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从陆相生油到海相生油,推动我国油气工业的“二次创业”

从陆相生油到海相生油,推动我国油气工业的“二次创业”

时间:2022-02-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为满足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对油气不断增长的需要,石油工业界提出了“二次创业”的口号。其核心研究成果实现了从陆相生油理论到具有中国专属性问题的海相生油理论的跨越,为中国油气工业“二次创业”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32]。
从陆相生油到海相生油,推动我国油气工业的“二次创业”_科学历史文化

五、从陆相生油到海相生油,推动我国油气工业的“二次创业”

我国油气资源的潜力巨大,目前探明率不到1/3,至少前新生代海相碳酸盐岩领域就有待于勘探开发。从中国海陆大陆构造演化历史来看,中国大陆形成之后,湖泊、河流中的有机质可以生油,经过运移,在新老第三纪地层中赋存成藏,是为新生代陆相碎屑岩油气。但是,在古生代期间,中国大陆由华北、扬子、华南、塔里木等块体逐渐拼合而成,块体之间的海水在退出之前,具有比河湖优越得多的生油条件和广阔得多的容纳空间,从而应该在古生代海相碳酸盐岩层中找到更多的油气。因此,如果说中国石油天然气工业的第一次创业是在新生代陆相沉积盆地中获得油气资源,那么,石油天然气工业的第二次创业则应该是从突破前新生代(中生代和古生代)海相碳酸盐岩地层中的油气开始。

陆相(古湖泊和古河流)生油理论是中国老一代石油地质工作者对世界石油地质理论的重大贡献,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先后发现和开发了大庆、胜利等大油田,实现了中国石油工业的第一次创业。为满足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对油气不断增长的需要,石油工业界提出了“二次创业”的口号。二次创业的希望在叠合沉积较大的海相盆地(即古海洋环境),而我国的海相盆地以其时代老、碳酸盐岩有机质丰度低、成熟度高等特点,与中东、北美等地的海相盆地迥然不同,迫切需要建立科学标准,创新相关理论。国家“973”项目——“中国典型叠合盆地油气形成富集与分布预测”项目于1999年立项,由石油大学(北京)和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承担,金之均教授和王清晨研究员任首席科学家。自立项以来,该项目组始终以油气资源可持续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解决具有中国海相盆地专属性科学问题为核心开展工作,通过系统的野外观测研究和室内物理与数值模拟试验,建立了海相碳酸盐岩油气生烃标准。目前,这一标准已在石油、石化两大集团的勘探开发实践和国家有关部门组织的新一轮资源评价工作中得到有效应用。其核心研究成果实现了从陆相生油理论到具有中国专属性问题的海相生油理论的跨越,为中国油气工业“二次创业”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32]

参考文献

[1]石宝珩.石油史研究辑录[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3.4

[2]胡见义,黄第藩,徐树宝,等.中国陆相石油地质理论基础[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1

[3]石宝珩.石油史研究辑录[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3.5

[4]Fuller M L.Explorationin China[J].AAPG Bull,1919:99~116

[5]吕华.中国近代石油地质勘查史的若干探讨[A];王凤琴,田一卫.中国石油技术进步大事记(简辑)[A].石油学史研究[C].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3:12~14,174~175

[6]王竹泉,潘钟祥.陕北油田地质[R].地质汇报,1933(20)

[7]安作相.中国第一位石油地质学博士潘钟祥[J].炎黄春秋,1999,6:45

[8]陈国达,陈述彭,李希圣,等.中国地学大事典[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209

[9]石宝珩.石油史研究辑录[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3:376

[10]王仰之.中国地质学简史[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205

[11]石宝珩,刘炳义.中外地质理论的发展与中国石油地质学之崛起[A].//王鸿祯主编.中外地质科学交流史[C].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2:243~260

[12]翁文灏.中国石油地质问题[J].自然,1934(60)

[13]谢家荣.石油[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第二版):1~128

[14]Nightingale W T.Petroleum and Natural gas in Non-marinesediments of powder wash field in Northwest Colorado[J].AAPG Bull,1938,22(8):1020~1047

[15]潘钟祥.中国陕北和四川白垩系的非海相生油[J].AAPG,1941,25(11):2058~2068

[16]安作相.中国第一位石油地质学博士潘钟祥[J].炎黄春秋,1999,6:45~46

[17]黄汲清.我与石油、天然气的普查勘探[A]//黄汲清石油地质著作选集[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3:160~161

[18]Huang T K:Reporton Geological Investigation of Some Oil-field is Sinkiang[A].//黄汲清石油地质著作选集[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3:82

[19]石保珩.再论陆相生油理论的由来[A].//地质学史论丛4[C].北京:地质出版社,1995:226

[20]李四光.从大地构造看我国石油资源勘探的远景[A].李四光文集第七卷[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1:367~369

[21]赵文津.李四光与中国石油大发现[J].中国工程科学,2005(2)

[22]黄第藩.陆相生油研究史略.有机地球化学和陆相生油[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86:6

[23]潘钟祥.中国西北部陆相生油问题[J].石油勘探,1957(4):4~8,(5):14~17

[24]侯德封.关于陆相沉积盆地石油地质的一些问题[J].地质科学,1959(8):225~227

[25]中国科学院兰州地质研究所.中国西北区陆相油气田的形成及其分布规律[M].北京:科学出版社,1961:146,210

[26]田在艺.中国陆相地层的生油和陆相地层中找油.//田在艺石油地质论文选集[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7:3

[27]石宝珩,张抗,姜衍文.中国石油地质学五十年.江汉石油学院学报,1999,21(3):3,6

[28]张荣华,李功华,冯锋.中国石油地质学发展概述[J].胜利油田党校学报,2003,16(1):77~78

[29]徐永昌.陆相生油及其衍生热点[J].第四纪研究,2000,20(1):66

[30]石宝珩,张抗,姜衍文.中国石油地质学五十年[J].江汉石油学院学报,1999,21(3):50

[31]吴凤鸣.石油地质学百年历史回顾与展望[J].石油科技论坛,2000(1):60

[32]邹水平.我国海相生油理论实现跨越[N].中国石化报,2004-11-1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