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人事管理的基本原则

人事管理的基本原则

时间:2022-06-2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二、人事管理的基本原则人事管理是一项科学化、规范化的工作,不能只凭管理者个人的理念行事,而必须要有基本原则的指导和约束。单位与单位外部之间的劳动力流动是人力资源流动的主要形式。这种劳动力流动还可以允许不适宜继续在单位工作的员工离开,以减少单位与员工之间可能发生的冲突。员工在单位内部的流动则表现为工作轮换,即员工在不同工作岗位之间进行轮换。

二、人事管理的基本原则

人事管理是一项科学化、规范化的工作,不能只凭管理者个人的理念行事,而必须要有基本原则的指导和约束。这些原则主要有:公平竞争原则、责任制原则、激励原则、流动性和稳定性相结合原则、民主管理原则等。

(一)公平竞争原则

在市场经济中,只有通过公平竞争,才能促进劳动力要素的合理流动,促进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从而促进单位效率的提高。

1.公平是竞争的基础

公平和平等的原则,就是要求商品的生产者和经营者在经济上具有独立的地位,要求在社会经济生活中与他人平等和自由活动的权利。这条原则体现在单位的人事管理中,就是要求员工在单位中的机会均等,得到平等对待,使员工得到全面的和充分的发展。

就整个单位来看,员工个体之间在年龄、性别、精力、性格、教育、经验、能力、服务年限等各方面都存在着差异,他们在工作岗位、贡献、报酬、待遇等方面也存在着差异。因此就劳动报酬而言,所谓平等,不是平均,而是指员工的等量工作和等量贡献应该得到等量的报酬。从更深层次来看,公平应当是员工人格的平等。在单位内部,员工应当有进行选择的自由和得到平等的发展机会。惟有机会面前人人平等,让员工们都有选择和尝试的机会,才能不拘一格地选拔人才。如果不给员工以尝试的机会,单位也就失去了从员工中发现人才的机会。机会本身也是一个激励因素,当员工认识到自己面临着平等的机会时,通常就会勉励自己力争抓住机会。

2.竞争是人事管理的动因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是一种客观存在,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则,也是人事管理的基本动因。商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具有极为丰富的表现形式,单位中人才的竞争也表现在多个不同的方面,其中最主要的是员工在工作态度、工作能力、创造能力、工作贡献等方面的竞争。

3.公平竞争需要科学的标准和方法

单位通过公平竞争从员工中选拔人才,需要有一整套科学的人才标准和完善的选拔方法。没有一整套科学的标准和方法,就不可能保证竞争的公平,也不可能选拔出真正合格的人才。单位考核人才的标准可以有一系列的科学指标,用以对员工的能力进行定性与定量的分析。如审查员工的学历、经验和绩效,对员工进行心理测验、体能和运动能力测验、机械能力测验、艺术能力测验、社交能力测验、创造能力鉴别、气质个性鉴别等。但是,单位人事管理部门绝不能用一套僵化的模式来评价自己的员工。在人才选拔上,单位必须不拘一格,科学合理地选拔和任用人才。

(二)责任制原则

责任制是指通过一定的程序,按照工作岗位明确员工的职权范围及其相应的义务与工作标准,委派专人负责的一种管理制度。各在其位,各司其职,各谋其政,是人事管理责任制的中心内容。责任制是分工协作发展的产物,是分工协作制度化的结果。随着单位的发展,单位内部专业分工越来越细。单位内部各个部门、各个环节、各个员工之间的职责权限划分得越清楚,就越能充分发挥各自的积极性,协调各方面的关系,取得较好的管理效果。

承担责任本身就是调动积极性的一个重要手段。积极向上的员工总会谋求在单位里承担较多的责任。人才的竞争,既是员工对单位贡献的竞争,也是员工所承担责任的竞争。较多的责任,意味着较强的能力、较高的职位、较多的报酬,更意味着单位对员工较多的信任。

明确责任为管理部门对员工进行监督和考核提供了客观依据。每个员工的岗位明确,职责清晰,才能够更好地考察员工工作的优劣,进行公平的奖励与惩罚,使员工能够真正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没有责任制,监督和考核就失去了客观依据,在工作中就会责任不清,是非不明,奖罚不公,使得单位的管理陷入混乱状态,员工的工作热情也就会极为低落。

责任制是责任与权力的统一。实行责任制,责任与权力必须统一起来,责任是分工协作的要求,权力则是履行责任的条件和保证。委之以责任,就必须接之以权力。只有责任没有权力,责任制就无从谈起。只有权力没有责任,就会造成滥用权力。

(三)激励原则

激励是人事管理的核心问题。员工需要自我激励,也需要得到管理层、同事、群体的激励。如此才能使全体员工为了实现单位的既定目标而共同努力。

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对员工素质要求日益提高的情况下,员工的激励问题在人事管理中越来越复杂,也越来越重要。为了在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单位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竞争力。而从单位的内在资源出发,就必须尽可能地激励自己的员工,充分发挥员工的内在潜力。员工的素质和绩效总是参差不齐,人事管理的任务之一,就是通过各种不同的激励方法,使优秀的员工继续保持其积极态势,使表现一般或较差的员工逐步向积极主动方面转化,使全体员工都能保持很高的工作热情,自觉地为实现单位的目标而奋斗。随着员工素质的提高,员工需求的内容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使得激励的手段也必须随之变化。过去对激励员工行之有效的方法,可能已经失去了激励的作用,而需要代之以新的方法。要满足员工多方面的需要,就必须采用不同的激励手段。

(四)流动性与稳定性相结合原则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力资源作为一种生产力要素,必然具有一定的流动性。而如果没有这种流动性,劳动力要素的最佳配置也就没有了可能性。单位人力资源的流动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单位与单位外部之间的劳动力流动,员工在单位内部的流动。

单位与单位外部之间的劳动力流动是人力资源流动的主要形式。从员工个人的角度来看,这种劳动力流动的积极意义在于可以通过流动实现员工的择业自由,保证员工有机会尽最大的可能发挥自己的才智和潜力。从单位的角度来看,这种流动的积极意义在于可以使单位通过流动从外部获得必需的人才,以满足发展的需要。从单位外部输入新鲜血液,可以防止观念和思想的僵化,为单位带来新思想、新技术,乃至新市场。这种劳动力流动还可以允许不适宜继续在单位工作的员工离开,以减少单位与员工之间可能发生的冲突。劳动力流动对单位也存在着不利影响。由于劳动力可以自由流动,某些优秀员工可能会以种种理由离开企业,从而造成单位在人力资源上的损失。员工在单位内部的流动则表现为工作轮换,即员工在不同工作岗位之间进行轮换。工作轮换使得员工的操作多样化,能够减少工作中的单调感。对员工而言,接触新工作、熟悉整个工作流程所带来的挑战无疑也具有极大的激励作用。

员工的流动必须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并非流动率越高越好,从单位与单位外部之间的流动来看,如果单位的员工流动率过高,说明单位缺乏凝聚力。这将会影响员工的工作热情和对工作的熟练程度,不利于生产率的提高。从单位内部的流动来看,过于频繁的工作轮换将减少员工对工作的责任心,给工作带来混乱,也不利于员工熟练地掌握和巩固操作技能。而且,总是有很多员工对工作轮换并不感兴趣,他们更愿意长期在一个固定的岗位上工作,成为自己工作中的“超级专家”。因此,必须适当地掌握员工流动性与稳定性的关系,使员工队伍既有一定的流动性,又保持相对的稳定性。

(五)民主管理原则

现代人事管理的民主化,是管理科学化的基础,民主管理原则反映了员工要求参与管理的意识,是员工素质提高的结果。

现代管理是集中指挥与民主管理的统一。单位是当代进行社会化大生产的主要组织形式。在社会化大生产过程中,人们集中起来进行分工协作的共同劳动,就必然需要有一个权威性的指挥中心,对人们的活动进行指挥和协调,使整个单位运转如同一架机器,按照统一的意志、以统一的步伐向着统一的目标前进。没有这种集中指挥,单位内部就不会有统一的意志,在工作过程中就会出现混乱和内耗,最终会无法实现单位的目标。但是,不能简单地将人视为机器,每一个人都会在不同的程度上具有自己的独立意志,要求按照自己的意志行事。然而,员工要求按照自己的独立意志行事的内在需要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与单位的统一指挥发生矛盾与冲突。如果这种矛盾与冲突得不到妥善解决,势必会影响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从而影响单位的整体效率。解决个人意志与集体意志之间的矛盾与冲突的方法是:将集中指挥与民主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二者的正确结合,可以提高集中指挥的效能。一方面,加强民主管理可以使单位决策过程民主化,使单位的集中指挥在集思广益的基础上提高决策的科学性与正确性;另一方面,建立在民主管理基础上的集中指挥,可以使单位全体员工形成共识,减少员工对单位决策的异议和抵触情绪,更有利于决策的贯彻执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