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东北三省生态农业发展对策建议

东北三省生态农业发展对策建议

时间:2022-06-2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东北三省作为粮食主产区,有责任率先实现生态农业发展。东北三省的黑土地黑土层逐渐变薄,耕地有机质消减明显。加强国民收人分配和财政支出结构调整,加大财政支持粮食生产生态化发展的力度,通过现代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提高土地生产率。二是建立健全粮食生产生态化发展补偿标准体系。

东北三省作为粮食主产区,有责任率先实现生态农业发展。面对目前生态农业发展面临的环境、存在的问题和制约因素,在国家建设生态文明的大背景下,需要制定生态化发展政策,建立发展体系,加强生态化生产科技研究,提升各层面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程度,促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实现农业生产生态化。

1.建立生态农业发展体系

以保证粮食安全和农业稳定为前提,推进农业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建立生态农业发展体系,不断提高生态农业生产和供给能力。一是建立合理的粮食生态化种植模式。在环境友好和保护农业生产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根据东北三省农业发展特点和资源禀赋,依据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原理,综合运用现代农业尤其是粮食生产技术,在试验、示范、广泛实践的基础上,实施粮食生态化生产模式。目前,东北三省主要有以下几种合适的模式:“间套轮”种植模式、保护耕作模式、旱作节水农业生产模式、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模式。二是推出系列生态生产技术。加强农业技术研发和集成,发展生物防控病技术(如玉米螟生物防治)自主品牌良种培育技术、高光效高产栽培技术、水旱免耕连作技术、农业节水、膜下滴灌技术以及加强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以减少化肥的施用量。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减少水土流失;规范畜牧业养殖技术,严谨牲畜粪便随意排放和堆放,减少面源污染。三是建设较完备的现代农业基础设施系统。以保证粮食安全和农业稳定为前提,建设包括农业机械设备、农田水利设施、农业气象预测预报等现代农业发展基础设施体系,改善农业生产技术条件,推进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不断提高粮食生态化生产和供给能力。

2.建立生态农业发展目标模式

根据全省资源禀赋和科技支撑条件,充分考虑土地的承载能力,确定全省农业生产发展目标。因地制宜的发展,特别强调充分利用太阳能和水,把自然条件中的积极因素加以充分发挥和利用;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紧密配合,努力做到农业发展以科学为基础。一是确定产出目标。根据各省资源禀赋和科技支撑条件,充分考虑土地的承载能力,确定各省粮食生产发展目标。粮食生产目标要留有余地,不能把子孙后代的粮食都拿到今天来使用。要“藏粮于土”,在国家粮食安全受到威胁时再全力生产粮食,建议国家调整粮食政策,包括补贴政策、产粮大县奖励政策等等。二是确定投人目标。因地制宜的发展,特别强调充分利用太阳能和水,把不利自然条件中的积极因素加以充分发挥和利用;提高科技贡献率。提高测土配方施肥的实施效率,真正做到因地制宜、科学施肥,提高肥料利用率。不可否认,未来的一段时间内,化肥农药依然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条件。科学施肥就是要用尽可能低的肥料投人获得最大的产出,并能维持和提高土壤肥力,保护土壤资源不受破坏,不断提高农产品品质。同时要增施农家肥,增加土壤有机质,提高耕地生产力。科学施药更是提高粮食品质的有效措施,不计后果的施药,即便防治了病虫害,保证粮食产量,却对粮食质量造成极大破坏,严重影响了人民生命安全。东北三省的黑土地黑土层逐渐变薄,耕地有机质消减明显。黑土是可持续的重要土壤资源,是耕地生产力的指示标。因此,要增加粮食产量,保护黑土地,增加土壤有机质势在必行。三是确定环境保护目标。坚持农业可持续发展,按照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原则发展生态化粮食生产,提高粮食产量的同时,提高生态效益

3.建立生态农业发展补偿机制

加强国民收人分配和财政支出结构调整,加大财政支持生态农业发展的力度,强化政府在生态农业发展中的作用,通过现代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提高土地生产率。要提高土地生产力,必须给农田休养生息的时间和空间。科学的补偿机制和合理的补偿力度是促进粮食生产生态化实现的基本保障。国家层面需要制定有利于粮食生产生态化发展的政策,支持农业生态文明建设。一是强化政府在生态化生产中的作用。建立健全粮食生产生态化发展补偿法律法规,用法律的形式保障生态化发展。加强国民收人分配和财政支出结构调整,加大财政支持粮食生产生态化发展的力度,通过现代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提高土地生产率。二是建立健全粮食生产生态化发展补偿标准体系。通过农业补贴政策引导,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推动粮食生产生态化发展,在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的同时提高生态效益。三是将农民种粮利益与生态环境保护利益挂钩。让农民意识到,种粮、提高粮食产量可以增加收人,保护环境、防止“土壤三化”、提高粮食质量同样可以增加收人,或者可以增加更多的收人。

4.提升科技支撑生态农业发展力度

发展高新技术,推广高光效种植技术、生态高值农业技术,提高科技贡献份额,提升农业生产要素质量。推广高光效种植技术。这是一种充分利用风、光、温等气候资源从而提高粮食产量的新型种植栽培模式。在粮食主产区、主要粮食作物玉米、水稻种大力推广高光效种植技术,克服为传统玉米、水稻种植模式的弊端,采取宽窄行种植形式,延长玉米、水稻叶片受光时间,增加受光面积和光照强度,提高光合速率和光能利用率。该技术可改善土壤耕层结构、培肥地力、促进植物光合作用,增产增收效果显著,可以明显改善水稻、玉米群体微气象环境,通风效果好,透光性高,提高玉米、水稻增产潜能。应用生态高值农业技术。生态高值农业是充分应用现代及未来新能源、新材料、新装备以及新信息技术、新生物技术等武装起来的农业高新技术体系与生产模式,主要是在确保生态环境友好的前提下通过提高农业科技内涵和提高农业生产管理水平实现农业产业的高值化,从而大幅度提高农业生产能力、产业化水平、竞争力和比较效益。生态高值农业是包括生态农业及环境与农产品高产、高质、高效及科技、市场、产业经济价值相结合,是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大力推广喷灌、滴灌等高效节水农业技术,可大大减少农业生产成本,根据作物生长周期,需求饱和度进行适时、适量供水,实现节水、增产和增效。病虫害综合防治:实施农作物病虫害的综合防治措施,充分发挥自然因素的控害作用,全面普及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病虫害技术,积极推广农药增效剂和农药替代品,加强农业清洁生产技术的研究,以恢复和保持农田生态平衡,达到控害、保产、保益、保环境、保安全、增效益的目的。实施生态农业技术制度创新。为实现生态农业产前创造水、土、生物质、气候光热资源与废弃物资源生态高值化利用的条件,产中实现农产品的生态高值化生产,产后实现生态高值化加工与市场销售额攀升经济生态社会综合效益统一,探索建立生态农业资源节约型、环境清洁型与经济安全型等“三型”产业化技术体系的设计与节能降耗、减排治污与循环自生的新型模式的构建,发挥政府宏观主导作用,充分引人市场资金技术,解决农业产业化—高值化生态过程与流体污染控制工程耦合技术创新,创新相关制度运行模式,缓解工业化农业的负效应与盲目追求GDP导致的生态农业发展低迷状态,农药、化肥、灌溉水、劳动力农业生产成本投人迅猛增长,种粮比较效益明显偏低,种养结构失衡,水资源、耕地、粮食等农产品安全与生态安全的恶性循环局面。

5.实现农民职业化

发展农村教育,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提升农业发展方式文化内涵,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一是强化农民文化修养。让农民认识到粮食生产生态化发展的重要性,不光是为了当下,更是为了子孙后代,是千秋大业。东北三省农业耕作技术在很大程度上还是粗放型的,农民的“从众”心理让他们的生产活动的盲目性较大。农民素质教育和生产过程没有机会,也不可能会对生态农业以及整个生态系统有较深刻的认识。因此,加强对农民的生态教育和引导非常必要。通过职业教育,如“阳光工程”等,开展多种形式生态化生产教育活动,使农民了解农业生态文明建设及农村生态环境知识,有利于粮食生产生态化发展。二是加强农民正确的生产技能培训。通过各种培训,如阳光工程、各种生产培训班等,引导农民正确的耕作方式,即加大有机肥的使用,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不断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实现农业可持续生产。三是规范农民的道德行为。用法律和制度约束农民生产生活方式,规范他们的道德行为,不任意毁坏农田,不毁林、毁草开荒,不随意使用化肥农药,不乱丢农膜等等,让其行为适应生态化发展的需要。

6.建立农田生态安全预警系统

用生态化标准约束粮食生产,通过农田生态安全预警系统指导粮食生态化生产与发展。建立农田土壤肥力监测预警系统,通过土壤氮、磷、钾、微量元素,及有机质的监测农田土壤肥力变化情况。建立农田环境质量监测预警系统,监测农田水土流失及“土壤三化”情况。建立土壤污染监测预警系统,监测土壤被污染及面源污染情况。建立粮食产量产出能力监测预警系统,监测粮食产量变化情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