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让制度与文化相融相生

让制度与文化相融相生

时间:2022-06-2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很多管理者都产生过这样的困惑:我们建立了如此健全和完善的制度:员工行为规范、绩效考核机制、升迁机制、奖惩机制……首先,制度是文化落地的有效保障。而文化是制度执行的内在动力,员工只有认可了企业的文化理念,才会产生主动遵守制度的行为意识。制度一定是有灵魂的,它体现并彰显着企业的文化价值观。总之,只有让制度和文化相融相生,才能保证企业生生不息。

很多管理者都产生过这样的困惑:我们建立了如此健全和完善的制度:员工行为规范、绩效考核机制、升迁机制、奖惩机制……该有的都有了,为什么员工的积极性还是提不起来,执行力和竞争力都得不到提升?

这完全是没有打造好文化机制的缘故。再怎么健全的机制,也不可能面面俱到;即使是既有的制度规范,如果少了文化的配合,也很难让员工产生主动执行的意愿。

可能又有人会忍不住发问了:既然文化机制这么厉害,那我不管制度了,把时间和精力都拿来搞文化行不行?当然不行。如果你只告诉员工:“我们有这样一个伟大的目标,承担着这样的使命,我们一定会变得很厉害!”口号固然激昂,但如果没有相应的监督、管控和奖惩机制对员工进行约束,做与不做,都不会有什么利害关系,当然不会有人乐意去做。

因而,制度重要,文化一样重要。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在某种程度上,制度也是文化的载体

那么,在企业的具体营运过程中,制度和文化是怎样互相配合、共同作用于员工行为的呢?

首先,制度是文化落地的有效保障。如果缺乏制度的土壤,文化就只能止于墙上、书册上,喊得再响也终究只是口号,落不到实处,无法对员工的行为产生影响。而文化是制度执行的内在动力,员工只有认可了企业的文化理念,才会产生主动遵守制度的行为意识。一家企业倡导什么样的文化,就需要有相应的制度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呈现,都应该体现企业的文化诉求。因为,在沙因的文化三层次理论模型中,制度属于人工制品层面,是外显价值或者隐性基本价值的外化。

IBM的核心价值观是“精益求精、高品质的客户服务、尊重个人”,其创始人汤姆·沃森曾规定:“员工上班必须穿黑色正装和白色衬衫”,最初,做出这项规定的出发点是为了实现“尊重客户,为其提供高品质服务”的目的,随着时间的流逝,技术性企业客户早已改变了工作时间的着装习惯,IBM的白衬衫、黑套装的规定越来越与环境格格不入。为了保证与价值观的高度统一,公司总裁郭士纳更改了这项制度,规定:员工可以根据客户对象和会见场合灵活选择着装。

制度一定是有灵魂的,它体现并彰显着企业的文化价值观。它清晰地传达出企业赞同什么、反对什么,引导和规范员工的行为。而文化不是空洞的标语或口号,必须从员工的行为中体现出来,这又需要制度来做出保障和强化。

从属性上看,制度会在员工间制造更多差异。因为制度是一种刚性规定,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员工有了突出的业绩和贡献,就会受到表扬;违反了制度规定,就得受到应有的惩罚。要保证制度执行的公平性,同时还要保证制度的权威性。如果管理者充当老好人,实施了“人情化”管理,对错误行为置之不理,做好做坏都没有区别,员工就会失去方向感。而文化则力求在企业中塑造出主流的声音,为企业提供正能量,引导员工的思想和行为。文化在执行时又要强调差异化,树立标杆或者实施奖励都得保证对其他成员产生激励效果,如果对所有人都一视同仁,做得好的员工得不到应有的赞美和鼓励,那么,群体惰化现象将无可避免,企业的执行力必然受到损伤。

从目的和效果上看,制度建立是为了规范员工的行为,告诉员工遵守它有什么好处,违背它会付出怎样的代价,不给员工犯错误的机会,进而培养员工遵守制度的行为习惯。文化则让员工有所信仰,让他们知道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一旦信仰建立起来了,就算有犯错的机会,员工也不会去犯。

比如,某公司明文规定:“员工不能在上班时间穿拖鞋,违者记过一次,罚款50元。”员工想穿拖鞋上班时,首先想到的是,如果被主管抓到,会受到记过和罚款的处分,这仅仅是制度在起作用。作为一个职业化的员工,他一定不会随意着装,这与会不会被发现、受罚无关,而是员工认同了公司制度背后的文化,这就是文化在起作用了。

此外,制度可以很快地建立起来,文化却需要长期孕育和点滴培养。执行制度是为了解决眼前的问题,文化的建设和落地执行则是为了保证企业的稳定、持续发展。总之,只有让制度和文化相融相生,才能保证企业生生不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