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三峡旅游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三峡旅游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时间:2022-06-2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6.3.1 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近年来,三峡地区的旅游业发展取得了辉煌成绩,但用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审视,还存在着不少问题,隐伏着一些危机。然而,待蓄水后,湖北宜昌境内的坝区有望成为今后长江三峡旅游的重中之重,“两坝一峡”将是三峡地区旅游业的主打产品。三峡旅游的恶性竞争主要表现为“豪华游船大战”。这年11月8日,长江三峡首次截流。

6.3.1 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三峡地区的旅游业发展取得了辉煌成绩,但用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审视,还存在着不少问题,隐伏着一些危机。其主要问题是:

(1)区域旅游未能实现有机整合,条块分割、地区冲突现象比较严重。

由于三峡旅游地跨湖北、重庆两省市,长期以来,作为长江三峡旅游两大重点城市的重庆和湖北宜昌一直纷争不断。三峡工程开工建设前,重庆境内的旅游景点更多、城市景观更好、服务设施更齐全,因而一直居于三峡游的核心地位。但是随着三峡工程的推进,尤其是三峡大坝蓄水成库后,位于重庆境内的巫峡、瞿塘峡的水位都已上涨,三峡库区景点被完全淹没的共计25处,其中大部分在重庆境内。而宜昌境内不仅有保存完好的西陵峡,更兼有雄伟的三峡大坝,旅游实力的对比发生了变化。

考虑到大坝蓄水后,长江三峡区域旅游的景观格局、交通格局、线路格局、消费格局和利益格局都将发生重大变化,新的三峡旅游必须要有统一的规划和协调,2002年,国家六部委正式委托北京大学旅游规划中心负责长江三峡区域旅游总体规划,并委派该课题组组长、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吕斌带着专家组成员先后沿长江主线、三峡旅游辐射区和库区其他重点地段进行实地调查。专家组考察的结论是:传统意义上的三峡旅游主要涉及重庆市和湖北省的部分地区,重心一直都在川江段。然而,待蓄水后,湖北宜昌境内的坝区有望成为今后长江三峡旅游的重中之重,“两坝一峡”将是三峡地区旅游业的主打产品。与此同时,吕斌还强调:“用大三峡来实现资源整合、品牌共享、管理有序,让三峡旅游真正对区域经济发展有所贡献,这才是国家兴师动众作此规划的初衷。”

“三峡旅游重心东移”这一论断是大三峡旅游时空演变最显著的特征,是大三峡旅游经济圈格局重构的基础,是符合三峡旅游市场发展走势的。然而,在个别新闻媒体非恶意炒作下,曾引起重庆和湖北宜昌两地东移论、三峡新十景等不恰当的争论,而联合构建“大三峡旅游经济圈”这一主题却被忽视了。

(2)三峡品牌缺乏有效保护,有被“蚀化”的危险。

“三峡”是一个世界性的品牌,是一块蕴含着巨大无形资产的金字招牌,这是不争的事实。这一品牌的市场影响力是建立在千百年的自然、历史、文化积累和巨大的国家投资之上的。历史上的就不用多分析了,星罗棋布在三峡区域的各种自然和人文的景观无不是历经无数次的资金、人力、广告等的投入才享有如今的美誉度的。单就三峡大坝的建设,其1 800亿元的动态投资,世界一流的设备、技术、人才的合力贡献来说,世界任何一个品牌的投入都是无法望其项背的。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才有国家旅游局一位领导的一句名言:国家拿1 800亿元建了一座世界第一的水电大坝,也建了一座世界级的旅游景点。

然而,现有的共用三峡品牌的所有区域、公司甚至个人,从经济学角度讲,是聚集在“三峡”周围的一个松散的“经济资源联盟体”。由于没有共同确定的核心价值,就会对“三峡”品牌的理解出现差异,反映到经济活动中去,就造成对整个品牌的损害。不能武断地说现阶段所有相关三峡的商业和文化活动都是盲目的、不符合“三峡”自身形象与气质的,但如果说整体的情况是鱼龙混杂却是一个比较客观的判断。

事实上,“经济资源联盟体”要保持核心优势是非常困难的,参与到联盟中的合作者越多,其整体面对的收益率也就越少,也就是说,任何一个环节的问题,都会影响到整个联盟体的品牌,三峡品牌的持久发展和竞争力的确堪忧。

三峡区域各地都共用“三峡”品牌,这原本无可厚非,但问题的关键是:长期以来,各地都非常注重对“三峡”品牌的开发利用,而舍得投入建设这一品牌的却极少,在这一点上,1997年各地打出“告别三峡游”和2002年打出“三峡绝版游”的宣传口号的事实便是明证。这种杀鸡取卵的行为如果不能得到有效遏制,其结果,必定是使整个三峡区域陷入“公共地悲剧”。总之,三峡游面临着品牌蚀化的潜在压力。三峡游所涉及的重庆、湖北两地,景点众多,旅行社多如牛毛,且各属其主。在个人利益与三峡游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之间出现利益冲突的时候,这种利益格局决定了三峡游的品牌会经常受到伤害,长此以往,其结果也就不难预料了。

(3)旅游市场管理混乱,恶性竞争现象严重。

三峡旅游的恶性竞争主要表现为“豪华游船大战”。真正意义上的“豪华游船大战”开始于1992年。这一年,三峡旅游骤然升温,而此时的豪华游轮也开始在三峡江面上风光,投资3 000多万元建的三星级豪华游轮“昭君”号下水,不到两年就赚回了全部成本。有此厚利,沿江数十家旅游公司便纷纷出巨资,抢建豪华游轮。长江轮船海外旅游总公司一家就投资8个亿,在短短的几年内建造了15艘豪华游轮。有的旅游企业觉得自己造船慢,干脆从国外直接购买豪华游轮。一时间,三星级、四星级、五星级的豪华游轮一艘接一艘地开进了大三峡。到1994年,长江上注册成立了28家游船公司,近60艘豪华游轮纷纷挤进三峡,2/3的运力供过于求。

由于豪华游轮供远远大于求,近60艘豪华游船在三峡江面上展开了“自杀式竞争”。为争夺客源维持生存,单人单航次平均票价一路猛跌,从当初的上千美元跌至目前的500美元,平均票价下跌了100%以上。一时间,五星级的票价卖到四星级,四星级的票价卖到三星级,三星级的豪华游轮被逼到绝境,自然成为第一批停摆的船。其他的游船公司也都在亏损的局面中苦撑危局。因为各家只顾了杀价,争抢有限的客人,优质服务等全被抛在了脑后,使得三峡旅游市场混乱不堪。

这一状况一直持续到1997年“告别三峡游”兴起时才稍有改观。这年11月8日,长江三峡首次截流。此前,旅游界爆炒“三峡告别游”概念,一时间,游客蜂拥而至,三峡人满为患,形成一个爆炸性高峰。但是好景不长,1998年,三峡游骤然变冷,有40%的游船公司、1/3的游船惨遭淘汰,幸存的企业大多仅能维持生存;许多在虚假繁荣中匆匆建造的耗资巨大的豪华游船,在随后的低迷中吃尽了苦头;旅行社纷纷打折,游船票价最低跌至3折,且市场秩序混乱,纠纷层出不穷。到1999年底,10家游船公司经营难以为继,先后倒闭,17艘豪华游船被迫出局。

到了2003年,伴随着三峡工程成功下闸蓄水,“高峡平湖”初现人间,出于对“新三峡游”的良好预期,重庆、宜昌等地竟然再次兴起了豪华游船建造热。银河1号、银河2号、帝王号、新世纪1号、凯迪号、金龙号等10多艘豪华船纷纷投入兴建,其中4艘已经下水运营。

据中国旅游车船协会2004年3月14日对长江三峡沿线旅游船经营状况的最新调查分析,目前,长江上投入营运的旅游用船共有近60艘,总资产近30亿元人民币,年接待能力达到60万客次。

然而,由于游船经营成本增加和船票价格下降,游船企业利润水平远低于早年的最好水平,即使年接待20万人次,游船公司也只能保本经营或略有微利。市场呈现供大于求的局面,要实现长江游船业整体脱困的目标仍很艰难。其主要原因是客源不足导致长江游船价格弹性指数不高,自1998年以来游船价格总的呈下跌趋势:1993年豪华游船平均票价为450美元,1997年为250美元,1998年下滑至160美元,2003年有所回升,2004年随着市场升温,船票价格浮至平均220美元,但此价格远低于游船的成本价,多数游船公司靠开发游客在游船上的二次消费弥补亏损,长江游船业再创辉煌仍是任重道远。

除了上述问题外,三峡旅游还存在旅游资源“破坏性建设”现象严重,旅游管理人员和旅游服务人员素质普遍偏低,以及旅游市场结构和旅游产品结构不优等问题。特别是旅游市场秩序、旅游价格十分紊乱,极大地伤害了三峡本地区旅行社的积极性,使得旅行社在宣传推介、经营运作三峡旅游这一跨区域的长线旅游产品更加难以把握。所有这些都困扰着三峡地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三峡旅游的研究应该围绕上述重要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并实现重点突破,为三峡旅游发展解决实际问题。

6.3.2 三峡旅游业发展的对策:构建大三峡国际旅游经济区

(1)战略目标。

根据本书前一章关于三峡旅游业发展条件及现状的分析,三峡旅游业的发展,应以三峡工程建设、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和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大调整为契机,坚持用科学的旅游发展观,突出三峡整体形象推广,突出旅游精品建设,突出旅游质量管理,争取在2020年之前,把三峡区域建成特色鲜明、设施完善、服务一流、驰名中外的“中国顶级、世界精品”的国际性旅游观光度假胜地,把旅游业发展成为三峡区域经济的重大支柱产业。

构建三峡国际性旅游经济区的具体目标包括:

①旅游形象国际化,具有国际性的感召力。

三峡旅游经济区应具有鲜明的旅游形象、浓厚的特色和较高的品位。区域内的旅游城市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具有国际性的感召力,具有反映区域旅游形象的景区以及标志性景观建筑物,具有反映区域旅游形象的主题活动,具有反映区域旅游形象的标志、口号。

②核心旅游产品国际化,具有国际性的吸引力。

国际性旅游经济区应拥有世界级的高品位的旅游资源和世界罕见的旅游景观,或者拥有具备国际竞争力的核心产品,旅游吸引物应是国际性的,能够产生特大尺度的旅游吸引力,在旅游产品的开发经营上达到国际水准。三峡区域拥有世界级的旅游资源,即长江三峡自然风光和三峡工程人文景观,应按照国际性的旅游产品来规划和建设。

③旅游经济国际化,具有国际性的主导力。

具体包括: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全面发展并在区域经济中占有相当的比重;旅游业成为区域的支柱产业;拥有发达的国际旅游业,旅游外汇收入保持一定水平;旅游的六要素完善配套;旅游业与相关产业的协调度和整合度高,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高;拥有一批国际性的旅游企业和旅游代理商等。

④游客构成和居民构成国际化,具有国际性的凝聚力。

接待的游客应来自世界多个国家,在各大洲都有分布,国际游客达到相当规模。散客在国际游客中占有较大的比例。城市外籍居民数量占城市人口应具有一定的比例(世界上不少国际性旅游城市的外籍居民数量在3%以上)。

⑤旅游服务环境国际化,具有国际性的接待力。

具有现代化、国际标准的旅游基础设施,住宿、餐饮、购物、娱乐、文化服务设施能满足不同国家旅游者的需求;拥有国际化的交通网络,具有国际机场和多条国际航线,国际国内交通便捷;具有国际标准的标志导引系统,中心旅游城市街道、马路名称和主要旅游景区的解说系统应有多种语言标志,语言环境国际化;外汇兑换方便;建立合理的旅游信息机构,出入境手续简化方便;具有良好的邮政和国际支付结算环境,旅游从业人员服务质量达到国际化标准等。

⑥旅游运作模式国际化,具有国际性的运行力。

旅游运作模式符合国际惯例,旅游开发与经营有外国公司进入;旅游产品设计适应国际旅游市场的需求;旅游宣传营销、旅游管理体制、旅游质量监管体系完备,交通、市政设施、服务质量以及运营、管理方法等,都应与国际接轨。

⑦旅游活动国际化,具有国际性的影响力。

举办具有国际性影响力的大型节庆活动,国际交流活动较多,并形成品牌。参与国际交流,国际化行为能力强。

⑧价值观念国际化,具有国际化的适应力。

政府官员和市民具有开放的文化和较强的国际意识、旅游意识,掌握国际知识,熟悉国际礼节,对外来旅游者友好热情,具有主人翁意识。旅游开发与经营应高度开放,以国际游客为目标市场,按照国际公认标准或惯例提供旅游产品和服务。

(2)空间布局。

根据三峡区域旅游资源的特色及分布、旅游业开发基础和客源市场前景,实施点—轴—圈战略布局模式,即以重庆和宜昌两个旅游中心城市为增长点,将长江三峡沿线各旅游景点和城市连接成增长轴线,借助重庆和宜昌分别在西南和华中地区的区域网络中心优势实施轴圈网络化发展,其总体布局概括为“一轴二极三区五线”。

①一轴。即长江三峡景观轴。从宜昌至重庆,绵延640公里,集峡谷山水、名胜古迹、历史文化、民俗风情于一体,是我国重点对外促销与推出的旅游产品,是一条国内外知名度甚高的传统国际旅游线。三峡大坝建成后,其峡谷雄姿虽略有减弱,但高峡平湖的壮丽景观将使整个三峡秀色剧添、品位倍增,具有观光览胜、休闲度假、宗教文化、科学考察、探险猎奇等多种旅游功能,成为推动三峡区域旅游发展的景观轴。

②二极。即重庆市和宜昌市,它们均是我国长江经济开放开发以及我国区域经济战略大转移的核心城市,宜昌市位于坝首、重庆市位于库尾,在长江三峡区域经济产业开发中起着决定性作用,是三峡区域的客源集散中心和旅游综合服务基地。

③三区。即库首大坝旅游区、库腹峡谷旅游区、库尾都市旅游区。

库首大坝旅游区。包括宜昌城区、三峡坝区、秭归县(东),主要景观有三峡大坝、葛洲坝、西陵峡(东)、中华鲟、晓峰景区、西陵峡口、三游洞、三峡关、车溪、石牌、黄牛岩、秭归新县城、凤凰山、泗溪、九畹溪、大老岭森林公园、高峡平湖,以世界独有的标志性建筑三峡大坝为主要吸引物,以三峡大坝·西陵峡·葛洲坝“两坝一峡”为重点,突出水电旅游特色,建成集观光、度假、会议旅游于一体的国际性综合旅游区。

库腹峡谷旅游区。包括秭归(西)、兴山、神农架、巴东、巫山、巫溪奉节,主要景观有高峡平湖、西陵峡(西)、屈原故里、昭君故里、香溪大峡谷、高岚风光、神农架、神农溪、巫峡、神女峰、神女溪、大宁河小三峡、马渡河小小三峡、红池坝、瞿塘峡、白帝城、天坑地缝,以险峻幽深的峡谷风光、神奇迷离的神农生态和古朴浓郁的土家风情为特色,建成集观光、科考、探险旅游于一体的国际性旅游区。

库尾都市旅游区。包括云阳、万州、忠县、丰都、涪陵及重庆市,主要景观有张飞庙、太白岩、石宝寨、丰都鬼城、红岩村、大足石刻、四面山、金佛山,以三国文化、鬼文化以及重庆都市景观为特色,建成集都市观光、文化旅游于一体的大都市旅游区。

④五线。三峡大坝是新三峡旅游的巨大磁场,发展三峡旅游要站在游客需求的角度,加强横向联合,跳出老三峡旅游重新组合新三峡旅游产品,形成以三峡大坝为龙头的五大旅游环线体系。

中环线。即高峡平湖精华游(秭归至奉节或万州段),以三峡大坝为龙头,形成三峡大坝—香溪大峡谷(屈原、昭君诞生地)—神农架—神农溪—三峡形成的鄂西“金三角”(向北延伸形成长江三峡·神农架·武当山“一江两山”旅游线)和万州—天坑地缝—巫溪—小三峡—三峡形成的渝东“金三角”,联动开发这两大环峡旅游产品,三峡游由游船模式向水陆联运模式转变将成为现实。

东环线。即两坝一峡游,依托宜昌,形成葛洲坝·西陵峡·三峡大坝“两坝一峡”游,向东与荆州、武汉、南京、上海联线成片。

西环线。即“川渝黔”旅游线,依托重庆,以乌江下游和即将投入使用的渝怀铁路为依托,将大足石刻、钓鱼城、重庆市区、涪陵白鹤梁、武隆仙女山、黔江小南海、乌江画廊、梵净山等旅游风景区与景点连为一体的西北—东南走向的带状区域,向西延伸可与四川峨眉山、乐山、成都、九寨沟等旅游风景区相接。

北环线。即“渝鄂陕”旅游线,形成西安、成都(或重庆)、宜昌“金三角”旅游环线。

南环线。即三峡—清江—张家界旅游线,借助宜万铁路、沪蓉高速公路、万州机场等交通网络形成的有利条件,把清江、张家界浓郁的民俗风情与长江三峡连成“宜万宜”或“宜万张”三峡水陆循环线。

(3)战略举措。

21世纪头20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越发达,旅游越兴旺。世界旅游组织权威认为,一个国家的人均年收入超过800美元时,是居民参加国内旅游的急剧扩张期,达到1 000美元时就想到近国旅游,达到3 000美元时就想到远国旅游。2000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800美元,到2020年实现比2000年翻两番的目标,达到3 200美元,人民生活全面达到小康。可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20年,同样也是发展旅游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届时将出现“入境旅游、国内旅游、出境旅游”三足鼎立的良好局面,建设小康社会旅游大有作为。这一机遇期对新三峡来说更是千载难逢,2003年蓄水通航发电,三峡工程实现从投入期到产出期的转变,三峡旅游正处于历史性大发展的“黄金”时期。为此,必须抢抓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机遇期,乘势而上,克难奋进,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做到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把三峡旅游建成“中国顶级,世界精品”国际旅游区。

①更新思想观念,转变发展行为。

面对三峡旅游新形势、新情况,在市场经济条件发展旅游业要求改变计划经济的思维定势,遵循旅游经济产业的发展规律,顺应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树立大旅游的观念,按照大三峡、大产业、大市场、大规划的思路,以全新的角度来审视、规划、组织新三峡旅游的发展。

大三峡观。地域特色是一个地区旅游产品区别于其他地区旅游产品的本质所在,也是旅游地得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因此,发展新三峡旅游应跳出三峡来看三峡,在深度挖掘三峡旅游的差异性和地域特色的同时,在旅游产业的开发上,充分注重与周边省区互补;在旅游线路的设计上,与周边省区共同协作,构建湖北、重庆、四川、贵州、湖南、陕西六省市的大三峡旅游经济发展协作区,形成以长江三峡为重点的辐射周边的旅游线路体系。

大产业观。旅游业在国际上产值超过汽车、石油、钢铁等产业,位居诸产业之首,在我国总收入也超过5 000亿元。旅游业是一个关联带动强、涉及面广的新型朝阳产业,不仅直接涉及第三产业的诸多方面,还与第一、第二产业中的大多数领域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旅游业对财政的贡献不仅仅局限于直接的贡献,其间接的贡献更大,旅游带人气,人气促经济,按照世界旅游组织的权威分析,其间接贡献率是直接贡献率的5倍。因此,发展三峡区域旅游经济,一定要从大产业的角度,整合“行、游、住、食、购、娱”等要素,统筹兼顾,完善产业体系,充分发挥旅游的先导、带动作用,千方百计延长产业链,加快相关产业发展。

大市场观。“入世”后,我国的旅行社、旅游饭店等都将受到一定的挑战,但旅游业是天然的开放型行业,加入WTO,有利于优化旅游业发展的大环境,有利于建立更加符合国际规则的运营机制,有利于入境旅游市场的扩大,增加国际客源。长江三峡、三峡工程是中国的三峡,更是世界的三峡,这就要求发展三峡旅游,不仅要考虑国内市场,也要考虑国外市场;不仅要利用自己的资源,也要利用国外的资源;要抓住“入世”契机,按照大市场的要求,改善旅游投资环境,充分开拓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以游客为中心,努力简化出入境旅游手续,创造更加便捷的旅游条件,改善三峡的可进入性、适游性;进一步开放旅游市场,在旅游投资筹措上,充分借助“外力”,鼓励国内外资金共同参与建设,引进国内外有实力的大企业、大集团,实行大开发,开办中外合资旅行社,规范市场运作,加强国际旅游人才培训,提高服务质量,从而全面提升三峡旅游业的国际竞争力,共同打造三峡旅游品牌,实现三峡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大规划观。三峡旅游正处于历史性的转折时期,老三峡的旅游产品亟待更新换代,新三峡的旅游产品亟待统筹规划,如果没有一个科学的、统一的、可行的旅游发展规划,三峡旅游在新老交替中将出现产品“真空”,三峡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将受到冲击。因此,科学规划,突出重点,建设“新三峡之旅”精品,迫在眉睫。鉴于三峡区域的特殊性和行政的分割性,编制一个国家层面的、富有权威性的三峡区域旅游发展规划势在必行。由国家旅游局牵头,国家计委、国家交通部、国家水利部以及国务院三建委、西部开发办参加,联合组织编制长江三峡区域旅游发展规划。该规划着重解决以下几个问题:一是三峡区域旅游发展的目标及三峡各地的旅游发展分工;二是新三峡旅游的产品组合及市场定位;三是三峡游船、公路、铁路、航空、码头等旅游交通的安排;四是新三峡旅游运作及管理体制的创新;五是新三峡旅游产品的宣传促销及三峡品牌形象的塑造;六是研究重点旅游发展地区及开发项目;七是处理旅游与移民、环保的关系;八是旅游城镇配套建设;九是发展三峡旅游的政策保障体系。

与上述发展思路相适应,三峡旅游业在具体发展行为上也要实现以下转变:

·思想观念由“小旅游”(就旅游搞旅游)观念向“大旅游”转变。用多种动力要素来驱动旅游业的发展,包括直接系统(旅游业“三体”)、介入系统(邮电、通讯等)、支持系统(政府、社会服务系统等),把旅游开发放在综合配置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的更大范围内去考虑,把旅游发展放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中去考虑,努力发挥旅游业的“乘数效应”以及与其他产业的互动效应。

·旅游开发指导思想上由单纯的“资源导向”、“市场导向”向“资源—市场—文化”综合导向转变;开发措施上由“硬开发”(大搞以经济效益为目的的旅游设施建设)为主向注重“软开发”(对旅游资源进行科学研究,发掘其审美价值、历史文化价值和生态价值等,并对此进行展示、传播)转变,在旅游与文化的互动与整合上下工夫。

·旅游经营管理由偏重硬件建设向重视软件建设(人才培养、旅游文化素质与服务质量提高)方向发展。

·旅游企业发展由数量增长型(小散弱差,遍地开花)、速度增长型向规模增长型(航母型)、质量增长型、效益增长型转变。

·旅游市场竞争由混乱无序向规范有序、公平公正方向转变。尤其是宜昌旅游与重庆旅游要实现地域整合,共同铸造和推出“大三峡旅游品牌”,在这个基础上发挥各自优势,实现互补,形成良好的竞争伙伴与合作伙伴关系,打造“大三峡旅游经济圈”。

·在旅游业与其相关产业的关系上,要实现由拉动型向互动型转变。加强旅游产业与相关产业的互动与整合。

②确立国际化发展战略,不断提升三峡区域旅游层次。

三峡区域凭借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世间少有的峡谷风光、独一无二的巴蜀风情,以及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国际人与生物圈保护网”的神农架、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等自然人文景区,完全有条件把“三峡旅游”塑造成一个世界性的品牌。分析现在世界上的国际旅游城市不难发现,国际旅游城市具有许多共性特征,主要是具有鲜明的城市旅游形象、世界级的旅游资源;城市产业结构高度优化,第三产业占GDP的20%以上;城市环境优雅,基础设施完善,拥有通畅的信息网络和连通全球的国际交通网络;旅游服务设施完备,功能布局合理,能满足不同游客的不同爱好、习俗和消费层次需求;国内外游客众多,国际游客数量和散客数量均占较高比重,具有良好的国际语言环境和标志系统,简便的出入境手续,文明的居民素质,等等。对照上述标准,三峡区域具有世界级的旅游资源,而且经过近几年的发展,三峡区域旅游的知名度和对当地经济发展的贡献度都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但按照国际旅游城市的标准和要求,区域内的各城市无论是旅游经济发展的规模、旅游产业的带动作用、海外游客接待量、旅游基础设施条件、城市旅游环境,还是旅游队伍素质、旅游服务水平和社会文明程度等都还有较大的距离。因此,区域内各地必须确立国际化发展战略,不断提升三峡区域旅游层次。

·高起点规划,塑造国际性城市形象。

重点把宜昌和重庆建成国际性旅游城市,加强两大城市的旅游形象CIS策划、城市旅游规划、中国最佳旅游城市创建工作。要树立“城市就是旅游景点”的现代旅游观念,坚持旅游发展与城市建设一体化,推进区域内城市景观化。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等都要与城市旅游规划相衔接。相关产业在编制发展规划时,要围绕旅游业发展主动引入旅游理念,设计旅游功能,在发展生产的同时,配合发展旅游业,将生产设施、劳动过程、节赛活动、民俗风情等转化为旅游资源,培育成旅游产品。要突出旅游功能,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城市旅游品牌。

·高标准建设,打造国际性旅游产品。

以长江三峡和三峡大坝为重点,打造重庆都市、长江三峡、清江风情、三国文化等旅游板块,开发三峡大坝现代工程游、两坝一峡游、高峡平湖游、环坝双神游、屈原昭君神农游、清江风情游、三国遗迹游、都市休闲游等旅游系列,建设三峡大坝旅游区、“两坝一峡”旅游区、三峡地质公园科考旅游区、屈原昭君故里旅游区、清江土家民俗风情旅游区、三国遗址文化旅游区等旅游精品。

·高水平管理,营造国际性旅游环境。

重点是宜昌和重庆两大城市国际性创业环境、城市国际性语言环境、城市国际性管理素质、城市国际性管理模式等。适应“大旅游”的需要实行“大管理”。加强湖北和重庆两省市在建设国际性旅游经济区中的沟通和协调。加强横向联合、部门配合,形成社会联动机制,着力营造宽松的政策环境、良好的投资环境、完备的体制环境、公平的竞争环境、和谐的人文环境;增强政府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旅游意识,强化市民的城市形象意识和国际性旅游名城的公民意识,让形象意识深入人心,营造人人都是城市形象、处处都是旅游环境的氛围;按照国际惯例规范旅游环境,加强机场、火车站、长途汽车站、高速公路出口等城市门户的景观设计,使用建筑景观语言,诠释三峡国际性旅游区域的特色。完善多语种标志系统,在城市道路、机场、火车站、码头及旅游景区、公园等公共空间推行国际通用的形象标志;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口岸建设,改善交通环境。进一步提高可进入性,简化出入境手续,创造条件实施落地签证制度,使国内外客人进得来、散得开、出得去。建立健全银行自动存取款系统网络,方便游客外币兑换;提高旅游从业人员和城市居民的整体素质,大力营造一流的“大旅游”发展的创业环境、语言环境、法制环境、信用环境、服务环境,增强旅游发展的吸引力和竞争力。大力培养外语服务人才,加强服务业包括旅游业从业人员的外语培训,不断提高服务行业英语普及率。

·高水准营销,扩大国际性客源市场。

重点是国际性活动推动、目的地城市形象的推广。加大新闻媒体宣传力度,面向国际国内市场塑造和推广三峡区域旅游形象。加强区域旅游交流与合作,巩固和完善长江三峡区域旅游发展联谊会和三国旅游联谊会。加强与西安、张家界、黄山、桂林等热点旅游城市的合作,增设通达热点旅游城市的热线航班和城际列车,吸引更多的海外游客来三峡旅游。办好三峡国际旅游节、三峡国际龙舟拉力赛、世界大河歌会、世界临坝城市国际论坛以及三峡国际水电论坛等重大节事活动,举办各类国际性会议、体育竞赛、展览、演出等旅游宣传活动,通过高水准营销,提升三峡旅游的注意力和影响力。加强旅游电子商务工程建设。加大与海外大型旅游企业特别是旅行社的合作,通过海外大型旅行商的平台招徕游客。

·高质量发展,增强旅游国际性竞争力。

重点是国际性旅游企业培育。要创新发展机制,建设国际化旅游运行机制。大力培育市场主体,通过引进、联合等多种途径,使一大批国内外知名的大企业、大集团落户三峡区域。采取股份合作、兼并划转、公司制改造等多种方式,加快旅游企业改革。支持旅游企业做大做强,培育和扶持旅游企业向集团化、网络化方向发展。运用数字化、网络化技术提高旅游产业的技术含量和服务水平。进一步完善针对旅行社包机、包船、包专列的奖励措施,对涉外旅游企业实行创汇、结汇的奖励办法。研究建立面向旅行社的扶优扶强激励机制,积极创建新的国际旅行社和旅行社联合体,每年评选年度最佳国际旅行社和最佳外语导游并予以奖励,对国际旅行社和旅行社联合体在市场开拓方面给予政策引导、工作协调和资金扶持。完善旅游六要素配套功能,促进产业提档升级。积极引进一批国际知名品牌饭店管理公司。以“特色化”、“精品化”、“品牌化”为方向,在传统饮食文化基础上,结合三峡文化、巴楚文化、三国文化的底蕴,以三峡美食节为契机,积极打造三峡风味餐饮。要突出纪念性、艺术性、实用性,强调中国风格、地方风格、民族风格,依托水电文化、巴楚文化、三国文化,大力开发旅游纪念品、工艺品和旅游食品。要以旅游核心产业为基础,不断延伸旅游产业链,引导各行各业主动服务旅游业、融入旅游业。

③加强区域合作,实现区域整合。

目前,三峡地区旅游条块分割、地区冲突现象比较突出,严重制约着三峡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应着眼于大旅游,共筑大市场,加强鄂西与渝东的区域整合,以及“一江两山”(长江三峡、神农架、武当山)、鄂渝湘黔的区域旅游合作,形成资源共享、客源互流、利益同赢的良性竞争局面,为构建“大三峡旅游经济圈”的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实施“区域旅游一体化”战略,进行区域整合的措施主要有:实现区域旅游资源的联动开发,形成互补性的旅游产品;进行旅游线路整合,形成整体联动、高效营运的旅游网络系统;抓好交通与资讯建设,形成便捷、通畅的旅游通道网络系统;重庆、宜昌两市联合宣传促销,共同打造三峡旅游品牌;发挥重庆、宜昌、万州、涪陵等大中城市的极点辐射作用,带动三峡区域旅游的协调发展;建立统一、高效的旅游管理体制和权威性的组织机构,为实施“区域旅游一体化”战略提供可靠的制度保证和组织保证,等等。

加强区域合作,首先应该加强湖北和重庆两省市之间的协作。针对长江三峡旅游战线长,跨越湖北和重庆两省市,沿线旅游景点多且分散,三峡工程建设的大量移民搬迁、城镇和企业迁建以及三峡水库形成引起部分景点淹没和新的景观形成等问题,有必要采取积极措施,建立适应库区特点,能推动长江三峡旅游整体协调发展的功能完善、运行高效、机制健全的旅游管理体制,如成立长江三峡旅游发展联合会。该机构可由湖北省旅游局、重庆市旅游局和三峡工程建设业主——中国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共同倡导和组织发起,长江三峡沿线旅游企业和职能管理部门参加,国家旅游局可出面协调。通过这种形式,加强行业自律,逐步统一协调规划,统一管理,联合促销,互通信息,共享资源,优化长江三峡旅游产品结构,树立三峡旅游产品完整性和统一性的形象,增强三峡旅游产品在国际国内旅游市场上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奠定发展大三峡旅游发展的格局,促进长江三峡旅游可持续发展。

加强区域合作,还必须理顺各政府职能部门之间的关系,推进旅游企业之间的兼并重组,运用市场化办法打造长江三峡旅游“航空母舰”。在现行的旅游管理体制之下,大部分旅游区各景点隶属关系复杂,其具体管理涉及旅游、建设、宗教、文物等各个部门,综合协调管理难度比较大。旅游景区旅游资源的所有权属不明,管理体制不顺,经营方式不合理,市场化水平低,直接影响景区的旅游投资和开发利用,影响到三峡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创新旅游发展机制,提高旅游市场化水平,关键是要运用市场机制进行体制创新,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走依靠市场办旅游的发展路子,把三峡旅游做大做强。要加快推进旅游企业的改革创新步伐,推进建立符合国际市场竞争要求的组织形式和运行机制,支持规模较大的旅游企业向集团化方向发展,采用联合、兼并、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改善和发展中小旅游企业,培育发展大型旅游企业为旅游企业集团和上市公司。开展资本经营,以资本为纽带,“合纵联横”,进行强强联合,实现优势互补,组成跨地区和跨行业、由多种经济成分组成的大型旅游企业集团,增强与其他大型旅游集团抗衡的能力。要大力改善行业结构,逐步形成较为完善、合理的“大型旅游企业集团化、中型旅游企业专业化、小型旅游企业网络化”的金字塔型行业结构。在经营中要善于寻找自己的比较优势,在某些细分市场上赢得自己的地位。如大型旅游企业应发展规模经营,尽早实现集团化,直接与外资企业对垒、抗衡;中型旅游企业可利用天时地利,发挥专业化和区域优势,开发特色产品,占领细分市场,不断壮大实力;小型旅游企业可尽快在销售、产品或服务等方面实现某个环节的优势,立足细分市场,寻求发展。另外,开放旅游市场,要鼓励多种经济成分参与旅游业发展,积极培育多元化的旅游市场主体,鼓励旅游企业以资本为纽带,通过市场实行资产重组,向集团化、网络化、国际化方向发展。努力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组建一批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旅游集团,积极组建旅游股份有限公司上市融资,打造三峡旅游“航空母舰”。

④实施精品名牌战略,抓好产品优化升级。

三峡地区的旅游景点虽然较多,但大多数规模较小,留不住客,同时景点之间交通联系不便,未能形成“规模效应”。当前在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上,应围绕各地的旅游形象定位抓好旅游产品的深度开发和优化升级;应按照系统工程理论进行统筹规划,有序安排。具体做法上应分清主次缓急,重点抓好知名度较高、原有基础设施较好的景区(点)的调整性规划与扩建工作,实施精品名牌战略,培育龙头景区,力求形成中国顶级、世界精品,并产生“规模效应”、“品牌效应”、“辐射效应”。当前应集中力量,突出发展“两坝一峡”和坝上“高峡平湖”两大旅游区的建设,对三峡大坝游览区、西陵峡景区、香溪屈原—昭君故里景区、神农架景区、神农溪景区、小寨天坑地缝景区、腾龙洞景区、石宝寨景点、白鹤梁水下石刻景点、大足石刻景区、三国古战场旅游区的建设重点投入。对缺乏特色、内容雷同的旅游景点与旅游项目的建设投资应加强宏观控制,避免重复开发造成财力、人力上的浪费。

建设三峡旅游品牌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把三峡旅游产业做大做强,必须集中力量,抓住重点,实施旅游精品建设工程、旅游畅通工程、旅游城镇建设工程、旅游脱贫致富工程:

旅游精品建设工程。特色是旅游业的精髓。要打造精品,必须寻求差异性,准确定位三峡极具竞争力的旅游资源,使之区别于他地。三峡旅游的特色在于雄壮,三峡风光雄壮,三峡工程雄壮,三峡文化雄壮。发展三峡旅游必须围绕“三峡风光、三峡工程、三峡文化”做文章,深度开发旅游资源,以特取胜,建设精品,创建名牌,以“雄壮”增强三峡旅游在国际国内市场上的吸引力和竞争力。三峡旅游产品不能仅限于观光产品,根据现代旅游发展的新趋势,实施旅游精品战略,在发展观光旅游并注入新内容的同时,重点开发会展旅游、度假旅游、生态旅游等新型旅游方式,提高旅游产品文化内涵,突出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提高产品的参与性和吸引力。三峡大坝、三峡文化走廊、高峡平湖是建设“中国顶级、世界精品”旅游产品的主导资源,必须集中精力加大整合旅游资源,努力推出一批市场吸引力大、竞争力强、适合各种旅游者口味的旅游精品“套餐”,形成以新三峡旅游为核心的“精品套餐”,从而使三峡成为国内外游客首选的国际旅游目的地。

旅游畅通工程。按照大旅游业的发展要求,三峡旅游的可进入性和通达性仍需要进一步提高。传统三峡旅游的主要特点是旅游与游船紧密“捆绑”模式,这一旅游产品组合模式极大地制约了三峡旅游的发展,不能完全适应现代旅游个性化、自由化的需求。新三峡旅游的最显著特点是旅游产品的多元化,但多元化的旅游产品必须以较为发达的旅游交通体系来支撑。因此,实施旅游畅通工程,是新三峡旅游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第一要素。因此,发展三峡旅游务必按照“一轴二极三区五线”发展布局,突出重庆、宜昌中心城市地位,外部交通以航空、铁路和高速公路为主,解决制约旅游发展的交通瓶颈问题;内部交通以重庆、宜昌为中心辐射,建成以长江航运、沿江铁路、沪渝高速公路、沪蓉高速公路、库区移民复建公路为主的辐射三峡景区的“纺锤体”旅游交通网络。重点建设项目是三峡机场口岸升级、宜万铁路、沪蓉高速公路、库区港口建设以及两坝之间游船、高峡平湖游船配置等。

旅游城镇建设工程。重庆和宜昌是三峡旅游的两大中心城市,坚持城市发展与旅游发展一体化,完善城市旅游功能,势在必行。树立“城市就是旅游景点”现代旅游观念,着重加强宜昌和重庆两城市旅游功能配套。宜昌要突出水电特色,启动“光之城”工程,大力营造水电“不夜城”,加快城区旅游项目建设,切实解决宜昌中心城区旅游“空心化”。重庆要以山城风貌为基调,以江河秀色为衬托,以“红岩魂”为形象,以大后方抗战文化为特色,完善观光、休闲娱乐、会议、购物、商务等旅游功能。与此同时,要加强景区所依托的小城市建设,为景区旅游提供优质服务。旅游景区所依托的小城市是景区的后方和基地,承担着为景区旅游提供“行、游、住、食、购、娱”等配套设施和配套服务的任务。因此,沿线移民建城、移民建镇不仅要考虑当地居民的需要,更要满足游客的需要,多站在游客的角度换位思考,从“食、住、行、游、购、娱”旅游六要素,搞好景区所依托的小城市的规划和建设,使城市建设与高档次的景区能够协调匹配,使旅游者在这里能够享受到优质的“一条龙”服务,延伸旅游消费领域,提高旅游业的国民经济贡献率。

旅游脱贫致富工程。三峡库区经济和社会较为落后,贫困人口集中,担负着三峡库区移民的重要任务。发展旅游业是推动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脱贫致富、促进三峡库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选择。一要把旅游开发与库区移民安置相结合,通过发展旅游业,转移一部分农村移民和企业的下岗职工,实现“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的目标。二要把旅游开发与移民建镇、建村相结合,新建城镇突出旅游城镇形象,完善旅游功能,移民村的建设做到一村一品,一湾一样,展示移民镇村的新风貌。三要把旅游开发与建设观光、高效、生态农业相结合,积极发展林果茶,使旅游和农业优势互补,相得益彰。四要把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相结合,通过发展旅游,减少资源消耗,增加环保投入,实现旅游与环境协调发展。五要把旅游开发与经济结构调整相结合,大力发展旅游业,树立旅游业在第三产业中的优势地位,同时促进其他产业的发展,优化库区经济结构。六要把旅游开发与大坝工程建设相结合,坚持旅游开发与大坝建设同步并适度超前,旅游业的发展为三峡大坝建设服务,三峡大坝建设为旅游发展预留空间。

⑤加强管理,优化旅游环境。

发展旅游必须坚持政府主导发展战略,树立“政府主导就是营造环境、营造环境就是发展经济”的观念,加强部门配合,形成社会联动机制,突出以人为本的旅游管理理念,全面改善三峡旅游形象,着力搞好市场环境、政策环境、人文环境建设,营造一流的旅游发展环境。

市场环境。坚决贯彻国务院、国家旅游局关于整顿和规范旅游市场秩序、“打假打非”的工作部署,三峡沿线各级政府要深入持久地开展全区旅游市场秩序的整顿和规范工作,制定和完善旅游行业管理的政策和法规,推行旅游行业标准化工作,规范旅游市场行为和“游戏规则”,增大市场运作透明度;抓好旅游执法队伍建设,提高执法人员素质,加大旅游执法力度,及时处理旅游投诉,保护旅游者和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加强各相关部门的联动配合工作,公安、海关、工商、物价、文化、税务、建设、交通等部门与旅游主管部门通力合作,共同搞好旅游市场的综合治理;重点整治“黑社”、“黑导”、“黑车”以及景区景点、旅游购物和文化娱乐场所扰乱旅游市场秩序的各种违法违规行为,坚决维护旅游市场正常秩序;严格保护旅游消费者的人身安全及其它消费权益,为游客提供轻松、愉快、安全、舒适的旅游消费环境。

政策环境。鉴于三峡区域发展的整体性和一体化,建议把三峡库区纳入西部大开发范畴,予以政策倾斜。三峡区域要加快调整旅游业及相关行业领域的有关政策,一方面进一步完善政策体系,使之更加符合国际惯例;另一方面实施系列扶持性优惠政策。如土地征用费和有关税费,尽可能优惠。旅游业的发展一方面能带动各相关行业的快速增长,另一方面,也要依托各相关行业的大力支持。因此,要积极争取与旅游业相关的各行业的共同参与、齐抓共管、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使旅游业融入经济社会及各行各业的发展中,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使抓旅游业从“要我抓”转变成“我要抓”,从而形成全社会办旅游的大产业氛围,形成积极发展工业旅游、城市旅游、乡村旅游、森林旅游、水上旅游、民族旅游、文化旅游以及观光农业、旅游交通、旅游商品等新的旅游产业的热潮,使旅游业成为各级政府和各部门、各社会团体、单位自觉抓的热点行业。

人文环境。大力开发旅游人力资源,提升旅游行业素质。旅游从业人员素质不高,高水平的旅游管理人才和导游人才匮乏,已经成为制约三峡旅游业发展的障碍。要把三峡建成“中国顶级,世界精品”国际旅游区,必须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素质,建立健全旅游业人力资源开发和培训系统。重点抓好旅游人力资源开发规划与旅游培训基地建设,搞好三峡沿线各地、市、县(市)旅游局长、旅游企业经营人员的教育和业务培训,不定期选派各地、市、县分管旅游的领导和旅游局长到国内外考察培训。进一步加强对导游人员的素质教育和业务培训,完善导游人员持证上岗制度,尽快培养一支适应三峡旅游业快速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导游人员队伍。加快三峡地区旅游高等院校(系)和旅游中专、旅游职高的建设完善,提高三峡大学、重庆大学的办学质量和规模,大力培养三峡旅游业大发展所需要的旅游业务技能人才和高层次旅游专业人才及旅游管理人才。

⑥加大促销,开拓旅游市场。

旅游宣传促销是旅游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旅游宣传促销的力度和水平,直接关系着一地旅游业的发展。近年来,受国际国内多种因素的影响,加上“告别三峡游”的误导,长江三峡旅游业受到了较大冲击。近两年三峡旅游的火爆,主要源于国家兴建三峡工程和大江截流所带来的宣传效应。一旦这种效应消失,旅游业内在的问题开始暴露。为了扭转这种被动局面,三峡沿线各地应在放开思路,整体策划上下工夫,开展全方位、多途径的整体性促销工作,力求塑造新三峡旅游的新形象。

促销思路。根据目前长江三峡旅游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有效地推广长江三峡旅游品牌,走可持续发展旅游业的道路,必须明确“一个中心,两个转变,三个结合”的市场推广策略。“一个中心”即以国际市场为中心,带动国内市场的发展,围绕客源市场开展工作,尤其要研究主要客源地的市场变化,有针对性地开展有效的促销活动;“两个转变”即变分散为整体,变独家为联合,在市场销售、市场管理上联合行动,树立新三峡旅游的整体形象,要吸取前几次市场波动的教训,加大三峡旅游宣传促销力度;“三个结合”是政府主导与企业参与的结合,“走出去”与“请进来”的结合,广泛宣传与重点突破的结合。

促销办法。为此,在具体宣传促销中,一要变企业单个零打碎敲的自行宣传为政府主导有计划、有组织地大规模宣传;二要利用多种途径开展全方位宣传,充分利用国内外新闻媒体,特别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建立与国际联网的三峡旅游信息系统,构筑快速、便捷的现代化旅游宣传促销网络;三要围绕三峡主题,抓住三峡工程建设阶段性机遇,制定长江三峡旅游产品的跨世纪促销计划,推出相应的旅游宣传主题,使得一个主题紧接一个主题,一环紧扣一环,层层推进,努力增强三峡旅游在海内外游客心目中的形象;四要以产品为纽带组织好跨区域联合促销活动,联合举办中国长江三峡国际旅游节,整体提高三峡旅游的国际注意力和影响力,使三峡旅游名扬中外。

重点市场。三峡旅游市场定位以国际市场为主,国内市场为基础,在产品促销时,要针对不同市场推出相应的旅游产品。在海外市场方面,向日本、韩国、东南亚周边国家及港澳推出以长江三峡和三峡工程为主体,以三国遗迹为辅的旅游产品,向欧美客源市场推出长江三峡游船度假、三峡工程考察和生态旅游、探险旅游等产品。在国内市场方面,要加强中远程市场的促销,在促销中加强区域联合,与武汉、重庆、荆州等长江沿线主要旅游城市和神农架、张家界、襄樊等邻近旅游地进行联合促销。

⑦大力促进旅游业与相关产业的互动与整合。

当前三峡旅游经济蓬勃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是“大旅游”意识和以旅游为龙头的产业群体尚未形成,产业关系未能有机整合,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偏低,与“大旅游”要求还有很大差距。1978年10月,邓小平在设计改革开放总框架时,把旅游作为发展经济的突破口,明确指出:“旅游这个行业,要办成综合性的行业。”旅游是个综合产业,关联度强,涉及多行业、多部门,仅靠旅游部门单打独斗难成大器。三峡地区突破性地发展旅游支柱产业,是一项系统工程,应持“大旅游”观念,具有“大产业”意识,把旅游开发放在综合配置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的宏观范围去考虑,把旅游业发展放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去统筹规划。当前应努力构建一个“大旅游”产业发展规划,从研究旅游业与相关产业、相关部门(如交通、通讯、城建、商业、文化、工业、农业、环保、移民等)的互动关系入手,探讨产业整合与产业调整的途径,构筑发展旅游支柱产业的支撑体系,拓展旅游业的发展空间,形成一个以旅游业为龙头的产业链与产业群体。

旅游业既是一个经济性很强的文化产业,同时也是文化性很强的经济产业。从产业经济和文化产业发展的角度研究旅游将是未来三峡旅游研究的重要方向。

旅游与文化的关系,首先表现为文化对旅游的促进作用,文化提升旅游资源的品位,文化打造旅游品牌,文化发掘为旅游地注入新的活力,文化带给旅游者较高的审美体验,文化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其次表现为旅游对文化发展的推动作用,旅游丰富了文化的内涵,旅游是文化开发的有效载体,旅游促进了文化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旅游是文化交流与传播的有效形式,旅游促进了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保存。总之,旅游与文化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在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整合中要把握旅游经济与地域文化的互融、互动关系。在旅游与文化的互动中,一要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二要打造具有文化特色的旅游项目,三要通过发展旅游促进民族传统文化、特色文化的保护,四要全方位营造旅游文化氛围,五要将旅游文化引入旅游教育和人才培养。通过不同的途径,有效地将文化、经济结合起来,有利于丰富文化的内涵和提高文化产业、旅游产业的附加值,实现利益双赢。

三峡区域文化内涵丰富、特色鲜明。随着三峡工程的兴建,三峡区域逐渐向世界展示了它独特的地域文化:以三峡风光为代表的山水文化,以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等为载体的水电文化,以屈原、王昭君、杨守敬为代表的名人文化,以巴人遗风、土家风情为代表的民俗文化,以三国古战场、石牌抗战历史遗迹为代表的军事文化等,构成了多姿多彩的人文画卷。为此,要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实现旅游与文化的整合与互动。

以水电文化为核心,打造具有水电文化特色的旅游品牌。以两坝一峡为中心,围绕三峡工程开发一系列水电文化旅游项目,如水电博物馆、三峡工程展览馆、三峡工程遗址公园等,集中介绍和全面展示水电文化,形成水电文化旅游品牌。

综合开发地域文化资源,形成特色文化旅游项目。三峡区域具有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山水文化游、民俗文化游、名人文化游、宗教文化游、军事文化游等,以丰富多彩的高品位的文化旅游项目吸引广大游客。如宜昌的屈原文化(秭归)、昭君文化(兴山)、三国文化(当阳)、巴文化(长阳)、谜语文化(宜都青林寺)等都是具有较高品位的文化旅游资源,值得大力开发。

树立“大旅游”的观念,形成旅游文化产业链与旅游文化产业群。要树立“大旅游”的观念,将三峡文化渗入到旅游业的方方面面,围绕着吃、住、行、游、购、娱等各个环节,打造旅游文化产业链,形成旅游文化产业群。利用城市雕塑、街道命名、饮食文化、节日庆典、歌舞演艺、文化夜生活等各种形式加强城市文化氛围。三峡区域的群众文化艺术具有很好的历史基础和较高的水平,应与旅游产业结合起来,加强馆企合作,大力发展旅游演艺业,并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扩大影响。同时加强演出团体之间的协作与联合,大力发展中介机构,培育经纪人队伍,以活跃演出市场。通过发展旅游演艺业和丰富文化夜生活多留住游客。

大力开发具有三峡地域文化特色的旅游商品。加强旅游商品的开发,提高商品的文化含量。应围绕地域文化大力开发具有三峡特色的旅游商品,推出一批品牌旅游商品,如三峡石、三峡根雕、大坝系列模型、名人雕刻、乡村版画、旅游书籍与音像制品等。可成立相应的研发机构与生产基地,组织专业设计人员、民间艺人、市场营销人员等,共同研制开发旅游工艺品和旅游商品。

大力开发人力资源,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素质。文化产业的运作需要有一批熟悉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业务,并掌握市场规则的人才队伍,需要有一批文化创作、文化经纪、文化科技创新、主持、策划等专业队伍。现阶段三峡区域文化产业的专业化人才稀缺,因此,一方面要出台一些政策措施,加大人才引进的力度,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对现有的人才队伍中有志于此的人加以培训与强化、鼓励文化产业单位与高校联合等措施,努力培育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富有活力的专业文化人才的群体。重庆和宜昌是三峡地区重要的经济、文化中心城市,旅游教育事业比较发达,拥有研究生、本科生、专科生、中专生多种层次的旅游教育,形成了比较合理的旅游教育结构体系。今后应进一步依托区域内的高等院校努力提高办学质量,加强校企之间的合作,为三峡区域的旅游业培养输送更多的优秀人才。

大力发展旅游文化传播事业。围绕三峡旅游、三峡文化出版一些图书和音像制品。广播、电视、报刊应经常宣传三峡旅游、三峡文化,增强地方居民的旅游文化意识。在中小学的乡土教材中有机渗透一些三峡旅游、三峡文化的知识,有意识地培养中小学生热爱家乡、热爱旅游、保护环境的文化精神。旅游部门、旅游企业应与宣传、文化、教育、新闻出版等相关部门密切合作,大力发展旅游文化传播事业。

把握旅游消费趋势,对文化产品进行改革创新。三峡区域有独具特色的丰富多彩的文化产品,包括工艺品类、艺术品类、美术品类、民族歌舞类、地方曲艺类等,但是对这些文化产品的旅游开发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急需解决在规模、批量、档次、深度开发、产品种类创新等方面的问题。对文化产品的改革创新不仅是对新形式风格的改革创新,还应在保持民族文化产品传统性的同时,把握国际国内的旅游消费与流行趋势,适时推出新的文化产品,积极为地方旅游业服务。

【注释】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国家旅游局编:《邓小平论旅游》,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3]资料来源:重庆、宜昌两地旅游统计资料和国家旅游局的《旅游统计年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