视觉刺激效果的胶片上的影像和书本中引人入胜的文字叙述。他们之间有相同之处吗?

银幕作家或小说家必须创造出一个有趣的虚拟情节——一种叙述——然后决定如何最好地把它呈现在观众或读者面前。其中包含着在小说与电影创作的众多惯例中,哪些是需要精选出来展现在读者或观众面前的,哪些则是需要隐藏起来的,哪些内容要进行细节描述或展示以及按怎样的顺序来安排各种情节。另外,它还必须是一个读者或观众从未看过或读过的新故事。

研究者则必须创作出使人感兴趣的学术文章——一种叙述——然后决定如何将其最好的呈现在读者面前。其中包含着在学术期刊的众多惯例中,哪些是需要精选出来展现在读者面前的,哪些则是需要隐藏起来的,哪些内容要进行细节描述或展示以及按怎样的顺序来介绍知识。它也必须提供读者并不熟悉的最新研究成果。

很自然,电影制片人、小说家和学者们都被他们各自惯例所使用的媒体所制约。詹姆斯·邦德的一系列电影既有创造性和独特性,又有娱乐性,它最初是由Albert(Cubby)Broccoli根据一个熟知的惯例而制作的。对于学术性论文,无论在内容上有多大的突破,也都要遵循一系列的写作原则。但是,正是这些限制使得包括研究论文和虚构小说的写作变成了一种创造性的行为。作者们必须不断地进行有意识的选择,以便使其作品在这些限制的范围内有意义、能够被接受并且是可信的。

当然,社会科学家的论文在如实地表现一个社会和组织的生活方面是不同的。电影制片人和小说家也关注对个人经验所保留的信任,关注对现实社会真实面目的反映以及塑造出的角色和描述的情节的合理性。即使是在科幻小说中所描写的一个故意同“现实”相分离的派别,若其背景、情节和角色设计不合理,那么这部电影或小说也是一个很大的失败。

后现代主义的观点将在第二章中进行分析,它进行了两种相关的观察:

1.所有的论文都是基于社会而撰写的,因为其作者要受到更大范围的社会中的语言、利益、规则和期望的影响。即使是追求挑战和震撼的“选择性”作者,也必须解释他们的立场,无论同其写作时的“既存观点”有多大出入、有多么抽象。

2.任何一个作者的作品都没有“完全正确”的解释。来自不同背景和拥有不同观点的读者对其有着各自不同的解释。后现代主义认为对于作品的所有解释都是“正确的”,作者的意图不能给予任何特殊的优先权。

研究性论文被普遍认为是具有较高的科学价值而娱乐价值较低。反过来说,即虚构的小说具有较低的科学价值这种论断,在我们接受了后现代主义对于这些领域相同之处的观点后会发现其是错误的。电影和小说可以被看做是本文之类的文章所提供的观点中轻松的和娱乐的典型代表。但是,对电影进行系统性的分析和解释则可能会引出完全不同的结论。有一个例子可以说明这种可能性。

乔尔·福尔曼(Joel Foreman)和Tojo Thatchenkery(1996)对电影《日出》(Rising sun)(1993,导演为菲利普·考夫曼)进行了分析。《日出》讲述了一个金发碧眼的美国人谢里尔(Cheryl)在Nakamoto公司的会议室中被谋杀,这是一家从日本迁到洛杉矶的公司,事情发生在协商吞并一家美国的国防公司Microcon的过程中。约翰·康诺(John Connor)(由肖恩·康纳里扮演)和韦布·史密斯(Web Smith)(由韦斯利·斯奈普斯扮演)是本案的侦探。这部令人毛骨悚然的电影可以从许多不同的角度来研究。

第一,这可以被看做是对一个日本公司移植到另一种陌生的文化中以及随之而产生的组织行为风格的冲击所进行的研究。这种文化冲突在不相适宜的对外开放顺序中得以表现出来。通过描述日本人(男性)对美国的公司、技术和女人的获得与征服,这个故事也表现了美国对日本的商业主导地位的恐惧心理。

第二,这可以被看做是跨文化交流的工具。康诺必须教授其搭档如何跟日本人做生意,其中包括向其解释社交惯例和礼节、“面子”问题、谈话风格以及人际关系。

第三,这可以被看做是对组织中权力政治的一种研究。表现在以下各方面:建筑学的象征性意义的使用、利用友谊、监视技术的应用、高尔夫球关系的意义以及通过控制和敲诈参议员约翰·莫顿(John Morton)(由雷·怀斯扮演)而同国家政治的关联。

第四,这也可以被看成是后现代主义关于模糊、不确定性、缺少“结局”和现实的可协调性质的一种隐喻。这在Eddie Sakamura(由Cary-Hiroyuki Tagawa扮演)与他的女朋友Cheryl Austin(Tatjana Patitz)的关系中可以显示出来;看起来似乎是这样,但是他谋杀了她吗?这也表现在最后一幕中韦布·史密斯和Jingo Asakuma(由Tia Carrere扮演)的关系,她揭发了她是(或者曾经是)康诺的搭档;她鼓励他,但韦布得到这个女孩了吗?在故事最后,情节转回到开头部分的日本和美国的文化冲突主题(通过日本人埃迪和美国人谢里尔之间的关系来体现)以及美国黑人韦布和日本人Jingo之间的冲突。这种没有结局的叙述是否让你感到很不舒服?

请看这里

我们所生活的世界充满了各种各样的视觉形象,它们来自于报纸、杂志、街道广告、电视和互联网。除此之外,我们也能得到其他的一些视觉信息:所接触的人的外表和衣着;工作环境的设计、布局、色调和装饰;办公大楼的建筑风格;所使用的技术。不论信息的数量有多少、丰富与否和复杂程度如何,我们通常将大部分视觉信息看做是真实的,作为组织及日常生活中“衬毯”的一部分。尽管我们可能会对偶然拍到的照片感到好笑,但我们很少会长时间地停下来去解释、分析和争论这些视觉形象的内容。

为什么我们应该对这些瞬间的影像予以关注呢?我们曾经看到过而又感到没有必要再次回顾。街道广告和网上的标语只是在短暂的时间内得以展示,然后就会被更新。杂志和报纸上的照片只是插图,通常放在上下文中,附以简短的说明。其附属的正文才是真正重要的部分。在电视和街道广告中出现的图像,其目的很明确是要尽力去吸引我们的注意力,但是在这个方面它们不能误导我们。

问题在于,视觉形象很少是中立的,即便其曾经是。它们不是“公正”的图示,通常是讲述一个故事,提供一种观点,支持一个论点,延续一个神话,强化或挑战一种陈词滥调。视觉形象可以传达信息,有时是明显的,有时是粗略的,有时是清晰的,有时是模糊的。因此,视觉形象是一个潜在的有价值的信息和数据的来源,而往往被我们所忽略。视觉研究方法多年来已经在社会学和人类学的专业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Bateson和Mead,1942; Collier和Collier,1986)。近年来,人们对于视觉方法在一般社会科学中和组织行为学中的潜在使用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兴趣(Prosser,1998; Emmison和Smith,2000;布坎南,2001)。

我们鼓励读者采用一种更严密的视角来研究关于组织行为的视觉信息。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们在本书每一部分的开头处设置了一个简短的环节,即“请看这里”。视觉信息所包括的资料同面谈和调查问卷提供的关于组织行为的信息是相同类别的。“请看这里”中包含着几幅照片,展现工作和组织的一系列的不同方面,从而鼓励读者们对其进行分析解释。

“请看这里”的目的是:

■表明视觉信息在提供人类和组织行为的内涵方面的价值。

■引出并拓展视觉形象的解释或“解码”的概念。

■鼓励读者运用截然不同的方式去观察组织的世界以及存在于其中的行动者。

可以通过三种主要的方式来对照片进行观察、理解、分析或解码。

1:现实的记录

图像可以被看成是对凝固在时间的某一点的现实片段的捕捉,是对场景和行为者的无可争议的正确反映。这就是摄影术刚被发明时,人们认为其发挥作用的方式。许多评论者从中得出的结论是:“艺术是死的”,而艺术家也从未希望像照片一样准确地来记录现实,所以没有必要强求其真实性。这种观点反映在一句俗语中,即“照相机不会撒谎”。

2:被伪造的现实

照片可转而被看做是社会和技术的概念,它不仅展现了被摄的影像,同时也是摄影者的反映。摄影者要选择场景、照相机、镜头(如果是那种类型的相机)以及胶卷。胶卷和相机的类型决定了影像的一些特性,比如灵敏度、对比度、微粒和视角范围。摄影者能够更精密地来选择每一个镜头的角度和进行取景,决定取舍,并选择何时按下快门来抓拍。因此,观看者只能看到摄影者希望他们看到的图像。在图像之外,以及在按快门前后事物发生的次序都是看不到的。这种观点暗示着,“照相机为摄影者而撒谎”。

3:多样化的现实

不考虑摄影者的意图,观看者对一幅图像进行解读的方式也是非常重要的。我们选择“湖面上的树枝”作为本书的封面,图中是一片开阔的风景,没有任何人、鸟或动物。我们希望使用这样一幅图,它与组织、工厂、办公楼、经理、团队、攻击性动物、鱼群或任何其他典型的暗示组织的事物没有直接的关系。

这里出现了一个关键性的问题,即对于一幅图,究竟谁的解释是正确的,摄影者还是观看者?其实,两种看法都是合理的,也都有同等的重要性。如第二章中所论述的,对于文章可以有许多种合理的理解,这同样适用于解释视觉图像。尽管观看者通常可以根据图像及其所附的说明来推断出摄影者的意图,但是观看者并不是一定要知道。摄影者不能预测出观看者会将哪一种解释应用于其工作之中,但正是这些解释而不是摄影者的意图在影响着观看者的反应。

因此,在“请看这里”环节中,以下三类问题是很有意义的:

1.摄影者希望通过图像来表达怎样的意图?想要传递什么信息?它是要叙述一个故事,提供一种观点,支持一个论点,延续一个神话,还是强化或挑战一种陈词滥调?在这里你看到了什么?

2.这幅图片传达给你的是什么信息?你如何来解释它?你认为它意味着什么?你是否同意这里所表达的观点?所接收到的信息是否是不准确的、令人误解的,或是在某些方面有侮辱性的?这幅图片是否表现了一些摄影者没有特意想要传达的意思?

3.其他人是如何来解释这幅图片的?他们是否采用不同的方式来解读图片?他们是否了解了其他的信息和观点?如何解释对同一幅图片有着理解上的差异?

img6

新汽车:为了弥补高达4000万英镑的退休金缺口,本田汽车采取了一个激进的措施:让员工工作到62岁。

资料来源:Calyx.

这幅照片是2003年3月22日周六的《时代》报纸上一篇论文的插图,讲述了关于本田汽车公司决定将其英国员工的退休年龄从60岁提高到62岁的决定,以有助于解决日益增长的退休金费用问题。

这里是关于这幅图的一种解释:

摄影师(Richard Wintle)可能是被派到这家英国史云顿的汽车工厂来拍照,作为这篇文章的插图。照片展示了汽车制造这个故事的一小部分内容,沿着一段装配线的轨道,我们可以看到三辆汽车。工厂看起来很洁净、很宽敞,并且光线充足,在高高的天花板上装有明亮的荧光灯,突出地显示了那些接近完工的新车上锃亮的喷漆。装配线上四五个工人看起来都是男性,这是一份男性的工作(尽管沃尔沃公司已经使用女性装配工人好多年了)。工人们穿着白色的防护性工作服,戴着手套,其中有两个人还戴着棒球帽。在轨道旁边,有一个看起来非常精密的车门联接设备,这是一项复杂的工艺。

这幅图还能揭示出什么?

从天花板上垂下的条幅是禁止标志(“不要那样做! ”)。穿戴白色的工作服和手套是为了保护装配工人,还是保护产品呢?随着汽车制造流程接近最后的装配阶段,产品保护被提到了优先的位置。工作服使得很难对装配线上的人进行区分,而棒球帽就是追求个人标志的尝试。为什么选择工厂的这个部分拍摄照片呢?原因在于在装配过程的其他环节,环境不是很清洁,而且光线也没那么充足。一张“黑色魔鬼磨房”的照片可能会损害公司的“高科技”形象。如果这张照片中拍摄的人是经理层,他们几乎肯定会看着相机镜头微笑,或许还要有一只手(不戴手套)扶在车上,为他们的产品感到自豪。而这个镜头中的人们几乎肯定都不是经理,而是装配工人,他们没有被要求停下工作来拍照。在照片前景中的人物看起来正在笨拙地尝试在狭窄的车门空间中,用左手把右手拿着的后面的车门同车身相联接。

因此,通过这幅图片我们可以“解读”出其暗指的“装配线专制”的含义,这个内容将在第三章中分析“规模生产的特点”时进行介绍。尽管物质工作环境看起来很好,但对员工的行为和活动的各方面的限制也是很明显的。同样具有代表性的是,摄影师并没有要求那些装配工人停下工作站到汽车后面去拍照,而是继续工作。工厂的管理人员是否建议在这里拍照?管理层是否要求在拍照时要继续工作?

或许我们从这幅图片中还可以读出更多的东西:在前面各段落的结尾的评论都是推测性的。下一个问题是,你如何来理解这幅图片?对你来说,它暗示了怎样的一个故事?你在这个环节中看到了什么?根据每幅图或是一组图,并参考书中其余六个部分的介绍,你将会发现以下的问题:

请看这里:简述

1.解码:仔细看这幅图片,尽可能详细地关注你认为图片所想要传达的信息。它是在讲述一个故事,提供一种观点,支持一个论点,延续一个神话,还是强化或挑战一种陈词滥调?

2.挑战:你在多大程度上同意图片中所传达的信息、故事、观点、论据、神话或是陈词滥调?这幅图片是否公开接受以其他的方式来进行挑战、评论、分析或解读,是否揭示了其他的信息?

3.交流:与同事交流你对图片的分析。找出你们各自分析的不同点,做出解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