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流域型”区域经济开发的案

“流域型”区域经济开发的案

时间:2022-06-2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三峡区域开发就其特征来看,可称为大坝型开发或流域型开发。TVA既是田纳西河流域区域经济的开发机构,又是田纳西河流域管理机构,根据法律授权,TVA负责田纳西河流域资源的综合开发与利用。

三峡区域开发就其特征来看,可称为大坝型开发或流域型开发。大坝型开发与流域型开发是紧密相关的。没有良好的大坝型经济开发,就不可能有流域的合理开发。流域开发成功与否,一般也与筑坝、水库等水利枢纽的规划布局息息相关。大坝型及流域型开发是一项十分复杂而庞大的系统工程,其开发模式的选择和开发程度的高低,既要受到各国各地区经济实力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限制,又要受到各具体大坝和流域河流本身状况的制约。由于世界各国国情、区情、坝情、河情不同,因而这种开发也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和模式的多样化。

下面仅对美国的田纳西河、前苏联的安加拉·叶尼塞河、巴西的伊泰普库区和埃及的尼罗河阿斯旺库区等世界著名的“大坝型”、“流域型”经济开发案例作一分析,以窥探世界“大坝型”、“流域型”区域经济开发之一斑。

4.1.1 美国田纳西河流域的综合开发与治理[1]

美国田纳西河流域的综合开发始于1933年,是世界上对一个河川流域进行全面综合开发治理最早的也是最成功的一次尝试,是流域综合开发最经典的案例,至今仍为世界各国从事河川流域综合治理与开发所效仿。

田纳西河位于美国东南部,是美国最大河流密西西比河支流俄亥俄河的支流之一,全长1 600公里,流域面积10.5平方公里。流域大部分位于田纳西州,其余分在另外6个州——肯塔基、弗吉尼亚、北卡罗来纳、佐治亚、阿拉巴马和密西西比。在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方面,田纳西河流域属大陆性亚热带气候,流域平均年降雨量在1 200~1 500mm之间,河流多年平均流量为1 800立方/秒,水能资源十分丰富。此外,流域内还有丰富的煤炭、磷矿、锌矿等矿产资源。

历史上田纳西河流域开发较早,但自18世纪后期以来,由于过度开垦,肆意破坏森林,掠夺式开采矿物资源等,引起了严重的水土流失、洪水泛滥、田园荒废、土地贫瘠、耕作粗放、人口外流、居民生活贫困。到1933年,全区人均收入仅168美元,仅及全美平均水平的35%,是当时美国最贫困的地区之一。

1933年3月,美国新任总统罗斯福采纳了地方议员提出的议案,集中力量开发田纳西河流域,成立了直属总统领导的“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Tennessee Valley Authority,简称TVA)。TVA既是田纳西河流域区域经济的开发机构,又是田纳西河流域管理机构,根据法律授权,TVA负责田纳西河流域资源的综合开发与利用。目前,TVA是全美最大的电力企业,也是全美最大的化肥研究中心。1996年,TVA的营业额达55亿美元,形成固定资产已达300亿美元。而今的田纳西河流域内工农业生产稳步发展,经济繁荣,自然生态环境优美,是全美失业率最低、文化水平较高的地区之一,流域内居民的人均生活水平已超过全美的人均生活水平。

田纳西河流域开发与治理的基本经验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从防洪入手,利用水资源,采用系统方法进行综合开发。

田纳西河流域的开发和治理是从流域规划中的防洪入手,综合开发利用水资源开始的。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已完成田纳西河及其支流上的梯级开发工作,建有49座水坝,有效库容量达148亿立方米,从而有效地控制了长期以来危害人们的洪水灾害。为了改善航运条件,在干流主航道的9座大坝旁修筑了过船闸,并通过大坝控制河流水位,同时疏通了河道,建成了连接各水坝和河道的巨大航运网,使田纳西河全程常年通航,并通过俄亥俄河及密西西比河与美国21个州的内陆水运系统相连接。1980年,货物周转量达85亿吨公里。目前全流域总装机容量为781万千瓦,发电量为425亿千瓦时,水资源的利用率达85%以上。

(2)电力先行,大力发展高耗电工业。

田纳西河流域开发和治理,在以水电开发为中心的同时,还利用本地储量丰富的煤炭资源修建了大型火电站,并在1966年开始建设核电站,构成了水火互济的高容量电力系统。至1996年,TVA已成为美国最大的公众电力生产者、装机容量达到25 600兆瓦,跃升为全美最大的能源基地。20世纪60年代,居民用电每度不到1美分,1967年达到最低点,仅0.89美分,工商业和联邦机构用电收费更低。

丰富廉价的电能有效地促进了大耗电工业的发展,如炼铝工业、原子能工业、化学工业等。目前,这里不仅是美国著名的炼铝中心,还是美国核燃料和军工生产的主要基地之一,化肥的研制和生产,在全国更居领先地位。廉价的电能对吸引私人资本,发展地区经济,起到较大刺激作用,因此,田纳西河流域工业发展十分迅速,河流两岸厂房林立,形成一条“工业走廊”。

(3)因地制宜,全面发展农、林、牧、渔各业。

因地制宜进行农作物栽培,田纳西河流域北卡罗来纳州西部坡地较多,就以栽培果树、蔬菜为主;阿拉巴马州北部为平原,则集中种植玉米、棉花、大豆等作物;在发电厂附近,则利用电厂余热,发展温室蔬菜生产等。把发展林业作为整个流域综合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调整了农、林、牧结构,实行了退耕还林、退种还牧。1997年,田纳西河流域森林覆盖率已达85%,成为全美重要的林木基地,每年林业产值达10多亿美元。[2]同时,森林工业产业的综合利用,又进一步提高了经济效益。利用有利的水域条件,积极发展养鱼业,该流域的捕捞量,每年可达万吨以上。畜牧业产值已超过种植业,仅养禽业一项,1974年就收入3.4亿美元。

(4)把保护环境和提高环境质量与观赏资源开发相结合,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

在田纳西河流域的开发中,十分重视环境保护。通过制定实施清洁空气法,修建高烟囱,用低硫煤代替高硫煤,安装新的污染控制设备等措施,减轻大气污染,结合水利工程进行防蚊防疟,植树造林,保持水土等方面的工作,又在平整露天煤矿开采场,处理城市垃圾方面采取一系列积极措施。从1947年开始,制定了一系列发展旅游业的规划,在山区建立了110个公园、24个野生动物管理区,在水库沿岸建立310个风景区、110个宿营地和俱乐部,在肯塔基和巴克利西水库的一块长65公里、宽13公里的湖间地上,还建立了一个规模宏大的教育中心。现在的田纳西河流域,已成为一个拥有公园、游艇、浴场、别墅、水上旅馆的庞大的优美风景区。每年来此领略大自然风光的世界各地游客纷至沓来,1981年游客达7000万人次之多,旅游业已成为该流域一项重要的收入来源。

经过50多年的综合开发与治理,田纳西河流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今的田纳西河流域不仅是美国电力、炼铝、军工和化肥的重要生产基地,而且是农、林、牧、渔各业兴旺、旅游业发达的地区。当然,在开发治理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在河流的综合利用时,各不同开发目标之间还存在矛盾;在工农业发展过程中,缺乏对环境、生态问题的足够重视,以致引起水质污染和渔业、野生动物等资源减少,同时也产生了本区域以前所没有的部分传染病;片面发展大耗电工业,使就业门路减少,失业问题仍未根本解决。

4.1.2 俄罗斯安加拉·叶尼塞河流域的综合开发[3]

安加拉·叶尼塞河位于俄罗斯中部,干流全长4 160公里,总落差1 578米,年平均径流量6 100亿立方米,是一条水量充沛、水力资源富集的河流。支流中安加拉河最长,全长1 576公里,发源于贝加尔湖,流域面积105万平方公里。安加拉·叶尼塞河全流域面积为258万平方公里,水能蓄量为6 000亿千瓦时,其中可开发部分为3 000亿千瓦时,占前苏联水力资源总量的27%。除水能资源外,本地区还拥有丰富的煤炭资源,地质储量约4万亿吨。森林资源丰富,林木蓄积量达230亿立方米,占前苏联的30%。流域内还有13万平方公里的农业用地及铜、镍、钨、钼等有色金属和稀有金属矿藏。

安加拉·叶尼塞河流域位于俄罗斯西部与远东之间,这里地域辽阔,气候严寒,位置偏僻,人烟稀少,开发程度较低,许多地方是尚未开发的处女地。这里是俄罗斯开发东部地区、实现生产力布局向东部推移的必经之地,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20世纪20年代,前苏联首次提出安加拉河水力资源的开发利用问题,经过多年调研和规划,终于在20世纪50年代开始大规模建设与开发,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内容:

(1)大力开发水利资源。

先后建成伊尔库茨克水电站(装机容量660万千瓦)、克拉斯诺亚尔斯克水电站(装机容量600万千瓦)、萨彦、舒申斯克水电站(装机容量640万千瓦)、布拉茨克水电站(装机容量450万千瓦)、乌斯季伊利姆水电站(装机容量432万千瓦)等。到1998年,已投产的水电装机容量达2 188万千瓦,占全俄水电装机总容量的1/3强,加上600多万千瓦的火力发电容量,全流域总装机容量达2 800万千瓦。

(2)积极发展高能耗工业。

安加拉·叶尼塞河流域开发水电成本较低,电价低廉,每千瓦装机容量投资比前苏联欧洲部分低1/3~1/2。发展高耗能的炼铝工业是本流域开发的一项中心内容。从1962~1982年,在流域内水电基地共建起伊尔库茨克铝厂、克拉斯诺亚尔斯克铝厂和布拉次克等三座大型现代化电解铝厂及阿钦斯克氧化铝联合企业。电解铝生产能力和原铝产量均占前苏联一半以上。此外,还发展了高耗能的化学工业,目前已在安加拉河上游建起大型石油化工和电化工企业。

(3)有力促进了区域经济发展。

安加拉·叶尼塞河流域综合开发在荒无人烟的不毛之地上建起了大规模现代化工业体系,既开发利用了当地的自然资源,又促进了大范围内地经济的振兴与发展,同时还促进了老城市的扩大与新城市的出现,形成一大批综合性工业城市和专业化工业城市。目前,该流域已成为俄罗斯中西伯利亚开发程度最高、人口最密集、工业最发达的地区。

4.1.3 巴西伊泰普水电工程库区经济开发

伊泰普水电站位于世界第七、南美第二大河流中游,巴西和巴拉圭两国界河上,由两国共同开发。伊泰普水电站装机1 400万千瓦,年发电量750亿度,是当今世界已建成的最大水电站。电站以发电为主,兼有防洪、调节下游水量、灌溉用水、渔业、旅游等效益。

伊泰普库区开发特点之一,是以生态保护促进旅游业的发展。“伊泰普”的葡萄牙文的意思是“会唱歌的宝石”,它原是一个小岛的名称,就如三峡工程坝址“中堡岛”一样。当巴西和巴拉圭两国宣布在伊泰普共同修建一座大型水电站时,立即成为轰动全世界的爆炸性新闻。其后,它的每一点进展都成为国际新闻界和工程界关注的热点。年复一年的“伊泰普”媒体炒作,为全球更多的人所熟悉和向往,特别是近在咫尺的伊泰普下游15公里与阿根廷毗邻的伊瓜苏瀑布,与电站相得益彰,就像美国西部赌城拉斯维加斯和紧邻的胡佛大坝一样,都是旅游者向往的地方。因此,伊泰普水电站及其周边成了世界旅游的一道亮丽景观。据不完全统计,自1977年伊泰普向旅游者开放以来,已接待来自160个国家的逾千万游客,平均每天接待约2 000人。

伊泰普库区开发特点之二,是以水环境研究促进渔业的发展。早在1972年,伊泰普水库就进行了水环境研究。研究表明,伊泰普水库的水能满足水生物的生存和多方面的使用。同时查明巴拉河有174种鱼类,其中有83种生活在水库里,64种生活在其瀑布之下,72种需要洄游产卵。为减少大坝对鱼类繁殖的影响,伊泰普当局完成了一次产卵渠道工程,通过洄游训练,每天有300尾鱼洄游到库区。水环境研究带动了渔业发展,目前伊泰普库区有渔民600多人,社区有3个捕鱼场,通过保护性开发,鱼产量逐年增加,经济效益不断提高。

伊泰普库区开发特点之三,是以水电开发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巴西在20世纪50~60年代还是一个比较落后的国家,近30年来经济发展很快,依靠本国力量为主开发水电,并引进外资和技术,从水电设计施工到设备制造及运行管理全过程,形成了立足国内力量发展民族工业的格局,壮大了本国基础产业,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伊泰普水电站的建成,既提高了本国科技水平,又促进了机电设备和金属制造业的发展。

4.1.4 埃及尼罗河阿斯旺大坝库区经济综合开发

被誉为非洲“众河之父”的尼罗河是世界上最长的河流之一,全长6 671公里,主源白尼罗河发源于非洲中部高原的维多利亚湖,次源青尼罗河发源于埃塞俄比亚的塔纳湖。沿途地势速降,瀑布激流众多,在下游河谷,淤积了大量沃土,形成了非洲最肥沃的土地,养育了地球上最古老的文明。尼罗河下游气候十分干旱,年降雨量仅有50~150毫米,农业靠河水灌溉。20世纪初期,尼罗河干流上陆续修建了一系列拦河大坝,其中1954年竣工的欧文瀑布大坝位于金贾附近,是非洲最大的水利枢纽之一。后来建成了世界上七大水坝之一的阿斯旺大坝,将尼罗河的筑坝推向世人瞩目的位置。

阿斯旺大坝位于开罗以南965公里的阿斯旺市附近,是一座横跨埃及尼罗河的堆石坝。1960年动工,1970年建成,耗资约15亿美元。大坝高111米,坝长3 830米,体积约4 260亿立方米,相当于开罗西部的库孚大金字塔的17倍。大坝将拦截的尼罗河水注入南面一座群山环抱的水库,形成一座长480公里、宽12公里,总面积达6 500平方公里的人工湖,称为纳赛尔湖。湖深100米,蓄水量1 820亿立方米,居世界第一。为修建这项工程,埃及政府不惜花费巨资迁建了阿布辛波神庙,迁移了39万埃及农民和苏丹努比亚牧民。

阿斯旺的直接受益者首先是农业部门。新增灌溉面积达200万公顷,并使70万公顷每年只能耕种一季的土地改造成能种多季作物的永久灌区。同时,主要农业区的埃及盆地由一年一熟改为一年两熟或三熟,棉花和粮食成倍增产,稳产高产。纳赛尔湖每年淡水鱼捕捞量达4万吨,每年增加3亿埃及镑的收入。

其次,大坝有效控制了尼罗河水流量。过去时有发生的洪水泛滥,在大坝建成后30年未曾发生。特别是在1964年、1975年、1977年发生的特大洪水面前安然无恙。另一方面,在1965年、1969年、1972年尼罗河水量锐减时,又使埃及免受干旱威胁。高坝改善了尼罗河的航运,使之有稳定水量的依托,进一步沟通了埃及与苏丹之间的航运。

再次,阿斯旺大坝装机容量210万千瓦,年发电100亿千瓦时,为埃及电力系统总发电量的42.2%,大大提高了埃及电网的供电能力。

最后,阿斯旺大坝建设为旅游业增添了新的景点。原库区许多大老神庙都已妥善迁至别处,水库区旅游设施日益完善,阿斯旺城已成为著名的旅游城,人口也由原来的3万人增加到62万人。同时,尼罗河的成功开发,亦带动了整个流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包括工业、城镇居民点建设等。

该坝在运行过程中也暴露了一些问题,由于生态环境恶化,导致河口渔场退化,著名的沙丁鱼捕获量减少,三角洲河口沉积物消失,水土流失日益严重,海水倒灌造成大量土地盐碱化,特别是水量减少,水坝功能萎缩,对埃及工农业生产和国民经济构成威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